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評傳

出版時間:1993-8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宋志明  頁數(shù):262  字數(shù):210001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呈現(xiàn)了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jīng)學成為正統(tǒng);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于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并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xiàn)了空前的民族危機,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于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于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于淺嘗,漸進乃達于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別能力.故能在傳統(tǒng)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輩,……欲以構(gòu)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 (《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xiàn)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jié)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志,……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jīng),謹守樸學……及囚系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yè),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边@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茍外能利物,內(nèi)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zhí)。焉用調(diào)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yè),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zhuǎn)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于彼是之間,局促于一曲之內(nèi),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闭率喜┩ㄈA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內(nèi)容概要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黃岡人。哲學家,杰出學者。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獨創(chuàng)精神,不喜好傍門戶的哲學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專門家或某一學派的“經(jīng)師”,更不是那種只會咬文嚼字的所謂“學究”。他很有抱負,很有氣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說的“驕傲”,作學問的態(tài)度又非常嚴肅認真。    本書以流暢、凝煉的筆調(diào)敘寫評述了“新儒學”的主將——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體系,學術傳承。其資料詳實,持論公允,使讀者能充分領略熊氏精神風貌及其獨創(chuàng)的“新唯識論”哲學體系的精要,堪稱傳神之作。

作者簡介

宋志明,男,1947年生,吉林市人,哲學博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現(xiàn)代哲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著有《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現(xiàn)代中國哲學思潮》(與人合作)等,合譯《四大文明尋根》、《赫璽岑》等。

