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1-11 出版社:桂冠 作者:宋英
內容概要
傅正先生是臺灣唯一跨越兩次組黨行動的要角,在臺灣民主發(fā)展歷史上,佔有一無法被抹滅的地位。凡是知識分子,都應效法他終生對勢利無絲毫顧忌,於義所有則侃然自任的風範;作為一個政治人物,都應學習他追求不折不扣的民主政治和建造有力反對黨的執(zhí)著;作為一個臺灣人,則應感念他盡畢生心力對臺灣社會的奉獻。
作者簡介
傅 正 先 生 事 略
治 喪 委 員 會
傅正先生,本名中梅,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江蘇高淳。父母早年貧困失學,以先生為長子,寄望殷切,先生乃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唯先生生不逢時,因抗日戰(zhàn)爭與國共內戰(zhàn),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學業(yè)時續(xù)時輟,到臺灣之後,復因一黨專政,備受政治迫害。
抗戰(zhàn)末期,先生響應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軍」之號召,加入青年軍報國行列。青年軍復員後,經(jīng)分發(fā)至上海大同大學經(jīng)濟系,隨即參與學運,並因積極反共,表現(xiàn)優(yōu)異,復選加入延安參觀團,且至蔣經(jīng)國親自主持之嘉興夏令營受訓,朝夕親聞其革命民主論調。此時,先生對國民黨改革,尚存一線希望。
一年以後,先生漸識黨團操控學運之黑暗,深悟不厚植學術根基,將來必無以貢獻社會國家,遂轉武漢大學政治系,遠離世局之風暴,專心治學,追求真理。一九四九年五月,武漢棄守,先生復輟學逃難,一度被中共所俘,旋即脫險,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部隊輾轉撤退,親眼目睹三十萬大軍覆沒之悲劇,從此痛恨槍桿子出政權之惡性循環(huán),堅信唯有民主能救中國,立誓終身為民主而奮鬥。
一九五○年,先生自海南島撤退,遺失全部行李,包括多年所寫之詩集、小說、論著與日記。到臺灣以後,參加國防部政幹班,隨即奉派駐守嘉義七十五軍政治部服務。一九五二年七月,再調政工幹校,負責訓練政工幹部。一九五三年,先生終於認清蔣介石父子之家天下心態(tài),不惜以本名投稿《自由中國》半月刊,向政工幫幫主公開挑戰(zhàn),並請長假,開始從「蔣經(jīng)國之路」走向「雷震之路」。
一九五五年,先生插班臺灣大學政治系二年級,繼續(xù)未竟之學業(yè),一面堅持民主反共立場,為《自由中國》半月刊、〈自立晚報〉及《自由人》撰文。先生畢業(yè)成績極優(yōu),政治系教授多鼓勵其留校研究,先生自思大時代不允許個人躲入象牙塔中,乃於反覆思考之後,至「自由中國社」擔任編務。
先生在《自由中國》初期撰文,抨擊時政,力斥一黨專政,挑戰(zhàn)反共救國團,堅決反對蔣介石三連任,所有文字無不鏗鏘作響,擲地有聲。隨後撰文批評地方選舉舞弊,主張成立反對黨,尤多觸犯禁忌,為當局所不容。
「自由中國社」後期之活動,以籌組反對黨為首務。先生既以實現(xiàn)民主之行動家自許,又蒙雷震先生信任,乃以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兼秘書身分南北奔走,數(shù)訪臺灣各地之黨外領袖,共謀組織中國民主黨。一九六○年九月四日雷震案爆發(fā),先生同時被捕,所保管之組黨文件,亦被辦案人員全部搜去。
國民黨政府警備總部之逮捕先生,用意原在威脅利誘先生以陷害雷震先生,因先生堅守正義,絲毫不為所動,為防止先生出庭辯論,乃由軍事法庭裁定:以反對終身總統(tǒng)之言論破壞法統(tǒng),呼應匪幫統(tǒng)戰(zhàn),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交付感化三年,移送生產(chǎn)教育實驗所執(zhí)行。待感化時間屆滿,警總又依據(jù)同所新生耳聞之詞,認定先生拒不接受感化教育,而再度裁定交付感化三年,並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全面隔離,禁止接見、通信、閱讀達二年之久,以報先生當年拒絕與官方合作之舊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生終於獲釋,喪失自由先後計達六年三個月又十七日。
