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

出版時間:1956-11-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肖洛霍夫  字數(shù):1424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靜靜的頓河流淌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為我們描繪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期間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小說有兩條情節(jié)線索,一條以麥列霍夫的家庭為中心,反映哥薩克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另一條則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fā)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斗爭為軸心。兩條線索,縱橫交叉,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云涌的哥薩克鄉(xiāng)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共嘗悲歡。肖洛霍夫經(jīng)歷十四年創(chuàng)作了這部卷軼浩繁的史詩式長篇小說。小說發(fā)表后,肖洛霍夫聲譽鵲起,并于1965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部作品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同樣宏大的構(gòu)思,磅礴的氣勢;同樣深厚的生活內(nèi)涵;同樣豐滿多樣的人物;同樣生動感人的描寫,使這兩部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書籍目錄

靜靜的頓河(一) 
靜靜的頓河(二)
靜靜的頓河(三)
靜靜的頓河(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靜靜的頓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6條)

 
 

  •     2014-04-10 16:55:13 張京超
      
      《靜靜的頓河》是第一次讓我真實感受俄語文學之偉岸的讀物,歷屆的諾獎基本都有涉獵,只能說我認為在其后的獲獎作品中沒有看到超出肖洛霍夫先師的作品,也許是因為我對于蘇聯(lián)的偏愛吧。對于這部著作,也可以說很多,比如最性感的文字是哪段呀,最讓人喜歡的女人是哪個呀,最慘烈的戰(zhàn)爭場景是哪次呀什么的:)但看到評論中逐漸說到了蘇聯(lián)的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想起動筆寫一段來,因為多年來沒有見到一個討論區(qū)值得認真討論這些問題了。
      
      相對于釋迦摩尼、耶穌基督、默罕默德三位已經(jīng)成為神圣的先人來說,馬克思開創(chuàng)了人類理想世界的最新并可能實現(xiàn)模式??梢哉f,在他之后還沒有更完美的理論。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都是正統(tǒng)的后續(xù)者,實際上還建議大家研究一下 金日成 的主體思想理論,個人認為也是一脈相承的。中囯目前的意識形態(tài)先不論,但西有古巴元老卡斯特羅同志,東有朝鮮天才金正恩同志,再加上莫斯科的堅強領(lǐng)導(dǎo)者普京同志,再過十年,請看看世界潮流的發(fā)展不遲。
      
      蘇聯(lián)復(fù)興不是不可能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囯聯(lián)盟在當年也不是純粹的囯家形式,而是某種聯(lián)邦,所以聯(lián)合囯的創(chuàng)始囯里有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lián)解體也是新聯(lián)盟條約的沒能簽署所導(dǎo)致,并不能說是蘇聯(lián)滅亡,看著那些所謂蘇聯(lián)亡黨亡囯如何如何的言論真是覺得幼稚可笑,只有有堅定信仰的人才能忍辱負重,在新一代英明領(lǐng)袖的領(lǐng)導(dǎo)下去雪共產(chǎn)主義暫時衰落之恥。
      
      當今的歐洲聯(lián)盟一體化已經(jīng)基本上證明了馬克思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qū)爰艺撌龅睦碚?,如果說馬克思在理論上不是科學那還存在什么是科學的社會發(fā)展歷程呢,需知他是生活在將近200年前的歐洲,當時的預(yù)言能夠逐一實現(xiàn)本身就是比各種宗教信仰的所謂神跡都更接近現(xiàn)代人們的奇跡了吧。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dǎo)下的實踐。歐洲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更容易出現(xiàn)多元化的思想體系,日耳曼人、拉丁人、斯拉夫人創(chuàng)造了千姿百態(tài)的囯家和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同時,我們生活的現(xiàn)代社會也是從歐洲起源的,當今的中囯也是歐化的囯家,可以說非歐化的囯家只存在于南太平洋和非洲的一些地方了。
      
      我們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于歐洲,而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基本上是歐化的,北非西亞和部分東南亞是伊斯蘭化的,南亞是印度傳統(tǒng)宗教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包括中日韓等漢字地區(qū)的東亞和部分東南亞其實也是歐化的。中囯從囯父孫中山先生力圖推翻滿清政府的這些人就已經(jīng)是歐化的了,他們推崇的是脫亞入歐的日本。這個話題在這里不展開,因為中日近百年關(guān)系是一個超級復(fù)雜的類似于共產(chǎn)主義討論的歷史性問題。正是因為中華民囯的建立,馬列主義思想才有可能傳播到中囯,中囯的先行者開創(chuàng)了新的事業(yè),并逐步完成了實踐,歷任領(lǐng)導(dǎo)人基本上都找到了適合當時發(fā)展的道路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的國際地位。
      
      我真是特別推薦大家認真讀一讀《共產(chǎn)黨宣言》,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先讀一讀《資本論》的導(dǎo)讀性文章,其實《資本論》本身也不難讀,中囯官方對這些著作的翻譯真是大大的不錯。于幼軍和黎元江的《社會主義五百年》更是把視角放到了馬克思之前的那些年代,正是因為歐洲科學和民主的發(fā)展才成為了千年來世界發(fā)展真正的發(fā)動機,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古中囯確實沒對世界創(chuàng)造更大的影響力,目前全球化的世界讓我們必須揚棄五千年歷史的成就,而成為六十億人類新地球發(fā)展的新動力。
      
      說的遠了,不到之處希望得到指正。
  •     聽完了前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的動人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故事以十月革命后的頓河地區(qū)為背景,主人公格里高立的這個哥薩克人,粗獷、剽悍和搖擺不定,在紅軍和匪徒之間徘徊。這部偉大的小說讓我體驗到戰(zhàn)爭和疾病的殘酷,格里高立的父母、哥哥都死掉了;體驗到人情的冷漠,他妹夫?qū)λ臄骋暎€有他生命中的愛情,愛他的那塔麗婭和他愛的阿克西妮婭死去了,這兩個女人是男人很理想的類型,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幸的格里高立又是最幸運的,他得到了愛與被愛,格里高立最后也回到了嗒嗒村。選擇決定的命運。越是災(zāi)難的時候,越是命運多舛的時候,人物的個性就越能清晰展現(xiàn)。實際上他保持了人性的善良,他的性格并沒有變化,即使他的選擇也不是最壞的選擇,因為如果白匪就將被消滅,選擇紅軍也可能犧牲或最后在肅反中被清洗了。對比格里高立和保爾.柯察金的性格,我覺得格里高立的性格更鮮活一些,這反倒是他的舉起不定和性格中的缺點讓人覺得更可愛,保爾.柯察金不喜歡冬妮婭,他是不喜歡她那個階級。
      悲劇給人以更深的感染力,《靜靜的頓河》來自鄉(xiāng)土的氣味,微風里頓河水氣的味道讓人著迷。這個鮮活的人物將永載人類的史冊。
      
  •      靜靜的頓河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用犁鏵耕耘……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翻耕,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裝飾著守寡的青年婦人,
       到處是孤兒,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父母的眼淚隨著你的波浪翻滾。
        
       哎呀,靜靜的頓河,你是我們的父親!
       哎呀,靜靜的頓河,你的水流為什么這樣渾?
       啊呀,我的水,怎么能不渾!
       寒泉從我的河底向外奔流,
       白色的魚兒在我的中游亂滾。
         ——哥薩克古歌
        
