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黃勇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所謂人生,就是人這種特殊動物的生存與生活,生存是生命的保存,往往被認為更多地帶有自然性;生活則是為了生存、發(fā)展而進行的活動,更多地被賦予了社會、文化的色彩。
人類未必是惟一對死亡有清醒認識的動物(據說大象也有類似人類葬禮的行為),但卻是惟一能對死亡有所思考有所作為的動物。人類可以在他的生命之輪的前行運轉中為自己安排種種的活動,幫助自己生存得更好,從而也使自己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
人生禮谷(民俗學的規(guī)范術語為人生儀禮,鑒于“禮俗”一詞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故而書名使用“人生禮人俗”)正是人類安排的使自己的生命有內容、有價值的活動之一。
書籍目錄
一、引子:人生在世一線牽/1鏡頭一:向死而生/4二、生命的呼喚與祈愿——誕生禮/91.無時求有有求全/11 鏡頭二:傳席撤帳/11 鏡頭三:拜神拴娃/16 鏡頭四:摸瓜吃雞/27 鏡頭五:棒打鞭笞/35 鏡頭六:扣窯野合/412.大腹便便不得閑/51 鏡頭七:生活禁忌/51 鏡頭八:孕期胎教/58 鏡頭九:酸兒辣女/65 鏡頭十:催生接喜/713.同喜共賀寄大愿/76 鏡頭十一:報喜賀生/77 鏡頭十二:三朝洗禮/84 鏡頭十三:剃發(fā)挪窩/89 鏡頭十四:百天百歲/96 鏡頭十五:周歲試兒/103三、社會的承認與接納——成年禮/1131.重生需過此一關/114 鏡頭十六:還愿開鎖/114 鏡頭十七:原始儀式/1212.性別年齡一朝判/126 鏡頭十八:上頭開臉/127四、成長的紀念與慶賀——生日禮/1331.輕松一日盼一年/134 鏡頭十九:轱堍好運/1352.辯證認識歲加減/141 鏡頭二十:慶生感恩/143五、兩性的結合與歡好——婚姻禮/1471.形形色色嫁與娶/149 鏡頭二十一:明媒正娶/150 鏡頭二十二:倒插招婿/160 鏡頭二十三:親上做親/165 鏡頭二十四:換親買妻/169 鏡頭二十五:兩世冥婚/1732.傳統(tǒng)程式存六禮/176 鏡頭二十六:納采提親/177 鏡頭二十七:問名換帖/182 鏡頭二十八:納吉卜婚,184 鏡頭二十九:納征下聘/188 鏡頭三十:請期定日/193 鏡頭三十一:親迎大喜/1963.合二為一兩姓喜/200 鏡頭三十二:鬧房無忌/202 鏡頭三十三:三天回門/207六、長生的祝福與希望——祝壽禮/2111.邁過旬頭福長伴/213 鏡頭三十四:六十做壽/2142.尊老敬老禮不斷/221 鏡頭三十五:壽筵壽禮/221七、告別的關懷與演出——喪葬禮1.生死兩分話送終/234 鏡頭三十六:屬纊招魂/235 鏡頭三十七:報喪奔吊/240 鏡頭三十八:摔盆出殯/2452.葬式多端愿心同/250 鏡頭三十九:入土為安/2543.事死如生祭拜行/256 鏡頭四十:暖墳守墓/257 鏡頭四十一:做七燒百/261 鏡頭四十二:歲歲不忘/264后 記/268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吃蛋祈子,顯然有著遙遠的心理根源,前面已經提到過,商族的誕生就被認為是其女祖簡狄吃了玄鳥遺下的卵。盡管在今天看來,不少民族追溯其來源到了第一代女祖時,都可能會遇到神物神跡神象感生的問題,其實反映的是各民族祖先曾經經過母系社會知母不知父的認識階段和當時神話思維盛行的狀況。在先民看來,這是自己民族的神圣誕生,絕不視為虛無飄渺,而是真實存在。積久日深,這一信仰心理就沉淀進包括我們在內的后人的心里,推動我們在已經不太明白為何如此的情況下還照樣例行早已定型的習俗。 感生神話認為,生命的起源不是由于性交,而是由于人類的另一本能——食,這是在人類對其自身生產的奧秘尚不完全了解情況下的一種“合理”的想像。由于性行為的發(fā)生和懷孕之間的時間距離相對要長,初民們起初并不能在二者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lián)系,而作為其生命存在的另一樁大事一食,卻每天都會發(fā)生,女人懷孕現象的被發(fā)現很直接地會與她們剛才或前不久吃過什么建立起聯(lián)系。 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是,古代文獻記載下來的讓女人感生致孕的多是植物或動物卵之類這些與當時女人主要從事的采集產業(yè)密切相關的東西。P33 報喪應該說是喪葬的第一項正式程序。報喪一般均由死者的親屬擔當,有口頭報喪的,也有用書面形式的。舊時,對報喪者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或者身穿孝服,或者披頭散發(fā),還要赤腳,無非是表示家中至親亡故,悲痛過分,無暇整修邊幅。 報喪是為了將死者的死訊通傳親友,街坊四鄰處則往往不必親自去報喪,喪家在自家門外貼上表示喪事的白紙或黃裱紙(死者是男性,貼在門左側:是女性,貼在門右側)就可以起到通知的作用了。鄰里看到這種喪示,就會根據自己與喪家的關系良惡來決定是否上門吊唁了。 無論是往何處報喪,報喪之人一般不進屋,怕給人家?guī)нM不祥之氣,若是晚輩去給長輩報喪,必須要磕頭。平輩的就省了這番麻煩。 報喪的同時,喪家還要設奠,初始義是安慰剛過世的親人,依照視死如生的原則,早晚致奠,象征性地讓死者吃飯。設奠時,還要在死者頭前或腳后點一盞油燈,叫長明燈,也叫引路燈,中原地區(qū)一般是用一個碗,里面倒上菜油,用棉線搓成稍粗的繩作引,點燃后直到出殯不許熄滅,這就要時時注意往碗里添油,尤其要小心的是夜里易打瞌睡的時候。 還要準備靈位,一方面說明死者的姓名與身份,另外,主要是為了方便祭祀。挽幛是舊時最常見的吊喪禮品,多是整幅的布帛,在送給喪家時一定要寫上字,一般居中是“×××千古”,右下方是落款“×××敬挽”。民間喪禮極重人情往來,鏡頭中有人專門作此登記工作,就是喪家為了日后還人情常用的辦法。P243
編輯推薦
幾千年悠久的華夏文明,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產生了眾多的風俗習慣:從對剛出生不久的娃娃的剃發(fā)挪窩、周歲試兒到結婚時的納征下聘、請期定日,再到人死之后的入土為安、做七燒百,這些紛繁的習俗伴隨著一生,本書從人的生老病死,到婚姻嫁娶著手,對這些習俗做了一個系統(tǒng)的整理,從中也可以了解我們國家的一些民間文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