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憤青歲月

出版時間:2009-0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德)佳杰思 ( Adrian Geiges)  頁數(shù):217  譯者:史競舟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三十年前的歐洲,也曾有一群年輕人,懷揣熾熱的革命理想,義無反顧地投身這個動蕩的世界,用自己的燃燒去換取歷史的進步,尋求光明的意義?! 牡聡谏帧绑@世駭俗”的“毛圣經(jīng)”粉絲,到青年干部學(xué)院里單純青澀的學(xué)員;從覆滅的理想國度里的失意者,到媒體世界里創(chuàng)造收視率奇跡的領(lǐng)軍人物;佳杰思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我的憤青歲月》里,以犀利生動且不乏幽默的筆觸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他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云變幻的三十年。佳杰思的敘述,顛覆了對那段歷史的刻板解讀。

作者簡介

佳杰思(Adrian Geiges), 德國明星周刊駐亞洲首席記者,居北京。     
1960年生于瑞士巴塞爾。12歲讀“紅寶書”。16歲被西德共產(chǎn)黨派往東德秘密學(xué)校學(xué)習(xí)。三年后,在威爾海姆大學(xué)學(xué)習(xí)新聞、歷史和政治。
佳杰思的記者生涯和“職業(yè)革命家之旅”始于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他去過中國、古巴、越南、尼加拉瓜等國家并于1990年遷居莫斯科。1995年擔任德國電視一臺新聞節(jié)目編導(dǎo)并成為RTL臺《驚爆》節(jié)目駐俄羅斯記者。佳杰思曾專訪葉利欽,還曾作為戰(zhàn)地記者前往車臣和前南斯拉夫前線。
2000年,他成為貝塔斯曼旗下雜志集團古納亞中國區(qū)CEO。創(chuàng)辦了《父母》、《車》、《體線健康》和《寫字樓》等雜志。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黑森林里鬧革命 愛的禁區(qū)自動步槍與平鴿人在莫斯科潛入紅燈區(qū)的探子 長鼻子老外在上海中國特色的“小資”后記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一本令人忍俊不禁的書!《再見,列寧》已經(jīng)描繪了成為昨日黃花的東德。而佳杰思從一個浪跡東方的西德人的獨特視角,講出他塵封多年的東德記憶。  ——德國《明鏡》周刊  佳杰思的傳記讓人重溫民族和青春的記憶。  ——《嘹望東方》周刊  佳杰思,作為一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的這部自傳體小說,想象力奇特,藝術(shù)水準高超,奄洞穿事物本質(zhì)的才能,把國家歷史命運與個人的命運描寫得入骨三分?!  缬啊 drian自經(jīng)歷非常神奇,幾乎是一個中國右派子弟的德國版。任何社會都排斥異己分子,而最后,人性還是能夠戰(zhàn)勝偏見的?!  榛巍  皯嵡唷泵菜剖钱斚轮袊囊粋€標簽,其實,作為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憤青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社會、任何階段,或左或右的立場。佳杰思先生的自傳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寶貴的鏡子。他的經(jīng)歷跨度之大、戲劇性之強、見證的歷史時刻之多,用一句俗套來說,完全可以是一部大片的素材。但更有價值的是,它映照出我們的曾經(jīng)、我們的如今,還有,萬變中的不變。  ——周黎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的憤青歲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原版是德語的,翻譯得很好,特別是細節(jié)上的處理,讓人感覺不到翻譯過來的夾生的感覺。
      另外,這是本小說,不是純的回憶錄,要注意一下。
  •     
      最初翻開《我的憤青歲月》的時候,我不曾想到這本書會帶來如此大的閱讀樂趣──暮色無法讓我停止享受這種樂趣,隨手打開的臺燈融入萬家燈火,毗鄰樓群的燈光突然間有了別樣的涵義,諸如革命明燈這樣的概念將理想主義如燈海一樣地蔓延開去。懷揣熾熱革命理想的作者(Adrian Geiges)洗盡鉛華后從革命先鋒(毛派分子)搖身一變成為西方資本家的代表,周身故事的他一顰一笑皆是文章,他的歲月記憶讓太多的人黯然失色。資歷稚嫩不單單是個人的意識,更是“集體記憶”的相形見絀。
      
