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中國婦女 作者:甄岳來 頁數(shù):32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立足社會性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探尋社會性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構建社會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體,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立足家庭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景,在解決問題中促進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是本書的又一大特點。不是為了講述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而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獲得康復。孤獨癥康復教育是一個浩大的課題,我們的實踐只是求解這個難題的一個組成部分;孤獨癥患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每個孩子各具特色,我們的研究還只能針對這個群體中的某些類型。但是,促進孤獨癥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精髓、核心與最終目標,無論對于何種程度、何種類型的孤獨癥患者的康復教育,都是如此。區(qū)別在于,孩子的程度不同,社會性教育的起點可以不同,實施方式可以不同。形之萬變卻不離神之根本,只要抓住了社會性教育這條主線,只要尊重教育科學,只要持之以恒,孤獨癥兒童都可以在自已的水平上獲得顯著的康復。
作者簡介
甄岳來,產(chǎn)弶信息科技大學教師,“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茍,廣東惠州孤獨癥研究會顧問。 甄岳來的女兒1985年出生,曾患有孤獨癥,現(xiàn)為北京某高校學生。作為中國第一代孤獨癥孩子的家長,甄岳來夫婦對女兒堅持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教育訓練,用獨特的社會性教育方法,實現(xiàn)了女兒基本康復的目標。這一教育成就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的贊譽,長期以來成為鼓舞孤獨癥兒童家長的精神力量和學習榜樣,甄岳來女士也因此在中國孤獨癥兒童家長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十幾年來,甄岳來女士堅持在中國最早的孤獨癥訓練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義務講學,向家長們傳授孤獨癥康復教育經(jīng)驗。她還為全國各地的家長提供康復訓練咨詢服務,自2006年起,她已經(jīng)主辦了8期“孤獨癥兒童社會性教育”家長,教師培訓班,指導更多家庭走上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孤獨癥康復教育道路。
書籍目錄
前言 獻給與孤獨癥抗爭的父親母親引論 拿什么拯救孤獨癥兒童 ——社會性教育是孤獨癥兒童康復的必由之路一、 孤獨中走來的“丑小鴨”二、 是什么拯救了孤獨的孩子三、 孤獨癥的已知四、 依然的迷茫:教育訓練的誤區(qū)五、 教育訓練向哪里去六、 怎樣拯救您的孩子第一章 “我的孩子丟失了什么?” ——孤獨癥的核心是社會性發(fā)展障礙第二章 “為你架設溝通的橋梁” ——孤獨癥兒童的語言教育第三章 “幫你找到迷失的自我” ——孤獨癥兒童的自我意識養(yǎng)成第四章 “貧瘠之上我耕耘” ——孤獨癥兒童的智力開發(fā)第五章 “請你像我這樣做” ——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矯正與行為建設第六章 “先要學會買面包” ——孤獨癥兒童社會交往學習與社會情感教育第七章 “給你一片藍天” ——孤獨癥兒童康復的環(huán)境支持第八章 “誰來拯救我的孩子” ——與孤獨癥同行的父親母親
章節(jié)摘錄
200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當女兒把第二天在培訓班上的講話稿放在我面 前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文章是這樣寫的(原文未經(jīng)改動):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可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 要。不論我們走到哪一步,在遇到困難時,和我們很好的朋友只要有能力幫 助我們,他們總會助我們一臂之力。在一般情況下,我都能保證和我身邊的 人處好關系,可是,如果出現(xiàn)了必須要靠犧牲自己健康的人格,來換得良好 的人際關系時,我會怎么辦呢? 萬事自古以來難求全,你想有所取,必然有所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 斯科特·派克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生命原本是充滿矛盾的”“斑斕”與“駁 雜”。我在生活中也難免遇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事。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是對的,少數(shù)人是錯的,如果是這種情況, 我必須讓自己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因為這時,如果和別人不一樣,就會被人看 不起,自己絕對不能因為比別人差而被人看不起,而且,如果平時別人看不 起我,一旦有了困難,就沒人幫我??蛇€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在個別事 情上,少數(shù)人的做法正確,多數(shù)人的做法錯誤。