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通釋

出版時間:2007-7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精盛  頁數(shù):580  
Tag標簽:無  

前言

  《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日風,二日賦,三曰比,四日興,五曰雅,六日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日風。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關(guān)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儿o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吨苣稀贰ⅰ墩倌稀氛贾?,王化之基。是以《關(guān)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近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是《關(guān)雎》之義也。

內(nèi)容概要

  《詩經(jīng)通釋》分力上、下篇。上篇為《詩經(jīng)》原典的解題和注釋,著者匯聚眾說而予以科學取舍,諸說于文不順者則從《詩經(jīng)》整個詞匯系統(tǒng)考察,另立新說。下篇為《詩經(jīng)》疑難訓詁問題專題研究,重點探討了高亨《詩經(jīng)今注》的局限與闕失。

書籍目錄

上篇 詩經(jīng)通釋國風(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wèi)風(10篇)壬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2篇)奏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4篇)豳風(7篇)雅(大小雅共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頌(40篇)周頌(31篇)晉頌(4篇)商頌(5篇)下篇 詩義會通《詩經(jīng)》引論《詩經(jīng)今注》評議(一)《詩經(jīng)今注》評議(二)釋《詩經(jīng)》“來”字釋《詩經(jīng)·小雅·無羊》篇“牧人所夢”《詩經(jīng)》襯音助詞構(gòu)成的特殊句式淺析《詩經(jīng)·王風·丘中有麻》質(zhì)疑“疏不破注"芻議《詩經(jīng)·大雅·江漢》“浮浮"與“滔滔"互訛獻疑釋《詩經(jīng)·大雅·板》之“板板”附錄談通假、同源現(xiàn)象中的音同音近問題常用繁簡字對照表欣賞詩歌不能鉆牛角尖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有文藝才華的昏君參考文獻跋

章節(jié)摘錄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④魯?shù)烙惺帲R子庸止。⑤既日庸止,曷又從止!  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日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日得止,曷又極止!  [注音]綏sui屨ju矮rui從z6ng  [解題]此事《左傳》有記載。齊襄公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通奸。魯桓公三年,桓公娶文姜為妻,十八年文姜與桓公回齊國,被桓公發(fā)現(xiàn)了奸情,襄公惱羞成怒,派公子彭生殺了桓公。詩首章斥襄公居高位而為暗昧之行,既然妹妹已嫁,為什么還想她;第二章斥文姜,言既然已嫁,與襄公非其偶也,為什么還順從他;第三、四章也說明桓公自取其辱,既然與文姜已結(jié)成夫婦,為什么還要帶她到齊國去,使其逞其私欲?古代諸侯、大夫妻,非有大故,不得歸寧,故作者也指出桓公有自身的責任,不能防閑其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詩經(jīng)通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誰是《詩》中疏鑿手,悠悠千載有劉君——評劉精盛教授的《詩經(jīng)通釋》
      鐘書林
      
      有人說2007年是古人的厄運年:作家梅朝榮稱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稱司馬相如“包二奶”,北大博士檀作文稱李白為“古惑仔”,學者吳越稱“水滸一百單八將全是恐怖分子”,……商業(yè)的故意炒作,學界顛覆傳統(tǒng)、嘩眾取寵,掀起了一股詬誣古人的“倒春寒”。劉精盛博士《詩經(jīng)通釋》一書的問世,不啻是這股惡濁寒流中的“清新劑”。
      
      
      
      正如精盛博士自己所說,他自信勉強稱得上為“古之學者”。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學者之所以學是為了自身修身養(yǎng)性,學業(yè)精進,今之學者是為顯名于世,甚或不擇手段。物欲橫流,渴羨朝夕成名的“超女”意識,也漸已浸染著學術(shù)的凈土。陳寅恪先生當年所貶斥的“倚學問以謀生,昧道德以濟饑寒”,“插標賣首,盛服自炫”,眼下卻蔚然成風。在這樣的風氣中,精盛博士目不窺園,吟我東軒,十余年研讀《詩經(jīng)》,始撰成《詩經(jīng)通釋》一書,其中甘苦冷暖自知。這與渴望朝夕成名,數(shù)月即成書出版的學人,不啻是一種迥然的對照。這就不難理解精盛博士強調(diào)自己不是“今之學者” ,而是“古之學者”的那份自信和坦然。
      
      
      
