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7-81124 作者:杜振玉 頁數(shù):293
內(nèi)容概要
《電工基礎(chǔ)(第2版)》包括基礎(chǔ)理論、實驗實訓、附錄三部分?;A(chǔ)理論的編寫以“寬、淺、精”為原則,以“必需、夠用”為度,注意內(nèi)容的深度與廣度的結(jié)合,注意內(nèi)在聯(lián)系。實驗實訓部分是根據(jù)電工基礎(chǔ)教學的基本要求編寫的,同時充分考慮了各院校的實驗實訓條件,能框架式地適應相關(guān)院校的教學實踐。附錄部分是根據(jù)電工基礎(chǔ)教學、實驗實訓以及電氣測量操作要求編寫的。每章配有典型例題、章后習題及測試題。同時,《電工基礎(chǔ)(第2版)》還配有習題及測試題的參考答案供教師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chǔ)理論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1 電路與電路模型1.1.1 電路1.1.2 電路模型1.1.3 電路原理圖1.2 電路的基本物理量1.2.1 電流、電壓及其參考方向1.2.2 電位1.2.3 電動勢1.2.4 功率與電能1.3 電阻元件和元件的約束1.3.1 電阻與電阻元件1.3.2 電阻元件的約束1.3.3 電阻元件的功率1.3.4 電路的工作狀態(tài)1.4 電壓源與電流源1.4.1 電壓源1.4.2 電流源1.5 基爾霍夫定律1.5.1 與拓撲約束有關(guān)的幾個名詞1.5.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1.5.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2章 直流電阻性電路的分析2.1 電阻的連接及等效電路2.1.1 等效網(wǎng)絡的概念2.1.2 電阻的串聯(lián)2.1.3 電阻的并聯(lián)2.1.4 電阻的混聯(lián)2.2 電阻的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及等效變換2.2.1 電阻的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2.2.2 電阻的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等效變換2.3 兩種電源模型的等效變換2.3.1 電源模型的連接2.3.2 電源模型的等效變換2.4 支路電流法2.4.1 支路電流2.4.2 支路電流法2.5 網(wǎng)孔法2.5.1 網(wǎng)孔電流2.5.2 網(wǎng)孔法2.6 節(jié)點法2.6.1 節(jié)點法2.6.2 彌爾曼定理2.7 疊加原理2.8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2.8.1 戴維南定理2.8.2 諾頓定理2.8.3 最大功率輸出條件2.9 受控源及受控源電路的分析2.9.1 受控源2.9.2 受控源電路的分析2.10 非線性電路分析簡介2.10.1 非線性電阻元件2.10.2 非線性電阻元件電路的分析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3章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3.1 電容元件3.1.1 電容元件的基本概念3.1.2 電容元件的約束3.1.3 電容元件的電場能量3.1.4 電容元件的串并聯(lián)3.2 電感元件3.2.1 電感元件的基本概念3.2.2 電感元件的約束3.2.3 電感元件的儲能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4章 正弦交流電路4.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4.1.1 正弦量的三要素4.1.2 正弦量的有效值4.1.3 正弦量的相位差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4.2.1 復數(shù)及其四則運算4.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4.3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阻元件4.3.1 電阻元件的電壓與電流的關(guān)系4.3.2 電阻元件的功率4.4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感元件4.4.1 電感元件的電壓與電流的關(guān)系4.4.2 電感元件的功率4.5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容元件4.5.1 電容元件的電壓與電流的關(guān)系4.5.2 電容元件的功率4.6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4.6.1 相量形式的基爾霍夫電流定律4.6.2 相量形式的基爾霍夫電壓定律4.7 RLC串聯(lián)電路及復阻抗4.7.1 RLC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與電流的關(guān)系4.7.2 RLC串聯(lián)電路的性質(zhì)4.8 RLC并聯(lián)電路及復導納4.8.1 RLC并聯(lián)電路的電流與電壓的關(guān)系4.8.2 RLC并聯(lián)電路的性質(zhì)4.9 無源二端網(wǎng)絡的等效復阻抗和復導納4.9.1 復阻抗、復導納的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4.9.2 