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圖親子名著寶庫――安妮日記

出版時間:2002-10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作者:(德)安妮·弗蘭克  譯者:孔鈺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安妮日記》是一位出生在德國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荷蘭被德國占領的兩年期間寫下的自我經歷和其成長過程。安妮·弗蘭克開朗、活潑、既不失少女純真又思想成熟。閱讀這部作品時,讀者的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一張渴望和平與自由的猶太少女的臉龐、她那雙明亮的眼睛,以及成熟的微笑。相信《安妮日記》會被傳頌到人類和平實現(xiàn)的那一天,它會牽動每一位熱愛和平的讀者的心。

作者簡介

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十五歲時在法西斯集中營悄然死去。本書是她在與世隔絕的密室中寫下的日記。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開始,一直記到1944年8月1日,是納粹罪行的真實記錄,是對人性、和平和安寧的激情呼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彩圖親子名著寶庫――安妮日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這本書是我表妹力薦的,她還在上初中。叫我看,我就買了。
      
      我這個年齡來看這本書,覺得一般。但是安妮清晰的文字,還是很多打動了我。我想起我14歲的時候在干嘛。我絕對不會有安妮這么有思想有主見。
      
      她確實是一個特別堅強特別樂觀的女孩子。這本書都有一股力量在,也許這就是每個人心中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成就了不一樣的人。
      
      面對親情愛情還有戰(zhàn)爭,安妮在日記里都寫了自己很微妙的內心感受。我相信要是我是個男孩子,在那樣的年紀,我也會對這樣的女孩子動心吧。
      
      我想想自己還是少女時,也有過跟她一樣的心情。我也給我爸爸寫過信,但是完全沒鳥我。那個時候的年紀是多么敏感和細膩啊,可是我沒有這樣一本日記,來見證我曾經的成長。
      
      后來知道這個小女孩死了,我很想哭。這么一個好的女孩子,總覺得命運之神不應該帶著她走。在我心里,她是很美好的,我喜歡她。喜歡她那么真實的樣子。
      
      我以前覺得自己經歷了這么多,長這么大。應該很少事或者人可以感動我了。覺得自己心態(tài)已經很老了,老到對一切都可以接受,老到一切我都可以客觀以對。我可以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待這個世界。
      
      可是我錯了,我還是會被許多東西感動,我還是那個會流淚的人。我還是會怕疼,我還是有愛。也許我們都成不了那么冷漠無情的人。我們還是會想去擁抱這個世界,擁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
      
      安妮,我覺得也許在我生命里的某個時候,我會想起你,想起你那么樂觀堅強的樣子。
      
      
  •     我總在想,人這短淺的記憶力啊,一天下來快樂很多,當時也笑了,樂了但那之后呢?什么也記不得了。發(fā)生過馬上就丟失了。它不會帶給我一天的好心情,漸漸隨之忘卻??赡苋舾赡旰笪疫€能想起笑的那一幕,但帶來的都是悲傷。
      記日記吧,——別讓發(fā)生過的一切忘卻丟失,慢慢尋找回那時快樂的自己,留一點美好的快樂。
  •      合上書,封面安妮弗蘭克的肖像不忍直視,這個平常的問題少年,這個敏銳、勇敢、樂觀的姑娘,這個16去世的猶太女孩,這個想成為記者、想在藍天下靜靜仰望哪怕一個下午的夢想家,最后只留下嫣然一笑。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有太多的煩惱、憂愁、苦痛,有太多人有著太多大而無當?shù)膲粝?,也有太多人有著太多平凡到沉悶的日子。但是,春天時,我們總能去看看花、吹吹風;秋天時,總能去望望天、賞賞月;在平常的日子里,總有機會安靜地踱踱步;甚至在苦悶的日子里,總能找個方法排解排解,聽歌也好,吼叫也好,破壞也好。這一切好的壞的,其實都很幸福。
       即使在絕望里、在無助中,我們總是能退一步不對嗎?
       在這種釋然中,不禁又想起安妮的樂觀。即使在無底的深淵里卻總是能找到光亮,這已經叫人折服,但是,安妮卻同時還在成長和成熟,像思想家一樣不斷地推倒和重建,不斷地反思和進步。
       這種成長的美好卻不得不在歷史的黑暗中戛然而止。
       歷史不能重來,今天同樣如此。
       時代和時代并沒有本質的差別,每個個體總是能碰到相似的問題,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總是伴隨著痛苦和掙扎、喜悅和驚奇;工作、生活也總是伴隨著巔峰和低谷,但我們卻沒有“秘密小屋”的束縛,每當覺得絕望得已經招架不住時,總有藍天可以觀望。
       這部日記承載了太多個人的悲歡、太多歷史的慨嘆。
       無論如何,任何人都要勇敢的活下去。
  •     What do I see in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I see a young girl’s heart, as pure as crystal and as innocent as a new born baby. Through this heart, I see the liveliness and restlessness of teenagers; I see the endless sought for true love and truth; I see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resting on the backs of the adults and I see, as I strongly believe, the kindness of humanity.
      
       But it is also through this young girl’s innocent eyes, I see the undead wildness and ruthlessness of people, the cruelty of the Nazis, the timid and cowardice of those who are afraid of helping the Jewish, and the indifference and ignorance of the standbys. I see selfishness when the Van Daans and the Franks first started to divide their food, to bargain about whose cutlery to use; I see no sympathies when the Dutch hesitate to give their helping hand to the Jewish, when most people drove their faces away from those who plead for help and I see aloofness when someone tipped the Franks off, when the Gestapos took them to concentration camps, when no one cared two teenage girls were dying from endless hard work and poor sanitary conditions.
      
      I know this ruthless war had turned some people evil, has brought out their dark side. But that’s also what makes emphasis on the brightness of humanity. If there is no dark, how can you tell brightness?So like Anne, despite of all, I can still see, as I firmly believe, there is goodness in the world.
      
      The best examples of people being good are Anne’s courageous helpers—Miep, Jan Gies, Bep, Mr. Kleiman, Mr. Kugler. They sacrificed a lot to help the eight persons on the annexe. They are the heroes behind the stage. They selflessly devoted themselves in a holy career, ignoring all the peril they put themselves in and never regretted to do so.Mr. Kleiman, for instance, despite of his poor health, never complained a word about helping them. There is one paragraph about Mr. Kleiman in Anne’s Diary: “Mr. Kleiman is back, than goodness! He looks a bit pale, and yet he cheerfully set off to sell some clothes for Mr. Van Daan.” As soon as he is a little bit better, he came and helped them.For him, there is no excuse to leave eight lives waiting for him. They are his responsibility.It is those very qualities of braveness and righteousness that move me every time I read the words in Diary of Anne Frank.
      
      But what is behind the courage and devotion? What belief or emotions supported them when others are in such a mad enthusiasm about killing and slaughtering?
      
       I think the answer is the basic humanities of sympathy that supported them through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brought them to the shore of sadness (when the ones they have always been helping were taken to concentration camps). It is a basic humanity hidden in everyone’s heart, and they discovered it, so 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ones that are in plight. Anne, Margot, Pim, Anne’s mother, the Van Daans would all do the same if they were able to. They always thought about how miserable their Jewish friends were despite of their own struggle.
      
      Anne once wrote: “We’re so fortunate here, away from the turmoil. We wouldn’t have to give a moment’s thought to all this suffering if it weren’t for the fact that we are so worried about those we hold dear, whom we can no longer help.”
      
       “We are so selfish that we talk about ‘after the war’ and look forward to new clothes and shoes, when actually we should be saving every penny to help others when the war is over, to salvage whatever we can.”
      
      They pitied those who weren’t as lucky as they were and found their own way to help them—they pray for their friends.Actually, they did helped one man in action—Mr. Dussel. When they decided to take another person into their life, they were truly planning to sacrifice all the resources, all the coziness of their current condition. But all this sacrifice is small compared to a life.
      
       “We always thought there was enough room and food for one more person, but we were afraid of placing an even great burden on those who help us.”
      
      There is this humanity, this guilt of being better than their comrades inside the members of the annexe so that is why they managed a way to help other innocent lives.It is that very sympathy hidden in human nature that encourages them to help instead of killing.
      
      But why do the men who persecuted Anne lack of any sympathy that a man can possibly possess? Is it so different between people?
      
       I think the reason they created such catastrophe is because they held a wrong belief. The Nazis weren’t born as devil. They didn’t thought through what they did when they were doing it. The anti-Jewish sentiment deceived their heart and they completely lost their own opinion and judgments.
      
      There is a saying in Gone with the Wind:“Most of the misery of the world has been caused by wars. And when the wars were over, no one ever knew what they were about.”
      
      Maybe some of the soldiers, after fighting the war, after having their hands contaminated with the blood of brave men, of women who weren’t able to resist and of innocent babies, they really are in a loss of the cause of all these slaughter.
      
