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 童年的消逝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尼爾·波茲曼  頁數:317  譯者:章艷,吳燕莛  
Tag標簽:無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于1984年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后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xù),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于難了。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么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并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

內容概要

在《娛樂至死》里,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yōu)閵蕵?,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也是一份內容翔實、令人震驚的警世書。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預占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肯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作為新聞與傳播學被廣泛參閱和引用的經典,《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想告訴人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作者簡介

尼爾·波茲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在紐約大學首創(chuàng)了媒體生態(tài)學專業(yè),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傳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茲曼去世后,美國各大媒體發(fā)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了波茲曼對后現代工業(yè)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的批評。 波茲曼出版過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你所括《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技術壟斷》、《教學:一種顛覆性的活動》、《誠心誠意的反對》、《瘋狂的談話,一種保存的活動》、《如何看電視》等,其中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書籍目錄

前言娛樂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六章  娛樂業(yè)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童年的消逝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五章  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  一覽無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  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娛樂至死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城市都曾經成為美國精神熠熠生輝的焦點。例如,18世紀后期,波士頓是政治激進主義的中心,震驚世界的第一槍在那里打響,那一槍只會在波士頓的郊區(qū)打響。而不會是在其他任何地方。事件報道之后,所有的美國人,包括弗吉尼亞人,從心底都成為了波士頓人。19世紀中葉,來自世界各地的棄兒們在埃利斯島登岸,并把他們陌生的語言和陌生的生活方式傳播到美國各地,紐約從而成為大熔爐式國家的象征——至少是有別于英國。20世紀早期,芝加哥開始成為美國工業(yè)發(fā)展的中心。如果芝加哥的某個地方有一座屠夫的雕像,那么它的存在是為了提醒人們記住那個到處是鐵路、牛群、鋼鐵廠和冒險經歷的時代。如果現在還沒有這樣的雕像,那么我們應該盡快來做這件事,就像代表波士頓時代的有民兵雕像,代表紐約時代的有自由女神像一樣。今天,我們應該把視線投向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城。作為我們民族性格和抱負的象征,這個城市的標志是一幅30英尺高的老虎機圖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員。這是一個娛樂之城,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寫作此文時的美國總統是昔日好萊塢的演員。他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是20世紀60年代最為人矚目的電視節(jié)目的寵兒,也就是說,是一名宇航員。,很自然,他的太空探險被拍成了電影。此外,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曾把自己的一次競選失敗歸罪于化妝師的蓄意破壞,他就如何嚴肅對待總統競選這個問題給了愛德華·肯尼迪一個建議:減去20磅體重。雖然憲法對此只字未提,但似乎胖子事實上已被剝奪了競選任何高層政治職位的權利,或許禿子也一樣不能幸免于此,當然還有那些外表經過美容仍無法有較大改觀的人。我們似乎達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現才干和駕馭能力的領域已經從智慧變成了化妝術。美國的新聞工作者,如電視播音員,對此也心領神會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吹風機上花的時間比在播音稿上花的時間多得多,并且由此成為娛樂社會最有魅力的一群人。雖然聯邦新聞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那些不上鏡頭的人其實已被剝奪了向大眾播報所謂“今日新聞”的權利,但是那些在鏡頭前魅力四射的人確實可以擁有超過百萬美元的年薪。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fā)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不論是亞當·斯密備加贊揚還是卡爾·馬克思百般指責,資本主義原理中有一半都是無稽之談。就連能比美國人生產更優(yōu)質汽車的日本人也深知,與其說經濟學是一門科學,還不如說它是一種表演藝術,豐田每年的廣告預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不久前,我看到比利·格雷厄姆和謝基·格林、瑞德·巴頓斯、迪昂·沃威克、彌爾頓·波爾及其他神學家一起向喬治·伯恩斯表示祝賀,慶祝他在娛樂性行業(yè)成功跌打滾爬了80年。格雷厄姆教士和伯恩斯說了很多關于來世的俏皮話。雖然圣經里沒有任何明示,但格雷厄姆教士向觀眾保證,上帝偏愛那些能讓人發(fā)笑的人。這是一個誠實的錯誤。格雷厄姆只是錯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當成了上帝。魯斯·威斯西馬博士是一個心理學家,她主持了一檔很受人歡迎的廣播節(jié)目及一個夜總會節(jié)目,在這些節(jié)目中,她向聽眾們介紹有關性事的林林總總,所用的語言在過去只能是臥室和某些陰暗的街角里專用的。她和格雷厄姆教士一樣是一個有趣的人,她曾經說過: “我的初衷并不是為了逗樂,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確實能讓人開心,我不妨繼續(xù)下去。有人說我取悅于人,我說這很好。如果一個教授上課時表現幽默,人們就會帶著記憶下課?!彼龥]有說人們帶著怎樣的記憶,也沒有說這些記憶有何裨益,但她說明了一點:能夠取悅于人,真好。確實,在美國,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擁有能夠娛樂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傳教士、運動員、企業(yè)家、政治家、教師還是新聞記者。在美國,最讓人乏味的是那些專業(yè)的演員。對文化表示關注和憂慮的人,如正在閱讀此類書的人,會發(fā)現上面的這些例子并不罕見,已是司空見慣了。批評界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注意并記錄了美國公眾話語的解體及其向娛樂藝術的轉變。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我相信,還沒有開始探究這種變化的根源和意義。那些已經對此作過研究的人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走向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資本主義成熟后的無味的果實。這一切也是弗洛伊德時代神經官能征的后遺癥,是人類任憑上帝毀滅而遭到的報應,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貪婪和欲望的產物。我仔細研讀過這些闡述,從中不是沒有學到東西。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理論,甚至神學家們,都是不能等閑視之的。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我的見解能夠基本接近事實,我都會感到驚訝。正如赫胥黎所說的;我們沒有人擁有認識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們相信自己有這樣的才智,也沒有時間去傳播真理,或者無法找到輕信的聽眾來接受。但是在這里,你會發(fā)現一個比前人的理解更為透徹的觀點。雖然這個觀點并不深奧,但它的價值體現在其視角的直接性,這樣的視角正是2300年前柏拉圖提出的。根據這個觀點,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人類會話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們會話的形式對于要表達的思想有著重大的影響,容易表達出來的思想自然會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形象地使用“會話”這個詞,并不僅僅指語言,同時也指一切使某個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術。在這樣的意義上,整個文化就是一次會話,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開的多次會話的組合。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公眾話語的方式是怎樣規(guī)范乃至決定話語內容的。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原始的煙霧信號。雖然我不能確切地知道在這些印第安人的煙霧信號中傳達著怎樣的信息,但我可以肯定,其中不包含任何哲學論點。陣陣煙霧還不能復雜到可以表達人們對于生存意義的看法,即使可以,他們中的哲學家可能沒有等到形成任何新的理論就已經用盡了,木頭和氈子。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來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再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例子:塔夫脫,我們的第27任總統,體重300磅,滿臉贅肉。我們難以想像,任何一個有著這種外形的人在今天會被推上總統候選人的位置。如果是在廣播上向公眾發(fā)表演講,演講者的體型同他的思想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在電視時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300磅的笨拙形象,即使能言善辯,也難免淹沒演講中精妙的邏輯和思想。在電視上,話語是通過視覺形象進行的,也就是說,電視上會話的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政壇上形象經理的出現以及與此相伴水火不相容的。還有一個例子,更復雜一些:信息、內容,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稱之為構成“今日新聞”的“素材”,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說,火災、戰(zhàn)爭、謀殺和戀情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發(fā)生過。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了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而言之,這些信息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 “今日新聞”的產生全然起源于電報的發(fā)明(后來又被其他更新的大眾傳播工具發(fā)揚光大),電報使無背景的信息能夠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跨越廣闊的空問?!敖袢招侣劇边@種東西純屬技術性的想像之物,準確地說,是一種媒體行為。我們可以了解來自世界各地對于各種事件的片斷報道,因為我們擁有適用于報道這些片斷的多種媒體。如果某種文化中沒有具有閃電般速度的傳媒工具,如果煙霧信號仍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那么這種文化就不會擁有“今日新聞”。如果沒有媒體為新聞提供傳播的形式,那么“今日新聞”就不會存在。用平白的話語來說,這本書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這種轉換從根本上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因為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傳達同樣的思想。隨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并且用最適用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 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比绻疑厦嫠f的有引用之嫌,我決不否認其中的聯系(雖然很多值得尊敬的學者覺得否認和他的聯系很時髦,但是如果沒有麥克盧漢,他們也許至今仍然默默無聞)。

