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作者:裘山山
前言
三重鏡 ——《回報者叢書》第二輯序 ◎李敬澤 一·相冊 三本書,也是三個人的私人相冊,但印出來讓大家看,私人的就不再私人,變成了公共風景。 這有必要嗎?當然沒有必要,世界上已經(jīng)影像充斥,我們的眼睛每天遭受五彩繽紛的風景撞擊:我們看到非洲草原上獅子金色的瞳孔,看到無數(shù)人的哭泣、憤怒、羞澀、驚慌和笑容,看到肌膚上初起的皺紋,看到一滴露珠隱秘地滑動…… 總之,我們其實沒什么理由看這些相冊,除非……除非我們有興趣觀察一個我們所熟知的人的夢境,看她在白天、在意識之外的那一重隱秘生活。 是的,我就是這樣看這三本書的照片部分,我把它們視為夢境或夢境的碎片。 那些照片鑲嵌在文字中,像一扇扇窗口,一個人在窗口中望著外面,她的臉是兒童的臉、少年的臉、成人的臉,她的身后和身邊是房屋、樹、天空、草垛和別的人;歲月的風在所有這些事物上吹過,好像它們在一瞬間被消去了顏色變得陳舊,而她卻固執(zhí)地長大,好像只有她是不打算停留的,好像她是由于不斷的逃離才得以長大;但又好像她把自己永遠留在那個地方,無助地看著另—個自己漸漸遠去…… 照片本來是實在的證物,但是仔細想想吧,在沒有照片的時代,人也許能夠更為自然地感受實在:人是一棵樹,樹的此時就是在的證物。但現(xiàn)在有了照片,照片常常讓我們感到惶惑:那是我嗎?生命的那一刻如果存在過,那么它已經(jīng)消失了嗎?如果它不曾消失,那么它存留在什么地方?一個人五人六、腦滿腸肥的家伙和—個光屁股的小男孩共有一個名字,但他們是否共享一種實在?他們不是分處完全不同的世界嗎?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一本相冊與其說證明了我們合乎邏輯的“成長”,倒不如說證明了生命的破碎、悲涼和滑稽。 所以,一本相冊無意義,但是有趣,特別是當這相冊屬于一個小說家、一個以虛構(gòu)為生的人。當照片鑲嵌在小說中時,我們會。說小說是“假”的,照片是“真”的,但照片真的是“真”嗎?這些飄浮在小說世界中的影像,它們不是更像夢境嗎?夢境把它變幻的陰影投在小說上。 二·小說 裘山山、徐坤、孫惠芬,三位小說家,這三本書也是她們的小說自選集,收錄了她們迄今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 我無意論述她們的創(chuàng)作特點,但重讀這些小說,我更多地感到某種動蕩不寧的氣氛。在裘山山那里,流暢、完滿的敘述似乎透露著另一個方向上的緊張,好像她一直在駕馭著一輛飛奔的馬車,但她希望自己姿態(tài)優(yōu)美、氣定神閑,她要理清所有偶然的、狂暴的、混亂的因素,使世界的顛簸、眩暈獲得準確的形式感;而徐坤,她機敏、警覺,但是她又歡樂,前者來自懷疑,她對一切表象、一切熱鬧持有不抱幻想的懷疑,但她的歡樂卻來自對表象、熱鬧的沉迷,這兩方面怎樣統(tǒng)一起來?或許她的處境中有—個冷酷的悖論:面對生活時,她知道那是小說,面對小說時,她知道那是生活。 孫惠芬的焦慮是時間性的,每一個瞬間都如同一片沼澤,她似乎在沉淪下去,但這件事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她要保存每—個瞬間。讓時間占有空間,讓它成為一顆飽滿的果實。這種努力讓我想起普魯斯特,我認為他是最仇恨時間的人,因為仇恨,所以熱愛。 ——是啊,她們都不自在,如果自在,她們就不會寫小說。 三·自傳 她們都站在自己的小說中間,這三本書富于戲劇性地展現(xiàn)了小說與作者問繚繞復雜的關系。理論家宣布:“作者死了”,但是在這里我們看見作者活著,看到作者的經(jīng)驗、作者在世界上的漂泊、作者的記憶和夢想、作者的書寫活動;作者是一個層層疊疊的存在物,她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個完整的“個人”,而是一個“場”,一種活生生的運動:在鏡子和鏡子之間,在虛構(gòu)和虛構(gòu)之間,在自我和自我之間閃避、尋覓、游蕩。 