       談及文學,繞不開俄國文學;談及俄國文學,繞不開一條靜靜的頓河。
       一片無限的草原,連接著天與地。俄羅斯丘陵間的溪谷滋潤她,烏克蘭森林組成的屏障保護她,在六月的、悶熱的夏夜,傳來的是亞速海上帶著腥味的夜涼。彼岸無言矗立的白色峭壁,遠山上孤獨守望的昔日堡壘。。。。。。還有一條將所有生命與情感連接在一起的大河。
       那條河好像從古早的時光中流淌而來,踏著緩慢的腳步,生養(yǎng)著英雄與強盜,見證著戰(zhàn)爭與和平。千載不息地注入亞速海,山川大地何曾變化分毫。
        “哥薩克”——突厥語“自由自在的人”,“勇敢的人”。他們本是不堪沙皇殘暴統(tǒng)治的農(nóng)奴與貧民,為了躲避欺壓而來到頓河流域。逐漸形成了游牧部落和軍事組織。雖然沙皇通過收買其上層貴族使百姓暫時安分,但是先祖的反叛之血不曾消退,哥薩克人始終是俄羅斯的不穩(wěn)定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多事之秋,俄羅斯帝國垂暮之際,又一次改變?nèi)祟悮v史的革命將整個民族卷入了戰(zhàn)爭。而頓河邊上韃靼村的格里高利家族,成為了歷史的犧牲品與幸運兒。
        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麥列霍夫多情、勇敢、善良,土耳其人與哥薩克人的混血讓他追逐自由的道路上增加了一份東方式宿命的悲哀。他的愛情在兩個女人間搖擺不定,他的理想在共產(chǎn)主義與舊制度之間沖突激蕩。更令人唏噓的是,他的美好愿望一次次被無情的戰(zhàn)爭撕裂。他時而參加紅軍,時而轉(zhuǎn)向白軍,從騎兵成為將領(lǐng),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在和這荒謬的時代進行賭博。所有的人都在奔走呼號,卻沒有人知道這意義何在。所謂“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奮斗”只不過是后人錦上添花式的勝者述評。當時的人們只清楚地看到:紅軍征糧隊牽走了畜欄下的最后一頭耕牛。此刻,上帝所賜予的生命成為了承受苦難的源泉。格里高利·麥列霍夫不再去思考理想和政治抱負,他所知的只有生存與復(fù)仇。他的所作所為,今天來看,無疑是時代的逆流,但是誰又能保證每個人做出絕對正確的選擇呢?最終我們沒有看到一位保爾·柯察金式主流蘇聯(lián)英雄的誕生,而是目睹了一位被歷史車輪無情碾壓的白軍將領(lǐng)的滅亡。這樣的人物更加鮮活,更加悲哀,也更貼近人的本真。
        頓河的男人們帶著特有的頑劣與幽默,豪放與狡猾。面對女人,他們浪漫卻缺少責任感;面對戰(zhàn)爭,他們勇敢殺敵又在考量生命;面對上帝,他們虔誠膜拜又略有懷疑。
        頓河的女人們帶著特有的野性與堅韌,溫柔與謙卑。面對男人,她們渴望愛情卻恐懼夫權(quán)暴戾;面對家庭,她們悉心照顧又終難圓滿;面對生活,她們珍惜幸福又化解苦難。
        頓河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兩面性,既殘忍,又善良,既叛逆,又服從,既自私,又慷慨,既謙遜和睦又放肆生事,當我們想到俄羅斯人的一個具體的品質(zhì)時,總有一個對立相反的品質(zhì)緊隨其后。天鵝湖水倒映出金帳可汗的一副怒容。雙頭鷹國度是永恒的鐘擺,每一次擺動都帶給世界以震撼。
        我敬佩肖洛霍夫。在人人自危的斯大林時代,他確保對領(lǐng)導(dǎo)人功績的必要的涂脂抹粉后將更多的筆墨留給了那些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底層普通人。他們被命運的洪流所裹挾,爭斗過,怒吼過,可是再快的頓河馬跑不出政治的恐怖,再鋒利的戰(zhàn)刀只能劃開一片供自己喘息的天空。肖洛霍夫在頓河邊長大,是國內(nèi)戰(zhàn)爭的親歷者。書中對戰(zhàn)爭的真實記錄讓我們看到的是知識分子對世界所能拿出的最珍貴之物——良心。正因為有這樣的良心,人類歷史才不僅僅是勝利者的謊言。不知名的角落里,還傳來親歷者的呢喃。肖洛霍夫的敘事手法較之其他作家較為單一,但宏大的作品往往需要最見功力的純粹敘述。讀書時,我仿佛認為是一位圣徒在用悲天憫人的語氣回憶著鐵馬兵戈的歷史篇章。一切都是那么平和,那么憂傷,如同靜靜的頓河緩緩流向我的心中。那片大陸彼方的草原也成為了我心中難忘的夢土。
        戰(zhàn)馬飛奔向前,背后是金色的斜陽,耳邊戰(zhàn)旗獵獵作響,長矛馬刀銀光爍爍,歷史留下一個民族勇敢的剪影。
        
  •      一個多月終于讀完了,不過我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的。史詩般的作品,讓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薩克。葛里高利就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個勇敢的哥薩克,但是一個軟心腸的人。雖然在戰(zhàn)場上勇猛殺敵,但是他厭惡胡亂殺人,也正是這一點導(dǎo)致了他的悲劇。在紅軍里他受不了不公正對待,看不慣一些蘇維埃過激的行為。最終導(dǎo)致他站到了紅軍的對立面,在叛軍里他同樣受不了不公正的對待,對紅軍的同情導(dǎo)致叛軍對他的不信任。
       他總是這樣讓人感覺無路可走,也許他的性格不適應(yīng)這樣的時代,沒有堅定的信念,所謂舊政權(quán)、蘇維埃、鄧尼金、科爾尼洛夫等等都不是他理想的結(jié)果。他的性格導(dǎo)致他的搖擺不定,他的經(jīng)歷導(dǎo)致他到處不受信任。即使做一個土匪也是不稱職的,他下不了手,對待敵人也是那樣的軟心腸。倒真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他是一個善良的哥薩克,不愿殺人的他甚至在彼得羅被殺以后都不愿傷害米什卡??墒翘幵?那樣的時代,是不允許出現(xiàn)騎墻派的,不能舉棋不定,無論蘇維埃勝利還是白軍勝利,葛里高利的結(jié)局都是悲劇。
       葛里高利與阿克西妮亞的愛情貫穿始終,雖然說阿克西妮亞最終也死了,但不能說這是一個悲劇,畢竟她死在了愛人的懷里。勇敢的阿克西妮亞說走就走,這樣的女人真是少有的,對葛里高利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摯??墒撬麄兊男腋s是建立在娜塔莉亞的悲劇之上的。很難說誰更愛葛里高利,也許娜塔莉亞更多一點,但葛里高利對娜塔莉亞親情多于愛情、憐憫多于愛戀。也許這樣的悲劇更應(yīng)該責怪葛里高利,畢竟阿克西妮亞是有夫之婦,他與娜塔莉亞的結(jié)合更多是父母之命的悲劇,葛里高利對阿克西妮亞與其說是真愛,不如說是習慣的愛戀,只是從情竇初開就習慣了阿克西妮亞的存在,此生便再也擺脫不了。最終娜塔莉亞在悲傷中去世也沒有太打擊葛里高利。他心中所想的始終是阿克西妮亞,斯捷潘就這么冷冷的看待自己的感情生活,那樣的無能為力,阿克西妮亞甚至從來都不愿關(guān)心他。
       正教的靜靜的頓河,養(yǎng)育了多少哥薩克,頓河邊有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彷佛目睹了數(shù)十年的苦樂哀愁。合上書之后才意識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可怕的戰(zhàn)爭在奪走了一切之后才讓人明白,明白在過去最不經(jīng)意的東西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也是來自農(nóng)村,土地就是我們的生命,哪怕跋涉在故鄉(xiāng)的泥濘之中也是一種幸福。不忘初心,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迷了路。
  •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哥薩克是那樣的野性,他們的家人也是 那樣的野性十足。從葛里高利調(diào)戲阿克西妮亞到達麗亞去尋歡作樂,到處充滿了人性的狂野。
      我感到迷惑的是,肖洛霍夫揭露了那么多,斯大林為什么還會留著他。
  •     這一套書拖了很久才讀完。娓娓道來的一段小人物的歷史,無論何時拿起來都可以很快走進故事之中,隨著哥薩克們體味那一段段人生。讀完之后回過頭看力岡的序,感覺并沒有他那么深刻地認識到小說對人物的塑造,也許是時代變了,文學批評的方向也在更替。格里高利就像一個熟悉的伙伴,我靜靜地看著他的起起伏伏,他的閃光與瑕疵。
      我們國家也同樣經(jīng)歷了那樣一段歷史,抗日戰(zhàn)爭,國內(nèi)戰(zhàn)爭,甚至落草為寇。很多小說都講述了那個時代人的搖擺,白鹿原中那個拋硬幣決定入哪個黨的情節(jié)頗有歷史的幽默感。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爭之后,人們已經(jīng)不去在意什么人掌權(quán),什么形態(tài)的政府,只要可以踏踏實實地干干活,過過日子就足夠了。閱讀期間,生活之中,我也會思量種種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劣,很多時候不免陷入現(xiàn)實的泥沼,等宏大的東西影響到每日的心情可能已經(jīng)歷了太久的時日太多的變數(shù)。
      如此好讀的一本書,難以作出更多評價。能有值得捧卷埋頭的大部頭實在是一件快事。當你在風中艱難挪步,能握住書架上這么一部好書,也算是回到了故鄉(xiāng)。
  •     前幾天看優(yōu)酷的曉說,聽到什么是歷史,歷史就是偏見和猜想---日本,國民黨,共產(chǎn)黨到底是和歷史,我們無需關(guān)心,因為他已遠去。
      其實靜靜的頓河看了好久才看完,說實話,之前一直沒看懂,看了曉說-莽莽俄羅斯,才有點看到,看到最后,終于看到這本書的意義:又過了些日子——五月里,野雁群集在小神龕旁邊搏斗,在淺藍色的苦艾叢中斗出一塊幽會的地方,蹂躪了附近一片碧綠的、正在成熟的冰草:它們?yōu)榱藸帄Z母雁,為了生存、愛情和繁殖后代的權(quán)利而拚搏。過了不久,仍舊是在這兒的小神龕旁邊,在一叢亂蓬蓬的老苦艾下面的一個土墩里,母雁生了九只藍灰色的蛋,它趴在這些蛋上,用自己的身上的溫暖孵化著它們,用燦爛奪目的翅膀保護著它們。
      歷史就是歷史,無論好壞,你不能改變,就讓他過去吧
  •       《靜靜的頓河》是一本這樣的書,他囊括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幾段歷史的歷史與一個人的歷史,但它不是一本歷史小說,不是我們所以為的下里巴人——雖然作者從頭到尾都是用最通俗的話寫作,但它是一本厚重的書——我相信,形式永遠只是裝飾。
        
        作者肖洛霍夫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經(jīng)歷了俄羅斯最有史性的三個年代,經(jīng)歷了一個民族從生到死再到生的過程,經(jīng)歷了史家所謂之亂世,經(jīng)歷了如筆下主人公葛利高里般矛盾的自我斗爭。
        
        可以這么講,沒有哪部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是不具有哲性的。如這本書,從哲學上的時間(一個人、一群人的由生到死再而生)進而演進成為空間上之繁復(fù)的過程。我相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金人譯出的這四卷本《靜靜的頓河》會帶給每一個靈性的人以震撼。
        