      我早就知道40年前的歐洲曾紅旗漫卷西風(fēng);我看到過CAMPUS展出的老照片,春寒料峭的維也納街頭,一群學(xué)生舉著毛的畫像和紅寶書,他們蓄著胡子穿著緊身褲,頭發(fā)披散下來,望著鏡頭的眼睛而今看起來歲月如流;我更在閑逛舊書店的時候發(fā)現(xiàn)過全中文版的紅寶書,暗紅色的硬塑料封皮已略顯生硬,它躺在櫥窗里卻沒有標注價格。旁邊是一張布拉格之春的明信片,一位青年撕開衣衫,胸膛上寫著“你們有坦克,我們有真理!”明信片顯然久遠而有些發(fā)黃。
      
      不論中外,但凡革命高歌猛進的年代,個人的意識總顯得脆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不能那么雅致,迫使每一個體都必須自愿或非自愿地加入到某一群體里才能生存,也因此個人意識往往強化成一種集體記憶,個人意識無形中淪為腐草螢火。年輕時的Geiges從西德投奔革命,開始追逐理想主義的腳步,東德、古巴、越南、尼加拉瓜、蘇聯(lián)和中國,各大革命圣地?zé)o有不至,親睹革命的年輪如何一圈又一圈地擴展。那個時候他覺得,等不了社會慢慢改變。全世界有理想的人們一起做大事。而今天,Geiges卻說:年輕時的單一思維,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是錯的。
      
      有趣的是,我在最大的德文舊書網(wǎng)(booklooker)淘到《我的憤青歲月》德文版,書名卻叫《Wie die Weltrevolution einmal aus Versehen im Schwarzwald begann》,譯成“從黑森林開始的世界革命之路”比較合適。考慮到Geiges不俗的中文水準,德文書名的平和與中文書名的憤怒有什么別樣的含義么?記憶與遺忘的推手,Geiges莫非在用符號化的手法暗示在他記憶里世界革命具備國際主義;而今天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憤青已然占據(jù)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好惡(甚至體現(xiàn)在吸引人眼球的書名上)難以撇脫國家與民族的話語和情感,統(tǒng)而代之地取代不同群體、不同立場的聲音去贊美和批評?在主義和領(lǐng)袖揮手而去的這個時代,國家和民族成了我們集體記憶的牢籠。
      
      順便說一句,比起古色古香意象宏大的“孔夫子”,淘書之外還能咂品其中意趣,上推至圣先師,恐非招牌響亮與否的問題,而是博大精深東方文化。以我所見,booklooker真是俗不可耐丟人現(xiàn)眼,叫歌德或席勒多好。還是中國有儒商的集體記憶,舊書網(wǎng)都叫孔夫子,封鎖軟件也稱綠色的堤壩,綠色代表和平,多么地討喜。
      
      “集體記憶”這東西委實理不清,剪還亂。相形之下,Geiges這個老外比起國人,即便沐浴過革命圣水,卻沒有這么多壇壇罐罐。他的歲月回憶缺乏集體的歸屬感,更多地著眼于個人話語,筆觸之下的男歡女愛讓革命不那么嚴肅,從而讓我覺得理想主義的年齡或許永遠停留在青年。
      
      老實說,憤青一般都做不了多久,沒幾年就“去憤化”,趨于正常了。還是性愛來得天長地久。
      
  •     
       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佳杰思(Adrian Geiges)很少感受到過去那種“革命的感覺”,僅存的印象是一些革命歌曲和小學(xué)生脖子上的紅領(lǐng)巾。
      