也就是說,作者和作品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有機的、統(tǒng)一的關系,恰恰相反,作者是由于分裂、矛盾、含混和扭曲才得以成立。 我們已經(jīng)有了相冊,有了小說,那如同兩重鏡子,現(xiàn)在鏡子有了第三重:這三本書分別收入了她們的自傳。 裘山山的《一路有樹》和孫惠芬的《城鄉(xiāng)之間》有微妙的差異,裘山山是行進著的,即使回憶中也在行進,那種行進的力量甚至沖破了文本的界限,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而孫惠芬則是戀戀不舍的,一步三回頭,在自傳和她的小說之間她建立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相互印證的關系。 而裘山山無意建立這種關系,她干脆利落地把寫作當成了生活之流中的一個因素,很重要,但不是目的,或者說是偶然達成的目的,這與孫惠芬那種堅定的必然性構(gòu)成了有趣的對比。 我無從知道她們撰寫自傳時的隱秘考量,或許你在她們的照片中,在她們的眼神、表情以及照片的背景轉(zhuǎn)換中可以尋得蛛絲馬跡;當然,你還得看小說。但是,這并不是說三重鏡子是統(tǒng)一的,恰恰相反,統(tǒng)一本身就是可疑,事情的有趣之處倒在追問為什么會統(tǒng)一,她們在什么地方做了矯正,而在被矯正的偏差中也許隱藏著關于自我和寫作的真正秘密。 徐坤是一個更頑強的守秘者, 《魯院記》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而更近于一部小說——這不是質(zhì)疑她的敘述的真實性,而是說徐坤在處理這樣一段自身在場的生活時采取了一種對象化的態(tài)度,好像她既在場內(nèi),也在場外,好像她看著別人,也看著自己,好像她知道,秘密其實不是一個堅硬的答案,而是存在于表象與表象之間,存在于自我的重重差異之間。 所以。這套書最終是關于自我的書,真正有趣的是,在每一本書里,我們都能看到令人難忘的景象: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
內(nèi)容概要
《一路有樹》以作家裘山山生活、情感和文學感悟,融合個人從小到大的影像,以及與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的圖片,再加上作家最優(yōu)秀的中短篇小說,形成了一個作家“名片”式特色圖書,成為廣大文學青年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
裘山山,祖籍浙江。1976年入伍,1983年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部隊教員,文學刊物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到處都是寂寞的心》,《春草開花》;小說集《裘山山小說精選》、《白罌粟》、《落花時節(jié)》、《一路有樹》、散文集《女人心情》、《五月的樹》、《一個人的遠行》、《百分之百純棉》、長篇傳記文學《隆蓮法師傳》、《從白衣天使到女將軍》、電影劇本《遙望查里拉》、《我的格桑梅朵》等?,F(xiàn)為成都軍區(qū)創(chuàng)作員。
書籍目錄