媒體關注與評論

尼爾·波茲曼的深刻預見,娛樂時代的當頭一棒。我們今天已經處在尼爾描述的世界里,處在一個訊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秺蕵分了馈返念A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  惖で唷秺蕵分了馈肥且槐緦ΜF實和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tài)很有意義的書。黃集偉:在現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娛樂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應該娛樂的也都娛樂了,在這點上,《娛樂至死》這本書給予了我們一種很好的提醒。  ——艾未未《娛樂至死》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個國家是在什么樣的媒體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進入現代化的,這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展江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車讲ㄆ澛岢隽苏Z言在電視文化來臨之前在人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劉擎: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諙|風蔣原倫:波茲曼的思想雖承伊尼斯和麥克盧漢而來,但文風與兩位前輩不同,波茲曼的著述清晰暢達,娓娓道來,他是寫給年輕的學生們看的。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愿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  釥枴げㄆ澛?/pre>

編輯推薦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獲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社科類圖書獎。陳丹青、艾未未、周國平、黃集偉、展江、劉擎、陶東風、蔣原倫推薦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娛樂至死 童年的消逝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9條)

 
 

  •   網絡的空間 破碎的歷史
    ——讀《娛樂至死》有感
    西政 毓秀湖居士

    這是一個注意力被立即聚合又被快速分散的時代,“慢”的缺失讓撒旦在夜間不費半點功夫就可潛入我們內心神圣的真理殿堂。
    閱讀從本質上來講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是我們用理性方式進行線性思考的**活動。不過,處于超鏈接的網絡時空中,我們卻發(fā)現要完成這項活動無異于癡人說夢。
    早前電視里的廣告是項謹慎而理性的事業(yè),廣告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激情??涩F在的廣告卻集體淪落為感性現象的泛濫地,能指的漂移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界。電視告訴雜志“新聞是一種娛樂”,雜志轉而告訴電視“只有娛樂才是新聞”。但是,網絡卻告訴他們“只有哥玩的才是真正的‘新聞’”。隨意轉場的超鏈接讓我們無暇停留在某個事務上,更不可能對公共事務進行深入而理性的追問,何談要有歷史的視角呢?不費成本的投入、以及細微獎賞的回報讓人在娛樂中渾然不知、厭倦思索。的確,人一旦失去對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力,就會變成一個單向度的人。
    結合本書來看,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者——尼爾.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對后現代工業(yè)社會有著深刻的預見和尖銳的批評。它想告訴人們的是,在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所表達出的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皻У粑覀兊?,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喜劇,所愛看之,給人以歡樂;悲劇,所深思之,給人以力量。在中世紀宗教痛苦的牽引下,人選擇了享樂的方式來解脫;在四百帝政治棋局的擺弄中,人亦選擇了愉悅的方式來逃避。直到現在的網絡時代,人依然要拋棄“悲劇”的理性去追求“喜劇”所帶來的歡樂,身體的“解放”吸引并麻醉著無數娛樂人士的眼球,人類身體的生命力和古希臘美感動人的身體理念完全葬失在身體得產業(yè)鏈中。當年宣稱“上帝死了!”的尼采,在如今或許會沮喪的宣告:“身體死了!”。黑格爾曾預言到,在下個世紀,世界的文明中心將在東方出現。無數次的閃念讓我意識到,中國的下個時代將會是一個宗教的時代,前提是當人看明白網絡之后,而那個時代必將是佛道再度盛揚的時代。
    兩千三百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規(guī)定了事物的本質,包含了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目的。形式由于代表一個實體的個別性,因而比具有“無定形”的普遍性的質料更是實體。古希臘人相信,修辭是“正確觀點”得以被發(fā)現和闡明的正確途徑。忽視修辭原則,雜亂無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缺乏正確的重點或得體的激情,都會被認為是有辱聽眾智力或者暗示說話人自己的錯誤。
    而今盛行網絡的“風靡”事件和潮流“言詞”,與其說是草根精神的表現,不如說是自我主體的缺失。我們?yōu)閯e人的文字鼓掌歡呼、也為別人的娛樂砰然心跳,我們正在不斷地復制他者的語言、也正在不斷地復制他者的娛樂。就像相聲小品中的笑音提示信號提醒我們該到笑的時段一樣,人在網絡中無時無刻不在他者的指引下“發(fā)笑”。弗洛伊德認為,人可以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日常生活中的人也許受制于某種規(guī)則,個人的本能和欲望被壓抑在心底,需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來宣泄,而網絡為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宣泄場所。不幸的是,欲望如水,人格的堤壩在網絡娛樂中轟然坍塌。網絡中到處可見對他人的敵意和對自我的放縱,個人心靈的自由和輕松卻早已丟至九霄云外。以前,事實與觀點是一種明確而有序的組合,可在快時代的網絡符號語境中,類似的組合根本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旨趣。
    了解網絡的人還會發(fā)現,網上很多的用語是這樣一種情形:詞語不像詞語,句式不成句式,口頭和書面的內容雜混一片,甚至連我們對話電腦時打出的拼音也可模糊化。思想的深度多數被迫自動消失,以前文章里對比完善的形式在當今智能的網絡文檔中早已不復存在,深思熟慮和反復修改變成了節(jié)約時間與成本的阻礙。悲哉?吾輩已成為這一歷史進程漩渦里即刻傾覆的帆船。
    我們日益衰落的記憶能力正和不斷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同時綁在了一個騰空而起的火箭上,同樣的速度,不同的結果。隨著信息的觸手可及,工具的簡單便捷,我們發(fā)現越來越多的東西需要選擇、記憶和理解,但我們卻對此無以繼力。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忘卻了真理存在的價值,簡簡單單看似漫不經心的拷貝過程丟掉了我們追求理性的原動力,我們正在成為一個工具性的物種,模仿超過了創(chuàng)造,習慣勝過了超越。五千多年前的華夏古人,既沒有電氣化的美好生活、也沒有網絡化的繁華世界,但是大家能夠在晚上手拉手、背靠背,坐在草坡上辨星星、看月亮,去發(fā)現大自然的樂趣,并將萬物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他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智慧奇跡。試問當今的年輕人類,關乎宗教、術數、科技、哲學等文化綜合精髓概要知之多少?亞當斯密曾經說過“過度化的分工以及專門化的知識將導致可悲的結果”。
