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文學史

出版時間:200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王煥生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亞平寧半島郁郁蒼蒼,像一只長筒靴子,由北斜向東南,深入地中海中。歷來以自然條件優(yōu)越、盛產(chǎn)糧食著稱的西西里島位于半島西南方,僅以一條狹窄的海峽與半島相隔,有如靴尖的裝飾瑰寶。在半島的北方,阿爾卑斯山東西走向,高峻陡峭,把亞平寧半島與歐洲大陸隔開,成為半島北部的天然屏障。在半島上,亞平寧山脈由北向南蜿蜒,山勢東側(cè)峻峭,西側(cè)較為平緩,形成一片片起伏的丘陵地和開闊的平原,適宜于農(nóng)業(yè)耕作和畜牧。臺伯河是半島中部的主要河流,它由亞平寧山脈東北部的狹壑發(fā)源后,由北向南流至半島中部,折向西淌,注入半島西側(cè)的第勒尼安海。古代羅馬就起源于臺伯河入??诟浇囊黄鹆甑兀抢锍蔀樵?jīng)盛極一時的古代羅馬國家的發(fā)祥地。
目 錄
============================
第一編早期文學
第二編文學的興起
第三編文學的繁榮
第四編文學的“黃金時期” 第五編文學的“白銀時間”
第六編文學的衰落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編 早期文學——文學的發(fā)軔
引言
第一章 文學的萌芽和失落
第二編 文學的興起——共和國中期文學
引言
第二章 第一批詩人
第三章 普勞圖斯
第四章 恩尼烏斯
第五章 普勞圖斯之后的喜劇
第六章 泰倫提烏斯
第七章 恩尼烏斯之后的悲劇
第八章 散文的發(fā)展
第九章 諷刺詩
第三編 文學的繁榮——共和國后期文學
引言
第十章 盧克萊修及其哲理詩《物性論》
第十一章 新詩派和卡圖盧斯的抒情詩
第十二章 戲劇
第十三章 散文著述
第十四章 羅馬演說術(shù)和西塞羅
第四編 文學的“黃金時期”——奧古斯都時期文學
引言
第十五章 維吉爾
第十六章 賀拉斯
第十七章 愛情哀歌
第十八章 奧維德
第十九章 散文
第五編 文學的“白銀時期”——帝國前期文學
引言
第二十章 詩歌
第二十一章 散文
第二十二章 塞內(nèi)加
第二十三章 盧卡努斯及其《內(nèi)戰(zhàn)紀》
第二十四章 諷刺文學
第二十五章 科學著作
第二十六章 昆提利安
第二十七章 小普林尼
第二十八章 史詩詩人
第二十九章 塔西陀及其歷史著述
第三十章 弗隆托
第三十一章 革利烏斯
第三十二章 公元2世紀詩歌
第三十三章 阿普列尤斯
第三十四章 斯維托尼烏斯和其他歷史學家
第六編 文學的衰落——帝國后期文學
引言
第三十五章 詩歌
第三十六章 歷史散文
第三十七章 演說術(shù)和其他學術(shù)性著述
第三十八章 敘事文學
結(jié)束語
附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羅馬文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盧基利烏斯在一首詩里談?wù)摰滦缘暮x。他認為作為一個有德性的人,應(yīng)該永遠能正確意識行為的后果,正確分清榮譽、權(quán)利和利益,分清什么是好和壞,知道愿望的界限和分寸,正確認識財產(chǎn)的價值,敬重值得敬重的人,做好人的朋友,不與壞人結(jié)交。他號召恢復公民道德,認為對于公民來說,第一位的是國家利益,要求公民把自己整個身心都獻給它,其次才是親人的利益,最后才是自己個人的利益。
        盧基利烏斯對德性的界定既包含羅馬傳統(tǒng)觀念中的道德要求,也包含斯多葛派哲學的理想,是對當時羅馬社會道德開始出現(xiàn)墮落的一種批評和呼吁,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理想公民”的思想,這一思想后來為西塞羅所繼承和發(fā)揮。
        從傳世的片段可以看出,盧基利烏斯對各種社會惡習,如吝嗇、奢侈、虛榮、迷信、放蕩等都進行了尖銳的嘲諷。他批評當時社會對財富的貪婪和社會道德的墮落。令詩人氣憤的是黃金和虛榮成為美德的標志,金錢成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標準,人們都陷入了欺騙、陰謀和虛偽之中,不管是元老或是普通人,都在互相敵視、爭斗。他所嘲諷的對象包括社會各階層的人,包括活著的和早已故去的。他的倫理觀點主要是斯多葛派的,因此他對伊壁鳩魯派的享樂觀點也持嘲諷態(tài)度。他希望通過批評,能健康羅馬社會,克服各種報復和沖突,從而緩和人們對貴族和富人的不滿。盧基利烏斯根據(jù)斯多葛派哲學的原則,力圖在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現(xiàn)實中,尋找一條理智的、適中的路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