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9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者:任平,任平 編 頁數:332
內容概要
《大學書法》是一部較為實用的大學書法教科書,其內容正確、系統(tǒng)、豐富而有新意,比較切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應用要求。該書把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全面昭示于學生,并把內容豐富而特色鮮明的中國藝術傳授給學生,是一本弘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教材。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書法的定義 第二節(jié) 書法學科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jié) 學習書法的方法與要求第二章 擇帖與臨摹 第一節(jié) 碑帖常識 第二節(jié) 碑帖的選擇 第三節(jié) 碑帖的臨摹第三章 筆法 第一節(jié) 選筆與執(zhí)筆 第二節(jié) 運筆 第三節(jié) 線條的專門訓練 第四節(jié) 篆書的用筆 第五節(jié) 隸書的用筆 第六節(jié) 楷書的用筆 第七節(jié) 行書的用筆 第八節(jié) 草書的用筆第四章 結字與布局 第一節(jié) 結字 第二節(jié) 布局第五章 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作的前提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的階段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的構思過程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作過程應注意的幾個因素 第五節(jié) 創(chuàng)作觀念第六章 書法簡史 第一節(jié) 先秦書法 第二節(jié) 秦代書法 第三節(jié) 漢代書法 第四節(jié) 魏晉書法 第五節(jié) 南北朝書法 第六節(jié) 隋唐五代書法 第七節(jié) 宋代書法 第八節(jié) 元代書法 第九節(jié) 明代書法 第十節(jié) 清代書法第七章 書法理論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書學源流述要 第二節(jié) 當代書法理論研究成果綜述及前景展望第八章 鋼筆書法第九章 篆刻第十章 文房四寶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擇帖與臨摹 第一節(jié)律帖常識 學習書法,離不開碑帖。什么叫碑帖?人們往往將碑與帖混為一談,其實碑與帖不是同_個概念,它們是有區(qū)別的。碑是石刻,是前人為了紀念國家和地方大事或某個人的生平事跡,將文章刻在厚厚的大石板上,樹立起來,以志留念的。碑還包括碑碣和埋藏在墳墓里的墓志銘以及依山而鑿的摩崖。帖最早是指帛后來泛指一般筆札。將歷代名家墨跡臨摹下來,根據刻在石板或棗木板上,拓印下來,專門供人臨摹的紙本,即稱為帖。象王羲之、顏真卿等高水平書家寫的作品刻的帖,稱之為法帖。我們平時所說的帖,是指字帖,其意指范本。但“帖”還有一個所指是與碑相對的,它專指墨跡而不指拓本。從大的范圍說,拓本也是臨摹的范本,也叫帖,而從特指的角度看,只有墨跡手書才叫帖,拓本往往以碑稱之。為了區(qū)別起見,往往稱范本的帖為字帖,而稱與碑相對的帖叫墨跡或手帖。 一、碑刻 碑刻之風始于秦代,盛于后漢,至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它包括廟碑、墓碑、碣、墓志、造像以及摩崖石刻等。其內容多為記載名人事跡,名勝沿革以及政令、禁約等?! ”?,《說文解字》釋為“豎石也”。即豎在地上的大石塊,原先石塊上是沒有文字的,這種沒有文字的豎石,在古代有三種不同的用途:一種是置在祠廟之中,作為拴祭祀牲口之用;另一種是設在宮中,作為觀測日影,以計算時間之用;再一種是臨時豎在墓穴旁,作為引繩下棺之用。后來,人們將字刻于其上,用來記事,歌功頌德,相因成制,遂成今日所見之碑。祠廟之碑如漢《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等;官中之碑如唐《九城宮醴泉銘》《萬年宮銘》等;冢墓之碑如:漢《湯陰令張遷碑》《邰陽令曹全碑》等。茲后刻石繁衍為摩崖,題名,以及造橋筑路、祥瑞記事,乃至政令、禁約等等。祠廟宮中之碑推及寺觀、廳堂、樓閣、刻經、經幢等等。冢墓之碑擴展為石闕、搭銘、造像、表頌等等。 至晉武帝,以為刻石立碑,既耗費財力,又興長虛偽,下令禁止。故碑文轉埋于地下,以一長石為二方石,一日墓蓋,一日墓志,以蓋代額,以志代文,相合而置于棺前,即今所謂的墓志?! 《?、刻帖 摹刻于木上或石上,專門作為臨習,欣賞用的歷代法書,稱之謂刻帖??烫謫慰烫图烫麅煞N:單刻帖即單刻一種,如《曹娥諫辭》《樂毅論》《爭坐位》等;集刻帖亦稱套帖或匯帖,即將各種帖匯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如《淳化閣帖》《大觀帖》《快雪堂帖》等。