    在書中,作者以河流做了一個精心準備的比喻:“一條被逐漸污染的河流會慢慢變得有毒,大多數魚類會滅絕,在里面游泳也會有危險。但是,人們還可以在河上繼續(xù)劃船前進。換言之,即使河里的生命都已經死亡,這條河還是存在的,它的用途也還沒有消失,只是它的價值大大降低了,而且也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彼紤]到了符號環(huán)境在達到它的臨界情況后會得到類似河流被污染的結果。印刷鉛字在電視影響的社會里能夠繼續(xù)存在,就好比我們心中那條清清小河的影子。對于目前的網絡社會,我不敢如此認同。因為這種“快”的方式從根本上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在之前的媒介符號環(huán)境下,不同場合里,我們選擇不同的表達形式,也許能讓自己的內容獲得合法性和權威性。但是,網絡的快時代卻消解了這一切。從古至今,我們的口語、文字、廣播、電視都得以批判性的傳承。我相信,古人在原始本能狀態(tài)下發(fā)出的呼叫和從鳥腳趾下尋思出的文字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思維也是混雜的;當文字和廣播以及電視糅合在一起的時候,理念也是模糊的。不過,這一切都可以隨著時間而改變,理性和感性能夠慢慢適應,并漸漸趨于平衡。但在當前的網絡世界中,沒有任何的跡象能表明這種無序到有序的轉變,網絡還沒有確立自己的“善”時,就已經被迅速的庸俗化了,童年消逝的預言將會真正變?yōu)橐环N現實存在。
    網絡最大的特點在于地域間隔閡的消除,從而實現了空間上的異變,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中能夠無限制進行互動。因此,網絡已經贏得了“神話”的地位??墒牵瑳]有了連貫性和縱向性的世界,再加上被娛樂的麻木不仁,我們的歷史觀念和宗教信仰以及對公共事務的深思熟慮統統被擊碎了。當我們變成一個熟視無睹的過客時,我們對這個虛構而偏差的網絡世界還會有質疑嗎?丹皮爾在科學技術與哲學宗教的關系上有
  •   在《娛樂至死》里,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yōu)閵蕵?,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也是一份內容翔實、令人震驚的警世書。
  •   《娛樂至死》中譯本的封面插圖是四個沒有頭顱的軀干坐在電視機前的情景,從衣著看四個人是父母和兩個孩子,整個畫面詭異異常,也揭示出作者著書的目的—電視控制著人類的思想,在電視的強大攻勢下人類如行尸走肉一般。這種想法初看比較極端,也使我急不可耐地看完全書去尋找作者為何有如此的判斷。在前言中作者波茲曼對比奧威爾《1984》和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兩種對思想控制的論斷,一種是集權控制下信息閉塞而導致人類思想日益萎縮,一種是人類面對信息極度自由化時無力做出決絕而懶得再去思考;一種是森嚴監(jiān)管下慘遭洗腦的思想奴隸,一種是身陷光怪陸離世界的癮君子;一種是真理被集權者隱瞞,一種是真理被淹沒于信息海洋中無法被人類識別。作者在前言最后直言“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在此后的章節(jié)中作者極力來論證“在大工業(yè)時代的傳媒世界中,人類將耽溺于感官刺激,安于享樂而失去思考能力”這個觀點。當然作者建立此觀點是在美國傳媒業(yè)尤其是電視業(yè)極度發(fā)達的前提之下。對于曾經經歷過并正在經歷集權制度的人來說,信息閉塞、媒體內容的枯燥無趣、思想禁錮的可怕歷歷在目,西方式的民主和信息自由化無疑于是沙漠中的綠洲,而今作者提出這只是海市蜃樓。難道作者是飽食者不知世上有饑民嗎?帶著這個疑問我通讀全書.全書分為上下篇,上篇回顧各類傳播形態(tài)的發(fā)展歷程,剖析傳播形態(tài)的特征以及它對文化的影響;下篇則重點分析美國電視業(yè)(作者將其視之為娛樂業(yè)的集中代表)的特征及其對社會各方面的控制情況,并以“赫胥黎的警告”為最后章節(jié),總結了作者的觀點。作者在書中多次引用社會學者麥克盧漢巨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并加以延伸。我看過該書,但由于它過于晦澀,對于此觀點一直領悟不夠。而波茲曼的闡述給了這個論斷很好的注腳。看完此書我對媒介的理解為“媒介是一種傳播形態(tài),每種媒介有其自身的特點,從而內在規(guī)范并控制了傳播內容的形式。某種傳播內容必須附著于特定的媒介上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效能”。印刷書籍和電視是兩種信息傳播形態(tài),人們可以把書籍的每一頁在電視上播放供人觀看,如此為之并不能說電視同書籍的功效一致,因為電視是以動態(tài)畫面見長的,印刷文字并不是電視所傳播內容的主要特征。作者重點對比美國本土印刷時代和電視時代傳播內容的特征。在美國印刷時代鼎盛時期,人們閱讀蔚然成風,對知識的追求樸素而富有理性,“不管讀的是莎士比亞、愛默生或是梭羅,農家孩子一手執(zhí)書一手扶犁絕不是擺擺樣子”(書83頁);而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電視業(yè)高速發(fā)展,迅速滲透到各個領域,看電視占據了美國人休閑的大部分時間,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性質明顯,即使是教育、宗教等形式的節(jié)目都只能披上娛樂化外衣才能獲得收視率。在印刷時代,林肯和對手在露天競選演講時的措辭如同紙面語言一樣邏輯嚴謹,莊重得體,涉及知識面廣博,而臺下聽眾為其話語的精湛和邏輯的嚴密而鼓掌,并不關心其相貌是否丑陋;在電視時代,政府官員在電視上發(fā)表意見要使用通俗語言,缺乏邏輯,而官員對其在電視上形象的關心大于其的思想內涵。電視這種媒介的特性決定了其傳播內容的特性。在作者看來,娛樂是電視最大的特性,當然作者給出這個論斷的前提是在美國國內。在作者看來,電視提供各種各樣的節(jié)目,“我們的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事件,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書114頁)。在以后的章節(jié)中,作者舉了多類電視節(jié)目的例子來支持這個觀點,包括名人專家討論嚴肅話題節(jié)目、宗教節(jié)目、政治節(jié)目、大眾教育節(jié)目等。經過娛樂化包裝,節(jié)目內容淺顯易懂,人們看節(jié)目時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理解,久而久之人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我很少接觸美國電視,從中國電視觀眾的角度來看很難贊同“所有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的觀點。我想如果將“娛樂”一詞分為廣義或狹義兩種概念會更好理解。廣義上講,娛樂應“使人輕松”,而狹義的理解則是“使人歡娛”。廣義而言作者關于電視娛樂性的觀點沒有問題,而狹義上講此觀點則有些說不過去,因為并不是電視上所有的節(jié)目都讓人們“歡欣愉悅”。而在第十章“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中,作者提出電視節(jié)目的三條戒律:沒有前提條件、不使人困惑、沒有闡述,這也印證了我所提到的廣義的娛樂概念。在本書中,作者還提到電腦,在娛樂性問題上與電視等同看待(書208頁)。我想這個問題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此書成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電腦普及率不高,功能局限,聯網程度低,更多的是以技術工具的面貌出現,還未成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而今互聯網時代的電腦與電視在傳播形態(tài)和內容形式上有天壤之別,絕對不能以娛樂性而概括。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將印刷時代的書籍定義為連貫、理性、靜態(tài)文字,而電子時代的電視是斷續(xù)、感性、動態(tài)畫面,而主流媒介和其所附著的內容的不同也使得整體的社會信息溝通方式產生差異。對此作者并沒有向衛(wèi)道士一樣贊揚或詛咒某種媒介,而把重點放在認識論上。我們無力阻止電視時代的到來,甚至無力逃避,而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這種媒介的特性,才能夠有效地利用它。在書的末尾作者并沒有給出如何利用的答案,但他鼓勵讀者去思考。也許并沒有答案,因為電視這種媒介就是感性,動態(tài)畫面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放松的。我們不要將各種社會責任強加在它之上,只要認識到他無助于人類思考,那我們有效的分配時間,想放松時看看電視,同時不要忘記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社會、思考人類本身,這就夠了。