      筆者雖與精盛博士同道,酷愛《詩經(jīng)》,但研讀上卻遠遜于他,在訓詁方面尤其如此。所以書中的訓詁奧義,俟待博雅君子焉。拙文以下所論,實是班門弄斧,聊且置喙一二,以拋磚引玉,請精盛博士和方家教正。
      
      
      
      1、追求學術(shù)真理。這是閱讀《詩經(jīng)通釋》一書時最大的感受。書中不畏權(quán)威,不囿成見,敢于追求學術(shù)真理的精神和勇氣令人折服。書中有很大篇幅是對高亨先生《詩經(jīng)今注》的評議,對聞一多先生等人的觀點也時有辯駁。著者在書中強調(diào)學術(shù)研究的相對獨立性,“尤其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雖說要古為今用,服務于當前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但不能見風使舵,用實用主義的手法來研究,否則流毒非淺。”(第350頁)這對當前不良的研究風氣,無疑是一種棒喝。
      
      
      
      古人云:“詩無達詁?!保ā洞呵锓甭丁肪?《精華》) 又云:“《詩》無定形,讀《詩》者亦無定解”(《抱經(jīng)堂文集》卷3《校本〈韓詩外傳〉序》)。對《詩經(jīng)》文本的解讀,向來仁智兼見,從來沒有一位學者敢自稱能完全讀懂《詩經(jīng)》。朱熹有讀不懂的地方,王國維自己說不懂的地方有十之一二。(參見第350頁)。所以,《詩經(jīng)通釋》一書孜孜不倦地為我們解讀《詩經(jīng)》,叩求《詩》之本義。清代學者戴震所說的:“凡事必窮根究源,以明其真相;旁征博引,以斷是非?!本⒉┦康臅泻芎玫刈龅搅诉@一點?!对娊?jīng)》文字久遠,理解時殊為不易?!对娊?jīng)通釋》書中旁征博引,解釋詞義淵源及其衍變,脈絡非常清晰。
      
      
      
      或先引述前人的舊義,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解釋《周南·葛覃》:“言告師氏”中的“言”字,書中先引述《傳》、《爾雅》中的釋義,后闡述自己的看法,闡述時又引用《左傳》、《詩集傳》中材料作為說明。又如解釋《小雅·何草不黃》:“何草不黃,何人不矜”中的“矜”字,書中先后引述了鄭《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諸家說法,最后裁定鄭《箋》說法更合詩人原意。
      
      
      
      或前鉤下連,貫通古今。《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睍薪忉尅案沙恰睍r,既引述毛《傳》、鄭《箋》舊義,又引述聞一多先生《詩經(jīng)新義》,最后指出“后世把國之良將比作長城,濫觴于此?!?br />   
      
      
      書中旁征博引,引證的語料還貫通小說、詩歌、散文等各類文體。如解釋《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中的“天”指“丈夫”時,引證以《醒世恒言》、《金瓶梅》等小說語料。又如解釋《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敝袥芪嫉那鍧釂栴}時,引證以孟郊、杜甫等詩歌語料。再如解釋《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爰得我直”中的“直”時,引證以《史記》、《孟子》等語料?!菍φZ料的熟稔,順手拈來,書中的許多注釋闡釋得洋洋灑灑,殊為精彩生色,體現(xiàn)著著者的學識和功底。
      
      
      
      行文時,著者對不少問題表示質(zhì)疑,提出商榷。解釋《王風·兔爰》:“尚寐無覺”時,精盛博士指出金啟華《詩經(jīng)全譯》“無視虛詞‘尚’字所表示的感情色彩和詞義”,“理解為詩人自我安慰之語,值得商榷”。如解讀《齊風·東方未明》的主旨時,著者針對《詩經(jīng)今注》中的說法直接提出商榷。又如《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胡得焉?!敝小暗谩钡囊馑迹勔欢嘞壬尀椤叭 ?,著者認為“此說在漢語詞史上缺乏依據(jù)”,《詩經(jīng)今注》釋為“對”,著者認為“更是單純根據(jù)語境釋義,有悖于語言的社會性原則”。再如對《魏風·蟋蟀》的主旨,書中針對《詩經(jīng)全譯》、《詩經(jīng)今注》的說法,也進行訂正、補充。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著著者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可貴學術(shù)品質(zhì)。盡管他對高亨先生的《詩經(jīng)今注》提出了不少質(zhì)疑,但仍高度評價高亨先生所作的貢獻,并且說:“先生的學問我是佩服的,未必都是我對,即使是我對,也不見得是我高明,我不過是匯聚眾說,經(jīng)過思考、判斷,而有所取舍,拾人牙慧而已?!痹捳Z真實客觀,樸質(zhì)誠懇。這種追求客觀學術(shù)真理的謙遜態(tài)度尤值得提倡和仿效。
      
