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地理志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魯人勇 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魯人勇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寧夏語言文化研究叢書:西夏地理志》是研究西夏地理的學術(shù)著作,填補了西夏史籍無地理志的缺憾,對西夏的疆域和邊界劃分,都城、州縣建置,監(jiān)軍司的設置,交通運輸,山川河流,在搜集大量文獻及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予以系統(tǒng)歸納。都城及各州縣之下,還列具歷史沿革、西夏古跡、物產(chǎn)等與地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尤為可貴的是,對西夏沿邊堡寨的具體位置,對照史籍和遺址,參考文物部門和方志界的研究成果,糾正錯誤,重新予以考訂。書末附錄有《北宋沿邊軍城考》,便于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魯人勇,男,漢族,1941年生于重慶市萬州區(qū)。1960年于交通部重慶航運學校畢業(yè)分配至寧夏工作,曾任自治區(qū)運輸公司技術(shù)員、干事,交通廳史志辦主任、科技處處長、辦公室主任、副巡視員。2001年退休,現(xiàn)為寧夏文史館館員。長期研究絲綢之路、地方史志、歷史地理,著有《塞上絲路》《絲路寧夏段攬勝》《寧夏歷史地理考》等專著,主編有《寧夏交通史》《寧夏通志·交通郵電卷》,擔任《中國絲路交通史》副主編,參與多種大型圖書編纂。

書籍目錄

總序李增林前言凡例第一章  疆域  第一節(jié)  西夏立國初期的邊界    一、石州、銀州、綏州的邊界    二、龍州的邊界    三、鹽州、安州的邊界    四、韋州的邊界    五、會州的邊界    六、蘭州的邊界    七、涼、甘、肅、瓜等州邊界    八、豐州的邊界  第二節(jié)  “元豐西征”之后的宋夏邊界    一、與宋麟州的邊界    二、與宋晉寧軍的邊界    三、與宋綏德軍的邊界    四、與宋保安軍的邊界    五、與宋定邊軍的邊界    六、與宋環(huán)州的邊界    七、與宋懷德軍、西安州的邊界    八、與宋會州、蘭州的邊界  第三節(jié)  西夏后期與金的邊界    一、北部的邊界    二、東部的邊界    三、南部的邊界  第四節(jié)  夏、宋疆界分劃    一、早期的邊界談判與分劃    二、元祜與宋鄜延路的分劃    三、紹圣罷分劃第二章  行政建置  第一節(jié)  建置制度    一、府    二、州    三、郡縣  第二節(jié)  京都    一、歷史沿革    二、地理環(huán)境    三、城市建筑    四、城內(nèi)官署    五、建筑遺跡  第三節(jié)  州郡沿革    一、腹里諸州    二、南部諸州    三、東部諸州    四、北部諸州    五、河西諸州    六、河湟諸州第三章  監(jiān)軍司  第一節(jié)  監(jiān)軍司設置與分布    一、立國初期的監(jiān)軍司分布    二、天盛年間的監(jiān)軍司分布    三、諸司集錄  笫四章  沿邊堡寨  第一節(jié)  宋鄖延路相鄰堡寨  第二節(jié)  宋河東路相鄰堡寨  第三節(jié)  宋環(huán)慶路相鄰堡寨  第四節(jié)  宋涇原路相鄰堡寨  第五節(jié)  宋秦鳳路相鄰堡寨  第六節(jié)  宋熙河蘭會路相鄰堡寨第五章  交通  第一節(jié)  西夏交通綜述    一、西夏交通的地位    二、西夏交通的特點    三、西夏政權(quán)存在對中西交通的影響  第二節(jié)  西夏通往四鄰的交通干線和驛道    一、興慶府通宋都汴梁的國信驛路    二、興慶府經(jīng)夏州、綏州至宋都汴梁的驛道    三、興慶府通遼都臨潢府的驛道    四、興慶府通河西走廊的驛道    五、興慶府輻射各地的主干道    六、以靈州為中心的地區(qū)干道    七、以夏州為中心的地區(qū)干道    八、鹽州的食鹽運銷道路    九、以涼州為中心的地區(qū)干道    十、以甘州為中心的地區(qū)干道    十一、以青唐城為中心的地區(qū)干道    十二、以天都山為中心的道路  第三節(jié)  橋梁及渡口    一、重要橋梁    二、黃河津渡  第四節(jié)  交通工具    一、畜力車    二、馱畜    三、船筏    四、渾脫  第五節(jié)  交通法規(guī)    一、有關(guān)橋梁、道路管理的法規(guī)    二、有關(guān)渡口、船只管理的法規(guī)    三、有關(guān)御用舟、車、輿(轎子)管理的法規(guī)    四、有關(guān)征用交通工具的法規(guī)    五、有關(guān)物資運輸送達時限及損耗的法規(guī)附錄:北宋沿邊軍城考常用古籍、著述版本表