        金人的譯本流傳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準確地說,那是我們的祖國和這本書的故事交叉的集合,一個集合包容了多少相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能帶給故事里的人以什么?翻譯永遠都是再創(chuàng)作,他是拿著肖洛霍夫的筆,寫他的事而孕育著自己國土上河流的波濤。
        
        主人公葛利高里不是英雄,他也沒有辦法成為英雄。他懦弱,他簡單,他空虛,他孤陋寡聞,他郁郁寡歡,他擁有一個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點,然而永遠是平凡人寫就歷史,作者也許不太想告訴我們這一切,而葛利高里卻一直在講給我們聽。
        
        歷史是站在高層建筑上的人玩弄的把戲。每一個偶像(或更細致的稱為“寄托”)的矛頭指向何方,無數(shù)平凡的人便沖向何處。死亡是一個人的歷史,歷史是一群人的死亡。這樣的一群人總以為在矛頭指向的那個地方有著希望,然而希望總為我們所知的那樣“那有著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在那里守衛(wèi)……”
        
        歷史造就了一群人,也毀滅了一群人;政治解放了一群人,而拋棄了更多的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在近一百年還有什么更加現(xiàn)實意義的話,那么只在于它予作品以肯定,而肯定的那些作品必然是政治娼妓后每一個“受難者”的產(chǎn)物?!鹅o靜的頓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不敢于明言,因為他所在的那個國家、那個時代、那段歷史給每個平凡人以希望,而希望是牢籠,是政治的寵兒,斯大林絕對明白這一點,可他是玩弄把戲的那個人,同許多政治家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干系),誰不想讓馬戲團里的動物僅且僅僅只作為娛樂的“寵物”?諾貝爾獎在那個時代是囚籠里的一粒珍珠,而《靜靜的頓河》把它向籠子的邊緣推近了一步。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想起了余華所謂的“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論斷,我不信了他,因為更高層次的“活著”同樣存在:你不可以吃不飽,而你吃飽了,你就不能像沒吃飽的人那樣無休止地希冀食物的存在。所以人生而為之的意義與價值,是在抗爭的希冀中得來,是在失望的絕望中得來,是在深思的頓悟中得來,但丁在他的地獄的門口放置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話語:“進入這個門,你就要放下一切希望”
        
        《靜靜的頓河》講述的每一個人都是羅丹的那個思想者,那個坐在地獄門前赤身裸體的人,他的絕望與希冀只停留于哪一瞬間,他向人赤裸的證明活著的價值:不在于過去,不在于未來,而在于現(xiàn)在。
        
        所有人都是迷茫的,在這本書里,在這本熱烈的、沉郁的書里,他們的絕望與希望如他們所熱愛的河流一般飛騰在他們的土地上。
        
        這種希望與絕望是一種逃避,是對于政治的迷茫,他們關(guān)心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而是個人的生活——這是多么質(zhì)樸與誠實呵!然而沙礫注定要順河流而去,靜靜的頓河刷去了幾千年平凡人的生活的印記,伴隨著人類的絕望與希望繼續(xù)流淌,直到不再擁有絕望與希望——他永遠都是如此安靜。
        
        在我的這篇讀后里并沒有大段的講述這部大書的內(nèi)容,因為那是投機者的行為,我認為,內(nèi)容永遠都是類同的,如果只為了拼湊字數(shù),我可以選擇遠離那些嚴肅的書籍。我沒有把這部作品當作一本小說來讀,更懶于像某些“專家”那樣字斟句酌的“死”讀。我可能某一天會忘記這本書的內(nèi)容,甚至現(xiàn)在我竟然忘去了這本書的主人公到底叫什么名字,但我拋下這一切想法僅僅虔誠的閱讀后,我想到我們的國家,我畢竟是一粒沙,融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大河中,同樣的希望與絕望讓人在百年內(nèi)生而死死而生的國家,我躊躇滿志。
  •      2010年3月20日:
      從上學期末,就打算看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網(wǎng)上下載的電子書并不齊全,所以去圖書館借閱。已看了第一本,三卷,共四本,八卷。整部書百四十萬字,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二十幾日了,但看得相當認真,并不是一味瀏覽過情節(jié),也想著自己以后若是著手寫些東西,希望有所印記吧。
      2010年4月4日:
      《靜靜的頓河》這禮拜終于將第四卷看完。一個月了,看了一半,大概是我閱讀小說跨度比較長的一次了。前兩卷講葛利高里在頓河旁邊的生活,也是最具情趣的一部分,夾雜著他與阿克西妮婭不正當?shù)臅崦?,乃至雙雙私奔,描摹了一幅長圖卷的哥薩克生活圖景,這個民族勤勞能干中略帶些野性粗獷的氣質(zhì)。圍繞葛利高里,將其周邊的人物鋪展開來,哥哥彼得羅,能干的父親普羅珂耶維奇,惹人憐愛的妻子娜塔莉亞,仇恨自己的阿克西妮婭的丈夫司捷潘。第三卷就切入戰(zhàn)爭主題了,俄國與德國開戰(zhàn),葛利高里的軍營生活,此時所表現(xiàn)的的就與之前所看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些類似了,政治老師說要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問題嘛。而第四卷是從一個大的方面來敘述戰(zhàn)爭的,通過保皇派如利斯特尼茨基與布爾什維克如本丘克的塑造來闡述這兩個對立的群體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即是說是在蘇聯(lián)時期出版的,但仍是比較客觀的,這正是我所欣賞的。葛利高里在此卷就處于一個次要地位了。
      2010年5月29日:
      《靜靜的頓河》看到第七卷二十章左右。近兩禮拜看得還是比較勤的。第四卷之后接連發(fā)生的革命使頓河地區(qū)混亂異常,先是布爾什維克政權(quán)建立起來,卻不得人心,以至于主要領(lǐng)導(dǎo)人被絞死,而后白軍因前線哥薩克的主動放棄陣地而潰敗,以至于在頓河地區(qū)重新建立起紅色政權(quán),可是由于共產(chǎn)黨人亂殺人,致使哥薩克揭竿而起,與白軍聯(lián)合起來趕走紅軍。期間一些戰(zhàn)爭場面寫得動人心魄,葛利高里砍殺幾個水兵時的瘋狂,面對彼得羅被殺時的絕望。以及科舍沃伊與科爾舒若夫互相屠戮對方的親人,無不顯示戰(zhàn)爭給哥薩克帶來深厚的苦難。多么令人絕望的時代!充滿殺戮。哥薩克在軍官與布爾什維克之間的舉棋不定,葛利高里無疑是其中的典型。葛利高里妻子娜塔莉亞的死讓我不禁潸然淚下,真是悲劇般的命運??!因不堪忍受丈夫與阿克西妮婭的曖昧關(guān)系。之前就嘗試過自殺,這次去墮胎,不幸流血過多。此外達麗亞因放蕩而害了臟病以至于生命無望時顯示出那種頹廢的世界觀也讓人沉思。生命如此美好,現(xiàn)實很殘酷。
      2010年6月14日:
      《靜靜的頓河》于今日終于看完。歷時三個半月,看書時間跨度的記錄吧。一百四五十萬字的鴻篇巨著。最后一本是從圖書館所借的。封面上,一頭馬被一個赤裸著上身的軍人牽著在浩淼無盡頭的河的邊上飲水,河的上頭是一輪冷冷的紅日。書中的插畫也如內(nèi)容般激蕩人心。白軍潰敗逃離俄羅斯,撇下一部分人。葛利高里投誠紅軍,退伍后因以前當過白軍師長,政府要將他審判,因而加入了福明的匪幫。
      后兩部就是麥利霍夫家的死亡史啊!潘苔萊在潰退中害傷寒魂葬他鄉(xiāng)。伊莉妮娜在對兒子久久的思念中郁郁而死。而葛利高里最愛抑或最愛葛利高里的阿克西妮婭被紅軍打死??鄲灥母鹄呃镌诳鄲炛谢氐巾^靼村,懷著對家鄉(xiāng)無限思念。
      老遠他就看見米沙特卡正在下到碼頭的坡道上,他竭力壓制著自己,不急忙奔向米沙特卡。米沙特科正在把掛在石頭上的冰琉璃打下來,往坡下扔,注意地看著淡藍色的冰柱兒滾下斜坡。。。。。。
      這就是他生活的剩下的一切,這就是暫時還使他和大地,和整個這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一切。
      帶著濃濃傷感基調(diào)的結(jié)尾。充滿人生的無奈,世事坎坷,令人心酸。正是這種悲憫情懷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這是一部描寫頓河哥薩克的史詩性作品。整部小說以一種比較客觀公正的筆調(diào)描述了處于激烈社會變革時期哥薩克社會的廣闊圖景。描寫了本丘克,科舍沃伊等布爾什維克,也描寫了利斯特尼茨基,科爾舒諾夫這些鐵桿舊政權(quán)擁護者,在紅白軍錯綜復(fù)雜的斗爭下哥薩克的舉棋不定。
      前面先描繪了哥薩克的平靜田園般的農(nóng)耕生活,中期極力渲染戰(zhàn)爭的罪惡,無奈,瘋狂,無理智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沉重的災(zāi)難。當殺人成為一種平常事,當搶劫成為一種娛樂,當劈人成為一種技術(shù),這該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啊?后期盡顯悲涼,葛利高里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子娜塔莉亞和阿克西妮婭的死都令人甚是傷感。親人先后離去,感慨世事無常,有些結(jié)局被注定,無力改變。
       2010年3月-6月于余姚
      至今我還記得那冊書的封面,記得開篇那首哥薩克的歌謠“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用犁來翻耕……”,記得寢室的夜里拿著MP3看葛利高里隨他父親在一個清晨去河塘捕魚,仿佛能感受到晨霧的濕潤。只單純憑記憶,我能想起什么呢?葛利高里騎著馬調(diào)戲阿克西妮婭,在軍營中看見別人欺負一位姑娘而義憤填膺,沖過壁壘砍殺水兵,最后回到韃靼村。我除了還留有一個大致的故事輪廓和這篇記憶外還獲得什么?那時閱讀的體驗?那現(xiàn)在呢?真殘酷!
       ——2013年8月5日于余姚
      