  •   在波茲曼看來,在印刷時代讀者閱讀的時候,讀者的反應是孤立的,讀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印刷時代所培養(yǎng)的客觀、理性的思維,并鼓勵嚴肅有序、具有邏輯性的公眾話語。而隨著電視的興起,印刷機統治思想的“闡釋時代”逐漸逝去。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瞬間傳遞信息,受眾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事物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在瞬時和圖像的雙重影響下,電視使人們既失去了傳統,又放棄了思考,并把人們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并毫無怨言,甚至是無聲無息。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娛樂至死”的物種。
    電報發(fā)明之后,傳統理性、嚴肅的語境被解構,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起在社會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取決與它是否新奇有趣。新的科學技術使得信息源源不斷增加的同時,信息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信息后浪推前浪地進出于人們的意識,并帶給人們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在瞬間傳遞、不斷更新的信息浪潮中,每個信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被割裂開來,受眾所接受的只是“碎片化”的語境,甚至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信息所存在的語境。這些沒有依據、毫無關聯、支離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常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實,實際卻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
    值得指出的是,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的第七章“好……現在”中,他所擔心的不是單純娛樂類節(jié)目的泛濫,而是本應嚴肅進行思索的信息在制作節(jié)目時,被包裝成一種娛樂形式。在現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娛樂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應該娛樂的也都娛樂了,在這點上,《娛樂至死》這本書給予了我們一種很好的提醒。反思如今中國的新聞界,“新聞故事會”、“新聞脫口秀”等節(jié)目隨著經濟浪潮的推進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各種“名嘴”、“名記者”也呈現出“明星”般的姿態(tài),被電視觀眾所簇擁。甚至連純粹的信息類節(jié)目——天氣預報,在近兩年來,也被包裝成娛樂報道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分不清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那些嚴肅的信息,還是那些節(jié)目所呈現出來的歡快的形式或者主持人沒有“營養(yǎng)”的俏皮話。在轉瞬即逝的新聞節(jié)目片段中,人們對“碎片化”信息懷疑性降低,對事實的思考也不斷地進行衰退。
    波茲曼對電視媒體文化進行批判,并努力在《娛樂至死》中證實赫胥黎的預言,即“,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人們對娛樂有無窮無盡的欲望,這種對娛樂的熱愛最終將改變我們的生活——“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波茲曼在痛苦地證明這個絕望的預言的行文里,也無時不刻地流露出希冀知識分子能夠重返書籍的世界里,進行理性、邏輯思考的愿望。然而,在這個以娛樂為霸權的社會中,波茲曼的聲音顯得是那么的單薄無力。我們不能不思考,但如何在“碎片化”的語境下,進行嚴肅的思考?這也是當代所仍需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給當代的傳媒人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課題,他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漸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的成為了娛樂的附庸,其結果便是我們成了一群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種預言,一個是喬治·奧威爾在其政治預言小說《1984》中預計人們將會在未來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將成為受制文化;而赫胥黎在他的《美麗新世界》中則表達了另一種憂慮,就是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并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而作為新聞與傳播學被廣泛參閱和引用的經典,《娛樂至死》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東西,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   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反面烏托邦三部曲”,但王小波說《一九八四》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烏托邦,而是歷史。對王小波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都已經是歷史了,那我們離《一九八四》就更遠了。我們早已跑進了《美麗新世界》,在美麗的新世界里《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一開始就比較了《一九八四》和《美麗新世界》,并告訴我們《一九八四》已成為了過去,而《美麗新世界》的預言正在變成現實--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作者旁征博引,審慎地講述媒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深刻剖析了整個媒介生態(tài),鮮明地指出電視文化的種種弊端,并謹慎地提出里自己的建議。。。。。。。。。。。。
  •   極權主義操控的世界,由于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作品,這個危險的世界已經引起大家的重視,而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所重新認識的赫胥黎預言的世界,反而更為隱秘。最為悲哀的事情,不是他們各自誰預言的未來,而是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兩個世界有并存的趨勢——一個娛樂至死的極權主義時代。
  •   喬治·奧威爾曾在《1984》中預言人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 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本書序言這種思想簡直是太厲害了,極具思辨性。而且作者語言也實現相當“娛樂”,詼諧幽默,當然這也有感謝翻譯者一份的功勞。
  •   剛看完后面的《童年的消逝》,波茲曼從希臘羅馬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到中世紀兒童7歲就完全知道成人世界的秘密,再到印刷時代文字閱讀在成人和兒童之間豎起一道界限,創(chuàng)造童年以及成人的概念。在回顧了童年被創(chuàng)造的歷史之后,波茲曼不無感慨的哀嘆電子媒介時代童年的消逝。對于電視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波茲曼都做了很深的剖析,并向我們展示了電子媒介對于成人兒童界限的摧毀。對于未曾生活在純印刷時代的我來說,看的同時,我還是會有很多困惑和懷疑的,并且對他一開始對于童年是被發(fā)明出來的觀念驚訝不已,不過讀著讀著,還是會極為認同波茲曼的說理。這是本好書。個人覺得,《童年的消逝》比《娛樂至死》會好讀些。
  •   娛樂至死-懷念老子2011-07-03 11:37:46|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無 |字號大