      
       文|張小摩
      
      
      手執(zhí)“紅寶書”的德國老憤青佳杰思
      
      朝圣
        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佳杰思(Adrian Geiges)很少感受到過去那種“革命的感覺”,僅存的印象是一些革命歌曲和小學(xué)生脖子上的紅領(lǐng)巾。
      
        偶爾,他會參加一些聚會。穿過狹窄充滿老北京味道的鼓樓東大街,在MAO Live House這樣有鮮明“毛時代”特色的酒吧里,跟朋友一起唱起《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這時候,身著紅色唐裝的他,會借機問座上的中國年輕朋友:現(xiàn)在的年輕人,跟你們父母那一代,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有人認真地對他說:老百姓不大關(guān)心政治,缺乏信仰。也有人指著眼前的酒杯回答:起碼,那時候喝不到青島啤酒。
      
        12歲的時候,佳杰思看了父親書架上德文版的《毛澤東語錄》,那本小冊子就成為他的“毛圣經(jīng)”。之后,在親友的眼里,佳杰思逐漸成了一位桀驁不馴的憤青——16歲的時候,他參加了西德的共產(chǎn)黨,然后一路向東:18歲從西德去了東德,然后是蘇聯(lián)——他親身經(jīng)歷了俄羅斯的解體,“我到的時候,那里是蘇聯(lián),等我離開的時候,那里是俄羅斯?!?br />   
        再后來,他來到中國。
      
        1986年,佳杰思第一次來中國,騎著租來的飛鴿自行車,興奮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那次,他在中國待了一個半月,次年,他在德國出版了《蘇醒的中國——我的旅行印象》一書。
      
        1997年后,他因工作關(guān)系開始居住在北京,一住就是12年。作為德國《明星》 周刊駐亞洲的首席記者,他能用比較純熟的中文跟人交流,甚至可以發(fā)中文短信,但很難表達很細致的感覺?!昂谩焙汀安缓谩笔撬玫米疃嗟膬蓚€詞,用來表達對某種事物的評價,他聽不懂“原型”、“含蓄”這樣高難度的語詞,卻又煞有興趣地讓我解釋這兩個詞的意思。
      
        一路向東,這酷似一個當代的馬可·波羅的故事。像馬可·波羅一樣,佳杰思也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了書,書名是《從黑森林通往世界的革命之路——在毛澤東、切·格瓦拉和其他領(lǐng)袖時代的生活》,中文翻譯為《我的憤青歲月》,里面記述了他“一路向東”的朝圣歷程。
      
      艷遇
        在佳杰思的自述中,性成為一條與革命平行的線索。比如《我的憤青歲月》最后一部分關(guān)于中國的敘述,他與辛迪的艷遇故事就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把佳杰思的故事看做一部3D電影,那辛迪,也許是看這部電影必須戴的那副特制眼鏡。佳杰思把辛迪作為中國當代小資的代表?!拔覀冃≠Y看最新潮的電影,吃最時髦的菜?!毙恋显?jīng)這樣告訴他。
      
        初識辛迪就為她深深著迷,佳杰思開始了他的狂熱追求,鮮花、約會、郵件…… “我好想給你快樂,吻遍你美妙的身體?!比绱藷崂钡亩绦虐l(fā)過去,長時間內(nèi)得不到辛迪的回復(fù)——這種狂風(fēng)驟雨式的行動沒有預(yù)想的效果。一切似乎都付之東流。
      
        在這之前,佳杰思生命中有多個女人,但辛迪讓他覺得跟之前交往的女孩子不一樣。辛迪對他來說,還是個中國式的謎:性感,獨立,前衛(wèi),小資,曖昧,又有著傳統(tǒng)式的含蓄。在《我的憤青歲月》中,佳杰思用了兩章的篇幅記述了他們的交往過程,卻沒有泄露他們是否有了一夜情緣,在訴說了兩人激吻等經(jīng)歷后,他給了讀者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尾,暗示說:“這不是她最后的消息?!奔词垢艺劦叫恋希呀芩歼€是不愿意把謎底全盤給我。
      