關于回報者文叢第二輯/侯健飛 三重鏡(代序)/李敬澤 第一部分:創(chuàng)作與生活 1958年5月:從前世到今生 1.父親探親 2.運動來了 3.母親遭了大難 4.仗義執(zhí)言的主任和師長 5.難產(chǎn)的我 1958年8月:從杭州到嵊縣 6.回老家去 7.崇仁鎮(zhèn)的日子 8.背著女兒回部隊 9.懷念一個人 10.名字里的故事 1963年3月:從杭州到石家莊 11.有了記憶 12.陽光下的楊樹 13.父親講故事 14.母親學做家庭主婦 15.我讓母親操心的數(shù)件事 1970年5月:從石家莊到重慶 16.告別童年 17.新環(huán)境新生活 18.成了書呆子 19.母親的教育方針 20.待業(yè) 1977年3月:從中梁山劉兩路口 21.后九兵 22.軍事比武 23.湯英 24.我的第一筆稿費 25.考大學 26.得了典型性肺炎 1979年9月:從重慶到成都 27.書記大姐 28.逃學曠課 29.詩集事件 30.好為人師 31.筆會風波 創(chuàng)作雜感 32.干干凈凈寫作 33.霸王無法別姬 34.紅燒肉與寫作 35.愛愛情 36.文學以外 37.溫和的魅力 38.小說是我對生活的設問 39.認真寫作,糊涂生活 第二部分:中短篇小說 保衛(wèi)櫻桃 鎖著的抽屜 等待星期六 瑞士輪椅 冷雨西安 下午茶 發(fā)生 空號 白罌粟 卡薩布蘭卡的夜晚 愛情傳奇 追溯 正當防衛(wèi) 落花時節(jié) 靳師傅的太陽光 我講最后一個故事 為開始,為結(jié)束(代跋)/侯健飛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3.母親遭了大難 再說那個夏天。 8月,父親假期一結(jié)束就按時趕回部隊去了。父親從軍30多年探親無數(shù)從沒超過一天假。父親走后不久,母親就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身孕,很是高興,馬上寫信告訴了父親。父親也高興極了,就和母親一起,期待著第二個孩子的降臨。 就是我。 但母親的高興很快就被一種不祥的感覺所替代,報社里的氣氛越來越古怪,同事們見了她都有些回避,并在背后竊竊私語。她不明白是怎么了?本來母親在報社是很有人緣的,這從我姐姐小時候的照片數(shù)量上就可以看出,那些記者采訪回來,總會將剩余的膠卷用在我姐姐身上,咔嚓咔嚓拍個不停??涩F(xiàn)在,大家對她的態(tài)度變了,也沒人再逗姐姐玩兒了。 有時我會想,我的前世是不是一片黑云?怎么剛一露頭就為母親的命運籠罩上了陰影? 但母親仍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個反黨的右派。她是多么感激黨相信黨啊,她怎么會反黨呢?她從一個苦孩子成長為—個省級大報的編輯,從—個沒有工作沒有地位的貧民女子,成長為—個知識女性,她唯恐自己不能報答黨的恩情,怎么會和黨作對呢?她提那些意見是為了黨更好??! 母親依舊每天去上班,依舊忙她的社會工作。 轉(zhuǎn)眼到了11月,深秋,天氣已有些寒冷。那時她的妊娠反應剛過去,我在她的腹中一無所知地生長,像一棵初到這個世界上的小草,從未見識過風暴和冰雪。母親的腹內(nèi)是溫暖安寧的。 這天母親從她的住所出來去報社上班,走到小巷拐彎處時,忽聞小巷上空一只烏鴉“哇哇哇”地大叫著飛過,聲音極為恐怖陰森,令人毛骨悚然,一種不祥的預感頓時籠罩在母親心間。從來都開朗通達的母親,到老都不信神不信鬼的母親,惟有對這一天的記憶充滿了神秘和恐怖。她說,我當時就覺得要出事。 母親惴惴不安地走進報社大樓,在樓梯拐角處的高墻上,一張新貼出的大字報非常醒目地出現(xiàn)在她面前,言詞極為激烈地批判母親“挑撥黨群關系”,“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在大字報的落款處,母親看見了許多熟悉的同事的名字,也看見了她幫著說話的那兩個內(nèi)勤助手,即她同學的名字。母親徹底絕望了。人和人的關系已經(jīng)變成這樣,她還往哪里躲? 母親硬著頭皮走進辦公室,剛坐下,領導就把她叫了去。領導拿出一文紙向她宣讀:經(jīng)過這樣……那樣……之后,她已被定為右派,現(xiàn)撤消所有社會職務,并開除團籍,開除工會會籍,從行政19級降為23級。 