先生出獄之翌年,應世界新聞??茖W校之聘,講授世界近代史。一九七二年,先生赴東吳大學政治系任教,直至去世前,先後講授中國政府、行政法、中國政治學名著選讀、中國憲法與政府、地方政府,中國近代政治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生授課,準備充足,資料豐富,講解認真,且又關愛學生,是以在校園中聲望卓著。同時先生痛恨蔣經(jīng)國利用青年奪權之伎倆,嚴守經(jīng)師人師之分際,因此更得學生之敬愛與尊重。
雷震案之後,臺灣民主運動經(jīng)十五年之停滯,始有《臺灣政論》之刊行,一九七九年復有《美麗島雜誌》之創(chuàng)立,隱然師承《自由中國》,惟均曇花一現(xiàn),即遭扼殺,先生憂慮民主香火失傳,乃又介入黨外運動,與當時年輕一輩之意見領袖交往,在黨外雜誌上為文鼓吹,屢次為黨外公職候選人助選,並協(xié)助黨外公職問政。但先生鑑於前車之覆,不得不謹慎布局,鄭重著手,故自一九八五年起,雖有數(shù)次聚會,皆未能進入組黨正題。
然先生並不氣餒,與一九八六年七月初,邀請黨外人士餐聚,探詢組黨意向,從而約定每週聚會一次,秘密協(xié)商組黨方式、黨章、黨綱及創(chuàng)黨宣言等項,黨名亦由該小組商定,此為民主進步黨創(chuàng)黨「十人小組」之由來。先生在該小組及其後「十八人工作小組」,擔任重要文件之研擬,對於創(chuàng)黨文字之斟酌,周密細微,對制度參勷策劃,建白良多,遇困難則盡心調和排解,使創(chuàng)黨工作不致消極轉向。宣佈創(chuàng)黨後,先生仍強調人可以抓,黨不能毀之決心,提醒同志隨時作萬全之準備,乃有第二波及第三波人選之安排。先生以外省人身分,有組黨前科,無公職地位之保障,加以特務跟蹤環(huán)伺,當時之處境,可謂危險萬狀,然先生毅然挺立,絕不退縮,終底於成,民主進步黨之有今日,先生可謂勞苦功高矣。
先生在民進黨中央,歷任執(zhí)行委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及顧問之職,每會必準時出席,有聞必錄,雅號太史公。創(chuàng)黨初期之若干重要聲明、決議文、對外宣言,大多出自先生手筆,現(xiàn)均收錄於《傅正文選》第三冊,為長期組黨奮鬥留下重要證言。
一九八九年底,尤清競選臺北縣長,邀請先生在臺北縣競選立法委員。先生認為尤清競選縣長,以臺北縣人口之多,國民黨黨政軍全面干涉之深,對臺灣民主運動之前途影響極大,於是慨然應邀,以立委候選人身分全力護持,務求尤清當選,置自身之成敗於不顧,先生之大公無私,於此可見。
先生於競選期間,為籌募基金而出版《傅正文選》三冊,分別以《對一黨專政開火》、《向蔣家父子挑戰(zhàn)》、《為中國民主黨.民主進步黨戰(zhàn)鬥》命名。因競選而整理舊作,出版文選,先生無意立言而立言,為臺灣民主運動留下極重要紀錄,自有意義。同時先生主編出版《雷震全集》,於競選百忙之中猶自抽空認真編校,不敢稍有懈怠,並於每一重要部分特別撰寫序文及編注,彰顯雷先生作為歷史性人物之歷史性行為,對前輩風範景仰嚮往之情,躍然紙上。外省人來臺灣,為民主奮鬥艱苦卓絕,先有雷震,復有先生,必皆精神不朽,萬世留芳。
先生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因隻身在臺,無所牽掛遂轉而熱愛學問工作,熱愛民主自由,熱愛社會國家。半年前因罹患胃癌住院作化學治療,體力漸衰,仍念念不忘各種事務,尚期病體康復之後,為雷震先生撰寫完整之傳記,為中國民主黨與民主進步黨撰寫組黨歷史。然而天不假年,先生終於不起,於一九九一年五月十日逝世於孫逸仙治癌中心醫(yī)院,享年六十四歲。大雅云亡,典型長在,先生逝矣,先生之志業(yè),必當後繼有人。
*出處:<傅正先生紀念集>五~十頁(事略每頁十五行、行三十九字)
書籍目錄
http://homepage19.seed.net.tw/web@1/sunnex/document/bio-a/fjin.html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