        在北京,他也遇到了另外一種女孩。一個女孩叫三三,他們在酒吧一曲熱舞后,“嘴唇不由自主地吻到了一起”。認識沒幾天,三三開始給他發(fā)短信:“你想我嗎?”接著就要求佳杰思替她租房子,為她買汽車。他比較辛迪和三三:“我跟辛迪除了性,還有很多有趣的共同話題,三三則代表了交往中更低的部分,她想從我這里得到好處。辛迪喜歡做愛,三三則帶著目的而來?!?br />   
        不過,他也肯定地說,這種性觀念的差異性變化是個進步。“不光在性方面,在社會其他方面也是。人們很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中國這些年的進步。”
      
        對他來說,性是他觀察社會變遷與現(xiàn)狀的一個截面,就像顯微鏡下的一個切片。也如同他喜歡的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筆下的性愛:某個場景也能燭照被歷史化了的人性,即使那是個體體驗。
      
      性與革命
        在早年,他的革命引路人卡勒曾莊重地問佳杰思:“我今天要問你一個問題——你做好走上職業(yè)革命家這條道路的準備了嗎?”年輕的佳杰思用尖尖的嗓音回答:“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本瓦@樣,西德人佳杰思被秘密送到東德,接受革命培訓(xùn)。
      
        在接受培訓(xùn)的過程中,佳杰思認識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東德女團員桑迪,也經(jīng)歷了心痛的噩夢:目睹了桑迪和卡勒在自己對面的一張床上忘情歡謔。他的書中披露了這個情節(jié),《明鏡》周刊為此刊發(fā)的評論就以《當男同志和女同志在一起》為題,評論說:“東德對西德陣營的人有著怎樣的誘惑,即使在臥室里他們也遵循著革命使命……”
      
        秘密培訓(xùn)后,佳杰思被安排到西德的《活力》雜志,為革命做宣傳,他負責(zé)的兩個欄目一個名為“世界大團結(jié)”,一個名為“情感與性愛”。就如同冥冥中注定,這兩個欄目的名字概括了這名老憤青的前半生路徑。
      
        《活力》的“情感與性愛”欄目,讓佳杰思逐漸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性愛專家?!靶苑矫娴膱蟮溃苤匾?。”他說,“我們有政治目的,也是年輕人的雜志,而愛和性是年輕人很重要的方面?!?br />   
        后來,“性”其實也成了他重新理解革命時代的線索?!皷|德人(性生活)比西德更厲害,因為他們不能隨便購物,不能旅游,沒有多少好玩的事情,而做愛這個事情沒有什么成本?!?br />   
        他也感嘆:蘇聯(lián)的性觀念為什么比德國還保守?通過大量采訪很多年輕人、大夫、妓女等各個階層,他得出結(jié)論:性自由跟社會自由有關(guān)系,比如斯大林時代想控制每個人的生活,也想控制性方面,這個時期就特別保守。
      
        “我年輕時玩得少,覺得重要的是干革命。后來我生活得更隨便些,覺得這樣更好?!奔呀芩加每目慕O絆的漢語,表達自己半生漂泊得來的樸素見解。
      
        顯然與自己上半生的“革命經(jīng)歷”有關(guān),佳杰思很喜歡“憤青”這個詞,佳杰思對“憤青”的漢語解釋是三個字:很生氣。“我年輕時候的想法就是那樣,我那時候很憤怒,我反對美國,我反對資本家。我不想慢慢來,想馬上要一個美好的世界?!?br />   
        “中國也有很多憤青,他們也對很多東西很生氣,比如他們對西方媒體關(guān)于西藏的報道。我理解他們的生氣,理解抵制家樂福。但不能就此覺得所有西方媒體不好,連中國做的東西都抵制?!北M管和很多來中國居住多年的老外一樣,佳杰思對中國的某些方面仍有微詞,但看到日新月異的中國,他覺得中國的方向是正確的。
      