盡管母親有思想準備,盡管事先有種種預兆,但當母親聽到這明白無誤的宣布時,依然感到五雷轟頂。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呆呆地立在那兒。當時整個報社一共劃出右派17名,最大的是報社副總編,最小的就是母親這樣的年輕編輯,而且她還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這時腹中的我不合時宜地踢了她一腳,令她忽然驚醒,她向領導說,我已有了身孕。 領導說,這個我們清楚,你把孩子生下后,再去農(nóng)場改造吧。母親冷靜下來后,將此事寫信告訴了父親,并提出了離婚。她不想牽連父親。 4.仗義執(zhí)言的主任和師長 再說我的父親。 父親那時盡管在部隊,具體說在鐵道兵三師,但依然沒有逃脫這場政治運動。父親探親回去后,所在的部隊也正在開展反右斗爭。他在師工程處工作,工程處凈是知識分子,自然是重點。而大學畢業(yè)的父親,在運動之初向黨提出的幾條意見,自是比初中畢業(yè)的母親要尖銳得多,他還寫了一首古詩來表達他的看法,充分表現(xiàn)出知識分子的“臭德行”。再加上他的地主出身,所以一回去就成了師里的重點。 父親依然天真得很,直到上面把劃分右派的6條標準都提出來了,他還不滿地說,為什么不早些宣布這6條標準?早宣布的話,哪會有那么多右派?毫無政治敏感。 但是,父親的運氣卻比母親好。 在師里確定右派的一次次會議上,每當父親作為候選人被提出來時,都有好幾個領導站出來幫他說話,其中包括時任反右辦公室主任的某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和師長,他一次次地“逃脫”了。除了碰匕好領導外,父親自己的表現(xiàn)也起了很大作用。 從1949年參軍后父親一直表現(xiàn)很好,光是抗美援朝的近3年時間里,他就榮立戰(zhàn)功3次?;貒箢I導上考慮到他的表現(xiàn),加上他是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就主動提出將他的供給制工資改為薪金制工資,他竟然婉言謝絕了。他說現(xiàn)在國家建設正需要錢。我反正只有一個奶奶要贍養(yǎng),妻子自己有工作不用我養(yǎng),眼下的錢夠用了,就拿供給制好了。這種態(tài)度讓領導大為感動。要知道那時候,這兩種工資是差異很大的。有些人還爭著要呢。再有,父親雖是知識分子,地主出身,但與工農(nóng)干部的關系一直很好,人又正直厚道,工作上很能吃苦,生活上也很樸素,所以從師長到組織科長到底下的技術(shù)員,都很喜歡他。 但畢竟有許多人不滿,認為他的言論實在是反動,不劃成右派很難服眾,不足以平民心。于是又一次把他提出來討論。 在第三次的討論會上,有人剛把父親的材料遞到那位主任手上,主任就不耐煩了,將父親的材料往邊上一推,說,我說過這個人不要再討論了!師長也馬上同意,并且歷數(shù)父親的種種優(yōu)點,見困難就上,見待遇就讓,艱苦樸素,團結(jié)同志,還有那么過硬的專業(yè)技術(shù),等等。最后師長大聲說: “這樣的人會是右派嗎!” 大家見師長發(fā)這么大脾氣,都不再說話了。 這樣,父親終于幸免于難。 當時父親所在的工程處的30多人中,劃為右派的有4人,內(nèi)定為“中右”的有3人,父親竟然連‘‘中右”都逃脫了,實在是個奇跡。 如果那年父親也當了右派,我能不能來到這世上,來了之后能否成活,都該是個很大的疑問。 所以在這里,我要真誠地感謝那位師長和那位主任,他們的正直,他們的善良,他們的仗義執(zhí)言,讓我父親和我們?nèi)叶夹颐庥诟蟮臑碾y。我相信那位師長在師里一定有很高的威望,否則他替父親說的那番話,也足以讓他自己當右派: 11月中旬,。父親接到母親的信,得知母親被劃為右派,很有些吃驚。但想想自己經(jīng)歷的,也就理解了。