      Maybe they’ll regret of what they did, maybe they’ll resent themselve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but a historic tragedy can never becompensated.
      
      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is to prevent such thing to happen again: to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the bleeding of innocent people won’t help resolve any problems, that we should always have our own thinking and shouldn’t blindly follow speeches only because they are eloquent and exciting, that stretch out your helpful hand you can save so many lives, that human ourselves are of one origin, that maybe there are a lot of filthiness in the world, there still are goodness exist and we must be a member of the goodness’ part.
      
  •     In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by Anne Frank, she recorded vivid impressions of her experiences during the war Ⅱ. In 1942, Holland and the Germans have invaded. All Jewish people are frightened for their lives, so the Frank family hide. Life is dangerous but they hope for the best. It’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in the time that she lives in the secret Annexe , Anne grows up and her ideas change. In many ways she is like any other teenage girl, but we can see her feelings because she writes about them in her diary.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she has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her mother. If you have a love for b boy, of course, your mother will worry about you. The reason is that if a girl is infatuated with a bad boy, it may ruin your whole life. However Anne just cares about her feeling, she doesn’t understand her mother just like us. All in all, Anne frank is just an ordinary girl but living in an extraordinary time.
      Anne is very honest in her diary. At first, she called her mum “mummy”. It suggests that she is just a little girl.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Anne has changed-----she doesn’t call her mum “mummy” anymore, but “Mother”. This suggests Anne has different feelings about her mum. Soon, she used “strangers” in her diary, it means that she doesn’t understand her mu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worse and worse. Anne has a growing love for a boy, but her mum doesn’t allow them to be together. Anne was “angry” with her mum. This shows Anne is growing up and her ideas changes at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with her mum is getting worse.
      The long they are hiding in the house the more distant Anne and her mother seem to be. As we can see, she usually climbed into her father’s bed to feel safe. However, her mother came into her the room. She refused to pray with her mum. She said that she can’t apologize and felt sorry for her mother. She described her "contempt" for her mother and her inability to "confront her with her carelessness, her sarcasm and her hard-heartedness," before concluding, "She's not a mother to me." This suggests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well.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Anne and her mother are usually in trouble fighting each other. Anne and Peter both have strong feelings inside but Anne’s mother wants that Anne leaves Peter alone. So Anne feels her mother “doesn’t understand [her] at all”. As time goes by, Anne even “does want to stay friends with Peter.” However, her “mother is trying to stop [Anne] going up to Peter’s room.” She complains about this in her diary. Soon, she feels terrible because she thinks that her mother just does her work simply and is then forgotten. Therefore, she “[doesn’t] want to live like her mother anymore.” When they in terrible danger that night, the men were busy but the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just waited. She thinks the women should be stronger and she decides that she “will do more than [her] mother ever did.” She dreamed that her voice will to be heard and not just hide with her mother. This suggests the relationship is still difficult between Anne and her mother, as well as in danger night.
      She was close with her father, but felt that she couldn't understand her mother, or that her mother couldn't understand her at the same time. She was a very curious girl and the complete opposite to her mother, however I feel that this was just a phase that she went through because her mother always told her who to be, and if anything Anne is an individual!Later, as she revised her diary, Frank felt ashamed of her harsh attitude, writing: "Anne, is it really you who mentioned hate, oh Anne, how could you?" S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ir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misunderstandings that were as much her fault as her mother's, and saw that she had added unnecessarily to her mother's suffering. With this realization, Frank began to treat her mother with a degree of tolerance and respect. Moreover, she grew to be very sympathetic toward her mother and felt toward the end that she loved her very much, and tried to atone. She didn’t hate her, they just disagreed on many levels, but they still loved each other very much.
      As we have seen, Anne and her mother had a difficult relationship. Their relationship i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Perhaps it’s because Anne is growing up and her ideas are going to change; or perhaps Anne and her mother try not to quarrel with each other. In my opinion, if we try to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ur parents, we should try more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think and what they want. It’s necessary to us to chat with parents not just complain like Anne. In all, Anne is very honest in her diary. She is not perfect like many girls of her age, and we can believe that at times she is difficult to live with. She wants to do many things and has many dreams, but she can’t achieve them because she is unable to leave the secrets Annexe. It’s not unusual that Anne and her mother’s relationship is difficult. She is very brave to have written all her feelings in her diary.
  •     我只想說,年紀輕輕的安妮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孩。這世上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14歲安妮的境界。——題記
      