        現(xiàn)在佳杰思也很喜歡中國的小資群體?!拔夷贻p的時候小資是不好的人,現(xiàn)在小資成了很好的詞語,他們吃最好的飯館,穿最好的衣服,他們不會傷害別人。有人說他們不好,他們不關(guān)心政治,但是我覺得不對——你看在四川地震中幫助受災(zāi)同胞的年輕人,他們有行動能力。我喜歡中國的小資?!?br />   
      回家
        佳杰思《我的憤青歲月》對革命時代的描寫充滿了黑色幽默,但佳杰思內(nèi)心沒有諷刺,更沒有褻瀆?!拔也贿z憾我之前的生活,那時候我是一個有意思的青年。那時候很多想法不對,但并不遺憾?!彼f,自己走過很多國家,目睹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變化,如果沒有那段革命經(jīng)歷,他也許就是德國的一位老師,終老于此,世界與他無關(guān)。
      
        他用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中的那段話,來表達自己“一直向東”后的此刻心境:“我逐漸發(fā)現(xiàn)善與惡的界線并不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而是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穿過,在一切人的心中穿過?!?br />   
        “我這輩子只做過兩種職業(yè),一是從事革命,二是做記者。而現(xiàn)在革命者顯然已經(jīng)無人問津了。我是不是該收拾行李回德國去呢?”在俄羅斯居住的后期,他難以忍受供職的《鏗鏘時評》越來越嚴重的獵奇新聞傾向,突然想回家。那次,他沒回到德國,而是來到中國——但這一次,他真的要回到德國了。
      
        從宜必思酒店的高層向窗外望去,璀璨的煙花漫天綻放,已經(jīng)49歲的佳杰思情緒復(fù)雜。這是他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個夜晚,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他決定跟他的中國朋友們分開一段時間了,包括他深愛的辛迪們。
      
        臨走前,他依然不諱于和我談?wù)撟约合矚g的女孩子?!拔也幌矚g一定要高的,或者漂亮的,或者披發(fā)的,或者大眼睛的,或者奶大的……”他喜歡獨立的,有積極想法的女孩,“那種有點過分的,我不喜歡害羞的女孩子。”
      
        不過,他不愿意多談自己的中國妻子,他很坦誠地告訴我:她知道自己丈夫的過去,知道所有他年輕時的故事。
      
        這位老憤青要回德國了,他學(xué)瑜伽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已經(jīng)在那里等他。他曾經(jīng)那么喜歡變化,喜歡漂泊,把自己當成世界公民,而不僅僅是個德國人。但年過半百,經(jīng)歷世事變幻的他突然覺得,世界的差異性正在急劇縮小,周游的樂趣正在消逝。
      
        “再也不會有那樣極端的變革,國家之間都是一個樣子。不像過去那時候,從西德到東德差別就那么大?!?br />   
      
  •     
       “一提起中國人來,我的外祖父總是膽戰(zhàn)心驚:‘他們?nèi)颂嗔耍绻總€中國人拎一根棍子,背一袋大米,一直往西走,整個世界就是他們的了!’”佳杰思游走在東西方,除了在記者生涯中作新聞報道之外,熱愛寫作的他意猶未盡地寫起了自傳體小說《我的憤青歲月》。在中國生活了整整10個年頭的佳杰思是個“紅老外”,昨天,他在北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年輕時非常喜歡毛澤東
      