    小 訂閱
    隨處是八卦主宰的娛樂新聞,你沒有選擇的自由。

    它們充塞你的試聽!讓你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力。

    同時它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

    豐富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讓人們得到窺探別人隱私的快感。

    人變得越來越浮躁,

    越來越表象化,

    越來越離不開視聽帶來的娛樂滿足。

    我們再也沒有逐字逐行閱讀圖書的耐心了 !

    再也沒有深刻閱讀文史哲學的閑情逸致了 !

    生活的行色匆匆和人際的漠然以及人自身反省的缺乏,

    人開始異化 、開始封閉和孤獨。

    夜如流水 ,綿長寂靜 。

    我們的內心開始不安、 開始躁動。

    我們需要強烈的外界刺激來尋求安靜

    和心理的愉悅 !

    于是 ,我們在五彩霓虹燈下漫無目的的游走;

    在娛樂場所狂躁呼叫、宿醉不歸。

    娛樂化的時代 ,弱化了我們的思考力 ;

    剝奪了我們的信仰。

    沉浸在膚淺的享樂中, 我們漸漸失去了自由 。

    我們漸漸的在適應看似沒有疆域卻極其急促、狹隘的牢籠!

    我們比任何時候看起來都聰明,但是我們缺乏修身養(yǎng)性智慧。

    我們比任何時候接觸的信息都多,但是我們缺乏意志力和判斷力。

    我們比任何時候接觸的文字都多,但是我們缺乏黃鐘大呂的聲音。

    我們比任何時候的“時代英雄”都多,但是我們缺乏真正的精神領袖。

    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智慧,但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缺乏道德。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今人的智慧都用在謀私利、損人利己

    、自私肥己上,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鴻篇巨制”的宣傳;人咬狗的新聞。

    這些惡心的熱鬧,是炒作還是真的能滿足大眾某種心理訴求。亦或是強勢話語權的

    操縱者邪惡的利用大眾的心理特點進行炒作。其實炒作并非不赦罪惡,而是這些

    炒作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變成某種價值觀時,那么這些炒作者就威脅到了公眾的安全

    ,威脅到了國家的安全。利用公眾的無知,不負責任誘導公眾思想傾向,沒有道德底線

    的煽情,最終混淆了視聽,模糊了判斷,喪失了自我。這些始作俑者,應該下十九層地獄并且

    萬劫不復。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我們生活的五顏六色的世界里,但我們卻時??床坏剿{天白云,綠葉青草。

    我們生活在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音樂和歌聲中,卻再也沒有了高山流水,廣陵絕響了。

    我們生活在足不出戶卻能看見世界的時代中,卻再也沒有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懷。

    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孩子們怎么辦?政府的職能在哪里體現?

    今夜懷念老子: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
    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我的博客****://sanqian218.blog.163****/blog/#m=0
  •   世界不是走向“奧威爾式”的,而是走向“赫胥黎式”的。恰巧《一九八四》和《美麗的新世界》我都看過,還有較深的印象。相較于奧威爾描述的“集權政府用高壓統治和從上而下的政治謊言”來統治群眾,當今的社會更貼近于后者。用聲色犬馬還不停滿足人們的感官,讓人們對正經的社會政治根本沒有興趣去質疑.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意義遠遠超過它所成書的年代。越是到了互聯網時代,作者所表述的電視時代的娛樂化傾向就變得越加明顯。誠然我們每天能夠獲得很多的信息,但是我們對于信息的態(tài)度,更加傾向于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每天能在微博上看到很多的消息,轉發(fā)很多的微博,但是對我們的自身來說,這毫無意義。
  •   新聞傳播學學生居家必備,出游旅行必備好書,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強烈推薦
  •   想更多地了解現今社會的一些娛樂現象,又不喜歡看網絡八卦,還是挑一本書慢慢咀嚼吧。
    不好意思,這個應該是吳虹飛的《娛樂至死》的評論,我寫反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在吳虹飛的那本的評論下。。。
  •   從尼爾 波茲曼的書中他認為人類面臨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但是我認為似乎奧威爾的預言同樣在我們頭頂之上,而且我們處于這兩種情況的夾擊之中。
    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很有啟發(fā),值得一讀
  •   本書由《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兩部著作合訂而成?!秺蕵分了馈酚懻摿爽F代媒介從書籍時代過渡到電視時代后,對社會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擔憂;《童年的消逝》討論的是,當電視成為主流媒體,過于專屬于童年的媒介環(huán)境已經破壞,過度的成人化媒介成為一種危害。兩本書對于思考媒介對于生活和社會的影響,是有所幫助的
  •   已經把童年的消逝看完了,很合心意啊。成人化的兒童和兒童化的成人,是周圍都看得到的現象,用電視媒體的影響來解釋,個人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娛樂至死也是講電視媒體的影響,也有同感?,F在的確和印刷文本的時代不一樣了,至于網絡時代是不是娛樂的趨勢更甚,目前看來有點不樂觀。
  •   尼爾波茲曼向我們預言了我們被娛樂所困的未來,非常值得看和思考的書。
  •   標題想寫“好書”,但想想理由,只能改寫“支持”。
    本書1本2種,一言以蔽之,就是“電視不是什么好東西”。這個觀點(注意不能貿然稱之為“事實”)認為,人類選擇領導的標準由“才智”轉變?yōu)椤暗谝挥∠蟆?,電視“功”不可沒。電視使信息能夠從地球的一端瞬間傳到另一端,但電視觀眾選擇了自己想要接受的信息,于是電視節(jié)目制作者只得用不斷變換的畫面來填充電視,以至于一條報道災難的新聞只能持續(xù)一分鐘左右,然后“好——現在”(原書),“談下一話題”(趙本山),觀眾便瞬間忘掉了剛剛播報的災難。電視是技術上先進的傳媒,但傳播的內容娛樂化,導致電視兩端的人都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電視娛樂化的原因何在?想象一下你在大學的課堂上聽課的情景:教授在講臺上講高數,同學在下面玩手機,或者睡覺。小學、初中、高中會如此嗎?為什么?因為小學、中學老師“管得嚴”,經常會提問題,答不出來就等著挨罰吧。而大學通常是一間大教室里坐了100多人,教授往講臺上一站就開始講課,也不點名(否則“100多人”還會漲到“幾百人”),也不提問題。前者需要手中的積極反饋,后者則幾乎沒有反饋。所以,懶惰的大學生們(包括我自己)就更加簡化了聽課的流程:既然加工完信息以后不需要輸出,那么為什么還要加工信息呢?還不如打個盹,本爺們還要玩電腦游戲(女生還要逛街談戀愛)……于是教授發(fā)出的信息就成了耳旁風。電視也是一樣,某一頻道不斷向觀眾灌輸信息,卻不能提問,觀眾對該頻道的反饋只能是:a)喜歡,繼續(xù)看,b)不喜歡,換臺或者關電視,無論如何,信息都不用經過觀眾的大腦。當然有的電視臺會做一些“有獎競猜”節(jié)目,觀眾可以通過電話“參與”節(jié)目。但是各位可以看看“有獎競猜”的題目究竟有什么:要么就是世界另一端的某種習俗,要么就是“移動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之類,都是沒有什么用處的信息,而且觀眾主觀上沒有加工信息的欲望,只是看到這道題自己會做,然后去撈一把獎金,否則換臺。“有獎競猜”只能和其他電視節(jié)目一樣,把文化變成它的對立面——娛樂,原因仍然出在“反饋”上。
    作者認為電腦是解救這個娛樂世界的最佳工具,但極少數網站仍然關閉新聞評論,妄圖把電腦網絡變成第二個電視網絡,有良知的用戶是不會答應的。我不能說作者的觀點正確,只能“支持”一下。
  •   這是一本關于傳播學的書,也是很多學校的傳播學考研參考書。我認真地讀了《娛樂至死》這本書,從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感觸很多。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很能引發(fā)人的思考,但同時這也是一本深奧的書。這本書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但總體看來,波茨曼對于電視的看法還是悲觀的。電視作為現在的主流傳播媒介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不至于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曾經看過一本書——《為中國傳媒業(yè)把脈——知名學者訪談錄》,書中收錄了各個領域的學者對于媒介的看法,如經濟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教育學家等。大多數的作家表示平時不太關注電視,而更多地關注報紙和雜志這些紙質傳媒,因為他們認為電視太庸俗,電視的普及性決定了它的大眾性??梢?,社會上還是有很多的理性的人在電視時代里保持了一份冷靜的思考。我也是個不喜歡看電視的人,比起電視我更喜歡書本和網絡,不敢標榜自己有多理智,但不至于被電視帶來的娛樂世界所迷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看《娛樂至死》這本書,對電視多一份思考,對生活多一份思考,對自己身處的時代多一份思考。
  •   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猶如當頭一棒,將我們敲醒?。?!
  •    
      很早之前就想讀這本書,原因就在與想弄清楚為什么會有人不喜歡追電視劇,娛樂節(jié)目。好吧,其實說的就是自己~可能講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多少會有些裝。但從大學到現在看過的電視劇屈指可數,某天和同事一起吃飯時講到電視劇,他們提到了很多,自己都只是知道名字卻沒有看過。娛樂節(jié)目也很少看,當然也有追劇的時候,但很少很少。不看電視劇是因為沒有耐心,覺得劇情太長,但是看書的時候完全不會有這種感覺,所以把追電視劇的時間用來看書,自己也很享受書籍帶來的樂趣,何樂不為。
      