      01.只要我健康、快樂,他們對成績的好壞毫不在意,還有就是要我知廉恥;其余的一切則順其自然。
      02.我無法告訴你“永遠”不能出門的感覺有多么壓抑,而且一想到我們要是被人發(fā)現(xiàn)了就會被槍打死我就會嚇得半死。那可絕對不是什么鬧著玩的設想。
      03.白天我們只能小聲說話,輕輕地走路,要不然就會讓樓下倉庫里的人聽到的。
      04.我不嫉妒瑪格特,從來就沒有過;我不嫉妒她的美貌。我只是渴望爸爸對我真實的愛:不僅僅把我當做他的孩子,就是我——安妮,我自己。
      05.啊,當我躺在床上的時候,那么多的事情在我內心里翻滾,不得不去忍受那些已經讓我受夠了的人,那些總是誤解我的心思的人。這就是為什么我最終要回到我的日記上來的原因。這里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因為凱蒂總是那么耐心。我向她保證我一定會堅持到底的,不管發(fā)生什么,我都要通過她找到自己的道路,吞下自己的眼淚。但愿我已經能看到結局,或許偶爾能從愛我的人身上得到鼓勵。
      06.人們變化最大的莫過于對自己的看法。
      07.這里的孩子只穿著薄薄的褂子和木鞋跑來跑去,沒有大衣,沒有帽子,沒有襪子,也沒有人來幫助他們。他們的肚子空空的,只嚼一根陳年的胡蘿卜,忍受著劇痛。他們從冷冰冰的家里走進冷冰冰的街道,等到了學校,走進的還是冷冰冰的教室。
      08.如果我講話,他們就都認為我是在炫耀;我沉默他們就認為我可笑;我回答就是粗魯,聰明的提議就是狡猾;我累了就是偷懶,多吃一小口就是自私、愚蠢、懦弱、奸詐,沒完沒了。成天我只聽到我是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嬰兒,盡管我一笑了之,裝著不往心里去,可我真的在意。
      09.一般的人是根本不懂書籍對我們這些關起來的人的意義的。讀書、學習和聽廣播就是我們的樂趣。
      10.一旦他開始讀書了就會頭也不抬一下,也不會東張西望,只會時不時地傻笑兩聲,死活要媽媽來分享某個有趣的情節(jié)。
      11.唯一讓人不去想這一切的辦法就是學習,而這我可做了不少。
      12.外面聽不到一聲鳥叫,一種死一般的寂靜到處彌漫,牢牢地抓住我,好像要把我深深地拖進地底下。
      13.我甚至都不敢想像世界對于我們來說還會恢復正常。我確實也說起“戰(zhàn)爭以后”,可那不過是空中樓閣,是某種永遠也不會出現(xiàn)的東西。
      14.每當有人從外面進來的時候,他們的衣服上帶進的風,他們臉上沾著的寒氣,都會刺激我把頭埋在毯子里,好不讓自己去想:“我們什么時候能得到聞聞新鮮空氣的特權???”
      15.再多的道理和感激之情也無法壓制你內心的真實感受。騎車,跳舞,吹口哨,望大千世界,感受年輕的魅力,知道自己是自由的——這就是我向往的。
      16.一個人即便被許多人愛著也還會孤獨的,因為他還不是任何人的“唯一”。
      17.他已經給了我那么多——當然是我受之有愧的——可我每天還要做那么多錯事。
      18.在我來到這里之后,當我還只有14歲的時候,我開始比大多數(shù)女孩子更早地想到自己,更早地曉得我是一個“人”。
      19.隨著我一天天長大,更加成熟,我的愛也伴我一起成長。
      20.噢,彼得爾,彼得爾,要我怎樣才能不去想你?任何一個人在你的位置不都是你的替代品嗎?我愛你,這愛是如此強烈,我的心已無法再承受,仿佛它就要噴射出來,剎那間以最猛烈的方式宣告它的存在。
      21.媽媽有一天這樣對我說:“安妮,我來給你出個好主意,千萬別跟男孩子說起這個話題,要是他們找你說就不要回答?!?br />   22.我現(xiàn)在已經到了不太在乎生死的階段啦。這個世界就算沒有我,也照樣會運轉。要發(fā)生的總會發(fā)生的,想要阻擋也是白費力氣。
      23.陽光燦爛,天空蔚藍,還有美妙的微風,我在渴望,如此渴望,渴望著一切。我想談話,我渴望自由,渴望朋友,想一個人待著,我真的很想……哭!我感覺自己就要爆發(fā)了,我知道哭出來會好受一些的;但我不能,我焦躁不安,我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透過緊閉的窗戶縫呼吸,感受著自己的心跳,它仿佛在說:“你為什么就不能滿足我的渴望呢?”
      24.對于那些膽怯、孤獨和不幸福的人來說,最好的藥方子就是走出去,走到某個他們可以安靜地和天空,和大自然,和上帝待在一起的地方。因為只有在那里,在美麗而淳樸的大自然中間,一個人才能領略到一切本來的樣子,才能感受到上帝本來是希望看到人們都幸福的。
      25.無論身處怎樣的環(huán)境,每一個悲傷的靈魂都能找到屬于它的安慰。我堅信大自然會給一切磨難帶來慰藉。
      26.但我現(xiàn)在相信,對于我們生活中的物質匱乏,我們擁有豐富的補償。
      只要我能擁有對大自然的歡愉、健康和對其他一切的愉悅,一個人就總能重新捕捉到幸福的感覺。
      27.再多的財富都會消失,但你內心深處的幸福只會暫時被蒙蔽,只要你活著,它就終有一天會回到你心里。只要你能無所畏懼地仰望蒼穹,只要你曉得你心里是純潔的,那你就一定能找到幸福。
      28.可是……還有一個人在駕馭著我的情緒,那就是……彼得。
      29.所有的老師都會因為我機智的回答、逗樂的語言、燦爛的笑容和詢問的神情而感到高興。這就是那時的我,特別懂得賣弄風情,懂得逗人開心。我確實有一兩個優(yōu)點,這足以讓我備受青睞。我勤奮、誠實、坦率。我從沒有想到過要占任何人的便宜。我和別人大方地分享我的糖果,我也不自負。
      30.回顧以前的生活,我明白,我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已經永遠結束了。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走了,一去不復返。
      31.還有一件更令我震驚的事,就是我終于意識到即便是爸爸也不能在所有事情上成為我的知己。從今以后我只想信任我自己。
      32.不管是誰,只要他幸福,他也能令別人幸福。擁有勇氣和真誠的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
      33.這種冗長乏味的生活已經開始讓每一個人都有點支撐不住了。
      34.要是我愛上一個人,我首先一定要對他有仰慕之情,仰慕和崇敬。
      35.我是我自己的作品最好最敏銳的批評家。我自己知道什么寫得好,什么沒有寫好。36.不寫東西的人是不明白這種美妙的感受的
      37.當我寫作的時候我能重新捕捉一切,我的思想、我的理想和我的幻想。
      38.我們猶太人是不能表達感情的,我們只能勇敢和堅強,必須接受一切不便還不能咕噥,必須竭盡全力信仰上帝。這場可怕的戰(zhàn)爭將來總會結束的。我們再次成為人的時間一定會來臨的。也不光是猶太人。
      39.誰知道呢,或許正是我們的宗教可以使這個世界和所有的民族從中受益,為此也僅為此我們現(xiàn)在才要受苦。
      40.漫漫歲月中一直就有猶太人的身影,漫漫歲月中他們一直都要受苦,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讓他們變得堅強;弱者倒下,強者永存,永遠不要沉淪!
      41.假如上帝讓我活下去,我一定能取得比媽媽更大的成就,我決不會無足輕重,我會在全世界工作,為全人類工作!
      42.他的胳膊環(huán)繞著我,那真讓人感覺慰藉和安詳,知道他就在邊上但大家誰也不說話,太好了,這安靜本身就夠美好的了。
      43.我們在這里會經常絕望地問自己:“打仗到底有什么用處?大家為什么不能和睦相處?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破壞和毀滅?”
      44.再多的財富都會消失,但你內心深處的幸福只會暫時被蒙蔽,只要你活著,它就終有一天會回到你心里。只要你能無所畏懼地仰望蒼穹,只要你曉得你心里是純潔的,那你就一定能找到幸福。
      45.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就藏著一種要毀滅、殺戮和殘害的沖動和怨憤,直到整個人類毫無例外地經歷一場巨變,戰(zhàn)爭驟起,一切已經建造、開發(fā)和成長起來的東西都將被毀滅和破壞,在此之后人類只好再從頭開始。
      46.大自然母親令我感到自己的卑微,能讓我隨時準備勇敢地面對每一次打擊。
      47.我們全都活著,但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不知道去向何方,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要幸福,我們的生命千差萬別卻又沒什么兩樣。
      48.擁有信仰的人應該是快樂的,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信仰天堂里的事情的天賦的。
      煉獄、地獄和天堂是許多人無法接受的東西,但一種信仰,無論它跟什么有關,總能讓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并不是對上帝的恐懼,而是對一個人自身榮譽和良知的堅持。
      假如每個夜晚入睡前人們能在他們內心深處回顧一天里發(fā)生的事情,并認真地思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那么一個人可能會變得多么崇高和優(yōu)秀啊。
      49.父母只會提出好的建議或者扶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但一個人性格的最終形成還在于他自己。
      50.“因為在其最深處青春比老年寂寞?!?br />   51.那就是成長歲月中的艱難:我們在內心深處油然升起種種理想、美夢和希望,到頭來好像只是為了讓它們破滅,讓它們迎接可怕的真實。
      52.假如我仰望蒼穹,我相信一切還會變好的,相信這樣的殘酷終究會結束,相信和平和安寧一定會復返。
      53.我從前就已經跟你講過,我有兩種性格。其中的一半代表了無止境的快樂,笑對一切,高昂的精神,以及淡泊一切的態(tài)度。這種特點包括從不會對打情罵俏、接吻、擁抱或骯臟的笑話生氣。這一面大多總是守候在那里,把另一面推開,而另一面卻是更好、更深和更純潔的。
      54.美好的安妮永遠也不會出現(xiàn)在她人面前,至今還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但卻在我們獨處的時候永遠扮演著真正的統(tǒng)帥。
  •     這是市面上最完整的最好的中譯本,我用兩個月時間看完了這本書。
      
      我驚異于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日記里有一份安妮之家教育和閱讀清單,記錄了八個人的學習情況。
      
      范先生:常常查閱《克瑙爾氏百科全書》;看偵探小說、言情故事和醫(yī)學類的書。
      范太太:上英語函授課;喜歡看傳記,有時隨便看一點小說。
      弗蘭克先生:學英語和拉丁語;最喜歡狄更斯;喜歡看嚴肅、枯燥的書。
      弗蘭克太太:上英語函授課;閱讀廣泛。
      杜先生:學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和法語。
      
      以下是三位年輕人的教育情況
      
      彼得:上英語和法語函授課;學荷蘭語速記、英語速記、德語速記、英語商務通信、木工、經濟學,有時上數(shù)學課;讀書不多,喜歡地理書籍。(17歲左右)
      
      瑪格特?弗蘭克:上英語、法語、拉丁語函授課;學荷蘭語速記、英語速記、德語速記、力學、三角函數(shù)、物理、化學、代數(shù)、幾何、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荷蘭文學、會計簿記、地理、生物、現(xiàn)代史、經濟學;閱讀廣泛,最喜歡的是宗教和醫(yī)學。(17-18歲)
      
      安妮?弗蘭克:學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速記、幾何、代數(shù)、歷史、生物、地理、藝術史、神話、圣經史、荷蘭文學;最喜歡看傳記、歷史書,有時看點小說作為消遣。(14-15歲)
      
      他們就相當于中學生而已。安妮的姐姐瑪格特居然能掌握5門語言,安妮學了4門。如果問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她有什么愛好,能回答出看書、寫作也算是很好的學生了。而在安妮另一份清單里,除了前面幾項,她還提出了研究皇室家譜、歷史、古希臘羅馬神話這些興趣。當然,還有富有少女氣的:收集電影明星照片。15歲不到,她看的書已經達到了大學教授寫的《查理五世皇帝》這種水平,厚達598頁。另外還有《北方戰(zhàn)爭》(1700-1721)《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伽利略傳》和《圣經》等。真讓我佩服。
      
      還有一點,安妮能那么徹底地分析自己的性格,有些自私,但非常獨立。一些問題的思考非常成熟。
      
      例如宗教:煉獄、地獄和天堂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概念。但是某種宗教——不管是哪一種——使人走正道。那不是畏懼上帝,而是珍視自己的榮譽和良心。
      
      她也思考女性獨立的問題,并聲稱不要像母親一樣做個家庭婦女。對于戰(zhàn)爭,她甚至看透了荷蘭作為被德占領區(qū)與英國之間微妙的關系。盟軍遲遲不進行登陸,發(fā)動反攻,安妮的理解是:“每個人都只認為英國人有責任盡快地拯救荷蘭。英國人究竟有什么義務?荷蘭人憑什么想得到他們夢寐以求的慷慨援助呢?……沒有一個國家會白白地犧牲自己的子弟,英國也不會?!?br />   
      