      
      
  •     第一個感覺是太長。
      第二個感覺是長毛子的名字真的很長很難記。
      第三個感覺是太宏大,也必不可免的造成了結(jié)構(gòu)松散,不然會顯得極其冗長。
      前半部像是對歷史書的特寫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半部是再度演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的白軍與紅軍亂戰(zhàn)。
      革命信仰和民族自治其實都不是頓河人考慮的問題,他們關(guān)心只是自己的老婆和土地。
      但是戰(zhàn)爭的狂熱會把人性的丑惡全部表現(xiàn)出來,嗜血,冷漠。。。
      在動亂、荒淫無恥的年代里,兄弟們,請不要深責自己的親弟兄
      在戰(zhàn)爭年代各為其主,只有同時在兩方都與弟兄們并肩淤血奮戰(zhàn)過才會有遲疑與猶豫
      
      
      哥薩克摘自百度百科: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nèi)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zhàn)和精湛的騎術(shù)著稱,并且是支撐俄羅斯帝國于17世紀往東擴張的主要力量?,F(xiàn)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使用俄羅斯語南部方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15世紀,哥薩克人指在聶伯地區(qū)形成的半獨立的韃靼族,亦指從波蘭、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國逃亡到聶伯河和頓河地區(qū)的農(nóng)奴,他們建立了自治的村社。
  •     大暑之后的悶聲雷迎來陣雨一場。
      柏油路如同燒得滾燙的熱鍋突然被撒上冷水般發(fā)出吶喊,冒著淺白色的水蒸氣。雨來時非常愜意,而陣雨過后悶熱很快就卷土重來。
      躲在屋子里看僅剩百分之十的《靜靜的頓河》,聽到雨聲時也不由自主地停下來聆聽,播放著的音樂也把它關(guān)掉。不記得熱起來之后有多久沒有聽到這樣爽快清脆的雨聲,煞是讓人覺得可愛。
      
      雨停不久,終于故事看到了最后一行的句點。葛利高里回到了家鄉(xiāng),抱著他僅剩的唯一的骨肉,內(nèi)心再也無力奔跑。
      “好啦,葛利高里在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點兒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門口,手里抱著兒子……
      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這就是暫時還使他和大地,和整個這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一切?!?
      故事沒開始多久就已經(jīng)醞釀著戰(zhàn)爭的種子,家里的各種閑雜事件都被這耗時七年的戰(zhàn)爭給覆蓋。整個家族,他先失去了哥哥,再失去妻子,然后是跟命運抗爭了一輩子的老父親,頑強而堅忍的母親也隨后在盼望他的消息時撒手而去。他懷著最后一絲希望回到自己的村里來,想要和等候并甘愿追隨自己的阿克西妮亞遠走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卻在逃亡途中她不幸被子彈拿走了性命。
      我記得太多關(guān)于葛利高里對于身邊一切事件的反應(yīng),他敏銳直率,冷靜而果斷,不屈不撓,既是個理性的執(zhí)行者,也是英雄主義的和平者。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而他從年少開始搖擺不定的感情,是娜塔莉亞和阿克西尼亞魂牽夢繞的支柱。
      在一部75%都描寫戰(zhàn)爭的小說里,沒有人會去追究他這樣一個浪蕩市痞真心愛誰,只會在意他曾經(jīng)拿過多少十字章,贏取了多少場關(guān)鍵性的勝利,投靠了紅黨還是叛軍,面對危急的情況是怎么樣從敵人的手下逃跑。而始終讓他牽掛著回去家鄉(xiāng)也念念不忘的,不是他的兩個孩子,不是曾為他自殺的發(fā)妻娜塔莉亞。除了他的老父母,是他得到又失去、心有戀又有悔的阿克西尼亞。這個他人之妻,妖媚而風韻的女子。我曾多次想象過阿克西尼亞的樣子,她的眉目她的面容,她走路的姿態(tài),她落著淚依偎在葛利高里懷里,她因為葛利高里的一句話隨時就能追隨他而去的果敢。她的整個人生在遇到葛利高里之后就只能圍著他轉(zhuǎn)了。
      
      戰(zhàn)爭年代,家家戶戶哪里有得安寧日子。東家長西家短,村子這么點兒大,多少流言蜚語不消半日便人人皆知。誰家的兒子曾在戰(zhàn)場上立功,誰家兒子又被炸壞一條腿,頓河對岸的紅黨有多少炮彈多少騎兵,大家都明了。人心惶惶,土地也因那一次一次的撤退而荒廢。一開始大家懷著熱情想要推翻的政府,最后是沒有力氣再堅定什么立場了,誰能讓戰(zhàn)爭停下來,就支持誰。
      廣袤的草原,靜靜的頓河。河岸是茂密的樹林,樹林邊兒上是樸素的村莊,生養(yǎng)著這河邊的子民。
      哥薩克們的家園,小打小鬧就活色生香地過下去,而戰(zhàn)爭摧毀了這一切?;ǘ啻罅馔品伺f制度,而新的制度又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政治家玩的花招兒,實驗田還是老百姓的民生。
      哥薩克們靠馬生活著,全文里如果把關(guān)于馬的情節(jié)刪掉,這大概就讓故事變得了無生趣。哥薩克們在馬背上長大,懂得如何飲馬,就像普羅霍爾那話說的,不把馬照料好,根本活不到今天。
      而戰(zhàn)爭的遷移,軍隊的搶劫與欺辱百姓,炮彈的轟炸,不管是種糧食的土地,還是磚瓦的屋子,放糧的谷倉,全都慘遭不幸。最苦的還是莊稼人,全村撤退就錯過栽種時,來年顆粒無收;而到了收割農(nóng)忙時,前線征召所有的青壯年甚至不殘疾的老年人去補充軍力,家里僅剩下婦孺與孩童,如何能填滿谷倉。
      
      整個故事行云流水的長句,讀起來居然也不拗口。最欣賞那些讓人出乎意料的比喻和諷刺,惟妙惟肖。從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就預(yù)計這書得看一個月,不過提前了一個星期看完。關(guān)于麥列霍夫家的七年,就這樣畫上句點。
      一個家族在歷史的推動下的變更,最后只余下無盡的悲涼以及還沒有完結(jié)的戰(zhàn)爭。葛利高里完全成為了我心目中正直堅韌而兼具柔情的哥薩克形象的代表人物。
      就讓頓河靜靜流淌,莊稼重新生長,村莊里再孕育新的生命。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等待和追趕?!鹄呃?/li>
  •     在那樣一個大時代里,小人物只能是悲劇性的命運。人們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按照東方式的觀點,這叫宿命。哥薩克人未必懂宿命,他們只知道他們古老和熱愛的生活方式,徹底的被改變了。頓河靜靜流淌,而那些美好的歲月再也回不來了。
  •     十月革命時代的事情,確實感覺生活蠻沉重的,人們生活孤苦無依,為戰(zhàn)爭疲于奔命,生活困苦,精神困頓,除了戰(zhàn)爭就是死亡,饑餓和疾病。顛沛流離,確實是讓人感覺幾分沉重。如果沒有阿克西尼亞和格里高利的愛情,真的這個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故事讓我感覺生活好沉重。
  •     突然想起來小時候看過這本書,大概是初中時候看的。里面很多情節(jié)蠻震撼人的,尤其是記得男豬腳的老婆為了流產(chǎn),自己拿鐵絲完成鉤子放到肚子里吧孩子勾出來,結(jié)果大出血死掉了。。。小時候看好殘忍。。。
      女豬腳各種風流。景物描寫很棒,還記得我那時很喜歡拿筆抄了很多下來。老一輩的翻譯各種美好呀
  •     為什么要跑呢?
      為了活命。
      但是在活命的過程中又喪了性命,這是為什么?
      因為動蕩的歲月已經(jīng)不讓人活。
      
      這長長的年月遮住了任何東西,你所能想象的,甚至你不能想象的。年月遮住了那片空曠的草地,那座屋瓦楞次的村莊,那條靜靜流淌的頓河,也遮住了動蕩年月本身,遮住了在漫長歲月里珍貴的記憶,親人,朋友,敵人,還有在光鮮亮麗臉龐下閃爍的笑容和淚滴。
      
      當黑色火焰把炙烤的大地變成鮮紅的火海時,也就是心愛的人把身軀埋葬在這片火海中,她帶走了所有的一切,一輩子為之爭斗的目標,但是未能達到的目的地,他在年歲里珍貴的記憶一切都源于此,但如今已經(jīng)不再。
      
      在靜靜的頓河中流淌的年月里,沒有正義與邪惡,也沒有激昂與平靜,更沒有對與錯,善與惡,一切不過是在靜靜的流淌,淌過人頭潺動的村莊,淌過炮火轟鳴的戰(zhàn)場,淌過家鄉(xiāng)親人對著破舊車輪的祈禱聲,把一切都毫不留情地碾成碎片,一個人花一輩子時間所能證明的,不過是這些的時候,就再也沒有什么值得憐憫的了。
      
      格利葛里,娜塔莉亞,達利亞,盧吉妮奇娜,潘苔萊·普羅珂菲耶維奇,甚至美麗的阿克西妮亞,他們只不過在這無情的碾壓下走向了一個共同的地方,在這里沒有喧囂與繁華,也沒有爭執(zhí)與歌唱,甚至沒有溫情和溫暖,有的只不過是一個拱起的入口,在這個入口他們紛紛走向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任由你幻想,任由你建設(shè),不帶任何悲傷和痛苦,你的親人們就是帶著這樣的希望從紛爭的人世走向一個又一個虛無。你可以說那個世界生長著美麗的鮮花,但你也可以說那個世界到處都不過是黑色的焦土。但是不可否認,那個世界是每個人的必經(jīng)之路,正因為那個世界的產(chǎn)生,人們才心懷畏懼,謙卑對待頭頂上蒼的神明,也正是由于那個世界的存在,讓我們變得無所畏懼,變得更加堅定去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不管你在這個世界是多么的卑鄙,也不管你是多么的正直,但無可否認,作為蕓蕓眾生中煎熬的你,有著自己的信念和一分執(zhí)拗,我們是否相信自己走的就是自己想要的那條路?
      