刻帖純粹是根據手跡摹刻上石的,目的是為了把著名的書跡流傳給后世,它不忌一刻再刻,只講究刻手精工?! ≈劣诳烫烤蛊鹩诤螘r,歷來有各種說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開始于晉代,因為傳說《樂毅論》石本是王羲之親自書刻的;有的說開始于隋代,因為傳世有《開皇 蘭亭》可以作為證據;有的說開始于唐代,因為《十七帖》后有“褚遂良校”及“勒充館本”等字樣,說者謂“勒”即勒石也。又說《定武蘭亭》亦應是唐時所刻;有的說應開始于南唐,因為傳世有《保大帖》《升元帖》《澄清堂帖》傳皆為南唐時刻,實際上,仔細考證一下,以上各種說法都把開始刻帖的時間提前了,各種證據也都站不住腳的?,F(xiàn)存可信的最早刻帖為北宋淳化三年(992)所刻的《淳化閣帖》。此帖乃宋太宗命王著等模集鐫刻的。從歷代帝王到歷代名臣無不包羅,可謂洋洋巨制。以后依此帖輾轉翻刻的不下數十種之多。公私刻帖蔚然成風,明清二代繼續(xù)不衰,如明文微明刻《停云館》12卷,清高宗弘歷刻《三希堂帖>32卷,續(xù)帖4卷,曲-阜孔氏刻《玉虹鑒真》并經一再增刻、匯帙10l卷稱《百一帖》。自宋代以來,士大夫們幾乎家家各置一石,相矜以為風雅?! ∪⒈膮^(qū)別 碑與帖的區(qū)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功用不同——碑是為了追述世系,表功頌德或祭杷,紀事用的;而刻帖是專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書法的復制品(拓本)。②文字內容不同,碑是為了頌德、紀建,故有一定的文字格式和內容;帖則以書法的優(yōu)劣為選擇標準,書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故內容龐雜,形式不一。③書體不同——隋以前的碑都是篆、隸、楷書,唐初始有行書入版,草書除武則天《升仙太子碑》外絕少有之;而刻帖則以簡札為主,故行草小楷居多。④形制不同——碑是長方形的豎石,高輒丈余,有額,有趺,往往四面刻字;帖為橫石,一般高不盈尺,無額無趺,一般只正面刻字。此外,帖有木刻,碑則絕少。⑤上石之法不同——碑大都書丹上石,帖大都摹勒上石,書丹是用朱墨直接寫在石上,摹勒是從真跡鉤摹上石。⑥刻法不同——古碑之刻,有時因循刀法與書丹原跡有所出入,北朝碑刻,有的甚至不書丹而直接奏刀;帖則必須忠于原作,力求刻成后的效果與原作畢肖。⑦風格特征不同——碑生澀質樸,富有自然氣息;帖刻意精工,點畫周全,猶有書韻。正如清朝阮元在《北碑南帖論》中所云:“短箋長卷,意志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 總之,不論碑與帖有哪些區(qū)別,它們的書法藝術價值是相同的。優(yōu)秀的碑與帖都是后人學習書法時臨習的極好范本?! 〉诙?jié) 碑帖的選擇 對于具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愛好者來說,可能先擇字帖范本比較容易。然而,初學者故常常為選不好一本字帖而苦惱。到書店去看看,各種碑帖應有盡有,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但究竟哪一本字帖適合自己練習,卻拿不定主意,有的只好人云亦云,盲目地買來就學,結果收效不大?! ∵x帖其實也有學問,如果選中一本適合自己特點的好范本,那么練習中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有可能走不少彎路,影響學習。初學者要挑選一本適合自己練習的范本,一般應掌握以下四個原則: 一、范本優(yōu)秀 我國自漢魏以來,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留下了大量的碑帖,其中不乏藝術成就很高的優(yōu)秀范本。而且風格各異,各種書體皆備,適合大學生學習。學習書法歷來都重視向古人的優(yōu)秀范本學習。所謂“取法乎上”??涤袨檎f:“右軍善學古人,而變其面目。”梁在《評書帖》中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多要取古書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當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晚年常說:“大家不能學我的字,如要學我,還不如去了解我字的來處,學我老師的字。”他這里說的老師就是古代留下來的優(yōu)秀碑帖。然而,我們在書店除了看到大量古代的碑帖之外,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今人臨寫的字帖以及今人的手跡,面不少人則把后者作為范本去臨習,這是很不妥當的。因為,首先古人的碑帖是經千百年來的歷史檢驗,事實證明強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對中國書法的發(fā)展起過并還在不斷地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