      以前看安妮日記,是因為可憐一位少女和她的家人、民族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最后她死去了,而她的文字還在,是一種感慨。而今天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把兩個月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花在這一字一句上。我看到的是一個狹小的空間,如何把人一步步逼向瘋狂的絕境。一群失去自由,離開優(yōu)越生活的猶太人為瑣事爭吵、生氣,這一切是如何消磨著人的意志和耐心。戰(zhàn)爭并不僅僅有英雄壯烈犧牲的故事,而炮火連天的動蕩不安也是暫時的,戰(zhàn)爭最可怕之處在于,一點點消耗著人的精神,直到最后一絲希望都消失不見。這時,可怕的人只能同魔鬼做交易。生理上的饑餓、寒冷、悶熱,心理上的驚恐、悲傷,足以毀滅任何人??墒撬麄儓猿至藘赡辏高^安妮的日記,可以看到他們過得分外艱難。僅僅是看她的敘述,我都看得枯燥無味。沒玩沒了的爭吵,重復了一遍又一遍,這是不看完整版不能深刻體會到的。實際的情況又如何?他們一定是相互包容,不然就無法走完這漫長的兩年。安妮的日記只是冰山一角,后來看迷你劇,其中增加的幾個小細節(jié)讓我特別感動。安妮和住在一起的杜先生吵得不可開交,她在日記里說他是自私、古板的老學究。電視劇里,杜先生也曾暗自拿著一封信抱住頭,躺在床上,發(fā)出無聲的哭泣。是得知家人、朋友遇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他們被捕的時候,安妮發(fā)抖的雙手系不了鞋帶,他走過去握住她的手,穩(wěn)住她,幫她系上了鞋帶。這兩個細節(jié),可以成為他們在絕望中一同走過兩年的原因。
      
      從13歲生日那天開始寫日記的安妮,一開始只能介紹一些學校里的同學,敘事非常孩子氣。到了最后一則日記,剛過完15歲生日,她長篇大論地剖析自己的性格。我仿佛看著安妮一點點長大,想到后來被捕、死去,無法不感到痛惜。
      
      1944年8月1日,日記毫無預兆地永遠停留在了這一天。只留下一頁空白。
      
      前言里有段安妮同學漢妮莉的回憶,交代了安妮在集中營的生活。漢妮莉就是那個在前幾篇日記中提到過的女孩。安妮說她“通常很害羞,在家里卻很調皮……她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尤其是近來我很欣賞她。”這位女孩在集中營見過安妮一次:“天黑了,我等得渾身發(fā)抖。過了好久,我忽然聽見一個聲音……是安妮在喊我。我順著聲音找去,看見她在鐵絲網那邊,衣衫破爛?!覀兛蘖擞挚?,因為這時候我們當中,除了隔著一層鐵絲網以外,再沒有別的。我們的命運沒有什么兩樣了。”
      
      
      一個小紕漏:第133頁下的第一條注釋,對“席夫”做注,原注寫“見1942年6月15日的日記”。而當天的日記沒有出現(xiàn)這個人物。席夫在前文中只提到過一次,指彼得·席夫。在本書第13頁(1942年7月1日的日記),彼得·席夫站在書店外向安妮問好,安妮說這是第一次,她很高興。
      
      安妮在日記里提到,她每天要背五個不規(guī)則動詞學習法語。沒有什么取得成功的捷徑,唯有勤奮,唯有勤奮。
      
      
      安妮之家線上參觀:
      
      http://www.annefrank.org/en/Subsites/Home/
      
      谷歌藝術計劃關于《安妮日記》的線上展覽:
      
      http://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exhibit/%E5%AE%89%E5%A6%AE%E2%80%A2%E5%BC%97%E5%85%B0%E5%85%8B/wQi4lSIy?hl=zh-CN&position=0%2C-1
  •     用一周的時間讀完了Anne Frank倆年的密室生活——《安妮日記》。驚嘆于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對人生竟有如此深熟的領悟,也羞愧于作為三十好幾的我,卻沒有高于這個花季少女的心智。
      打開安妮的書,就像掉入了鄧布利多的冥想盆,你可以身臨其境地和安妮一起生活在那個封閉的空間里,想著她的想,夢著她的夢。安妮他們只是渴望自由,渴望平靜的生活,對她們遭受的苦難沒有日日抱怨。她們原本只是歷史書中那些遭受迫害的猶太人龐大數(shù)字中的八個,但這本書卻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八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有情感,有思想,有愛情,有同其他人一樣的全部,但他們卻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和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這就是戰(zhàn)爭最丑陋的一面。相比安妮,我們如此幸福。所以還有什么可抱怨,還有什么理由說自己是不幸的?即使每天都要面對死亡,安妮也沒有放棄生活。相反,她生活的充實愉快。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不再懼怕死亡。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 弗蘭克
  •      當生命在政治和戰(zhàn)爭面前變得一文不值時,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在這樣的人間地獄和可怕的集中營里,安妮展現(xiàn)了她驚人的勇氣與毅力,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著她苦中帶甜的成長經歷。
       雖然她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兒,但她注定偉大!
  •     很長時間以來,這本書一直在各種女性必讀的書單上,雖然它早就排進了我的讀書計劃,但因為各種原因,卻一直拖著。
      
      機緣巧合,某天逛二手書店的時候,無意中翻到一本書,名叫《如果這是一個人》,作者叫做普里莫·萊維,完全陌生的名字,老公讀書比較多,我捧著書名問他作者是什么來頭。老公皺皺眉,“他是猶太裔的小說家,這本書是他的處女作,紀錄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11個月的生活?!蹦┝?,老公又補充說,“你應該有注意過,《安妮日記》的腰封上有名人推薦的語錄,有一條就是他的語錄,他說,只是一位安妮·弗蘭克給我們等帶來的震憾較所有像其般受逼害的人所帶來的總和還要多。或許該這樣說,如果我們得知所有受害者的真相,我們將無法生存?!?br />   
      于是,我買下了那本《如果這是一個人》。
      
      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取下書架上的《安妮日記》,終于決定,不再拖延。
      
      在那樣一個猶太人不能搭電車,猶太人必須佩帶黃色星星,猶太人只能在下午三點到五點出門買東西,多數(shù)餐廳和公共場所貼著禁止猶太人進入的告示牌的慘烈年代。當時的猶太人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密室里的八個人過了兩年不見天日坐牢般的生活,沒有隱私,食物短缺,他們的性命全都維系在安妮父親的四名員工手上。但,正如安妮多次在日記中所感嘆的那樣,他們的這種生活不知道比那些被帶走的猶太同胞們幸福多少倍。
      
      對于一個13歲的少女來說,生活本該是可以自由的玩樂,學校的課業(yè)、和心儀的男孩談一場模糊的戀愛,一場戰(zhàn)爭把這個花樣年華、情竇初開的女孩逼進了一個密室,她還必須與一個素未謀面的成年男性共躲一室,沒有隱私,物資缺乏且行動受限,走路要輕聲,盡量避免說話,連上廁所都不可以沖水,以防任何聲音被兩旁的鄰居或樓下的工人聽到。白天不能打開窗簾,連一英寸都不行。她只能透過窗簾的縫隙窺探外界,從閣樓的小窗望著飛翔的鳥羨慕而興嘆。
      
      在這密室中,沒有人了解安妮的內心,不管是父母還是姐姐。日記是她唯一的朋友,她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幻想的朋友。她用這種方式,在幽閉的密室中自我成長著,她心思細膩,總是能夠靈敏的感受到其他七人的情緒起伏,也同樣能撲捉到自己的個性。在那段絕望日子中,她用自己的方式和情緒宣泄她的忿恨、保持她心中的希望,充滿熱情享受那絕非平常的生活。
      
      這書中最讓人感到凄苦、最揪心的一點就是,一個13歲的女孩,她不了解政治的無情、戰(zhàn)爭的殘暴。她會對她的生存現(xiàn)實憤怒和抱怨,她會責問上帝,猶太人到底做錯了什么?但她選擇相信上帝的安排。她始終心懷希望,相信戰(zhàn)爭終會結束,自由一定到來。在一片哀鴻遍野中,她渴盼著戰(zhàn)火的止息,渴求著和平的降臨,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看見世界正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逼近……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我必須執(zhí)著我的理想,也許有那麼一天,我能實現(xiàn)我的理想!」
      
      
      隔著超過半世紀的時空,當你讀到這本日記,彷彿還能伴隨安妮的描述親身體驗那時的烽火連天,感受戰(zhàn)爭下的人心惶惶,動蕩不安,被剝奪自由后的苦澀,天人永隔的悲痛,她貌似稀松平常的描述,吞吐的是幾百萬猶太人的心聲。
      