      黎明再一次勾開血色的朝陽,那個站在村口的小男孩,和幾十年前騎馬飛奔麥田跟隔壁勾搭的駢頭離開村莊那個小伙子,都是一個人,這個人經(jīng)歷過愛與恨,悲與傷,喜與樂,哀和傷,經(jīng)歷過寄人籬下的屈辱,馳馬戰(zhàn)壕的張狂,經(jīng)歷過對與錯的內(nèi)心爭斗,一次又一次的改弦更張,經(jīng)歷過親人一個又一個離他而去的悲傷,最后愛的人與痛恨的人同樣結(jié)局的下場,他那被歲月和戰(zhàn)火洗禮的臉龐更加堅定,在一次又一次希望破滅以后,他感到蒼茫大地已經(jīng)再無容身之處,最后選擇了最初留戀作為最后的結(jié)果,明明已經(jīng)失去,就讓一切都變得徹底。
      
      人類的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了上帝,他讓這個上帝懸于人類和萬物之上只能敬畏不可否認,人們已經(jīng)相信了這部被構(gòu)造得近乎完美的小說,人們已經(jīng)相信了這個部小說里面寫的所有情節(jié),人們也忘記了這部小說的最大缺陷--人造的幻想世界。人們還急著把這世界搬到現(xiàn)實中來而并非忘記,人們相信在這個幻想的世界里所有苦難都得到解救,否則怎么辦呢?所人的苦難必須得到解救,否則人類尚未走到即將迷失的渡口,就已經(jīng)被疲憊和創(chuàng)傷擊倒,變成大地上的蛆蟲。
      
      有時候,人寧愿相信一些幻想的東西,或者為了解除纏繞得再也無法忍受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解救,讓創(chuàng)傷的心靈找到避風的港口,得到臨睡前永恒的歸宿,為了這個目的,人們也寧愿相信在靜靜頓河上飛過的一顆冰冷的子彈。
      
      所有迷途的羔羊必將得到救贖。
      
      ------【靜靜的頓河】
      Mar 17
  •     當年走進大學的校門,決定好好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借來 靜靜的頓河 ,不去上課,窩在圖書館的角落,蜷縮在手電光的被子里讀。想到讀這本書也是因為老爸在讀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 他那一代人學過蘇聯(lián)的語言,受過蘇聯(lián)的教育,向往過蘇聯(lián)的模式。
      這會兒,有點閑,又重新翻閱起來,在靜靜地敘說下,還是讓心理產(chǎn)生巨大的悲傷和震撼。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不看了。
  •     貌似散漫無章的情節(jié)里沒有任何刻意編排的痕跡,只有透過那些極富有質(zhì)感的對人物和景物的濃重描寫,才使人感覺到是一個絕頂高手把紛亂的故事以極為傳神的畫面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一切都顯得真實得可怕,一幕幕如同親歷,完全不像是在讀小說。正是由于這沒有匠氣的無頭情節(jié),才更鮮活的突出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物面對未知的歷史趨勢時的一切茫然無措和難以抉擇。作品中所傳達的那種對戰(zhàn)爭和政治的恐懼、對命運洪流的無法抗拒,簡直是荷槍實彈的狠狠擊中了我??赐炅藭?,感覺自己如同格里高利一樣艱難得穿過了那些痛苦的死亡與別離,從書中抽離出來之后便如獲新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乏味卻安寧的生活。
  •     
      一提到最偉大的俄語文學作品,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們的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英國作家毛姆把《戰(zhàn)爭與和平》列為他心目中的世界十大名作之首,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則宣稱,《卡拉馬佐夫兄弟》才是最偉大的小說。毛姆主要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的,而弗洛伊德之所以推崇《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欣賞里面的弒父情結(jié),認為揭示了普遍的、深度的人性。這兩本書我都讀過,然而讀了《靜靜的頓河》之后,我以為最卓越的俄語文學作品,應(yīng)該是后者。
      
      現(xiàn)在,我們把這三部作品比較一下,說明《靜靜的頓河》為什么勝出?
      從結(jié)構(gòu)樣式看,《戰(zhàn)爭與和平》與《靜靜的頓河》最為接近,都屬于史詩巨著,都展示了宏大的歷史場景,塑造了眾多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那種對于歷史橫斷面的全景式描繪,創(chuàng)造了不僅屬于俄羅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畫卷,也是關(guān)于人類生活場景的百科全書。
      從結(jié)構(gòu)處理和人物塑造上對比,肖洛霍夫和托爾斯泰各有勝負,托爾斯泰擅長處理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營造繁復(fù)而精密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從而使他的作品在結(jié)構(gòu)上極其嚴整,這一點,肖洛霍夫似乎略有不及。從已經(jīng)寫成的作品的看,(尤其是前兩卷設(shè)計的線索)《靜靜的頓河》在早期的結(jié)構(gòu)處理上,似乎是想寫四條線索:一是以葛里高利為中心的麥列霍夫家族,代表自耕農(nóng)、中農(nóng)階層,二是以科什沃依為中心的貧雇農(nóng)革命分子,三是以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為中心的地主階層、?;逝?,四是莫霍夫家族為代表的商人階層。但是后來,后兩條線索明顯地中斷了,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的結(jié)局只是在結(jié)尾部分,間接地有個交代,而莫霍夫逃走以后,就不知所蹤了。再從全書的結(jié)構(gòu)看,《靜靜的頓河》在結(jié)構(gòu)處理上,不夠嚴整,尤其是第二、第三卷的內(nèi)容,松散、拖沓,插入了很多和主體情節(jié)不相干的內(nèi)容,比如革命者本丘克和安娜的故事,而主人公葛里高利幾乎被淹沒地看不見了,直到第四部,才漸漸顯露出來,使得結(jié)構(gòu)的主體清晰、明確,首位連貫。所以,從藝術(shù)結(jié)構(gòu)看,托爾斯泰高出一籌。
      
      再從人物塑造的成就看,表面看,兩個人的成就不相上下,主體人物都塑造的生動、鮮明,然而,仔細體會,我以為,肖洛霍夫要高出一籌?!稇?zhàn)爭與和平》也許是因為描寫貴族的生活,所以,塑造的人物有明顯的“做作”痕跡,這也許是因為貴族的生活和舉止都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緣故,溫文爾雅,循規(guī)蹈矩,但是總是給人感覺缺乏更多的生氣和活力。《靜靜的頓河》就不一樣,塑造的人物極其生動、鮮明,不僅躍然紙上,甚至可以從書本里跳出來,有站到讀者面前那種真切感。而幾個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是渾然天成,沒有一絲一毫的斧鑿痕跡,熱情艷麗的阿克西妮亞,貞潔賢淑的娜塔莉亞,放蕩妖冶的達麗亞,脾氣暴躁的潘苔萊,粗野頑固的彼得羅,狡猾又愚蠢的福明,等等,即使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的哥薩克男人或者女人,都描寫的非常生動,而且這種生動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美感、真實感,仿佛只是用精準的白描把原本真實的生活臨摹下來一樣,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更重要的,在這種真實之中,有一種高貴的“誠摯”,這恰是作品的根本魅力所在。因為任何藝術(shù)形象都要通過感染受眾,才能使形象真正“活”起來,并成為經(jīng)典。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的作品,最終都得以保留,因為時代可以更迭,故事也可以重復(fù),但是獨特的“人”的魅力不會因此而衰減,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通過對藝術(shù)形象的解讀,觀照到自己的生活?!鹅o靜的頓河》比《戰(zhàn)爭與和平》更能深入人心,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顯現(xiàn)出它的“誠摯”。
      
      至于說《靜靜的頓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相比較,顯然,這是文學和非文學的區(qū)別,《靜靜的頓河》是最純粹的文學,沒有一句說教,甚至沒有任何議論,它對人生的深刻把握和揭示都是通過情節(jié)進展的人物來展現(xiàn)的,自然而然,非常純粹,任何一個讀到結(jié)尾的人,都可以在這種漫長的敘述之后,領(lǐng)悟到那種勘比希臘悲劇一般的悲壯與滄桑感,似乎我們在“這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所經(jīng)歷、所感受的一切,一切的悲歡哀樂,都包含其中了。而《卡拉馬佐夫兄弟》顯然是“小眾”作品了,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學語言寫成的哲學著作,尤其是“宗教大法官”那段,連篇累牘的說教,如同哲學分析。俄國人的哲學思想,大都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似乎俄國人不太擅長哲學敘述,這一點和德國人形成鮮明的對照:德國人的文學作品都充斥著濃重的哲學思辨,比如《浮士德》,比如卡夫卡。從這個意義上,《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靜靜的頓河》這二者,沒有可比性。
      