他馬上寫信安慰母親,叫母親不要悲觀,要相信黨,事情遲早會弄清楚的。 父親堅信母親不會反黨,堅信母親是個好人,不同意離婚。 但畢竟,這是一場災難,父親還是背上了很重的包袱。后來他去北京出差,見到了當年參軍時接收他的老首長潘田伯伯。父親很沉重地告訴潘伯伯,妻子被劃為右派了。潘伯伯沉思了一會兒對父親說了兩句話,他說,你在思想上要和她劃清界限,但在生活上要比過去更多地關心她照顧她。 說得多好! 就是這兩句話,令我的父親和母親,還有我,一輩子感激潘田伯伯。須知在那樣—個時候,說出這種話來多么不易,而我的父親又是多么需要這樣的話。 潘伯伯的話使父親堅定了與母親共患難的決心。有丈夫共同承受厄運,母親也就不再絕望。她咬緊牙關,在巨大的陰影中默默地撫養(yǎng)著大女兒,默默地孕育著腹中的我,默默地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工作。
后記
為開始,為結(jié)束 十年前,李敬澤為叢書第一輯作序時,題目叫《為結(jié)束,為開始》,序文高情遠致,揮灑自如,初看像專指三位作家,實則剖析了絕大多數(shù)作家和作品的關系,作品和讀者的關系,尤其強調(diào)了個人成長經(jīng)歷對一個作家的影響。當時敬澤兄還在《人民文學》雜志社供職,眨眼之間十年過去,敬澤已經(jīng)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而《回報者文叢》一、二輯六位青年作家畢飛宇、鬼子、東西、裘山山、徐坤、孫惠芬也人到中年,碩果累累。于是我斗膽把敬澤的題目前后顛倒一下,即:為開始,為結(jié)束。 關于《回報者文叢》的編輯想法,一、二輯前言都做了交代,不再贅言。需要說明的是,這套叢書的社會反響讓人始料未及。雖然近年來純文學市場越來越慘淡,發(fā)行量很小,但仍有很多剛剛嶄露頭角的文學新銳坦言,這套集作家自述、影像和小說于一體的叢書深深影響了他們——這正是我們當初所希望的,不論一個作家寫了多少作品,不論出版了多少集子,這本書既要成為一個作家的名片,也要成為有志于文學青年的照明燈。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叢書只做了兩輯六位作家,就不得不于2005年中斷。幸好十年八年并不算長,多少遺憾、如何痛苦具成往事,《回報者文叢》于2012年恢復出版,第三輯六位青年作家葛水平、魏微、魯敏、徐則臣、羅偉章、王凱將于年底與廣大讀者見面。就在編輯新六家作品時,中國當代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真讓人百感交集。值此良機,為了滿足無緣購得一、二輯文叢的讀者需要,我們決定在印刷第三輯的同時,少量加印一、二輯。原來想把前六位作家近年新的代表作增補進來,后來一想,人不能太貪心,再好的事兒也得悠著辦。于是,除了增補了作家簡介和這篇跋文之外,內(nèi)容和封面原封未動。 最后仍然要感謝廣大讀者,沒有你們,就沒有作家和我們文學編輯的飯碗。話說回到我盜用李敬澤書記的題目,關于文學,我們無需追溯它從哪朝哪代開始,但我們應該相信,文學作為一切藝術(shù)形式的母體,直到人類消亡那天,才會真正結(jié)束。 侯健飛 2012年11月14日于北京三鏡齋
編輯推薦
《一路有樹》是一本創(chuàng)意獨特、內(nèi)容豐富、印制精美的書籍。作者是優(yōu)秀青年作家裘山山,以作家文學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響力的中短篇小說融合在一起,以“回報讀者,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回報文學饋贈”為主旨,在文學界產(chǎn)生很大反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