      我們該珍惜的不止是這本見證了歷史的日記,而是每一口自由的空氣。
      
  •      我不知道你至今看過最你最覺得傷感的是什么樣的文字?是如瓊瑤阿姨一般的苦情戲,幾個故事的主人公不亂男女會為點滴瑣碎歇斯底里的痛哭宣泄感傷;還是如某些網絡文學一般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段段黑暗到令人發(fā)指的橋段;我不曾仔細品讀過這些文字,相較之下,我更鐘愛的是那些有扎實情感基礎,厚重的社會積淀,細膩的描寫,一個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故事串聯(lián)起來的文字。
      
       我其實也是極其偶然的情況下知道 the diary of anne frank,我們習慣的把她直白的翻譯成安妮日記。這是一個如花般年齡凋謝的女孩,正因為她是猶太人,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香消玉殞。二戰(zhàn)題材的故事有很多,在特別的年代,總會發(fā)生一些令人感動到無法自己的故事,而安妮日記正是其中的代表。為了逃脫納粹的狂虐屠殺,一家人躲在一個閣樓里,然后來避難的人逐漸增多,讓anne‘s family 變得越來越有趣。在這里有特別的生存規(guī)則,每天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像監(jiān)獄里一般的作息,內心卻是有著更甚的煎熬。這種煎熬是周旋于生與死之間,希望與絕望,一年之間,只是一陣小小的動靜,或許就提前敲響了死亡的鐘聲。就這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兩年里,anne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月經,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心花怒放,初吻的時候是幸福的,但青春期的戀愛也是痛苦的。一場戀愛也像是一次屠殺,它會傷害到周遭人的情緒,很多時候,年少無知的我們總會覺得奮力的去愛,去付出,這是理所當然的,卻不曾發(fā)現(xiàn),在故事的最后我們往往會另自己處在孤身一人的尷尬局面。但,好在anne還有文字,還有寫作,無論是快樂的、憤怒的、沮喪的、害怕的......總總情緒都被她洋洋灑灑的寫在了她的日記了。
      
       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處境,但從文字的細枝末節(jié)里我能感受到那種屏氣凝神、忐忑不安的狀態(tài),生活的唯一現(xiàn)實意義就是生存,這種生存則是抱著各種信念,他們時不時的會假象著,有一天他們獲救自由了,他們會怎么樣!?好好泡個澡、或是喝上一杯真正的咖啡亦或是和許久未見到面的愛人緊緊相擁翻云覆雨一番,這些是多么淳樸而又真實的渴望啊,但在他們心里,或許就是一輩子都沒辦法完成的愿望了。在簡單而又機械的生活下,人物鋒芒畢露的性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是外露出來,anne像是一只刺猬一般,時而蜷縮著,時而張開尖利的矛刺傷害到周圍那些愛她的人。她困擾,像一個無知的小孩一般,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同樣是人,就因為自己是猶太人就需要遭受這樣的迫害。她為自己從女兒變成女人而哭泣,她為無人知曉她內心而憤懣。太多太多青春期的癥狀讓我們似曾相似。她想成為一個記者,成為一個作家,她讀好多書,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著,希望有一天能夠真的逃離這個壓抑的閣樓,朝著自己的希望大步大步狂奔而去。
      
       在她的日記里不乏尋夢的故事。有人回憶著曾經的似水年華如peter的媽媽一般,近乎紙醉金迷的美好日子,讓小女生不禁內心泛起浪花。也有像anne媽媽那樣,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有著一雙真正女人的手,不是因為手的美麗,而是因為它的勤勞。anne的姐姐也是一個典型的角色,默默的被大家認可著,身上卻又巨大的包袱,一些都被她深埋在心里,她的夢想,她的脾氣,她像是雙生人,生在眾人眼中,活在被自己壓抑的世界。還有那些男人們的愛,慈父的愛,思念遠方戀人的愛,老夫老妻之間的愛,初戀男生的愛。安妮日記不僅僅講述的是一個生與死,希望與絕望的故事,在更多細節(jié)方面它更像是一個個關于愛與夢想的小故事,串聯(lián)起來一副感人的畫面。
      
       但,和大多數(shù)二戰(zhàn)題材故事一樣,結局總是悲傷的。故事中的8個人,有人死在了去納粹集中營的路上,有人死在了集中營里,他們天各一方,卻再也沒有再能聚首在一起,只有anne的父親幸存,而幸存的他用余生都在宣傳女兒用平凡的紙記錄的不平凡的故事。我不知道他父親在讀到每一段文字時是否會心痛,但說實話,我會,或許在閱讀時不曾傷心,但此刻回憶起每個細節(jié),我都不禁熱淚盈眶,不禁感嘆,為花季少女凋零而難過,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而難過,他們是多么的有志向包袱,那么熱愛生活?;蛟S這一切,真的只有在人遭遇最困難的窘境時才會深刻體會,而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則都過得太過安逸,那么人生真正的意義也就變得模糊不清了。
      
       我一直都很享受回味最后那段畫面的文字。外面沒有了飛機轟炸的爆破聲,也沒有了樓房燃燒的嗶啵生,anne稚嫩的手顫抖著以至于她無法系上那雙破舊涼鞋的搭扣,搭扣之間發(fā)出輕微金屬碰撞的聲音。木質地板發(fā)出悲傷的哀嚎,大家輕輕的踏上了走出閣樓的步伐,面對久違了的外面的世界,他們卻自然的目光呆滯,這,是對死亡最好的見面禮。
      
       最悲傷的故事,應該就是這樣,有著巨大沖擊感。從收音機里得知遠方盟軍步步獲勝,大家都以為自己離自由不遠了,卻在最后時刻夢碎。這種希望與絕望之間的瞬間轉變,抨擊著我們內心善良的神經,總會在某個時刻某個故事節(jié)點,讓我們淚奔。
      
       如果!我在想anne死前會想什么,我想她是否和我一樣想著這個詞:if......
      
      
  •     一個如此樂觀,堅強的女孩讓我佩服;題外話,如此能嘮叨的性格,是我這個悶葫蘆該好好學習的。
      人生很多不如意,我們本公平的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世間的歧視,為了利益而來的戰(zhàn)爭,總將我們禁錮。
      安妮是不幸的,因為哪個戰(zhàn)爭鐵蹄下的世界已經沒有了可以落腳的家園,只有那黑漆漆的小屋;還有那個其實不是很健康的家庭,父親為了男人那可恥的面子,與母親維持了并不幸福的婚姻;最后,還有那個讓人厭惡的同居女人。但另一方面來說,安妮又是幸福的,他有愛她的親人,作為一個孩子,這一點足以,再加上安妮那顆總是快樂的心,一個可以訴說的朋友(筆記本),她可以拋棄世間的紛擾,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     “我沒有對任何人言無不盡過,現(xiàn)在我將對你這樣做?!?br />    這是《安妮日記》的開始,小女孩在日記的第一頁寫下的話?,F(xiàn)在我想說。我將對你這樣說……
      你們那么遇見的。初次的印象是很反感,你在講臺上夸夸其談,他很不屑的在底下喧鬧,然后互相冷嘲熱諷。鬧得狠時,你回到宿舍哭著罵,他在心里也是沒說你多少好話。我看的出,當時是真的互相討厭,發(fā)自心里的厭煩,一提到對方名字就涌起的惡寒。
      可是,現(xiàn)在,怎么是這樣的光景。
      沒過多久,你們就被安排同桌了,也許是冷戰(zhàn)久了,也許是本來就彼此不了解。漸漸地,話語間少了對碰,甚至偶爾也會開心的說幾行話了。日子是說走就走了的,回憶在不斷地往復更迭,我悄悄地在后面留意,你們已經成為了很好的好朋友,甚至你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有莫名的情愫在悄然滋生著。人們都說,高中的男女同桌最容易發(fā)生問題。我不曉得,你是在哪道函數(shù)習題后將目光停在了他的側臉;也不曉得,他是將寫給你的心事藏在了字典的第幾頁。
      我僅僅是一個旁觀者。
      春游回來的時候,你們在一起了。沒有征兆,就是順理成章。你不讓他告訴別人,怕老師知道,怕同學風言風語??墒悄悴恢溃@些事即使你不告訴別人,也有人會立刻看出來。分明看向對方不一樣的表情,你開始時常撅起嘴,他也會不太顧忌的對你皺眉。我只是學會了咬住嘴唇,然后低頭看根本看不到盡頭的各科教材。
      好吧,我就是這樣,一直逃避著你,一直逃避著自己。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語文書學到了第五冊,樓上高三的學長們已經開始收拾東西了。他去了北京學美術專業(yè),你幾天的魂不守舍,你的第18個生日便少了他。另一個人被調去做了你的同桌,我依然在你后面。你記得嗎?那年元旦,是下了好大的雪的。下了好大的雪的。
      我在一套模擬卷里找到了當時的自己要給你的字條,五六張的樣子,是為什么沒有給你,我忘記了。
      高考,你考差了。原本年級前幾名的你成績只比二本線高了幾分。我聽說你難過的要死。后來,我才知道他考得挺好,你們去了同一個城市,兩所學校,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而我,還是留在了山東。你走去上學的那天,我在車站門口賣早點的地方坐了一天,看到了來來往往很多車,但不知道你在哪里。可是,我知道,你走了……
      不久之后收到了你的群發(fā)信息,通知你的新號碼。我回復:“恩恩,以后常聯(lián)系啊?!?br />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就在今天下午,我看到電腦上彈出的新聞中有成都這兩個字,便很自然地想起了你。山東已經降溫了,我都套上了第二層毛衣。你那怎么樣?
      “希望一切都好?!?br />   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心跡,有人向朋友訴說,有人把它們娓娓歌唱,有人把它們傾情演出,也有人像我一樣敲敲鍵盤??墒?,不管怎么樣,只要你不知道,就夠了。
      “錯過,與被錯過的無盡年華-。等候,與被等候的萬種因緣-。彼岸流年,蒼老了歲月-?!?/li>
  •     短評: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說,戰(zhàn)爭年代的孩子都不得不迅速長大。安妮在那小小的密室里看透了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無可避免的摩擦,摸清楚身邊的人的性格,真的很厲害,那時她還不夠15歲!看到她那些愿望是那么簡單又遙遠,真的很心痛... 我覺得自己真的真的很幸福!兄弟姐妹就是那種又愛又恨的存在,即使很討厭卻又不能失去的存在,安妮在失去姐姐不久就去世了,因為在集中營里面沒有了精神的支柱。熬過了密室的時光是因為家人的陪伴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吧~ 二戰(zhàn)的時候,德軍真的很可怕,胡子真可怕。。。
      
