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百首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姜劍云  頁數:235  
Tag標簽:無  

前言

  禪,梵文“禪那”(Dhyana)的音譯,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原指靜坐默念,心注一境。但“禪”之含義非止一種解釋:可表示與佛教相關的種種事物,如“禪子”、“禪眾”泛指佛門中人,“禪宇”、“禪林”概稱佛教寺院,“禪燈”、“禪椅”皆言僧人日用雜物,等等;也可專指禪宗。自唐代慧能后,禪宗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經不必念,禪不必坐,雖然以“禪”命宗,但是字義已轉,可見此“禪”非彼“禪”。  如此說起來,則“禪詩”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命意造境傾向于禪宗旨趣者,乃狹義之禪詩;否則,不過是涉佛涉禪,統(tǒng)屬廣義之禪詩?! 《U詩,禪與詩的有機結合。倘精選標準從嚴的話,應該做到:有禪思而無詩情者,哪怕是禪師所做,不選;有詩情而無禪思者,即便是僧詩,亦不選?!霸姙槎U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元好問《答俊書記學詩》)禪味、詩味具足、妙合者乃上品?! 】紤]到對“禪詩”的習慣認知,今廣義與狹義兼容。于是,上起東晉高僧慧遠,中歷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近代情僧曼殊,于作者98101人中,計選詩109題115首,成此《禪詩百首》。作者中,有佛門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作品中,有五七言律絕,也有古風歌行?! £P于禪詩,據其內容、手法等方面的特點,略分三類?! 《U言詩——不離文字之禪。禪言,猶言言禪、論禪。其特點是引經據典,正面談佛論道,而非繞路說禪。或者直接講論佛禪之理,或者敘寫佛事活動,或者抒發(fā)對佛禪的崇信與感悟。這類詩的缺陷在于好發(fā)議論,輕者拖著“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詩的外殼,教化色彩很濃?! 《U境詩——不立文字之禪。這一類詩的特點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禪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設象寄意,讀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藝術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韻外之致”,正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U趣詩——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之禪。這一類詩介于禪言詩與禪境詩之間。詩中不乏“悟空”、“解脫”之類字眼,禪意有跡可尋。但言禪理而避免理勝于辭,藉重形象,更突出禪趣。所以說是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稱得上是有禪的機鋒、禪的睿思、禪的理趣、富于藝術美感的、用詩寫成的禪話?! ≡娧灾荆娋壡?,換言之,詩是心境的外化。禪詩,則是禪者心境的外化,乃以詩美傳達禪悅。明代知空和尚評陳佐才詩曰:“今山僧與居士評詩,居士與山僧談禪,何耶?自古詩情半個禪,以詩為禪,以禪為詩,無可無不可也?!?轉引自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蘇軾說得好:“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以禪人詩,是詩家禪悟之所得。古人參證公案,今人解讀禪詩,不妨都喚作“文字禪”,可以視之為“默照禪”的補充。禪在生活中,禪在身邊,禪在當下。對于現代人而言,讀點兒禪詩,有益于放松的疲憊身心,提高生活的質量。  禪家為避免落于言筌,往往繞路說禪,常常設象寓意。然而,形象大于思想,所以用文字解讀形象,本身就是愚蠢的行為,因為言不盡意,說似一物即不中。聰明的做法是舍象取意,得意忘言?!鞍残脑蟹?,不語即為禪?!?吳寬《次韻沈啟南僧齋夜坐》)  再則,佛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f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禪,不立文字,本不可說,開口便錯。禪,不離文字,不能不說,閉口則喪。這是個矛盾。如今擔驚受怕的是,我們強作解說,更何況是門外說禪,等著挨大師們的棒喝吧!  臨交稿時還有擔憂。這本小冊子是藉力于霍貴高、李朝杰、馮淑然、張立華、閻瑋、盧萌諸君子共同完成的,倘封面盡署六君子不便,我無疑是欺世盜名了。六君子語我曰:“五蘊非有,四大皆空,胡不悟若斯!隨緣吧?!薄 〗獎υ啤 ?008年3月于河北大學工商學院