復阻抗與復導納的等效變換4.10 相量法分析正弦交流電路4.11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功率4.11.1 瞬時功率4.11.2 有功功率4.11.3 無功功率4.11.4 視在功率4.11.5 復功率4.12 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4.12.1 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意義4.12.2 提高功率因數(shù)的方法4.13 電路的諧振4.13.1 串聯(lián)諧振4.13.2 并聯(lián)諧振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5章 三相正弦交流電路5.1 三相交流電源5.1.1 三相交流電壓的產(chǎn)生5.1.2 三相電源的連接5.2 三相負載的連接5.2.1 三相負載的星形連接5.2.2 三相負載的三角形連接5.2.3 三相電路的接線方式5.3 三相電路的分析與計算5.3.1 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計算5.3.2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分析計算5.4 對稱三相電路的故障分析5.4.1 星形連接的對稱三相負載的故障分析5.4.2 三角形連接的對稱負載的故障分析5.5 三相電路的功率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6章 互感耦合電路6.1 互感現(xiàn)象與互感電壓6.1.1 互感現(xiàn)象6.1.2 互感系數(shù)和耦合系數(shù)6.1.3 互感電動勢和互感電壓6.2 互感線圈的同名端6.2.1 互感線圈的同名端6.2.2 同名端的測定6.3 互感電路的計算6.3.1 互感線圈的串聯(lián)6.3.2 互感線圈的并聯(lián)6.4 空心變壓器及反射阻抗6.5 理想變壓器6.5.1 理想變壓器的定義6.5.2 理想變壓器的作用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7章 非正弦周期性電路7.1 非正弦周期量的合成與分解7.1.1 非正弦周期量的合成7.1.2 非正弦周期量的分解7.1.3 非正弦周期性函數(shù)的傅里葉級數(shù)的簡化7.2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7.2.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7.2.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7.2.3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7.3 非正弦周期性電路的計算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8章 線性動態(tài)電路的分析8.1 換路定律與初始值的計算8.1.1 電路的動態(tài)過程8.1.2 換路定律及初始值的計算8.2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8.2.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8.2.2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8.3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8.3.1 RC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8.3.2 RL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8.4 全響應及其分解8.5 一階電路的三要素法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9章 磁路與鐵心線圈9.1 磁場的基本物理量與鐵磁物質(zhì)9.1.1 磁場的基本物理量9.1.2 鐵磁物質(zhì)的磁化9.2 磁路及磁路定律9.2.1 磁路9.2.2 磁路的基爾霍夫第一定律9.2.3 磁路的基爾霍夫第二定律9.2.4 磁路的歐姆定律9.3 恒定磁通、磁路的計算9.3.1 已知磁通求磁通勢9.3.2 已知磁通勢求磁通9.4 交流鐵心線圈9.4.1 交流鐵心線圈的電流、電壓及茲通9.4.2 磁滯損耗與渦流損耗9.4.3 交流鐵心線圈的等效電路本章小結(jié)習題第二部分 實驗實訓實驗實訓基本要求實驗實訓1 認識實驗實驗實訓2 電阻的測量實驗實訓3 基爾霍夫定律實驗實訓4 疊加原理實驗實訓5 戴維南定理實驗實訓6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實驗實訓7 單相電路功率的測量實驗實訓8 RL串聯(lián)電路實驗實訓9 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實驗實訓10 RLC串聯(lián)諧振實驗實訓11 三相負載的星形連接實驗實訓12 三相負載的三角形連接實驗實訓13 三相電路的功率實驗實訓14 互感耦合電路實驗實訓15 非正弦周期性電路實驗實訓16 一階電路的研究第三部分 附錄附錄1 常用電工儀表的一般知識附錄2 常用指示類儀表的工作原理附錄3 電流、電壓的測量附錄4 電功率的測量附錄5 電阻的測量附錄6 電度表的使用附錄 習題習題參考答案《電工基礎(chǔ)(第2版)》參考教學大綱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