      
      凡達恩太太無處不在。。。
      
      
      
      
      1943.01.30 sat
      我要氣死了,卻不能表露出來,我真想跺腳,尖叫,抓住媽媽使勁地搖一搖,大哭一場,真不知是怎么了,每天都有那么可怕的話,嘲笑的面孔和責備密集地傾瀉在我身上,就像緊繃的弓弦上一桿桿的箭,射得我滿身窟窿。
      
      我無法忍受他們的憐憫和好心的嘲笑,這只會讓我叫得更響。如果我講話,他們就都認為我是在炫耀;我沉默他們就認為我可笑;我回答就是粗魯,聰明的提議就是狡猾;我累了就是偷懶,多吃一小口就是自私、愚蠢、懦弱、奸詐,沒玩沒了。
      【欺凌現(xiàn)象,無處不在】
      
      1943.12.24 fri
      究竟有沒有人,無論他是猶太人還是非猶太人,能理解這一點?我不過是一個急切渴望著開開心心玩耍的小姑娘。
      【如此簡單的事居然無法完成,種族屠殺太可怕了】
      
      1944.02.18 fri
      現(xiàn)在我只要上樓就總希望能看見“他”。因為我的生活現(xiàn)在有了目標,因為我心里有了可以向往的東西,一切都變得更加愉快。
      【我懂?!?br />   
      1944.02.23 wed.
      我心里想:“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它們,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它們還會延續(xù),我就不可能不幸福?!?br />   【我活著,我看到這陽光,這天空,我很幸福?!?br />   
      1944.03.07 Tue
      有意無意間,我總想著法子,用各種笑話和把戲驅趕我內心的空虛?;仡櫼郧暗纳?,我明白,我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已經永遠結束了。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走了,一去不復返。
      【膝蓋好痛,心更痛?!?br />   ...從今以后我只想信任我自己...用有勇氣和真誠的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
      【真的?】
      
      1944.03.12 sun
      假如我充分信任一個人的話,那我就不想讓他們成天圍著我轉。
      【對!】
      
      1944.03.28 Tue
      我現(xiàn)在的處境很艱難。媽媽跟我過不去,而我跟她也過不去;爸爸,閉起了眼睛,裝著看不見我們之間無聲的戰(zhàn)斗。
      【男人啊...女人的戰(zhàn)爭,就由她們戰(zhàn)夠了~】
      
      1944.04.11 Tue
      我們已經被嚴厲提醒我們是匿藏中的猶太人,被拴在一個地方,沒有任何權利但有萬般義務。我們猶太人是不能表達感情的,我們只能勇敢和堅強,必須接受一切不便還不能咕噥,必須竭盡全力信仰上帝。這場可怕的戰(zhàn)爭將來總會結束的。我們再次成為人的時間一定會來臨的。也不光是猶太人。
      【好可怕、好悲慘,忍不出落淚。真的很殘忍?!?br />   
      1944.05.02 Tue
      這類事情總是男人提出的,但女人是可以約束他的。
      【你懂的?!?br />   
      1944.05.03 Wed
      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就藏著一種要毀滅、殺戮和殘害的沖動和怨憤,直到整個人類毫無例外地經歷一場巨變,戰(zhàn)爭驟起,一切已經建造、開發(fā)和成長起來的東西都將毀滅和破壞,在此之后只好再從頭開始。
      【看透了這一點,安妮真的很了不起,那時只有不夠15歲?!?br />   ...一個基督徒做事一人當,一個猶太人做事萬人殃...
      【種族歧視,宗教歧視?】
      
      
      
      我是不是也去寫寫日記?
      
      
      
  •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還是大學的時候,封面寫:一個14歲小女孩。。??吹竭@幾個字就立即放下,覺得那即便不是本兒童讀物,也不會是我那個年紀該讀的,現(xiàn)在看來那時候的自己真是太草率,幸虧今天還能在次看到這本書,我把這叫做緣分。我相信緣分,我希望能永遠的記住這個永遠14歲的充滿力量與智慧的小姑娘。
       你叫她小姑娘?她表面不會反駁,因為即使在面對大人們無休止的爭吵抱怨,她都不吭一聲,可她心里一定會說,我才不是小孩子,我已經是個大人,我的思想已經夠成熟。
       是啊,她是那么純真,聰明,智慧,勤奮,富有洞察力,又學會超脫,14歲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我們懂得什么,可是在密室的那段時間她的成長速度超過任何人的想象,我甚至都不敢說我現(xiàn)在的有他那么深刻的洞察力,有那么非凡的超脫。
       剛搬進密室的時候,大家都不適應。大人們只是沒完沒了的抱怨,無休止的爭吵,她則盡力表現(xiàn)出樂觀,幽默,愛說話,這是她自己反抗的方式,而這卻招來每個人的討厭,她不在乎,依舊我行我素。她跟媽媽爭吵,她覺得大家都喜歡姐姐,都討厭她,都不愛她,她也難過,只是不表現(xiàn)出來,她覺得只有爸爸懂自己,他甚至想據爸爸為己有。每次跟媽媽吵完架,他都想跟爸爸待上那么一會,因為爸爸會安慰她。
       密室里除了正常的工作,他讀書,學習法語和英語,聽音樂,當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挺的流行樂。。漸漸的,日子變的困難,隨著自己的成長,衣服都穿不了了,鞋子也壞了,吃的東西也都是每天一個樣。。盡管環(huán)境再痛苦,她還是客觀的對自己說:痛苦只是暫時的,她現(xiàn)在有愛的家人,由好多糖果,還要什么別的呢,但她也會幻想,幻想出去以后,和小伙伴們一起玩,很多人會圍繞著她,因為她總是焦點。。還幻想著出去后大口的呼吸新鮮空氣,舒舒服服的曬著太陽。。就是這種信念在那段灰暗的歲月中支撐住她。。可慢慢的,幼小的心靈似乎熬不住,他寂寞,沒有人和她聊天,媽媽只喜歡姐姐, 爸爸每天有要忙的事,她白天依舊是哪個“討人厭的”孩子,夜里則在黑暗中哭泣,在哭泣中開始思考,漸漸地,她的思想也開始慢慢發(fā)展,看著以前的日記,回顧以前的日子,她覺得自己是該以另外一種姿態(tài)活著,至少不跟媽媽頂嘴,看到大人們的無知爭吵,她也只是作為旁觀者,從不介入。后來,跟媽媽的爭吵越來越少,那是她自己的努力,因為她知道了,無謂的爭吵并不能讓日子好過哪怕那么一點點。內心痛苦的她選擇在黑夜慢慢釋放自己的苦悶,她哭泣著,思考著,也迅速的成長著。跟彼得的感情在心里生了根,仿佛他又看到了希望,日子變得不那么難熬,她是有自尊的,及時喜歡彼得,他不確定,是否彼得也一樣喜歡她,就盡量的多和他交流,加深理解而不是盲目的上前去表白,她心里有那么一股高傲勁兒也好,自尊也好,她就是不會太主動,她有屬于女孩子那一份矜持。隨著感情升溫,兩人的交流越來越深入,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原來彼得和她一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聽著這兩個小孩子談論他們對大人的看法,你仿佛覺得,他們看得那么透徹,他們那么的超脫,仿佛外面那些大人是一群塵世里掙扎的庸人。他們也會有親密的舉動,她會有不安,會自責,但她同時也清醒的知道,如果這是她一生中要愛的人,那么即使這種親密來得早點又有什么關系。他們親密,但那也只是屬于孩子般的親密,但是感情卻純潔的有如雪蓮花。她渴望這段感情,但也為姐姐著想,他不想忘奪走姐姐也喜歡的人。姐姐告訴她自己并不喜歡彼得后,她在消除了心中的愧疚之情。隨著感情深入,對比的的了解越來越深,她確定彼得并不是自己真的夢想中的合適人選,因為他不夠堅定,她依賴安妮,他的思想也還沒有完全定型,容易動搖----這是一個14歲小姑娘的眼里看到的,她什么的分析著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她希望自己出去后做一名記者,周游世界,而不是像媽媽那樣,一旦脫離了家庭和家務便一無是處。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還想把自己的這本日記出版,因為她知道他有這方面的才能,他清楚的剖析自己,她知道什么時候說的話是對的,也知道什么時候說的話時錯的,她總是可以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對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這一切啊是因為堅持讀書是她不變的信仰吧。
      