      迄今為止,《靜靜的頓河》被譯成92種語言,在全球上百個國家一版再版,發(fā)行量超過一億冊,2005年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肖洛霍夫年,以紀念這位傾倒眾生的偉大作家。蘇聯(lián)解體之后,許多體制內(nèi)的曾經(jīng)的御用寫手們的作品都銷聲匿跡了,而《靜靜的頓河》仍然二度登上俄語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實在不是偶然的。很多人反對肖洛霍夫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是體制內(nèi)作家,而且還是官方的作協(xié)主席。作為體制內(nèi)的文化官僚,肖洛霍夫曾經(jīng)支持蘇聯(lián)官方的文化高壓政策,有為虎作倀的劣跡。不過,一個人的思想和所作所為總是復(fù)雜的,不能以他個人的功過掩蓋其藝術(shù)成就,海德格爾始終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徒,但不可否認,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巨擘;同樣的,不可否認肖洛霍夫巨大的藝術(shù)成就,毫無疑問,肖洛霍夫是繼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俄語文學大師。以思想成就而論,肖洛霍夫要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稍遜一籌,但是以才情而論,肖洛霍夫是更純粹的文學家,《靜靜的頓河》無愧于俄語文學的顛峰之作。
      
      
  •     是一本好書,俄羅斯的名字真是難記。人去人來,終有明天。
      主人公的冷酷與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困惑真是到哪里都一樣。
      一直在追尋主人公的身影,有時候感覺好累。
      湊夠50字吧。我還不可以寫書評
      我還不可以寫書評
      我還不可以寫書評
  •     摘自《榕樹下》 作者:瀾滄之水
      
        打開《靜靜的頓河》首頁,一首哥薩克古歌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民族歷史的沉重和蒼涼:
      
          我們的光榮的土地不用犁鏵耕耘……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耕耘,
          光榮的土地上播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上裝飾著守寡的青年婦人,
          到處是孤兒,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父母的眼淚隨著你的波浪翻滾。
          ……
      
        重讀《靜靜的頓河》,那些久違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們痛苦的思想和命運,又一次激起了我內(nèi)心的熱情。頓河這條偉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薩克民族通過戰(zhàn)爭,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終走向了社會主義。肖洛霍夫把擁護蘇維埃、邁向社會主義稱為偉大的人類真理,并把它作為作品的主題之一。肖洛霍夫?qū)︻D河無比熱愛,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作者對頓河發(fā)自內(nèi)心的充滿激情的贊頌。頓河草原上散發(fā)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濃烈味道,讓讀者過目不忘。對主人公葛利高里.麥列霍夫,作者寄了深深的同情。葛利高里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人物,他痛恨戰(zhàn)爭但又不得不參加戰(zhàn)爭,他象天上的浮云一樣,飄來飄去,參加過紅軍殺過白軍,又參加過白軍殺過紅軍,在無序的歷史過程當中,戰(zhàn)爭讓麥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復(fù)無常的混亂中走向崩潰,最后不得不回到蘇維埃政權(quán)之下,等待著政府的審判。在蘇維埃政權(quán)從腐朽的沙皇俄國誕生的過程中,強大的帝國主義和新生的還顯得弱小的布爾什維克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斗爭,而在封閉的頓河邊成長起來的哥薩克民族幼稚地認為,他們不要蘇維埃,也不要沙皇,他們幻想走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條道路,白軍就利用他們的這個弱點,欺騙一些哥薩克走上了反蘇維埃的道路。葛利高里不幸的命運,真實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哥薩克民族的這種思想和意識。
        在書中,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亞一波三折、蕩氣回腸的愛情是全書最精彩的篇章,這種“第三者”的愛情,如果給我們的一些作家來寫,他就會得心應(yīng)手地燒出一道自然主義的**大餐。這在我們這幾年來發(fā)表的“巨著”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肖洛霍夫?qū)懙枚嗝锤蓛簦矍槭潜剂鞑幌⒌念D河,愛情是熊熊燃燒的晚霞,讀者在他們刻骨銘心的愛情中感受到的
        不是本能亢奮,而是人性的純潔、愛情的優(yōu)美以及心靈在愛情破滅中的絕望。
        在《靜靜的頓河》中,肖洛霍夫還隱伏著一個人道主義的主題,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戰(zhàn)爭對他的人性的磨蝕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混亂的戰(zhàn)爭中一直在思考和尋找著戰(zhàn)爭的意義,在人格力量方面優(yōu)于周圍的人。肖洛霍夫?qū)?zhàn)爭中戕害人的肉體和精神的殘酷行為大加撻伐,不管其禍首是白軍還是紅軍。描寫得最細致的是彭楚克在頓河革命軍事委員會革命法庭當執(zhí)法隊隊長期間,每天半夜到城外去處決犯人。由于在工作中執(zhí)行了極左的政策,革命軍事法庭往往草菅人命,被處決的人當中有很多是無辜的哥薩克勞動者,槍斃一些手上長滿老繭的勞動者,這使彭楚克非常痛苦,干了一段時間后,他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甚至喪失了性功能。有一次他歇斯底里地對女友安娜說:“所有的人都想走進燦爛的花園去,但是要知道,在種花和種樹以前,先要清除垃圾!先要上肥料,先要把手弄臟!要清除垃圾,可是誰都討厭這種工作!”后來彭楚克離開了執(zhí)法隊,他的精神和肉體才恢復(fù)了正常。
        在書中,肖洛霍夫大膽地描寫了哥薩克在月申斯克的**,**是因為紅軍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黨的農(nóng)村政策和民族政策,打擊面過大,迫使以中農(nóng)為主的哥薩克投向白軍匪幫。肖洛霍夫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尊重和維護歷史真實的人文精神,在當時蘇聯(lián)肅反擴大化的環(huán)境下是難能可貴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也正因如此,這部作品在時間的流逝中依然光彩奪目,十分耐讀,具備了史詩的品質(zhì)。在我讀過的一些書中,有些作家模仿過《靜靜的頓河》,但他們不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天才的寫作能力,他們的作品雖然被評論家廉價地稱為巨著和史詩,遺憾的是無法和《靜靜的頓河》比,差得太遠!經(jīng)典就是這樣,你可以模仿,但思想無法模仿。
        《靜靜的頓河》是不朽的名著。
      
      
  •     1. 前面幾節(jié)寫的極其沉穩(wěn),就是按照平常的敘事口吻,看不到一丁點的喜怒哀樂,也沒有內(nèi)心描寫,沒有作者自己的評論。果然是“靜靜的頓河”。 但是還是有張力,比如對戰(zhàn)馬的描寫,可以猜到后面有場血戰(zhàn)。
      
      3. 居然看到了“馬科斯”,希望后面故事不要走又紅又專老路子。
      
      4. 兒子的脾氣很老子的脾氣一樣,都流著“土耳其人的血”。老子搶了個土耳其的整日蒙著面紗的嬌小女人,兒子則喜歡上個有夫之婦。以家族的特點為榮耀,這個和《百年孤獨》很相像。
      
      5. 小說前面只顧描寫故事情節(jié),爾后則將地點、人物的背景慢慢道來。這個節(jié)奏好。
      
      6. 看到哥薩克桀驁不馴,這種民族真是少見啊,我們更是少的可憐。游牧民族和禮儀之邦的差距明顯。對哥薩克來說,重要的是馬、帶條紋的制服、勛章。哥薩克以騎兵為生,如果機槍出來了(這書啥時代背景都沒交代,現(xiàn)在猜應(yīng)該是一戰(zhàn)前后),這些冷兵器時代的精兵該何去何從??!
      
      7. kindle上面看的版本太爛,很多錯誤。今天(3/31)買了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準備清明節(jié)看看。
      
      9. 對頓河的描寫無處不在,春天解凍、夏天枯水、冬天結(jié)冰等等,簡直有點嘰嘰歪歪了。不過對于自然風光的詳盡描寫好想是俄羅斯作家的傳統(tǒng)了。
      
      //一對新兵參加戰(zhàn)斗,有的鎮(zhèn)靜,有的緊張。有點像兄弟連了。
      
      //現(xiàn)在看到第四本。第三本中戰(zhàn)爭描寫太多,我提不起多大興致,直接翻到有阿克西妮亞或者葛利高里的地方。戰(zhàn)爭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蛟S對于遠離當年戰(zhàn)爭的人來說,這部分只是歷史。(其實對于這些大場面的描寫,電影更有表現(xiàn)力。)
      
      //阿克西妮亞并不是從一而終的人,也給人當了一段時間的姘頭。所以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完美女性形象。作者對這個人物的處理出人意外。
      
      //娜塔莉亞的死,還有葛利高里的母親之死,寫的都感人至深,不忍多看。
      
      //對于固守貞潔的婦女,作者的賞賜就是多子。
      
      //終于看完,阿克西妮亞也死了。然而嘆了口氣,“在蘇維埃懷抱里過著幸福的生活”,最擔心的這個終于沒有發(fā)生。
      
      //p1588. 最后接受審查前,“......他們從一開始就什么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到今天,也還是什么都糊里糊涂。他們倆各有自己的陽關(guān)大道,有自己的目的地,我是我從一九一七年起走的就盡是彎路,...脫離了白軍,可是也沒有靠上紅軍......”。
      
