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王樹聲傳》編寫組 編 頁數:724 字數:526000
前言
后記 《王樹聲傳》是中央軍委批準的研究課題,從1997年起列入軍事科學院科研工作計劃,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組成課題組具體承擔編寫。軍事科學院分管軍事歷史研究部工作的四任副院長馬鳳桐、李運之、田書根、葛東升,軍事歷史研究部兩任部長林登泉、王福成,軍事歷史研究部兩任四位副部長曾慶洋、支紹曾、蕭裕聲、齊德學,軍事歷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三任主任陳伙成、周繼強、華國富,對課題的研究先后給予不斷指導和具體組織領導?! 锻鯓渎晜鳌肪帉懡M的工作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王淼生任課題組長,完成了資料的搜集,編輯出版了《王樹聲軍事文選》,擬制了《王樹聲傳》的編寫提綱,主持完成了全書16章中的4章個人初稿。期間,課題組成員魏大慶、庹平等調走,后又有劉雙才和溫瑞茂加入。2001年5月,王淼生因退休原因退出課題組,不再承擔編寫組的工作。第二階段,溫瑞茂任課題組長,課題組成員為劉雙才、王建強、張婉英、張從田,在編寫組以前工作的基礎上,調整、修改了原有的編寫提綱,完成了全部書稿及評審和出版工作。具體編寫分工是: 張從田撰寫第一、第二章; 劉雙才撰寫第三、第四、第五、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章; 王建強撰寫第六、第七、第八章; 張婉英撰寫第九、第十章; 溫瑞茂撰寫第十一、第十二章。 個人稿全部完成后,編寫組進行了集體討論和修改,之后由溫瑞茂對全書進行統改,形成征求意見稿。在此基礎上,由軍事歷史研究部領導主持,邀請該部第一研究室原主任劉國語研究員為評委會主任,軍事科學院科研指導部學術調研處處長張世平(現為科研指導部副部長)、研究員蕭顯社(現為軍事科學出版社副社長),軍事科學院政治部保衛(wèi)部部長楊伯鈞,軍事歷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華國富研究員和岳思平研究員,第二研究室鮑明榮研究員,《王樹聲傳》編寫組原組長王淼生研究員為委員,共8人組成評審委員會,對書稿進行了評審。原總后勤部軍械部辦公室副主任郭維民審讀了第十五章書稿,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高銳審讀了第十六章書稿。軍事歷史研究部還召開座談會,聽取老紅軍王恩厚,紅四方面軍戰(zhàn)史修改辦公室的謝慶山、張光本和程振聲對書稿的意見。根據評審和座談會的意見,編寫組又對書稿進行了一次全面修改,全書由溫瑞茂最后統稿?! ”緯诰帉戇^程中,吸收了近年來的有關研究成果。解放軍檔案館、總后勤部檔案館、廣州軍區(qū)檔案館、軍事科學院圖書館、湖北省檔案館和山西省檔案館等單位為本書編寫提供了大量資料;王樹聲的夫人楊炬、長子王魯光對書稿的完成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并委托高厚良、王淼生等對書稿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楊伯鈞、高秀用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資料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歡迎有關當事人、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锻鯓渎晜鳌肪帉懡M 2003年2月
內容概要
時代賦予的宏偉的歷史使命,落在億萬中國人民的肩上。無論是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自然都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的事業(yè),都是必須依靠全中國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實現的宏圖大業(yè)。也正是在這種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才涌現了一大批反映群眾需求、體現群眾意志、凝聚群眾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歷史上一切重大變革的時代一樣,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風云際會、英杰輩出的時代。正是偉大的時代造就出燦若群星的歷史偉人;也正是歷史偉人們堅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和忘我建樹的光輝業(yè)績,才是充分地體現著潮流之所趨、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動地反映著奔騰前進的偉大時代。他們一生的業(yè)績,恰恰構成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這一曠古未有的歷史性大變革的縮影。正因為這樣,修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的一代杰出歷史人物的傳記,其意義自是遠遠超越記述個人身世的范圍。這套傳記叢書,無疑應當看作是,當代中國千百萬愛國志士、革命先驅的杰出代表用畢生的血和汗譜寫出的挽救祖國、振興中華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它將是永遠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豐碑。《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中的每一部傳記,都可讀作當代中國的救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史、建國史;每一部傳記都可讀作結束中國苦難危亡命運的革命史,披荊斬棘建設社會主義的奠基史、創(chuàng)業(yè)史。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首批編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期的開國元勛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傳記。這批傳記的主人公將包括: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人民軍隊中功勛卓著的元帥、參與新中國創(chuàng)建大業(yè)的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和各方面的著名愛國人士、貢獻突出的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以及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等等。毫無疑問,他們既是當代中國最卓越的代表,同時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歷史巨人。當然,如同一切歷史人物一樣,我們時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必然會具有這樣那樣的弱點、短處,一生中也不免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某些過失。