      
      
      2、訓詁與文學鑒賞相得益彰。這是筆者閱讀時的又一鮮明感受?!对娊?jīng)通釋》一書,雖然重在訓詁,但文學鑒賞方面的闡述亦為不少,而且均頗為可觀。書中對《詩經(jīng)》文學鑒賞的方式、切入點不一,約略說來,有以下幾端:
      
      
      
      一是對《詩經(jīng)》文本主旨的賞析。揭開《詩經(jīng)》作為經(jīng)學的面紗,從文本字句出發(fā),按照現(xiàn)代的眼光尋求《詩經(jīng)》的本來面目,成為《詩經(jīng)通釋》一書的努力所在。著者對于《詩》中文本主旨的闡釋,從訓詁入手,考求《詩》中真意。著者自己在《跋》中說:“我作注盡量從前人或今人的說法擷取,一般說來傾向于相信時代更早的說法。如果前人說本通,則不另立新說,即使前人對詩旨的解釋無法考證,只要不與詩的內(nèi)容相悖,則信之。但覺得諸說有未安妥之處,則綜合數(shù)家之說而成一家之言,甚至獨抒己意?!彼运麑Α对娊?jīng)》主旨的闡述,較多地采納或遵從毛《序》的說法,如《衛(wèi)風·碩人》、《鄭風·叔于田》、《鄭風·大叔于田》、《鄭風·清人》、《豳風·鴟鸮》、《豳風·伐柯》等,著者強調(diào)說:“我認為《序》說并無牽強之處,盡可信之?!保ǖ?31頁)精盛博士對毛《序》的謹慎態(tài)度,再加上他“綜合數(shù)家之說而成一家之言,甚至獨抒己意”,使得《詩經(jīng)通釋》一書中對《詩經(jīng)》主旨的把握,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詩經(jīng)新義》、《詩經(jīng)全譯》、《詩經(jīng)今注》、《詩經(jīng)注析》諸書。著者闡述主旨時,雖然從訓詁入手,但往往卻落腳在文本的鑒賞上。書中解讀《王風·黍離》時,一面羅列郭沫若、余冠英、藍菊孫諸家說法,一面又判定“《序》說與內(nèi)容并不相?!?,往下并帶出一段相當精彩的賞析:
      
      
      
      此詩正如屈原的《哀郢》一樣抒發(fā)了作者難舍家園、故國的情懷?!爸艺撸^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作者所憂患者非止一身,包含更深廣的內(nèi)容,屈原詩直接抒發(fā)了對故都的淪陷、自身遭遇的坎坷、百姓流離失所的苦難的悲憤之情,而此詩相對含蓄一些。這幾句詩勾畫了作者不為世人理解的悲劇性形象,容易在后世不得志的知識分子中引起共鳴,故成了哲言。詩人的悲思后世稱為“黍離之悲”。歷代文人慨嘆歷史盛衰興替,多引此詩詩句或化引此詩,正如“板蕩”成了“亂世”的代稱,“黍離之悲”積淀了亡國之痛的豐富內(nèi)涵。(第63頁)
      
      
      
      類似的還有不少,讀者翻覽自知。
      
      
      
      二是借用民歌進行賞析。《詩經(jīng)》是最早的民歌總集,因此,解讀《詩經(jīng)》時適當?shù)夭捎靡恍┟窀?,可以使行文更加明快通俗,讓讀者更易接近《詩經(jīng)》本身。《詩經(jīng)通釋》賞讀《詩經(jīng)》時,較好地結(jié)合了民歌樣式。如《召南·江有汜》,高亨先生《詩經(jīng)今注》說:“詩以汜出于江而入于江比喻她將來能歸于其夫?!薄靶∷胗诖笏凶鲢?,詩以沱入于江比喻她將來能歸于其夫?!睘楦玫亓私膺@一文化習俗,精盛博士引述湖南民歌:“送郎看見一條河,河邊有個回水沱。江水也有回頭日,情歌切莫丟了奴?!弊鳛轭愖C,這一轉(zhuǎn)換,使古樸難懂的《詩經(jīng)》民風極易為現(xiàn)代人所理解和接受。又如注解《衛(wèi)風·芄蘭》時,著者附錄民歌一首:“十八女兒九歲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雙雙在,你做兒來我做娘?!睂ⅰ盾固m》詩中女子怨艾童子年幼不解風情的內(nèi)蘊解讀得淺顯易懂。著者在書中強調(diào)說:“詩是現(xiàn)成的民歌?!保ǖ?2頁),足見他對民歌的青睞。像他解讀《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時,則不由得想起現(xiàn)代歌詞《快樂老家》:“它近在心靈,卻遠在天涯。”
      