書籍目錄

總序重寫近代諸子春秋序英文提要第1章 無悔的人生  1.1 初涉人世  1.2 戎馬青春  1.3 中年轉(zhuǎn)軌  1.4 執(zhí)教北大  1.5 自創(chuàng)新唯識論第2章 入佛與出佛  2.1 佛學的浸潤  2.2 評點大乘空宗  2.3 評點大乘有宗  2.4 佛門的抗議  2.5 答辯與申訴第3章 對治西學  3.1 大潮后的思考  3.2 西學的誤區(qū)  3.3 西學的啟迪  3.4 滋植固有根荄第4章 國學發(fā)微  4.1 諸子同源于儒  4.2 儒學的演變  4.3 六經(jīng)新證  4.4 原外王  4.5 原內(nèi)圣第5章 體用不二  5.1 立宗  5.2 掃相  5.3 顯體  5.4 釋用  5.5 余論第6章 翕辟成變  6.1 辯證法溯源  6.2 辯證法述要  6.3 范疇的辯證法  6.4 由辯證法走向相對主義第7章 性量分途……第8章 成己成物第9章 桑榆暮景第10章 薪火傳承附錄 熊十力學術行年簡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885年春季,熊十力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上巴河張家灣一個貧苦的鄉(xiāng)村私塾先生的家里。這個小生命來到世間,并沒有給他的雙親帶來多少歡愉,反倒添了幾分憂愁,家里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父親和母親竟沒有記住他出生的日子。熊十力成了有名的學者后,朋友和弟子為他祝壽,他只好選定正月初四(即春節(jié)后的第三天)作為自己的生日,取其“一春占先”之意,討個吉祥。熊十力原名繼智,又名升恒、定中。中年學佛以后,改成“十力”這個帶有佛教色彩的名字?!笆Α北臼氰笪腄asabala的意譯,指佛或菩薩具有十種非凡的智力。熊十力字子真(亦作子貞),晚年自號漆園老人、逸翁。熊家曾經(jīng)是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熊十力的幾代先祖都是讀書人。他在紹述自己的家世時說:“我家?guī)资缹W守禮”,“余先世土族,中衰”。熊家自何時中衰不得而知,但到他祖父這一代確實已一貧如洗了。祖父熊敏容已失去“四民之首”的榮耀,成了一位木匠。他靠著自己的手藝,,在鄉(xiāng)間走門串戶,掙幾個血汗錢勉強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計。熊十力在《先世述要》中這樣形容祖輩的窘境:“余家世貧困,……三世單丁,都無立錐地。”熊敏容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兒子身上。盡管囊中羞澀,生活艱難,他仍省吃儉用,擠出錢來供兒子讀書。熊十力的父親熊其相讀書倒是很努力,卻未能實現(xiàn)光復門第的夢想。他好學上進,用功甚勤,卻厭惡科舉。他沒有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僅成了一位鄉(xiāng)塾先生?!爸v程朱學于舉世陷溺八股之代,以作紳士、行敲詐為子弟及生徒戒?!彼麨槿苏?,同情貧苦鄉(xiāng)親,憎恨以強凌弱、以富欺貧的丑惡現(xiàn)象,贏得村民們的敬重。他對子女和學生要求很嚴,這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具有良好的影響。他是一位好教師,一位好父親。熊其相未能使家擺脫貧困,他唯一作到的是改變了“三世單丁’’的境況。他有六個男孩,四個女孩。熊十力排行老三。這么多的嘴都要他供養(yǎng),真夠他受的,沉重的負擔壓得他幾乎透不過氣來?!凹徔椖铮瑳]衣裳,泥瓦匠,住破房”。熊其相的命運何嘗不是如此!這位教書先生的子女竟上不起學堂!大兒子熊仲甫勉強讀了幾年書,到十五歲便輟學務農(nóng),分擔父親肩上的負擔。他只能在耕作之余讀一點書。三子熊十力到了讀書的年齡再也進不起學堂,八、九歲便操起小鞭子,為鄰居放牛,賺幾斗米貼補家用。熊其相常年在外地設館授徒,偶爾回家一次,教這個放牛娃識幾個字,有時講個歷史小故事,算是對他的啟蒙教育。熊十力天資聰慧,記憶力、理解力特別強,接受這么一點點“啟蒙教育”競能很快地粗通文字。父親發(fā)現(xiàn)他是個讀書的材料,便在他十歲那年把他帶到自己執(zhí)教的鄉(xiāng)塾中,讓他傍聽五經(jīng)章句以及各種史籍的講解。熊十力很喜歡聽課,雖然他不是正式的學生,可是比正式學生還認真,全神貫注地聽父親講課。幼年時代的熊十力在讀書聽講時特別喜歡動腦筋,提問題,不滿足于字面上的了解。有一次,父親給他講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他聽后突然問道:“是不是儒生們要造反?”父親笑而不答,不過那神情已告訴熊十力,造反未必是壞事。也許就是這次談話在熊十力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反叛意識的種子。

后記

我從1983年開始在石峻師的悉心指導下研究熊十力先生的新儒學思想,陸續(xù)寫成一些不大像樣的東西見諸報章雜志。拙作博士論文《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亦辟《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一章。時間接苒,光陰似箭,轉(zhuǎn)眼之問十年就過去了。當年攻讀中國哲學史博士學位的我,如今已告別“不惑之年”,接近“知命之年”,有的人才學家說50歲上下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其實也不盡然。如今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如牛負重,步履維艱,哪家沒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想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寫點東西,真是難上加難。拼了五個多月,本書總算脫稿了。在此,我對石峻師撥冗指點并親筆作序,對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領導和編委們的幫助鼓勵,對語橋先生的催促、斧正之功,表示由衷的感謝!沒有他們扶掖本書是寫不出來的。

編輯推薦

《熊十力評傳》:《國學大師》你繞不開的一座高峰國學巨匠,百年經(jīng)典,新眼指路!大師們以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中國文化增添了瑰麗的色彩中國新聞出版署“八五”規(guī)劃重點圖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熊十力評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一起買了十幾本評傳,幾乎都是國學大家的,已看了幾本,確實很喜歡。評傳主要關注的是人物的工作業(yè)績,而少關注生活。是一套值得收藏的書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