      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信息傳播的媒介,從一開始的演講,到后來的印刷術,再到電報的發(fā)明,自己不是很喜歡前半部分的描寫,因為作者的觀點太偏激,認為這些新技術的出現給信息的傳播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自己一直堅信一句話,你是怎樣的人就會看見怎么樣的世界。所以信息傳播的改變,媒介的變化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核心的變化還是在人。就像自己某段時間想注銷豆瓣,因為每天總是刷新很多次,看看友鄰的動態(tài)什么的,看吧,豆瓣并沒有什么錯,而在于自己的心態(tài)。
      
      在書的第二部分終于找到了解釋我疑惑的答案,因為現在的電視娛樂節(jié)目對于人的要求很低,他們的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人,這就是所謂的娛樂,電視節(jié)目并不會要求人們觀看之后去思考什么,甚至是播報的新聞也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節(jié)目,書中提到的調查看過新聞之后能夠記住其中內容的人很少,更不用說看過這些節(jié)目之后會讓人們產生某種思考,迫使自己去行動,改變自己的生活。第二部分寫了電視對宗教,政治,教育的影響。其中對于教育的描寫印象深刻~現在的小孩子真的超級喜歡看電視,姐姐某次因為有事情不能帶小侄子,就讓在家看電視,雖然平時很約束看電視的時間,但是在我看來還是有點多。
  •   我們被什么所包圍著?我們是否只關心身邊的物質,而一再忽略自己的心靈?從赫胥黎到奧威爾,再到波茲曼,一脈相承,告訴了我們:我們陷入了怎樣一種被統治的狀態(tài)。警醒人心。
  •   該書思路清晰,說理透徹,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未來世界的可怕圖景!也許正像作者所說:我們的未來,也許更像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所描述的那樣,而不是像奧威爾的《1984》,在這個一切都可以娛樂的時代里。
  •   這是研究傳媒的人常常引用的書之一,如果是這一行的,這本書算必讀書吧.國外學者寫作態(tài)度非常嚴謹,不同的人寫出的學術著作風格完全不同,不象國內的學者寫出的東西看上去都差不多,用詞造句都相象.波茲曼的論述非常細致,思考很深入,更堅定了我晚上不開電視的決心.可惜,印刷術的輝煌時代已經慢慢遠去,我們正無奈地處于一個由電視文化所浸泡的喧鬧\虛假\蒼白的文化沙漠時代了.
  •   這是波茲曼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技術壟斷》和《童年的消逝》,經典就是經典!
    小說里的現象正在現實中悄悄的實現著!
    已經在當當上買過好多本了,送朋友。開心!
  •   波茲曼的傳媒學代表作,向赫胥黎致敬,深刻揭露這個圖像影視時代帶給人類的危害,我們終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   這本書其實是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合集,傳媒工具的改變導致了大眾生活的過度娛樂化,讓人忍不住懷念美好的舊時光……
  •   這本書是對世人的警鐘 尼爾波茲曼和麥克盧漢的預言今天似乎發(fā)生了
  •   不僅對于當下新聞娛樂化有所警示,更在范圍上顯示出的“泛娛樂化”有當頭棒喝的意味,讓讀者的思維不局限,聯想線索豐富;以一種不同于“中國式批判”的方式闡述了對于娛樂化傾向的擔憂和態(tài)度,從書名中“至死”二字就可看出,在這一點上,相對于中國式的官方態(tài)度和中庸立場,我甚是喜歡;書的內容有所遞增:由媒介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沖擊預言到對“社會兒童”的侵蝕,不得不說,這樣的警示意味更為深重,畢竟人人皆知“孩子們是未雕琢的璞玉”。綜合來講,警惕媒介對我們的負面損害,因為那將是心靈上、精神上無形流失的財富。
  •   娛樂至死和消逝的童年是合在一本書里的,消逝的童年分析得很當代,恰好解開了我的困惑——現在的兒童都像小大人········
  •   在這樣一個追求包裝的時代里,我們還是我們嗎?《娛樂至死》第一章中有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毀滅我們的不是我們所討厭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喜愛的東西。網絡時代,一切都虛擬了,包括我們也被虛擬了。面對強大視覺沖擊,我們只是視覺上的享受,而不再是深成次的思考。我們被網絡媒體給塑造了,追求網絡媒體給我們的樹立的偶像。不知不覺的,一切我們本身的東西沒了,我們追求個性卻也喪失了個性?!秺蕵分了馈凡皇呛苌願W的書,以淺顯的語言為我們闡述了當今時代的現況。是一部很不錯的書。
  •   波茲曼的書很好,很有思想性。而且還附贈童年的消逝。唯一遺憾就是說的外包裝有點臟,影響心情
  •   上大學時在圖書館看的這本書,如今買來想重溫一下。初看這本書覺得價格有點高,書到了才發(fā)現,原來是把《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兩本書放在一起出版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還是很值的。
  •   暢銷論述作品的代表,兼?zhèn)淞酥龊蜁充N書籍的元素,可以收做書庫了。