      
      安妮的話:
      盡管有各種煩惱,該享受還是要享受。
      
      我們自己的缺點微不足道,別人的缺點總會被放大。
      
      抬起頭,挺起胸,美好的一天一定會來臨。
      
      當你甚至要努力嗅,使勁的問出心想空氣是什么味道時,或許才會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活著的藝術”
      
      一個人在這里失去的已經夠多的了,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別人卻不以為然----安妮的姐姐馬格特
      
      我想活下去,即便在我死后,所以我感謝上帝給了我這樣的天賦,這種可以發(fā)展自己,可以寫作,可以表達一切潛藏于我內心深處的東西的可能性。
      
      我要堅持,我不能想象自己將來回國類似媽媽,凡。迪恩太太以及所有那些干完了活就被遺忘的女人們的生活。除了丈夫和孩子之外我一定還要有些什么,有些可以將自己奉獻給他的東西。
      
      說實話,我真想象不出竟然有人能這么說,“我很懦弱”然后就一人自己懦弱下去。不管怎么說,加入你已經指導了它,那為什么不與他作斗爭?為什么不努力鍛煉自己的性格?回答是“因為不去努力要容易的多的?。 边@種回答讓我泄氣。容易?這話的意思是不是說懶惰和充滿欺騙的生活就是容易的生活呢?
      
      我們全都活著,但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不知道去向何方,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要幸福,我們的生命阿千差萬別卻又沒什么兩樣。我們三個人都成長與善良的家庭,我們都有就會學習,都有取得某種成績的可能性,都有渴望幸福的理由,可是。。這一切都要我們自己來硬的,而那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你如果想獲得幸福,那你就必須努力工作,積德行善,而不能懶惰和賭博,懶惰也許看起來很有魅力,但工作可以帶來滿足。
      
      
      
      
  •      不知道是我在學校借的書版本的問題,日記寫到一半,到后面就都是短篇了,小小失望,就沒有繼續(xù)看下去。就對前半本書發(fā)表一下看法吧。
       安妮日記中有一篇讓我記憶深刻,安妮把日記本當做她的朋友——辛蒂,每篇日記都是以寫給辛蒂的信的形勢呈現(xiàn)的。安妮說,她覺得她自己這樣做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她只好把日記本當做自己的朋友。
       從那天之后,我便把我的日記稱作安妮。我想我和那時候的她都是一樣的吧,找不到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唯有寫日記作為派遣。日記本有一個稱呼,像是在給遠方的朋友寫信,那個朋友會一字一字的看完它,心里無限寬慰。
       就像張小嫻說的,為什么心事一定要和別人分享?埋在心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畢竟人始終都是寂寞的啊,茫茫人海中,知心朋友可遇不可求。在沒有遇見的時候,那么擁抱自己,與日記本分享心事吧。
       畢竟,你的日記,永遠不會離開你。我的心事,它會一一聽拾,好好珍藏。
  •      每天中午午休前都在讀安妮日記,我甚至把自己的日記本稱作安妮。安妮說,她寫日記是因為發(fā)現(xiàn)她需要一個知心朋友,可是周圍沒有人真正地了解她明白她,于是她只好把心事訴諸于辛蒂-----那本日記。
       我想我們都是一樣的吧,只有日記本才會永遠地陪伴自己,只有日記本會細聽我字字傾訴,沒有回應也沒有言語,只有陪伴??墒悄且沧銐蛄恕?br />    雖然高中學習很忙,可是我還是愿意抽時間來寫日記,記錄我每天的喜怒哀樂,與你有關或無關。多年后回過頭來看,也許早已沉淀的一切又會隨著記憶的風輕輕揚起,拂過我的心頭吧。
  •     邊讀邊想象著安妮兩年多的地下生活,一路的起起伏伏。有時為她歡笑,她終于在后來的日子中發(fā)現(xiàn)了皮特,找到了一點知己的感覺;有時為她悲傷,沒有人能真正走進她的心里,即使是他很尊敬又喜愛的爸爸,她又是如此渴望自然,渴望自由;有時候,心情跟著安妮的所思所想緊起來,她一次又一次批判自己,反省自己,最后又肯定自己,很多時候,自己也受著她的一次次鼓勵,她是如此的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抱負,不愿做一個平庸的家庭主婦,做一個俗婦。她是如此有主見,這正是我最缺乏的東西。看到最后安妮在集中營為其他人掉眼淚,我壓抑著的情緒瞬間瓦解為滾滾的淚珠。想到自己現(xiàn)在是那么幸福的生活,卻還總是為一點小煩惱而悲觀消極,真是太不應該了,所以,現(xiàn)在,安妮,請你做我的心靈傾聽者,我將與你分享我的一切,希望所有的悲傷與煩惱都能在你那成為我的正能量。把我最深沉的祝福送給天堂的你,送給我心里的你!
  •     《安妮日記》的內容主要涉及安妮和周圍人的“日常”生活、安妮對自己和其他人的分析、對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的思考。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妮的成長——從一個聰明、自負、開朗的女孩變成一個真正堅強、成熟、有智慧的人。
      尤其是在日記后半部分,她關于戰(zhàn)爭的思考很深邃,關于女性地位的思考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只看這些文字,有誰能想到這些有力的語言竟然是出自一名不到十六歲的女孩之手!正如《譯者前言》中所說:“她對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個彈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處的戰(zhàn)爭年代?!?br />   其中有一段關于戰(zhàn)爭的思考,我不得不單獨摘抄出來:“為什么每天花幾百萬打仗,卻沒有一分錢給醫(yī)學研究、藝術家、窮人?為什么人們在挨餓,而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吃不完的食物在腐爛?人為什么這么瘋狂?”“人心中有著一種毀滅的欲望,有一種殺人和破壞的欲望,只要全人類沒有例外不經過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就會有戰(zhàn)爭,建設、培植和生長的一切就會又被中斷、被毀壞,然后又從頭來過!”
      安妮在這段中所指出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也是我們人類至今也沒有、也不知究竟能否解決的問題??萍荚谶M步,戰(zhàn)爭設備越來越先進,然而于此相比,人的認知水平卻幾乎沒有什么提高。教訓就擺在那里,我們卻從來都不吸取。關于戰(zhàn)爭,更多的人似乎更喜歡在幾十年、幾百年后討論著名的戰(zhàn)役和“偉大的”傳奇人物,而那些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無名小輩卻真的被人們忘記了。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已經開始退化了。我們麻木,麻木到明明已經病入膏肓了仍然卻渾然不知。
      在我看來,《安妮日記》之所以風靡全球,并非作者的語言功底有多出色,更多的是因為這本書作為真人真事所帶給世人的沖擊。歷史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未來!可是,正如我之前所說,血的教訓僅僅是寫在教科書上需要背誦的一篇課文罷了。
      PS。有誰能想到,“我們家三代都沒有性交”的笑話竟然是出自這本書?。ㄐυ捵髡邽榉兜は壬?br />   
  •     這是一本給青春期少女看的日記,然而我讀她時,已接近后青春期了。如果在我13-15歲時能有幸看到這樣一本書,認識了這樣一個和我相似的女孩,理解她那些我也同樣有的困惑和孤獨,或許我的青春期不會過得那樣糾結又煩悶,也許我會因此而有不一樣的生活。然而當我站在青春的小尾巴,通過這樣一本日記回望我的青春期,才發(fā)現(xiàn)當初自以為的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與父母無法溝通的障礙或是情感上的早熟,原來青春期的孩子都曾經歷過。當時暗暗萌生的小文藝情緒并沒有多特別,別人也會有,而那時的我們卻以此自傲的不得了。
      是不是每個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那時的自己和安妮很像呢?像安妮一樣敏感,像安妮一樣早熟,像安妮一樣討厭裝腔作勢的大人,像安妮一樣不被大人理解......這或許就是青春期的通病吧。但在22歲的我看來,那時的自己真好。
  •     《安妮日記》記載了這位生于德國的猶太女孩從1942.6到1944.8期間的故事。作為英國小學生必讀的書之一,曾感動過許許多多的少年。與“凱蒂”一起見證了安妮在密室里的種種,這個性格開朗、聰明善良、談吐有趣的女孩讓我著迷。1年多的時間,經歷使她有著不同于同齡人的成熟、冷靜。離16歲還有3個月,她離開了人世。我想,如果今天她還健在,想必,必定至少會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拔乙欢〞〉帽葖寢尭蟮某删?,我絕不會無足輕重,我會在全世界工作,為全人類工作!”
  •     “保留自己感覺和感情的歷史,我等于活了兩次,過去將會返回,而未來也就潛藏其中?!?br />    ——德拉克魯瓦(法)
      
