出版時間:2003-04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渭渠 頁數:295 字數:17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意在探尋日本文化的精神,展示其豐富的面向,追溯其發(fā)展的源流。首先考察大和民族在生活實踐中自主生成的宗教、學術和藝術的成果,以及由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性格;其次研究了日本文化與外來文化——具體地說,古代之與中國,近代以來之與西方——的交流,以及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日本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發(fā)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體性。由此展開日本文化發(fā)展史的論述。
作者簡介
葉渭渠,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曾兼任早稻田大學、立命館大學、學習院大學、橫濱市立大學客座研究員或客座教授,日本“野間文藝翻譯獎”評委會委員等職。學術專著有《日本文學思潮史》、《冷艷文士川端康成》等,與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學史》、《20世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繩文、彌生、古墳時代文化的曙光 一、日本列島和祖先的誕生 二、從狩獵漁獵到農耕生活 三、日本語言文字的形成 四、咒術與言靈信仰的產生 五、原初美意識的萌動第二章 飛鳥、白鳳文化的形成 一、古代部族國家的成立 二、上古神話、歌謠的流傳 三、漢籍和漢字的傳入 四、佛教及佛教藝術的傳播 五、上古文化中的性崇拜第三章 奈良天平文化的開化 一、律令政治與天平文化 二、遣唐使與唐文化的交流 三、從漢詩到和歌的展開 四、舞樂藝能的源頭 五、建筑藝術的承傳與創(chuàng)造第四章 平安文化的全盛 一、攝關政治與和風文化的完成 二、神道與佛教的融合 三、和漢文學的交替變遷 四、《白氏文集》的流行 五、物語文學的誕生與繁榮 六、佛教藝術與大和繪的發(fā)達 七、古代審美主體的完成第五章 鐮倉武士文化的初興 一、幕府體制與武家文化的確立 二、禪宗及其世俗化 三、戰(zhàn)記物語與說話集的興起 四、藝能的發(fā)達 五、繪卷藝術的流后和多樣化第六章 室町文化與禪 一、建武新政與政治文化理念 二、從庶民教育到宋學的興隆 三、禪與近古審美的主體精神 四、能樂與狂言的登場 五、五山文學的興盛 六、水墨畫與庭園藝術的禪化第七章 安士桃山文化的變革第八章 江戶時代文化的轉型第九章 現代文明開化的路程結束語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日本的原始信仰,最初以山、巨木和巨巖等自然物為對象。日本上古時 代最原始的宗教是咒術信仰。上古的日本人相信語言的生命力和感應力,相 信語言具有靈性和咒性,即具有內在的神靈,于是企圖通過咒術,實現他們 最原始最本能的求生克死的愿望。所以在最初的繩文時代,未開化人就舉行 咒術的儀式,通過咒言感應自然界,求得漁獵豐饒、生的渴求、靈魂的救濟 和共同體的安定。他們以為這種種愿望可以通過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交流和感 應作用而達到??梢哉f,未開化人的生活和行動都是受咒術支配的?! ≈湫g分為黑咒術和白咒術?!豆攀掠洝分芯秃谥湫g有這樣的記載:在?! ⌒遗c山幸兩兄弟的神話故事中,弟山幸失了兄海幸的釣鉤,山幸破劍,先后 做了500個、l000個鉤作賠償,海幸都不要,偏要原來的釣鉤。山幸求助于 海神,海神從魚群中找回那個鉤,交給山幸,并授予其咒言“這個鉤是煩惱 鉤、著急鉤、貧窮鉤、愚蠢鉤”,以對付海幸。山幸按海神所教還鉤給海幸 時念了上述咒言,從此海幸更加貧窮,起了惡心,攻擊山幸。山幸拿出滿潮 珠來,使他陷溺;他哀求時,拿出干潮珠救他,使他受苦以作懲罰。