    在國圖,首圖,還有我們學校的圖書館,這本書總是借不到,下載了pdf的版本,看過之后覺得真的很有必要收藏。

    喜歡傳播學,可以考慮一下啊,另外包括了娛樂至死以及童年的消逝,很值。
  •   娛樂至死和消逝的童年,對于當下的藝術環(huán)境和生存空間有很好的啟示,受益
  •   雖然書名用了“童年”、“娛樂”這樣的詞,但作者清楚的告訴人們,他要講的是一個關于“消逝”與“死亡”的故事。

    這本書是我讀得最慢的一本,里面每個句子,每一頁都有它的深意。它能勾起你延伸閱讀的欲望,你會為了作者的一個精彩的觀點去找更多的資料和書來看??吹煤芾郏鞘芤娣藴\。

    建議大家從《童年的消逝》開始看,只要讀10頁,你就值回票價了。
  •   在過去電視還未普及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邀上三五好友下棋聊天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我們談天說地、談古論今。自從電視走入千家萬戶,它便成了我們消磨空閑最主要的方式。但是,越看電視,我們卻越覺得孤單。在這個被“寂寞”充斥的世界,我們不停地抱怨,但很少有人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娛樂至死這本書卻一語道破玄機——電視的出現讓我們話語結構、傳播方式以及社會性格發(fā)生了變化。我們正在被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所毀滅。
    雖然書中并沒有給我們提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但是它給我們思考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讀來豁然開朗。
  •   娛樂至死 童年的消逝 印刷不錯 很好看
  •   書很好,包括了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兩部分,裝幀也很好,非常喜歡。
  •   書很不錯,早知道這個版本把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合二為一了,我就不單獨買童年的消逝了。當初沒仔細研究哇@@@@@
  •   書非常好~合并了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
  •   娛樂至死 童年的消逝。這是兩本書的合集。
  •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兩本書的合本……~~比較方便
  •   這本書包括了《娛樂至死》和《童年消逝》的,都有文獻參考和譯名對照表
  •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的合集!我還以為只有娛樂至死呢!實惠!裝幀也很精美。值得收藏。
  •    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 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
  •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生活在大眾媒介包圍的社會里的我們去讀的一本書。名字文藝了一些,但其實是一本學術著作,但是講述方式又不像其他專著一樣晦澀難懂,適合年輕人讀。我們應避免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多讀書!
  •   因為稀里糊涂的進入了電視這一行 發(fā)現很多做電視的人還都是太TMD精英意識了 你們連自己媒體的根本屬性都不了解 還做個什么節(jié)目 動不動談什么專業(yè)性 知識性 想要專業(yè)性知識性的人誰看電視呀 這就是一種娛樂至死的媒介 ……
  •   娛樂活動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童年的消逝讓我們警惕現在的小孩子的衣著、游戲等已經更多的帶有成人色彩。
  •   本來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看這本書的,不得不說,整本書通讀下來越來越覺得,我們需要閱讀這樣批判的思想!我們需要如作者一樣的清醒的頭腦!本書題目就是當頭一棒,對于現代社會萬事娛樂,萬物電視化的現象有深刻批判;而仔細閱讀本書,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的梳理、論述了當今的電視化、娛樂化社會對我們產生了什么樣的深刻影響,這些影響再帶給我們便捷信息的同時也破壞了我們社會賴以維持的一些原則。字里行間,無不顯示作者犀利老道的筆鋒與一陣見血、嚴謹深邃的文風。
  •   有些書,讀的時候會覺得看過的部分回頭再看就像沒看過一樣,比如這本。感覺內容講的比較有深度,嚴重不適合休閑,是需要認真理解的 ,有些話不是讀過去一遍就可以理解的。
    剛看完《娛樂至死》部分。就內容來說,因為作者主要是基于美國的電視行業(yè),所有有些內容和中國的現狀并不完全相符。畢竟中美兩國在電視的發(fā)展程度和方向上是有差異的。書中涉及到許多專業(yè)的書籍或學者的名字也需要相關方面的知識鋪墊才能看得懂。
  •   還沒讀完,欲罷不能,師承麥克盧漢,比麥易讀。書中的論證也頗值得學習。這是一本需要邊度邊思考的書,并不是一看就懂的,即使讀者覺得懂了,其實還有深度的內容值得去挖掘。借用作者的概念,讀此書,讓人有重回“印刷術統治時代”的感覺。在利潤的驅使下,現在的圖書業(yè)也開始“娛樂化”了。算了,不管大環(huán)境如何,做好自己最重要。從“經典”的高度出發(fā),吸收人類智慧。
  •   這是一本擺脫低級趣味,提升品位,
    擺脫媚俗 和 討厭惡俗文化的必讀書。
    娛樂是可以的,但不要一直娛樂下去,你會死于娛樂的
  •   一般人只知道法西斯、文化專制對人性的迫害,而鮮有人知娛樂化對人性致命的毒害。娛樂化的文化泡沫如溫水煮青蛙一樣將人矮化為沒有歷史、沒有精神、只有快感的動物。為什么會怎樣?因為娛樂化的文化**是資本驅使而非自由創(chuàng)造的產物。而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說就像太監(jiān)一下服務于所有欲望的滿足。在自由市場經濟占主導的社會里,對于資本的負面影響總是很少有人提及,而只有馬克思的哲思如洪鐘大呂般穿透幾百年的歷史迷霧!
  •   【娛樂至死】這本書在【鏘鏘三人行】中多次提及,是一本關于傳播學的杰作。新時代下娛樂至上,人們迷失在娛樂中,最后死在他們熱愛的東西中。
  •   這本書包括兩部分娛樂至死、消失的童年 都非常好 給你所想不到的思考和警示。
  •   陳丹青推薦力作,波茲曼大師經典之作!值得一看
  •   現在的社會日漸進入了娛樂化和消費化時代,《娛樂至死》這本書讓我們理解到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狂歡的悲哀!