       一見記者,佳杰思從背包里掏出一本隨身攜帶的翻舊了的外文版“紅寶書”,帶著孩子般的得意說:“我的經(jīng)歷特別有意思,工作以外,我還有很多別的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是,年輕時我非常喜歡毛澤東?!?br />   
        年輕的時候他非常著迷共產(chǎn)主義,那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共產(chǎn)主義者,深信自己至死都會像一個革命者?!半m然現(xiàn)在我覺得生活應(yīng)該輕松,應(yīng)該娛樂,不要太嚴肅,但年輕的時候一腔熱血,又非常‘死心眼’?!?br />   
        自12歲的小小年紀,當同齡人忙著踢球或是和女同學(xué)搭訕的時候,他從身為自由攝影師的父親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被西方人稱為“毛圣經(jīng)”的《毛澤東語錄》,便成天在學(xué)校的小操場上埋頭啃讀?!爸灰豢吹轿遗踔ソ?jīng)’蹲在我們中學(xué)大禮堂里時,同學(xué)就罵我‘赤豬佬’。對我友好些的,則叫我‘紅耗子’。后來的幾年里,我們學(xué)校里的‘紅耗子’越來越多,而我成了他們的頭頭。我們一起為低年級組織罷課,還通過斗爭在當?shù)亟ㄆ鹆艘粋€青年活動中心;我們散發(fā)反對核導(dǎo)彈的傳單,在計劃修建懷爾核電站的工地上示威游行?!?br />   
        現(xiàn)在距外祖父說那句話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年,佳杰思也走過了很多原本陌生的國家,漸漸地了解到更多,經(jīng)歷了許多文化沖擊,同時也改變了自己?!斑@期間,中國人的確征服了整個世界,不過不是用棍子和大米,而是用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品?!?br />   
       有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
      
       自1986佳杰思年在中國呆了一個半月,1997年他終于能夠如愿長駐在中國,期間生活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剛來中國的時候,他的中文名“佳杰思”常被聽成“佳潔士”,引起一陣善意的哄笑?!俺鮼碚У降耐鈬硕加幸环N印象,那就是中國人對待陌生人總是冷若冰霜。但是過不了多久,這種印象就會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彼麧u漸習(xí)慣了中國人的“隨意”和“散漫”,甚至回到德國會不太習(xí)慣?!拔也恢雷约喝绾尾拍苤匦逻m應(yīng)家鄉(xiāng)德國的環(huán)境。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世界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德國人。”
      
        而更“中國化”的一點是,他有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因為他娶了一位中國太太?!拔覀兊膬蓚€女兒同時在兩種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長大,德語和中文對她們來講都是母語。”佳杰思說。太太是四川人,所以他還是四川人的女婿。這使他能夠以一種不同于普通外國人的特殊眼光來看待中國。他入鄉(xiāng)隨俗,“既愛上了這里的美食,也理解了這里的人們待人接物的隨和與隨意”。
      
       曾為北京奧運做過宣傳
      
        在該書所寫的故事發(fā)生后,他重操舊業(yè),回歸了普通的記者身份?!?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我第一時間趕往災(zāi)區(qū)采訪。在這里,我親眼目睹了各種災(zāi)難慘狀,與此同時,也結(jié)識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無名英雄。我還真切地感受到了解放軍和特警部隊熱忱真摯的精神,采訪途中,他們主動招呼我和我的同事搭乘他們的船只和車輛。”
      
        他為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工作做了大量報道?!爱攪H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在奧運會閉幕式致辭中說到‘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國,中國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時,我也是坐在鳥巢中的一員。當然,我的報道關(guān)注更多的是奧運會給中國和北京帶來了怎樣的變化?!?br />   
        2007年《我的憤青歲月》在德國出版的時候,好評如潮的同時也有人批判這本書有過多關(guān)于愛、性等等個人生活的東西。對此,佳杰思的解釋是:“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跟我其他生活連接在一起,有我真實的情感,是不可以分開的?!彼J為,這本書不僅反映了宏大的歷史事件,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的深刻變革,而且也敘述了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人物及他們的人生際遇和情愛掙扎。
      
        對話
      
        從“憤青”變成“小資”
      
        廣州日報:為何在12歲的時候就對“紅寶書”感興趣?
      
        佳杰思:在西方那個年代,年輕人常常想跟老一輩不一樣,反對一切的束縛和陳規(guī),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對中國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一開始去了前蘇聯(lián),但一直對中國很感興趣。
      
        廣州日報:您如何理解“憤青”這個字眼?
      