      如果沒有戰(zhàn)爭,大家是否都在頓河邊過著平淡的生活?這樣的曲折的命運到底是歷史的車輪導(dǎo)致,還是個人的選擇?對于哥薩克來說,沒有打打殺殺就不能成為哥薩克,但這樣反反復(fù)復(fù)也成了馬上民族的天性,所以當兵都是“刺頭兒”(這有點宣揚無振幅注意),所以當外界改變時,彎路就是必然的路。然而不管世事如何變化,頓河依然流淌,我們總能找到某種人成某種人的痕跡。
  •     這本書耗了約有整整半年,終于看完了。從去年的盛夏開始看,中間隔了那么長時間,剩了(下)到最近才看完,還夾了個春節(jié)。
      最后這幾天看的時候速度明顯加快了,也許是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太快,那些人一個個全死掉了。他們死的那些情節(jié)看了一遍又一遍,淚水濕潤了眼眶,還是忍住沒掉下來。
      有時候想起自己,有時候想起其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我想,他不應(yīng)該最后參加佛明的匪幫,逃避沒有用,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償還了就不用承受那么的不幸,至少可以安心的睡一覺。那是多大的一種幸福。
      雖然有時候,我們無意中揮霍掉了。
      雖然本書的主人公不是格里高利,而是頓河大草原,是靜靜的頓河。
      
      每次看完這樣的小說,就又要歇一陣子。就像剛剛經(jīng)歷了一次長途旅行,心靈和身體還沒有完全平靜下來,要休息一下。
  •     為啥說苦難的民族反倒會有偉大的人物和偉大的作品?
      中國人也夠苦難吧,為啥偉大的作品到了近現(xiàn)代后基本木有了?
      跟民族性格有關(guān)吧,或者中國人還不如俄國人苦逼。
      
      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套非常好的書,為什么?
      因為里面有英雄,有凡人,有愛,有恨,有人世間該有的一切,豐厚而博大,深遠而綿長,單是講故事,也不過如此,單是文字表達也不過如此。這是好的文字和好的故事。
      
      靜靜的頓河,黑色的太陽,潺潺的凍水。
  •      很多年前老媽的朋友送給她的禮物,雖然她從沒看過,但是每當我整理我那四處堆滿東西的房間時,總是會看上一遍。
       這是一曲悲愴的歌,整部作品訴說了一個頓河邊小村莊里的哥薩克格里高利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比較小,四本書里幾乎有差不多兩本的內(nèi)容被我忽略掉,因為我感興趣的只是格里高利和阿克妮西亞的故事,小小年紀的我在看書的時候和他們一樣被折磨著,覺得兩個相愛的人怎么就這么悲慘?……后來慢慢地看了許多,慢慢地把他們看完整,經(jīng)常是看著看著一天就過去了,收拾的工作也只能放到第二天,懷著這么復(fù)雜的心情,動不起來啊。
       最后,一切都結(jié)束了的時候,當格里高利在家門口看向這一片曾讓他歡快也讓他心碎的家鄉(xiāng)的時候,那只能悲傷地回顧過去——他什么都做不了——就像是人生將盡的無力之感顯露無疑。家里的孩子們吵鬧著玩耍著,而自己呢,就像眼前的夕陽那樣,緩緩堙沒——似乎什么都沒了,寶貴的親人,關(guān)于戰(zhàn)場的一切,心愛的人,他都已經(jīng)失去了——放蕩不羈的時光不在了,回不來了——心死去了。
      
       唔……真的很久沒收拾房間了啊orz……
  •     無法不從這首頓河悲歌開始
      靜靜的頓河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用犁來翻耕……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翻耕,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
      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
      靜靜的頓河的滾滾的波濤是爹娘的眼淚。
      …… ……
      
      一年前,偶然翻開96年的發(fā)皺的版本,看到這一段哥薩克歌謠的時候,心里有一種難得的安靜,好像一下子看到那么古樸的村莊,河流兩岸的人家,不見邊際的草原,任何人落在這樣的一副場景里,靜靜地牽著一匹馬,緩緩行在回家的路上,都會感到從心底里感覺到的安靜,沉下來的一陣悲涼。
      
      誰知道自由是什么,誰向往無拘無束,誰都會羨慕這里的日復(fù)一日!
      
      不用去想明天,這里是笨拙但是卻幸福的日子,這里的女人穿著各種式樣,層層疊疊的長裙,害羞的時候,想念的時候,或者散步的時候都要玩弄那繁復(fù)的流蘇花邊來,這里的哥薩克漢子都是騎馬的好手,在這里的今天和明天,昨天和今天,統(tǒng)統(tǒng)象是孿生姐妹一樣,無所變化。
      良善的人們總是一樣吧!但是他們終于被滔滔的歷史洪流卷進去,成了長卷里的一截,成了名詞百科,可是這些都不能述說他們?nèi)康南才贰?br />   葛里高利嘛,他本來不該愛上阿克西妮亞,但是想到她的不幸福,就像她自己說的,為了受過的苦,為了爭取自己,她要愛個夠??墒撬麤Q定放下風流艷史成了家,娜塔莉亞那么好,討所有的人喜歡,卻只能被拋棄,看著他去奔向另一個她。潦草地只是給了她幾個大字
      “一個人活下去吧!”
      
      他在一個時代背景下,盡管是倔強,盡管是有著神奇的好運道,和使不盡的精力,卻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怎么選擇都是錯!
      
      戰(zhàn)爭很殘酷,從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而戰(zhàn)到開始清醒,為沙皇而戰(zhàn)是利用,為紅軍而戰(zhàn)是不明就里,為白軍而戰(zhàn)終于走上絕路,輾轉(zhuǎn)在幾條道路中間,終于找不到可以繼續(xù)的路。
      
      我喜歡在戰(zhàn)火間隙里那些哥薩克們或高昂或低郁的歌謠,每一首里面都是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尤其是對等待的妻子的思念。別樣的鐵血柔情,在篝火的影子里,閃閃爍爍。
      
      冬天白皚皚的雪,陽光好的時候融雪的味道,春天來臨的時候漲了的頓河;那里的夏天彎著腰割著黑麥的漢子,暴雨正猛烈的時候冒著危險捕魚的老頭兒,秋天里的樺樹林里的馬蹄聲,有種悲愴滄桑的感覺,無管前往那里都是一股子蠻勁的勇氣,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生活盡管不可掌握,盡管只是被夾裹著在逆流中,卻依然這樣的有柔韌的,內(nèi)在的力量。
      