  •   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里提到的一本書 娛樂至死真的是如今一些人的一種人生觀了 在理想缺失或者無法實現理想時 娛樂是放松 的一大樂趣 各種媒介里都有娛樂 娛樂也使一些人實現了理想 這是幸還是不幸?
  •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我們有的是太多的浮華,若沒有智者的提醒,恐怕真的就娛樂至死了。
  •   之前看過了。幫同學買的~~~波茲曼提供了一個看待媒介的視角,某種程度上很多觀點我是認同的
  •   娛樂至死的很多觀點都可以針對當下的時代現象,有深刻的反思。
  •   本書可以導正一些我們覺得無可厚非的行為,讓我開始思考整個童年,我至今的生活方式,整個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當初的美國也許就是現在的中國,但是對于娛樂對政治的影響,還遠著呢。
  •   個人感覺觀點意義的論述是累贅重復的,但是波茲曼提出的觀點值得社會思考和重視。
  •   很喜歡這本書。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娛樂的時代,我們很容易獲得娛樂,但是我們娛樂的欲望卻越來越強烈,身心沒有得到放松,反而更加勞累和壓抑,而且各種電子產品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思考的機會,我們的思維變得遲鈍麻木。真希望可以回到印刷時代。。
  •   這本書是我的老師推薦我讀的,書的序言部分對兩種思想理論做了比較分析,很吸引我,之后正文講述娛樂文化興起之后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很感慨,社會是個大雜燴,各種各樣的文化方式興起,帶給人們的思維變化又是非常明顯。娛樂產業(yè)的興起帶來的社會變化,讓人驚喜讓人憂,所以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需要我們保持理性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麻木不仁地接受各式各樣的假文化現象。將真正的文化傳遞下去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熱情與思想。
  •   娛樂至死是一本專業(yè)性比較強的書,老師說這是每個學新聞都必看的書,還獲過大獎,應該很不錯
  •   很不錯的一本書,提醒這個時代,不要娛樂至死
  •   娛樂是什么?或者說,電子時代,我們的生活走向何處?紙媒死掉,印刷品消亡的時刻,我們的生活會走向何處?
  •   波茲曼的眼光具有穿透性,非常深刻
  •   娛樂至死, 這真實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精彩的評述
  •   波茲曼寫的不錯,一篇很好的論文,雖然我不贊成他所有的觀點,但是他的論證很縝密,值得借鑒
  •   首先這本書的翻譯者是上外的老師,讀起來非常流暢。
    再次,內容方面不用說,如果你對波茲曼的了解想要再深一步,
    這本書能提供你一個嶄新的角度。
    最后,對傳播感興趣的童鞋肯定要看啦,
    O(∩_∩)O
  •   書的紙張質量都很好,內容充實,讓人對當下浮躁、多見的娛樂至死、嘩眾取寵的社會現象產生反省與深思。
  •   很好,一本書的價格,兩本書的內容。娛樂至死,電視帶來的全民娛樂,如今的網絡,不也是這樣么。
  •   波茲曼的認識很精辟,但是書的印刷稍稍有點兒對不起觀眾啊。
  •   一開始是因為知道一朋友讀了這本書,發(fā)表的評論使得我也想看看。到手后就開始看,很興奮。那種世界觀被肯定的感覺真的很爽我只是想說這類書太過沉重我才23歲讀這種書真的很容易老讀完這本書我是靠很強的一種責任感讀完的童年的消逝我沒怎么看了真的太沉重我想我可以更輕松的活有對社會文化發(fā)展感興趣的朋友確實可以讀讀總的來說是本好書!~~~~~~~~~~
  •   關于媒體,有普通大眾不知道的很多秘密,人們在享受著大眾媒體帶來的娛樂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同時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意識?
  •   總體來說,這本書寫的很有深度,不僅寫出了現在的狀況,而且大膽的預測了以后的媒體發(fā)展,我們生活在“娛樂”中,無論新聞,報道還是評論似乎都披上了娛樂的外衣,在這層外衣下,我們其實是空洞的雖然有點抽象,但是可以理解。這樣內容的書本來就不好寫!
  •   特別喜歡!尤其是看了中央臺10頻道的暑假讀書特別節(jié)目后,更想買了!比我小的學生都在看,我當然不會放過的??催^以后,發(fā)現這是一本可以讓人看清當代娛樂本質的書,以前的娛樂是人們消閑時的消遣,是為人們服務的,但現在的娛樂是綁架人們的精神,奴役人們的視聽,左右人們的思想,控制人們的思考,是將人作為娛樂的奴隸、工具,是真正意義上的“能量吸血鬼”。
  •   娛樂至死,直指現實
  •   第一次聽說娛樂至死是在一個講座上,大致內容是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覺得很有意思,特地買了一讀
  •   在讀中,波茲曼的思想值得深讀。
  •   看了序言就覺得不錯,娛樂至死的年代,多讀書提高思想修養(yǎng)時刻保持警惕呀!要認真讀完!
  •   波茲曼的觀點,可以看看。
  •   娛樂至死向你闡述了現在很多的人,很奇怪的奇怪的現象。是公關人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   波茲曼的這本書,不愧為經典之作!很喜歡。
  •   一直想買這本《娛樂至死》,終于到手了!
  •   波茲曼之必讀經典 小心Matrix哦
  •   中國現在的情況就如這本書中所描寫的,娛樂至死
  •   娛樂至死。有深度的書。我有些讀不太懂。不過多思考總比看劇要有營養(yǎng)。
  •   娛樂至死,微博微信視頻讓人心虛,看書讓人充實
  •   學媒體的看這本書管用,結合現在我們國家電視娛樂節(jié)目,自己思考
  •   別把自己娛樂死,別做無腦的土豆
  •   讓人非常專注的傾盡腦細胞來看的書,了解自己在媒體、娛樂上的態(tài)度以及在信息世界的定位
  •   娛樂至死,就是當代娛樂生活的寫照
  •   值得一看,這個時代的我們需要對現在社會中的娛樂行業(yè)進行反思,而非一直沉浸在享樂之中
  •   老師推薦的,抽空看了一下,覺得寫得很深刻,在這個娛樂時代,什么都可以用來娛樂了,對于認識這樣的一個大局勢,在一個宏觀層面進行把握,很值得一看。
  •   娛樂至死很不錯,考試科目里面的必看參考書~~~大家之作~
  •   娛樂至死,全民狂歡,我們可否更加警醒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