       日記體作品的最大啟發(fā)便是如題記所說,給予讀者真實的歷史感,將一整段不屬于你的時空完整地呈現(xiàn)在你面前。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與社會正是許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如此私人化的日記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tài)灌輸,在社會層面之下記錄最原始的心理感受,各個時代下都能受到歷史學家與普通讀者的厚愛。
       《安妮日記》是二戰(zhàn)期間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少女的戰(zhàn)爭生活記錄。在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記錄了對家庭成員的感受、與密室伙伴的相處、對愛情與戰(zhàn)爭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向往,一個成長期少女求知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讓這本戰(zhàn)時日記閃耀著熠熠光輝,一個早已歷經世事的成年人都要為之感動。
       關于家庭
       安妮在日記中透露出對父親的依賴和對母親的疏離,而與她性格不同的姐姐成了她了解自己的參照。對于母親,她寫過讓她都感到羞愧的話,但當下真實的感受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她與母親的關系。當父親改讓母親聽她的睡前禱告時,安妮很難受地想拒絕,母親難過地流淚,當晚安妮寫到:“是她對我作了那些有欠考慮的評語,開了我那么多殘酷的、我不認為有趣的玩笑,使我對她任何愛意的表示都已沒有感覺......”在父親地疼愛與母親的責難下,安妮在家庭的情感重心全放在了父親上,對于與母親的疏離,安妮也很失落,但成長期的孩子可能相似的是,放棄從前彌補的努力,而把情感轉移到他覺得可能得到的那些人身上,對于安妮而言,除了父親,還有同在密室的男孩彼得。
       關于彼得
       在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妮寫到了密室里流傳開的一個大人娛樂的笑話:“戰(zhàn)爭要是再打個五年,密室就會有婚禮舉行”。彼得是弗蘭克家朋友凡·丹夫婦的孩子,比安妮大幾歲,密室生活開始時安妮還不曾多留意這個男孩,長久度日之后,安妮對彼得萌生深厚的情感,兩人開始探究彼此的思想與情感,安妮在日記中吐露心聲,美好的愛情萌芽讓人感動?!拔铱恳淮谓右淮蔚腻忮硕热?,我時時刻刻希望發(fā)現(xiàn)他等不及地看見我。每當留意到他做了些羞怯地嘗試,我就欣喜若狂。”安妮對自己的感情如此精準的描述讓我很是驚訝,如果不是文字駕馭能力強的人,就算是同樣的感情,也不會寫出這樣細膩的句子。安妮為能和彼得坦然討論兩性關系而欣慰,在兩人相互依賴的關系發(fā)展下,安妮漸漸深入不善表達的彼得的內心,看到包括自己在內每個個體不同的思想與信仰,只是這樣美好的感情在中途便被無情扼殺,安妮永遠的小彼得先安妮死在了集中營里,安妮與姐姐瑪戈不久也難逃厄運。這個大人之間的小笑話在現(xiàn)在看來如此窩心,與殘酷冰冷的現(xiàn)實形成的對比讓人扼腕嘆息。
       關于密室成員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還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來同住的牙醫(yī)迪塞爾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難免要跟這些大人發(fā)生矛盾,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食物、生活習慣的爭吵,大人之間談論政治與生活的言論,在這些平常的相處中安妮只有在日記里才能談論對他們的看法,這個小大人對大人的態(tài)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見。當大人對她的言行指手畫腳進行責罵時,安妮寫到“我要讓他們明白我不是昨天才出生的。我會讓他們知道,他們該留心的是他們自己的禮貌而不是我的,那時,他們就會端端正正坐著注意聽,把他們的嘴巴好好閉起來。他們竟敢這樣對待我!”但當生活久了,安妮也會糾正自己偏激的看法,努力讓自己擺脫個人憤怒,凡事站在“理”的那一邊,客觀地評價事實。
       關于戰(zhàn)爭
       每次密室險些被陌生人發(fā)現(xiàn),每次外面槍林彈雨的聲音持續(xù)不斷,安妮與其他密室成員都陷入了驚恐,而安妮也深刻地體會了死亡的威脅。當安妮看到窗外的猶太小孩,心中愧疚難當,這種“發(fā)現(xiàn)”仿佛是一種“舉報”。在恐懼之外,安妮也在認真思考戰(zhàn)爭問題。“人心里有一股毀滅的沖動,發(fā)怒、殺人的沖動。除非所有人類都沒有例外地經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zhàn)爭??嘈慕ㄔO、培養(yǎng)和種植起來的一切都會被砍到、摧毀,然后又從頭來過!”每個人都期待戰(zhàn)爭的結束,看到和平的到來,那個美好的結果在密室里的每個角落生根發(fā)芽,當結果顯現(xiàn),安妮的日記也停止了述說。安妮最后面對死亡是怎樣的感情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反思戰(zhàn)爭,只愿不再像安妮講的那樣重蹈覆轍。
        
       “我沒有把我的理想全部拋棄,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來那么荒謬,那么不切實際??墒俏胰匀痪o抱著它們,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里其實是善良的?!?br />    安妮的日記記錄那么多平常瑣事,看書、做飯、發(fā)呆,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妮總是充實著自己那實際禁錮的生活,在狹小的世界中像普通的少女那樣感受著整個世界,并且在感受的同時,不斷進行理性的反思。安妮講自己以后會從事文字工作,會過一個精彩的人生,看了她15歲的日記,我就從不懷疑這一點,只要可怕的戰(zhàn)爭永永遠遠地結束。
  •     “總有一天,可怕的戰(zhàn)爭會結束,到那時,我們又會變成人,而不只是猶太人?!?br />   封皮上女孩的笑容純真美好,難以讓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這個字眼。
      這一切降臨到所有善良的人身上,殘酷的讓人心疼,而它恰恰又是同類挑起的。
      不過人類總是這樣,作繭自縛。
      
  •     I got to know this book from a friend's suggestion. Being unfamiliar with the story and the ending, I feel like the diary is simply the rumblings of an ordinary teenage girl, who has some literature talent. The story itself is rather plain, probably because I'm not quite interested in the bashing of other people by Anne and her internal struggles. But my feelings did go down when they almost got caught and cheer up as the prosperous of the war becomes promising. In the end, I kind of rush through to see what their lives would be when they were liberated. And the result is a terrible blow. I can't imagine the huge psychology impact Anne and the rest of the family had when everything goes to end. They've been through so much, and yet at the very end, god has no mercy.
      
      The diary would never have the same impact as now if the Anex were liberated, and it might even never got published, considering the insensible things Anne wrot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because of that so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crudity of the war, and the injustice to the Jews. May similar tragedy never happen again.
  •      因為電影給我的深刻印象,使我有了買這本書的想法,結果我行動了。
       對那個時代的猶太人來說有著太多的不幸,而有些雖暫時幸免于殘酷、恐怖的集中營生活,卻只能被迫過著與世隔絕,擔驚受怕的生活。他們的內心充斥著不安與彷徨,但也憧憬著未來。(“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墒牵已鐾炜?,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也會重新回來。”)
       安妮一個十幾歲的猶太少女,在如此殘酷、恐怖的那些年中還能懷著天真快樂的心記錄著避難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她沒能等到和平與安詳就被殘酷的時代無情的吞噬,但是她的天真與寬厚的心卻在世界個角落里留下腳印。戰(zhàn)爭的是殘酷的,但它摧殘不了一個對未來憧憬的強大內心。
      
  •   看了你評論去亞馬遜找到了完整版,但試讀后發(fā)現(xiàn)翻譯太差,跟何縱譯的根本沒法比,只好放棄了購買的念頭。
  •   想到德軍的闖進 就忍不住淚奔..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