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永康水族-貴州荔波永康鄉(xiāng)調查與研究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作者:張振江 編  頁數:458  

前言

  歷史是一條流動的河。20世紀30年代,中山大學為我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人類學碩士。1981年中山大學人類學復辦以后,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本科、碩士、博士的教學單位。20多年來培養(yǎng)的人類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生超過1000名,其中不乏國內人類學界的中堅力量。一批批人類學畢業(yè)生,帶著探索人類從哪里來、人類將走向何方的夢想踏入人類學的大門,又帶著或許更多韻追問去開創(chuàng)21世紀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新局面?! 』仡欀猩酱髮W人類學辦學近80年的歷史,堅持腳踏實地的田野調查已成為我們的傳統(tǒng)和特色。每次田野調查都會積累很多好的經驗,留下很多好的傳統(tǒng)和故事,有些至今還經常被人提起。例如,1928年楊成志先生獨闖涼山對彝族進行了一年多的調查,回到昆明時,時任云南省主席的龍云給他題詞,稱之為“孤膽英雄”!哪怕是在抗戰(zhàn)時期。中山大學顛沛流離在澄江、坪石,人類學的學生們仍深入西南地區(qū)調查瑤、傣、黎、壯等族。20世紀80年代初,梁釗韜先生雖年邁體弱,仍親自到四川為其博士生格勒選點并耳提面命田野調查的方法;容觀復先生68歲高齡時仍率學生到海南島深入黎族村寨進行調查;1991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大三學生赴海南省通什毛陽鎮(zhèn)進行調查,黃淑娉老師和龔佩華教授不顧年高,以頑強的毅力克服暈船帶來的折磨,跋山涉水,親率學生深入黎族群眾;2004年夏天,已經是73歲高齡的黃淑娉教授親率兩名學生深入到海陸豐畬族地區(qū)——黃先生40年多前調查過的地方進行回訪……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學生們在羽野調查中,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僅是對社會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種對學術的執(zhí)著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師生們深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報告集——“中國田野調查叢書”之一?! ”緯鴱慕洕钅J?、婚姻、女性、家庭、水書、宗族等各方面,敘述了貴州荔波縣永康鄉(xiāng)水族村寨持續(xù)經年、目前依然鮮活的水族文化。本書豐富了人類學研究的資料庫,也為研究西部經濟與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詳實、細致的參考依據。

書籍目錄

總序第一章 水族與永康水族 第一節(jié) 調查點概況  一、貴州省  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荔波縣  四、永康水族鄉(xiāng) 第二節(jié) 水族概況  一、分布與族源  二、水族的遷徙 第三節(jié) 水族主要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情  一、語言文字  二、主要節(jié)日  三、民族服裝  四、建筑  五、主要禁忌 第四節(jié) 關于本次調查與本書第二章 民族關系 第一節(jié) 我國的民族與民族關系 第二節(jié) 聚居與磨合  一、永康鄉(xiāng)概況與民族分布構成  二、居住模式  三、語言類型  四、日常交往  五、族際婚姻  六、節(jié)慶習俗  七、喪葬禮儀 第三節(jié) 差別與沖突  一、服飾  二、沖突與歧視 第四節(jié) 幾點思考  一、關于民族與族群在中國  二、關于民族意識  三、關于民族平等第三章 永康水族的婚姻 第一節(jié) 通婚范圍  一、通婚范圍以同輩同胞為主  二、同族異姓通婚  三、同族同姓通婚  四、族際婚 第二節(jié) 婚嫁習俗  一、包辦婚姻及其習俗  二、自主婚姻及其婚姻習俗  三、特殊時期的婚姻  四、特殊婚俗  五、關于水族婚姻變遷的幾點思考 第三節(jié) 離婚和再婚  一、離婚  二、再婚 第四節(jié) 婚姻觀念的變化  一、擇偶觀念  二、對待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態(tài)度  三、生育觀念  四、水家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及婚姻觀念的變化第四章 永康水族的女性生活 第一節(jié) 水族女性的地位  一、家庭勞作與日常生產  二、商品交易與女性  三、家庭財產的繼承  四、水族女性的教育  五、外出打工的女性  六、與女性有關的禁忌與風俗  七、計劃生育與婦女保健 第二節(jié) 女性與水族文化傳承  一、水族女性服飾  二、女性與水族工藝傳承  三、水歌與水族文化傳承 第三節(jié) 蒙慶仙老人的個人生活史第五章 永康水族的“家”第六章 永康水族的宗族第七章 永康水族的勞務輸出第八章 永康水族的地族的地質災害移民第九章 永康水族的水書及水書先生傳承第十章 永康水族的碑刻

章節(jié)摘錄

  蒙6是鄉(xiāng)村社會中一類人的典型,這類人大都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甚至文盲,自幼在村寨里長大,與其相伴終老的除了勞動還是勞動,與外界基本上沒有任何聯(lián)系,因此只需要懂得日常交際用語就可以了。由于足不出寨,日常用語基本上通過本民族語言就可以滿足,因此即便一個地區(qū)已經開始普及漢語,這部分人仍處在封閉之中。這類人一般都屬于類型四,即只懂得本民族語言,而蒙6是民族雜居區(qū)的類型四通過族際婚姻而轉變?yōu)轭愋腿牡湫?,由于出嫁后也只在夫家所屬村寨范圍內活動,加上自身就比較封閉,因此只學會了對方的民族語言(布依話)而漢語始終不懂?! ≡谖覈褡咫s居地區(qū),一般來講,漢語都是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族際通用語,起著促進各族人民溝通磨合的潤滑作用,一直扮演著中介、橋梁的角色。因此可以認為,學習漢語是各兄弟民族無論是融人現代社會還是相互間溝通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屬于類型一的人數也將呈一個增長的趨勢。但是現實中也存在不少第二類型的人,他們不但掌握本民族語言和漢語,還掌握有另一兄弟民族的語言。這種多語類型的存在對于當地兩族關系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部分特定人群是反映當地族際關系某些側面的風向標,他們人數的增多或減少,他們對待外族語言的態(tài)度,都能實時地反映出族際關系的細微變化。但是這種類型的人需要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才會出現,永康鄉(xiāng)溪竹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恼{查結果看來,在永康即使不會講對方民族的語言也完全不會影響兩族的來往。由于荔波縣城的輻射作用,普通百姓在許多場合都是講荔波方言的。就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qū)語言與文化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的那樣,漢文化——最主要是漢語,即荔波方言對于少數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使得大家都能處在一個同等的位置上對話,是一個十分理想且便利的中介。而那些通曉對方民族語言的人,給他人的感覺通常也都更為親切,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如果兩族中這樣類型的人達到一定人數,那就說明大家的來往很密切,交往很深并且持久。因為語言是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這點已經無須證明,所以一個人能掌握另一個民族的語言的時候,他就具有了那個民族的一個特征。這樣的人更容易為那個民族群體所接納,而這個人本身所屬的群體也同樣容易為對方所親近?!  ?/pre>

編輯推薦

  歷史是一條流動的河。20世紀30年代,中山大學為我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人類學碩士。1981年中山大學人類學復辦以后,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本科、碩士、博士的教學單位。20多年來培養(yǎng)的人類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生超過1000名,其中不乏國內人類學界的中堅力量。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荔波永康水族-貴州荔波永康鄉(xiāng)調查與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