      那壯闊的畫卷里是無可挽回的命運,每個人都那么投入劇情,那么專注于自己的角色,即使無足輕重罷,也是一種心安理得。
      
      懶于討論社會意識形態(tài),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歷史,也懶于去想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緣由變化,想起艾默生的那句話,那已經(jīng)發(fā)生的和即將來到的,相比于深藏于我們內(nèi)里的,皆為微末。
  •   草原上自由的哥薩克。充滿苦難的俄羅斯文學很有力量,又讓人安靜。
    《白鹿原》之類的小說算不算國產(chǎn)模仿這一類蘇俄文學的代表?陳忠實應(yīng)該是讀著俄羅斯文學長大的吧。
    BTW 好喜歡你的文字~
  •   謝謝捧場。 ^^
    沒看過 白鹿原 ,沒得評論了。
  •   以才情而論,肖洛霍夫是更純粹的文學家,他僅僅憑借精準的白描就足夠了,他的作品中彌漫的那種濃郁的抒情氣息,有一種來自大地的憂傷,具有折服人心的巨大的藝術(shù)力量~~~
  •   看到小資們沒完沒了地捧沒完沒了地捧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的臭腳就想笑,我愿意繼續(xù)向大家推薦偉大的俄語文學大師:
    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學的喜馬拉雅山,其思想藝術(shù)成就超越了整個歐洲文學史。就我的感受,俄語文學的特點,一是其對人性的凈化和拷問所具有永恒價值,典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二是俄羅斯文學特有的宏大開闊、氣勢磅礴的敘事話語,典型如托爾斯泰和肖洛霍夫,三是其獨有的、貴族氣質(zhì)的憂郁與抒情性,典型如蒲寧和屠格式涅夫。
    總體來說,俄語文學的氣質(zhì)是深沉、厚重、大氣,一如廣袤而嚴寒的俄羅斯的土地!尤其是大氣,比如普希金的詩,尤其是托爾斯泰和肖洛霍夫的史詩巨著,就如同高山、大河、海洋、天空、宇宙一樣宏闊壯麗!不僅是關(guān)于俄羅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畫卷,也是關(guān)于人類生活場景的百科全書。也只有廣袤的俄羅斯的土地才能孕育出這種大氣磅礴的獨特氣質(zhì),這不僅反映在文學,再比如米哈爾科夫的電影《西伯利牙理發(fā)師》那種感覺就一個詞,大氣!俄羅斯民族這種氣質(zhì),也和他們獨特的宗教有關(guān),東正教。俄國人骨子里就有關(guān)于一個上帝,一個帝國,一個世界的拯救精神。
    如果說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一類的小資文學是院子里的麻雀的話,那么,俄羅斯文學就是翱翔于高天之上的雄鷹;如果說小資文學是屋子里的寵物狗的話,那么,俄羅斯文學就是雄據(jù)在山頭的獅子。
  •   “一片很大的、在春風中飄蕩的白云,一時遮住了太陽,灰色的云影追過了葛利高里,顯得那么緩慢地沿著山崗向前飄去。葛利高里把視線從越來越近的克利莫夫卡的院落轉(zhuǎn)移到這片順著潮濕的褐色土地滑去的陰影,轉(zhuǎn)移到一片在他前面往什么地方奔的淺黃色、令人愉快的陽光上。突然腦子里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追趕那片在地上跑的光亮的愿望。葛利高里把馬一夾,放馬全速跑去,——追著、追著,離那道把光和影隔開的、移動的界線越來越近了。他又拼命跑了幾秒鐘——伸出去的馬頭上已經(jīng)一片陽光,馬身上的棗紅色的毛閃著耀眼的亮光。正在葛利高里越過那片隱隱約約的云影邊緣的時候,突然從胡同里傳出急促的射擊聲。風立即把槍聲送來,越離越近、越來越響。又過了一瞬間——葛利高里從自己馬的蹄聲、子彈聲和在耳朵里嗡嗡叫的風聲中,已經(jīng)聽不到身后連隊奔馳的轟鳴聲了。馬群沉重的、震撼著潮濕的處女地的奔騰聲,好像已經(jīng)從他的聽覺中消失,——仿佛已經(jīng)離他遠去,在消逝。一剎那,迎面響起了猛烈的射擊聲,就像人們往火堆里投進了干柴,噼啪一陣亂響;成群的子彈嗖嗖叫著。葛利高里在慌亂和恐怖中回頭一看。不知所措的絕望心情和憤怒使他的臉痙攣起來,變得非常難看。連隊扔下葛利高里,掉轉(zhuǎn)馬頭,往回跑去。不遠的地方,連長騎在馬上亂轉(zhuǎn),笨拙地揮舞著馬刀,哭號著,扯著破嗓子,沙啞地大聲喊叫。只有兩個哥薩克跑到葛利高里跟前來,還有普羅霍爾?濟科夫,他收緊韁繩,掉轉(zhuǎn)馬頭,朝連長跑去。其余的人都四散奔回,把馬刀插進鞘,拼命在用鞭子抽馬。
    葛利高里只在剎那間,曾減慢速度,想弄清身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連隊并未遭受損失就突然往回逃竄。在這一剎那,他意識到:不能向后轉(zhuǎn),不能逃走,——而是要向前沖!他看到,在離他有一百沙繩遠,胡同里的籬笆后面,有七名紅軍戰(zhàn)士正在一輛裝著機槍的馬車邊忙活,企圖掉轉(zhuǎn)機槍槍口,掃射向他們沖來的哥薩克;但是在這么狹窄的小胡同里,顯然是很難做到的:機槍沉默無聲,步槍的射擊聲也越來越稀疏,葛利高里覺得子彈的嘯聲也越來越弱了。葛利高里撥馬走正,想越過一道從前用來圍擋果園的、倒塌的籬笆,沖到這條胡同里去。他把視線離開籬笆,不知怎么突然就像用望遠鏡看到了似的,清晰地看到水兵們已經(jīng)在他身旁,他們正在忙亂地往下卸馬,看見了他們骯臟的黑帆布制服和緊扣在頭上、把臉變成圓得非?;臒o檐帽。兩個水兵砍斷了馬套,第三個把腦袋縮進肩膀,在機槍旁邊忙活,其余的人站著或跪在地上,用步槍向葛利高里射擊。跑得越近,看見他們的手正在扳動步槍的大栓,聽見了尖利的,朝他打來的槍聲。槍聲很急,一聲跟一聲,槍托子也那么迅速地在他們肩頭跳動,這倒使渾身大汗的葛利高里充滿了愉快的信心:“他們打不中的!”
    籬笆在馬蹄下咯吱響了一聲,被甩在后面了。葛利高里舉起刀,瞇縫起眼睛,選中了最前面的那個水兵。腦子里又冒出了一個恐怖念頭:“他們正對準我射擊……馬直立起來……把我扔下來……他們就會把我打死!……”已經(jīng)朝他打了兩槍,仿佛是從遠處傳來一陣喊聲:“我們活捉他!”眼前是一張英勇的、前額光光的、張牙露齒的臉,無檐帽的飄帶迎風亂舞,帽箍上的金字已經(jīng)褪色,暗淡無光……葛利高里緊踏馬鐙,揮刀砍去——覺得刀鋒黏糊糊地砍進了水兵柔軟的、有彈性的身軀。第二個水兵脖子很粗、身體健壯,開槍打穿了葛利高里左肩上的肌肉,當即就被普羅霍爾?濟科夫的馬刀削去半邊腦袋,倒在地上。葛利高里撥馬朝近處的槍栓響處沖去。一個黑魆魆的步槍口正從裝著機槍的馬車后面伸出,直對著他的臉。他使勁把身子往左一歪,連馬鞍子都活動了,呼哧直喘的發(fā)瘋的馬也跟著晃了一下,躲開了在他頭頂尖聲號叫的死神,在馬躍過機槍馬車的車轅時,砍死了那個開槍的水兵,水兵的一只手還沒來得及用槍栓把第二顆子彈頂進槍膛。
    在短短的一瞬間(后來這一瞬間在葛利高里的腦子里卻變成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他砍死了四名水兵,也不聽普羅霍爾?濟科夫的呼叫,又去追趕藏在胡同拐彎處的第五個水兵。但是這時趕到葛利高里面前去的連長抓住了他的馬籠頭。
    “你往哪兒去呀?!他們會把你打死的!……板棚后面他們還有一挺機槍呢!”
    又趕來兩個哥薩克和普羅霍爾,他們立刻下了馬,跑到葛利高里跟前,強行把他從馬上拉下來。他在他們的手里掙扎著,喊:
    “放開我,壞蛋!……我要把這伙水兵!……統(tǒng)統(tǒng)……砍死!……”
    “葛利高里?潘苔萊維奇!麥列霍夫同志!請您清醒清醒吧!”普羅霍爾苦苦地勸他說。
    “你們放開我吧,弟兄們!”葛利高里已經(jīng)換了另一種頹喪的聲調(diào)請求說。
    哥薩克們放開了他。連長悄悄地對普羅霍爾說:
    “扶他上馬,護送他到古森卡去,看樣子,他是病啦?!?br /> 連長朝馬走去,命令連隊:
    “上——馬!……”
    但是這時葛利高里把皮帽子往雪上一扔,搖搖晃晃地站了一會兒,忽然牙咬得咯吱咯吱直響,大聲哼哼起來,臉色變得非常難看,扯起身上穿的軍大衣扣子。連長還沒來得及朝葛利高里邁出一步,他就一頭栽到地上,裸露的胸膛貼在雪上。他號哭起來,哭得渾身直哆嗦,像狗一樣,用嘴舐著籬笆邊的殘雪。后來,在神智清醒的那一剎那,他想站起來,但是怎么也起不來,于是他扭過淚流縱橫、被疼痛弄得不成樣子的臉,朝聚集在他四周的哥薩克們,聲嘶力竭、粗野地呼喊:
    “我砍死的是什么人呀?……”他生平第一次在痛苦地抽搐中掙扎,滿嘴噴著白沫喊叫:“弟兄們,我是得不到饒恕的!……看在上帝面上,砍死我吧……為了圣母……把我處死吧!……”
    連長趕忙跑到葛利高里跟前,同一個排長一起,彎腰俯在他身上,把系馬刀的皮帶和軍用背包扯下來,捂上他的嘴,壓住腿。但是他的身子雖然被他們壓著,好半天還彎得像弓一樣,用兩條痙攣著的、挺直的腿亂刨著細雪,一面哼哼著,一面用頭往馬蹄翻起的、閃著亮光的、肥沃的黑土地上亂撞,他生在這塊土地上,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他曾充分享受了生活為他準備的一切——甘少苦多。
    只有野草是這樣在土地上生長,它吮吸著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土地的奶汁,漠不關(guān)心地接受陽光的撫愛和惡劣天氣的摧殘。在暴風雨致命的襲擊中馴順地倒下去。然后,把種子迎風撒去,同樣是那么漠不關(guān)心地死去,枯萎的草莖沙沙作響,向照耀著死亡的秋陽致敬……”
    就看看這一段,那種細致入微、出神入化的心理捕捉,對于復(fù)雜場面精確、生動、完美、有序的描繪和展現(xiàn),對生命悲劇性的哲學感悟,而整個場景,又如此和諧、自然,宛如天成!這樣的文章,中國五千年沒都沒人能寫出來!再過一百年,還是寫不出來!反正我這輩子是寫不出來的……
    我們有什么資格不佩服人家?
  •   肖洛霍夫這樣真實地描寫了十月革命前后的情況,對共產(chǎn)黨也多有揭露,他怎么活過蘇聯(lián)大清洗,還得到斯大林賞識的呢?真是搞不懂。
  •   肖洛霍夫在大清洗中險些遭到殺戮,他連夜坐火車逃走,去找斯大林,才保了一條命,斯大林雖然殘暴,卻很愛才。
  •   現(xiàn)在沒有幾個人還能踏踏實實的閱讀并鐘愛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了。
    與樓主握手。
  •   握手。
  •   看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有一種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之感;而看戰(zhàn)爭與和平、日瓦戈醫(yī)生等作品。則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地研讀。應(yīng)該說,肖洛霍夫更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
  •   可惜肖洛霍夫第二部戰(zhàn)爭軍事題材的小說:《他們?yōu)樽鎳鴳?zhàn)》,因為種種當時的政治原因,沒有得以發(fā)表和流傳,這有可能是一部足以與頓河同樣厚重的作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