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 年 01 月 03 日 出版社:麥田 作者:Francois Mitterrand,Elie Wiesel 譯者:胡洪慶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一般回憶錄或是自傳,多由作者本人親自撰寫,或經(jīng)由其口述,再由他人操刀完成。而可視為前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F. Mitterrand)之回憶錄的《兩種聲音的回憶》,則是由密特朗與維厄瑟爾(E. Wiesel)兩人透過對話的方式共同完成。
密特朗為法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年輕時經(jīng)歷二次大戰(zhàn)的陰影,進出戰(zhàn)俘營數(shù)次,並在德軍佔領期間從事地下抗暴活動。戰(zhàn)爭結束後,密特朗多次當選國會議員。1971年密特朗成為社會黨黨魁,而於1981年時,更當選法國總統(tǒng)。至於猶太裔的維厄瑟爾,則於二次大戰(zhàn)親身目睹了集中營內慘絕人寰的悲境。
戰(zhàn)爭結束後,維厄瑟爾移居美國。畢生持續(xù)地透過文字表達猶太人於大戰(zhàn)期間遭逢的暴行,致力於猶太人宗教、文化與歷史的研究。維厄瑟爾則於 198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兩位頂尖的人物從1988年起共進行了七次對話,討論的範圍則從「童年」、「信仰」、「文學」與「權力」等諸多主題。 1996年當此書問世後,密特朗即病逝。
由於本書於創(chuàng)作之出,即被設定為「思想觀念」的討論與激盪。因此本書並不同於傳統(tǒng)的編年體式的回憶錄,讀者實在無法透過本書完全得知密特朗一生的發(fā)展歷程與豐功偉業(yè)。而在另一方面,如同密特朗於序言所言,政治家一旦使命結束,功臣身退時,並需要借住文字來歸納自己的一生。在對談過程中,密特朗亦不經(jīng)意地提到,其極為在意未來歷史學家們的評價。因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密特朗於對談過程中,對於其所說的每一句話,其所使用的每一個概念,都十分小心且謹慎。
儘管此書的編寫方式相異於傳統(tǒng)的回憶錄,而密特朗對其言行又相當謹慎。但本書終究不失為一本理解密特朗個人思想與價值觀的絕佳指引。我們可以得知美好的童年生活如何形塑了密特朗未來的世界觀;兒時的拉丁語教育在什麼樣的基礎下,與密特朗日後對於文學作品的審美判準相結合;戰(zhàn)爭的經(jīng)歷影響著密特朗對於民族情感與「不公正」的觀點。作為一名政治人物,密特朗又如何將宗教信仰的道德觀與符合現(xiàn)實主義的政治道德兩者區(qū)分。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論述與言說,密特朗展現(xiàn)了其豐富的學術涵養(yǎng)與文化情操。
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或許稍嫌艱澀。但對具備基本哲學、文學與史學涵養(yǎng)的讀者們,此書卻是充滿著豐富的觀點與概念的寶藏。(文/劉志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