而在《 古事記》、《日本書紀》和《風土記》中所記述的許多神頌土地和人生光明 的咒言,則屬白咒術。 因此,這種咒所使用的語言,與日常性的具有傳達意思功能的語言不同 ,它是神授的語言,具有感應的功能,語言需要洗練化,使之富有咒力的神 圣性格。作為最原始的宗教,咒術從內容到形式逐步充實,形成了多樣的性 格。從咒術內容來說,有祈愿漁獵豐收的經濟行為、維持共同體安定的政治 行為,還有撫慰心靈、救濟靈魂的個人行為。從形式來說,有語言,這是咒 術祭祀儀式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有行為,即念咒時的手舞足蹈。從其 內容與形式的總體結構來說,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溲砸彩亲钤绲难造`信仰,是以語言作為表現媒介的文化和文學的胚胎 ,咒術的內容與形式成為文化整體未分化的母胎。咒術的形式與祭祀形式的 形成是完全一致的,祭祀形式的發(fā)展使原始信仰從咒術世界中解放出來,成 為日本土著原始神道信仰的起點和日本原初文明的基本特征。原始神道的宗 教觀念的演化,從信仰自然靈、觀念神(精靈),到信仰人格神、祖先神(祖 靈),在信仰意識上是彼此相通的,只不過后者的信仰對象以將統(tǒng)治者神格 化而塑造的神靈和家神的祖靈為主,其后發(fā)展到同氏族的祖先神,作為一門 一族的守護神。祖先神具有濃厚的氏神要素,是氏神的原型。至于氏神,已 超越血緣性,其功能是鎮(zhèn)守一定的地域。自然神、觀念神也往往被人格化, 以人格神的形式出現??傊?,原始神道不是信仰單一神,而是信仰多神,將 所有禮拜的對象都稱為神,屬多神教。 在6世紀中葉從大陸傳人佛教之前,原始神道是這個農耕社會惟一的宗 教實體。從彌生古墳時代進入農耕社會之后,農耕祭祀形式由地緣性和血緣 性組合的農業(yè)共同體主持,逐漸形成日本民族的土著宗教觀念和儀式——原 始神道。原始神道將宇宙分為三個世界:一是天上,稱高天原(天國),是諸 神居住的光明世界;二是地下,稱夜見(黃泉),是死靈居住的黑暗世界;三 是居于兩者之間的地上,稱葦原中國,是光明與黑暗、晝與夜、吉與兇、善 與惡交錯的人間世界。因此日本古文獻《古事記》、《日本書紀》將神的居 處視作高天原,死后居住的世界是黃泉國,地上人間是葦原中國。書中記述 的神代之初生成于高天原的三神代表著宇宙的根本和生成力,存在于幽冥之 中,不出現于世間。天照大神來到葦原中國,帶來了神圣的稻種,所以神話 中稻種的起源,是“事始高天原”。換句話說,原始神道信仰農耕的“業(yè)” 也是起源于高天原?! 23-24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時,有物如葦芽萌長,便化為神…… ——《古事記》 或許世上再無有別的國度,會像日本一般,擁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了;儲蓄又熱烈,敏感而堅忍,平和中蘊著極端,纖美里藏著暴烈……這個“日出之國”、“櫻花之國”,給予世界的,不僅僅是其簡素的建筑、空寂的庭園、優(yōu)美的徘句、絢爛的浮世繪,還有槍炮造成的創(chuàng)傷、孤行引發(fā)的憤懣。深入了解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于今日尤顯必要?!?作者葉渭渠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日本文學的譯介與研究,于日本文化浸淫既久,其論其述,自然親切通達。本書堪稱了解日本文化的最佳讀本。
編輯推薦
《日本文化史》為你解讀了日本獨特的文化:或許世上再無有別的國度,會像日本一般,擁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了:含蓄又熱烈,敏感而堅忍,平和中蘊著極端,纖美里藏著暴烈……這個“日出之國”、“櫻花之國”,給予世界的,不僅僅是其簡素的建筑、空寂的庭園、優(yōu)美的俳句、絢爛的浮世繪,還有槍炮造成的創(chuàng)傷、孤行引發(fā)的憤懣。深入了解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于今日尤顯必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