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5-1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作者:李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昆曲,因其歷史之悠久,藝術之精妙,體系之完備,及其對后起劇種之影響,在中國戲劇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中國昆曲是中國古典戲劇的杰出代表,其藝術成就與文化價值超越了國界和民族,已成為全人類所認識和選賞。
昆曲的歷史六百余年,它發(fā)軔于元末明初“昆山腔”,為南戲弋陽腔、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大聲腔之一。明嘉靖年輕改革以后形成新腔,時稱“昆腔”,如明沈寵綏《度曲須知》說“腔曰昆腔”在明萬歷中期即有以“昆曲”稱名,如梁伯龍詩《贈楊生唱昆曲》,又如潘之恒詩《聽楊生唱昆曲》,至明末,以“昆曲”稱“昆腔”已在大江南北流行,如西周生著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三回有云“不惟慣唱民歌,而且善于昆曲”。請中葉以來有以“昆劇”稱昆曲者,如清嘉慶年眾香主人《眾香國》和留春閣小史《聽春新詠 》評名伶時即稱“精于昆劇”或“工于昆劇”。此后昆腔、昆曲、昆劇有通用者,實際是同中有異而取其同者而已。昆腔指其所唱之聲腔,昆曲既指其用昆腔唱南北曲,也包括聲腔、劇本與表演,含有劇種之義,昆劇則明確指其為劇種。
書籍目錄
序昆曲概論 一、古典戲劇文學的最高品位 二、古典音樂文化的最后遺存 三、古典戲劇表演的完美體系昆曲史略 第一個200年(元末明初——明嘉靖隆慶) 一、從昆山腔到水磨調 第二個200年(明萬歷——清乾隆中葉) 二、四方歌曲必宗吳門 三、兩京江南演劇成風 四、今吳歈盛行于天下 五、進入折子戲的時代 第三個200年(清乾隆中葉-) 六、乾嘉傳統(tǒng)的形成 七、分化瓦解日趨衰敗 八、風雨經年枯枝春發(fā) 九、幽蘭溢香總在人間附錄:昆曲折子戲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