        佳杰思:按我的理解,“憤青”包含很多意思,憤怒、激情等等,這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那時候生活在我們眼里黑白分明,比如認為美國不好,資本主義不好,父母的想法不對,我們舉行很多游行,反對這個,反對那個。當然,有了一些經(jīng)歷后,我知道生活很復(fù)雜,是多面的。我不會再重復(fù)那樣的歲月,但作為一個有意識的青年,我不會為那段“憤青”歲月遺憾。
      
        廣州日報:書中您也描述了中國特色的“小資”,您怎么看待他們?
      
        佳杰思:“小資”與“憤青”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詞,“小資”翻譯成德文有點貶義,就好像在我們年輕時候的眼里,父母就是“小資”,他們買高級汽車、大房子,除了生活安逸,沒有什么追求。但是我知道,對于中國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小資”還是有些不一樣,他們穿漂亮的衣服,看新潮的電影,吃時髦的飯菜,思想開放,我自己在其中不知不覺也有了一些變化,從一個“革命者”變成一個“小資”。
      
        廣州日報:您在中國從事最長的工作是記者,為何對這工作情有獨鐘?
      
        佳杰思:記者的生活很有意思,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工作,大都呆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其他地方基本不去,記者就很不同,可以去農(nóng)村深入當?shù)厝说纳?,作為記者四處奔波要比一般走馬觀花更有意思,不光能光臨各種風(fēng)景名勝,還可以深入普通人無法涉足的種種所在:政府大樓、工廠、棚戶區(qū)、醫(yī)院、監(jiān)獄……同時還能結(jié)識形形色色的有趣人物。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那兒呆了三個星期,看到各地很多年輕人主動去提供幫助。之前有些人指責(zé)中國年輕人自我,沒有責(zé)任感,但他們的舉動改變了很多人的成見,這使我想起我年輕時在德國的情況。
      
        作者簡介
      
        佳杰思(Adrian Geiges),1960年生于瑞士,12歲讀“紅寶書”,16歲被西德共產(chǎn)黨派往東德秘密學(xué)校學(xué)習(xí)。三年后,在威爾海姆大學(xué)學(xué)習(xí)新聞、歷史和政治。佳杰思去過中國、古巴、越南等國家并于1990年遷居莫斯科。1995年擔任德國電視一臺新聞節(jié)目編導(dǎo)并成為RTL臺《驚爆》節(jié)目駐俄羅斯記者。佳杰思曾專訪葉利欽,還曾作為戰(zhàn)地記者前往車臣和前南斯拉夫前線。2000年,他成為貝塔斯曼旗下雜志集團古納亞中國區(qū)CEO。目前居住在德國漢堡,主要精力用于寫作。
      
       《我的憤青歲月》內(nèi)容介紹
      
        30年前的歐洲,曾有一群年輕人,懷揣熾熱的革命理想,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個動蕩的世界,用自己的燃燒去換取歷史的進步,尋求光明的意義。
      
        從一個德國“驚世駭俗”的“毛圣經(jīng)”粉絲,到青年干部學(xué)院里單純青澀的學(xué)員;從覆滅的理想國度里的失意者,到媒體世界里創(chuàng)造收視率奇跡的領(lǐng)軍人物……佳杰思以犀利生動且不乏幽默的筆觸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他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云變幻的三十年。
      
      文/ 廣州日報 謝綺珊
      
  •   剛在潘家園地攤上買了一本,翻了幾頁,確如樓主所言,翻譯得很好。
  •   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后,記憶深刻的就是那個蒙古同宿舍的群體狂歡,以及很多外國男人在中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生活.
  •   嚴重同意樓上==
  •   。。。這個是這本書的概括摘要么
  •   不管怎么說,嗅出了老外在中國玩大妞的流氓味道。
  •   方向是好的 恩 那就足夠了吧
  •   小白好勤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