但是,所有這些,當如日月之蝕,堂堂正正公之于眾亦無損于他們形象的光輝。他們?yōu)橹腥A民族創(chuàng)建的功業(yè),他們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們的鴻才睿智、嘉言懿行,無不震古鑠今,垂范后世。這是中華民族一份永遠值得倍加珍攝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必將成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最好教材。 現在,中國人民正按照鄧小平同志的宏偉設計,在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戰(zhàn)略目標,為本世紀達到小康水平,而努力奮斗。愿人們從這部《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中,以這些歷史人物的光輝業(yè)績?yōu)榈浞?,學習他們的革命獻身精神、愛國主義情操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偉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qū)、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鄂豫游擊區(qū)總預備隊總指揮,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qū)游擊縱隊司令員,太行軍區(qū)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部部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原軍區(qū)副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嵩岳軍區(qū)副司令員,鄂西軍區(qū)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湖北軍區(qū)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湖北軍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老太太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書籍目錄
總序第一章 思進步圖報國的小知識分子 一、出身小地主家庭 二、接受革命思想啟蒙 三、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章 麻城縣農民運動的領袖 一、組織麻城縣第一個鄉(xiāng)農民協會 二、大義滅親 三、只身突圍赴武漢搬兵 四、“三寨”殲敵樹聲威 五、逆境奮進顯赫膽第三章 參加黃麻起義 一、組織九月暴動 二、參與領導黃麻起義 三、堅持黃麻北部斗爭第四章 鄂豫皖根據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上) 一、轉戰(zhàn)木蘭山,開辟柴山保 二、參加三次反“會剿” 三、平漢路上三戰(zhàn)三捷 四、參加鄂豫皖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 五、攻勢作戰(zhàn)五十天 活捉岳維峻第五章 鄂豫皖根據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下) 一、東取獨山,西戰(zhàn)滸灣,南下蘄黃廣 二、參加黃安、商潢、潢光戰(zhàn)役 三、參加第四次反“圍剿” 四、掩抗突轉帳殿后 西進開路先鋒第六章 參與創(chuàng)建川陜革命根據地 一、進擊川北 二、參加反三路圍攻 三、參加反六路圍攻第七章 長征路上 一、強渡嘉陵江、奪戰(zhàn)劍門關 二、守住岷江東岸,掩護黨中央 三、轉戰(zhàn)川康邊 四、第二次北上第八章 血戰(zhàn)河西走廊 一、臨危受命 二、征途血戰(zhàn) 三、祁連山游擊 四、只身回延安第九章 在太行山上第十章 創(chuàng)建豫西抗日根據地第十一章 中原突圍第十二章 重返大別山第十三章 指揮大別山剿匪第十四章 主持湖北軍工作第十五章 為軍橫工作現代化奠基第十六章 在軍事科學院王樹聲生平大事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1905年5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區(qū)一個名叫項家沖的小山垸,伴隨著一陣響亮的啼哭聲,一個男嬰降生了。 這是一戶姓王的人家,這個男嬰就是王樹聲。 那時大概不會有人料到,這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日后會成為一位叱咤風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慈愛善良的祖母,見到襁褓中的他粗門大嗓、圓頭圓腦,甚是可愛,便給他取了個“國蔭”的乳名,恐怕也只是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罷了。 麻城縣境地處大別山南麓,高踞鄂東北邊陲,界交豫皖,背負雄關,面朝江漢。據《麻城縣志》記載,在兩漢時,該地為西陵轄地。東晉時,因后趙南侵,其部將麻秋在今縣城東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時,南梁置信安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為麻城縣,此麻城建制之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麻城人民也和全國人民一樣,深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自1840年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撞開中國大門之后,“洋人”即開始來到這邊遠的山區(qū),傾銷“洋貨”,排擠土貨,同時興建教堂,網羅教徒。辛亥革命雖然摧垮了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麻城人民依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列強的經濟掠奪和政治、文化侵略有增無減,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和洋教士橫行鄉(xiāng)里,人民生活暗無天日。全縣人口不到15%的地主富農,占據全縣總面積80%以上的土地。封建地租一般占全部收獲物的50%左右,有的競高達70%至80%。官僚、地主還巧立各種名目,拼命榨取農民的血汗。北洋軍閥的橫征暴斂和連年混戰(zhàn),更加劇了百姓的痛苦。野蠻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使“小康之家,亦無不為生計所慮”,廣大貧苦民眾更是債務叢集,終年勞動,卻不得一飽。當時流傳的這樣一首歌謠,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悲慘處境: 位于麻城縣西北部的乘馬崗區(qū),相傳在很久以前,曾有一匹神馬喜歡每晚都來這里的一家旅店飲水。當地一位徒步進京趕考的秀才,因故就要誤了考期,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得乘此神馬及時赴考,后競金榜題名。
編輯推薦
《王樹聲傳》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