      
      
      三是注釋中隨文賞析。著者深厚的文學鑒賞能力,在訓詁字詞時自然流露而出?!锻躏L·黍離》中解釋完“彼黍離離”后,著者筆鋒一轉(zhuǎn)說:“詩用互文互足手法,兩句實為一句,言‘離離黍稷之苗’?!纭诙?、三章分別換成‘穗’、‘實’,詩每章的起興換字體現(xiàn)了時序的變遷,在時序的推移中,詩人的悲切之情有增無減?!睂θ娮髁司俚奈膶W賞析。又如《王風·中谷有蓷》,書中注釋時說:“首章寫雖濕旋干,次章寫且濡且干,卒章寫傷于水而將枯死,每況俞下,女主人的悲傷心情由慨嘆,嘯歌傷懷,乃至于啜泣?!弊⑨屩羞@些恰到好處的隨文賞析,有如畫龍點睛,使整篇文字頓時鮮活靈動起來。
      
      
      
      四是名句賞析?!缎⊙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睔v來被推尊為《詩經(jīng)》中最優(yōu)美的詩句之一,《詩經(jīng)通釋》一書也另辟蹊徑,對此四句作了精彩的評析,很值得讀者玩味。
      
      
      
      五是對比賞析?!对娊?jīng)》是后世文學的鼻祖,后世很多文學素材即濫觴于此。善于將后世文學作品與《詩經(jīng)》進行對比分析,成為《詩經(jīng)通釋》一書在文學鑒賞方面的又突出特點。書中將《小雅·杕杜》詩:“匪載匪來,憂心孔疚”與唐代溫庭筠《憶江南》詞:“過盡千帆皆不是”進行對比閱讀,肯定兩者均寫得一往情深。又如《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著者自然地聯(lián)想到趙壹《刺世疾邪詩》、《荀子·勸學》、左思《詠史》,尤其是點明左思《詠史》首四句“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即是“《詩經(jīng)》之遺意”(第201頁)。
      
      
      
      書中還善于用后世的詩詞來闡釋《詩經(jīng)》詩句?!缎⊙拧ふ隆罚骸鞍Ы裰?,胡為虺蜴?!?感嘆人心之險惡,著者自然地聯(lián)想起劉禹錫《竹枝詞》:“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薄缎⊙拧ご髺|》“小東大東,杼柚其空” 言東方之國不論大小,所織布被周人搜刮一空,著者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宋代張俞《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這樣的賞析,既彰顯了《詩經(jīng)》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又將《詩經(jīng)》中的字句闡釋得通俗易懂。
      
      
      
      此外,書中還有對文學掌故的敘述,如《小雅·斯干》中“竹苞”即“草包”的故事,饒有風趣。著者還附錄了妻之外祖父蕭正楚先生的《文學鑒賞》鴻文,強調(diào)文學鑒賞不能鉆牛角尖,亦是深悟文學鑒賞的佳言。
      
      
      
      《詩經(jīng)》源遠流長,雅俗共賞,喜愛者頗多?!对娊?jīng)通釋》一書用力甚勤,成果頗豐,但遺憾的是,有些地方注釋太過于學者化,通俗性不足,讓很多《詩經(jīng)》愛好者望而卻步。精盛博士倘能將上編《詩經(jīng)通釋》單獨發(fā)行,再加以適當?shù)男抻?,對于普通《詩?jīng)》愛好者而言,將為《詩經(jīng)》史上之快事,是為祈愿焉。
      
      
      原文來自: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0729
      
      
      
      《詩經(jīng)通釋》,劉精盛著,湖南大學2007年7月出版,定價40元。
      
      
      
      劉精盛(1965—),男,吉首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漢語史方向?qū)W術(shù)帶頭人,古代文學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qū)W術(shù)帶頭人,主要從事漢語史、古典文獻學研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