章節(jié)摘錄

  旱海亦名翰海,唐末五代氣候干旱形成,在今寧夏鹽池、靈武、同心縣及甘肅環(huán)縣交界地區(qū),介靈、鹽、韋、環(huán)四州間,周700里,多沙磧少水泉,故稱旱海?! ∏鄤倣{一作青岡峽,在今甘肅省環(huán)縣洪德鄉(xiāng)西北,是靈武路上的險要之地。宋張舜民詩:“青剛峽里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如山山似雪,憑君莫上望鄉(xiāng)臺?!奔尉浮秾幭男轮尽酚洖椤扒嚆~峽里韋州路”,實誤?! ▲Q沙郡治鳴沙縣  西夏置鳴沙郡,屬靈州,治鳴沙縣,轄今中寧縣全境及中衛(wèi)縣的河南地區(qū)。黃河,西自雄州流入,經(jīng)郡城北數(shù)里東流,再40里出峽口入靈州。有蔚茹水,源出六盤山下,北流過蕭關(guān)城東,在郡城西匯入黃河?! |至威州180里,南至蕭關(guān)200里,西至黃河不及3里,北至靈州130里。  鳴沙縣寧夏中寧縣鳴沙鎮(zhèn)  北魏始置。城枕黃河,人馬行經(jīng)此沙,隨路有聲,異于余沙,故名。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會州,建德六年(577年)州、縣俱廢,為鳴沙鎮(zhèn)。隋開皇十九年(599年)復縣屬靈州。唐因之。宋開寶年間廢縣為鎮(zhèn)隸靈州。咸平中入西夏,復置鳴沙縣,后又置鳴沙郡,均隸靈州。有御倉,名日天豐倉,可諸糧百萬石。元豐四年(1081年)冬十月宋五路征西夏,劉昌祚路出鳴沙得窖藏米百萬即此?!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元豐四年:十月,辛巳,涇原兵既破磨臍隘,行次嘗移口,有二道,一北出黛黛嶺,一西北出鳴沙川。鳴沙少迂,諸將欲之黛黛,劉昌祚日:“離漢時運司備糧一月,今已十八日,未到靈州,倘有不繼,勢將若何?吾聞嗚沙有積粟,夏人謂之御倉,可取而食之,靈州雖久,不足憂也?!奔戎?,得窖藏米百萬,為留信宿,重載而趨靈州?! ∥等闼袂逅印 〖瘁B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所記高平川水,因漢在其上游置有高平縣而得名;又因匯水含堿量高,水質(zhì)咸苦,亦名苦水。唐、五代、宋、西夏改稱蔚茹水,宋代又稱葫蘆河。明代后改稱清水河。源出固原市西南40里開城鎮(zhèn)黑刺溝垴,流經(jīng)城東南,再經(jīng)縣北境及海原、同心縣境,至中寧縣鳴沙鎮(zhèn)西匯人黃河。清代河口段改道,由中寧縣泉眼山西入黃河。流域面積8500平方公里,干流長180公里,年徑流量約1.65億立方米。宋、西夏時,流經(jīng)鎮(zhèn)戎軍東、蕭關(guān)城東及20多個城、寨、堡。沿河有交通大道由宋鎮(zhèn)戎軍直通西夏之靈州?!短藉居钣洝肪砣何等闼?,一名胡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中。《宋史·李繼隆傳》卷二五七:先是,受詔送軍糧赴靈州,必由旱海路……繼隆請由古原州蔚茹河路便。《宋史-劉昌祚傳》卷三四九:昌祚出葫蘆川,次磨齊隘……進次鳴沙川?!都尉腹淘葜尽飞酱ǎ呵逅釉谥菸髂纤氖铮l(fā)源六盤山下,至鳴沙州入黃河?!  ?/pre>

編輯推薦

魯人勇編著的《西夏地理志》系考證西夏地理的專著。內(nèi)容包括西夏的疆域和邊界、行政建置(州、郡、縣、鎮(zhèn)等)、監(jiān)軍司、宋夏沿邊堡寨、交通五大部分。自然地理中的山、河,湖、重要關(guān)隘及人工構(gòu)造物(長城、重要渠道)等,不專列章節(jié),附在行政建置中所在州郡之后。書前置圖片若干,并收錄反映西夏歷史遺跡的圖照。書后列附錄“北宋沿邊軍城考”,以供參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夏地理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真的不錯。哈哈,值得收藏
  •   好書啊,希望能繼續(xù)看到這樣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