如果是這種情況,我不會和 大多數(shù)人一樣,這樣會不會被別人看不起?只是有這種可能性,但它很小, 連1%的概率都不到。這種情況下被人看不起,沒必要特別放在心上。平時 被人看不起,一旦陷入困境,就沒人幫我,只有平時讓人喜歡,有困難時才 能得到幫助,那我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著名的臺灣女作家羅蘭曾經(jīng)說過一 句話,“要做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清醒的人”,意思是說有時候不要和別人 同流合污,要有自己的主見。少數(shù)人正確,多數(shù)人錯誤的時候,我如果強迫 自己去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長期下去,我的心理健康必然會受到損害,就等于 沒有了健康的人格,一輩子都將活得很痛苦。在有些事情上,我如果和大多 數(shù)人不一樣,更能表現(xiàn)出我善良的一面。善良的品質(zhì)像金子一樣寶貴,更能 說明我的人格是健康的。 總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我們的一生都是有幫助的,在一般情況下, 我都會和身邊的每一個人處好關系,但是,如果出現(xiàn)了必須犧牲自己健康的 人格來和別人處好關系的這種情況,我寧可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要一個 健康的人格?;钪】档鼗钪?,不能痛苦地活著,生命不僅僅要注重數(shù) 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質(zhì)量。 在我的眼里,女兒是一只最美的天鵝,她“進化”的過程雖然漫長,而 且充滿了痛苦,以至于蛻變的痛苦在她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然而 ,她渴望著藍天,渴望著陽光。她就要起飛了,去追尋幸福,去實現(xiàn)翱翔的 夢想。 是什么拯救了孤獨的孩子 如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孤獨癥孩 子的康復效果不好一定各有各的原因。而如果取得了較好的康復效果,那么 背后的原因是相同的——教育拯救了孤獨癥兒童。 率先一步的康復實踐 20年,我們陪著孤獨癥的孩子,孤獨地前進,翻越了“孤獨之山”,開 出了一條走出孤獨之路。回首20年,從我們自己一步步走進孤獨癥,到孩子 一天天走出孤獨,這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現(xiàn)象到 本質(zhì),從個別到一般,從局部到全局,從理論到方法,方方面面進行了從自 發(fā)到自覺的探索和總結,形成一套完整的、可行的、有效的,也是獨特的孤 獨癥康復干預方案。多年以來,經(jīng)過教育實踐的檢驗,我們反復證明著它的 科學性、實用性。大約在孩子7歲的時候,我們知道了孩子的病是孤獨癥, 我們知道它無藥可治,除了教育,我們和女兒無路可行。當其他的家長還在 醫(yī)院、針灸、氣功之間尋求出路的時候,教育干預已經(jīng)讓我的女兒在康復的 道路上遙遙領先了。 孤獨癥是可怕的,我們必須面對、必須接受自己最親最愛的孩子給予我 們的種種不近人情的折磨,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在孤獨癥兒童的身上,存 在著極大的康復潛能,而且其康復過程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雖然,在女兒成長 的道路上,一直以來沒有同齡的孩子可以參照,沒有前人成熟的經(jīng)驗可以借 鑒,沒有資訊來源,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雖然,我們始終 站在前面——最先在教育訓練中遇到問題,也必須最先解決問題,然而,這 率先一步的康復實踐與認識,其效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近年來,各個領域 的研究在緩慢進行,與孤獨癥治療和干預有關的詞匯越來越多,這些不但沒 有動搖我們?nèi)L試,反而堅定了我們對通過社會性教育實現(xiàn)康復的信心。 堅持科學的教育訓練 20年,因為走在前面,我們是孤獨的;20年,因為孩子成效顯著,我們 也是自信的。有挫折,但是沒有茫然,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提高孩子的 社會適應能力,這是始終不渝的教育方向。伴隨女兒的成長,我先后知道了 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們從不同的角度總結歸納出不同的干預方法,也了解了世 界各地許多成功的個案,其中不乏我們中國父親母親們的感人故事,他們堅 強不屈,永不言棄,通過教育創(chuàng)造著孩子康復的奇跡。當我看到一個又一個 與我女兒同齡時比較更為優(yōu)秀的孩子時,我為我們的孩子驕傲。同時,我也 更加確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全人類攻克孤獨癥的道路都是相同的—— 科學的教育訓練是孤獨癥兒童康復的必由之路。正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 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樣,如果孩子的康復效果不好,各有各的 理由,而每一個孤獨癥兒童獲得良好康復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堅持了科學 的社會性教育訓練。P6-8
編輯推薦
《孤獨癥兒童社會性教育指南》匯集了我和李忠忱老師關于孤獨癥教育的思想理念,匯集了我們二十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將我們探索出來的道路和方法與大家分享。我們期待著,以我們的智慧和血汗,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孤獨,幫助更多的父母重獲新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