內容概要

  《禪詩百首》上起東晉高僧慧遠,中歷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近代情僧曼殊,于作者98101人中,計選詩109題115首,成此《禪詩百首》。作者中,有佛門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作品中,有五七言律絕,也有古風歌行。關于禪詩,據其內容、手法等方面的特點,略分三類。禪言詩——不離文字之禪。禪言,猶言言禪、論禪。其特點是引經據典,正面談佛論道,而非繞路說禪。或者直接講論佛禪之理,或者敘寫佛事活動,或者抒發(fā)對佛禪的崇信與感悟。這類詩的缺陷在于好發(fā)議論,輕者拖著“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詩的外殼,教化色彩很濃。  禪境詩——不立文字之禪。這一類詩的特點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禪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設象寄意,讀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藝術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韻外之致”,正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U趣詩——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之禪。這一類詩介于禪言詩與禪境詩之間。詩中不乏“悟空”、“解脫”之類字眼,禪意有跡可尋。但言禪理而避免理勝于辭,藉重形象,更突出禪趣。所以說是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稱得上是有禪的機鋒、禪的睿思、禪的理趣、富于藝術美感的、用詩寫成的禪話?! ≡娧灾?,詩緣情,換言之,詩是心境的外化。禪詩,則是禪者心境的外化,乃以詩美傳達禪悅。明代知空和尚評陳佐才詩曰:“今山僧與居士評詩,居士與山僧談禪,何耶?自古詩情半個禪,以詩為禪,以禪為詩,無可無不可也?!?轉引自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蘇軾說得好:“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以禪人詩,是詩家禪悟之所得。古人參證公案,今人解讀禪詩,不妨都喚作“文字禪”,可以視之為“默照禪”的補充。

作者簡介

  姜劍云,筆名吉云,1960年生,江蘇東臺人。1980年中文??飘厴I(yè)(鹽城師專),199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山西大學),200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河北大學),2003年獲“優(yōu)秀博士后”榮譽稱號(南開大學)。現為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后)導師。2007年任河北大學工商學院人文學部主任,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中國九三學社社員,國家社科基金成果通訊鑒定專家。在《文學評論》、《光明日報》等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并有成果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或摘要,在中華書局、東方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持國家級基金項目2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河北省中青年社科專家“五十人工程”人選,教育部、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基金項目通訊評審與鑒定專家,中國遼金文學學會理事,河北省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家協(xié)會副會長。

書籍目錄

總序:禪是智慧自序第一章 禪言詩——不離文字之禪1 廬山東林雜詩2 游石門詩3 登石室飯僧詩4 展敬上風林寺5 觀影元非有6 左手握驪珠7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8 投道一師蘭若宿9 飯覆釜山僧10 過香積寺11 廬山東林寺夜懷12 游龍門奉先寺13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14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15 支公詩16 讀謝靈運詩17 贈圓上人18 題僧壁19 將赴京留贈僧院20 贈持法華經僧21 題廣喜法師堂22 禪齋23 段居士粟庵24 槿花25 和南質張學士敏之見贈26 淦居士見訪27 山居28 閑詠29 嶺南六祖禪師菩提樹下藏發(fā)甕子圖歌30 閨人禪誦甚勤喜贈二首31 云在法師西山讀莊子32 秋夜聞梵33 禪悅二首第二章 禪境詩——不立文字之禪34 題僧房35 辛夷塢36 滁州西澗37 贈藥山高僧惟儼38 江雪39 大林寺桃花40 船居寓意41 長安逢江南僧42 山居詩43 播秧詩44 雜詩45 獅子峰46 小溪47 登寶公塔48 題西林壁49 西齋晝臥50 題梵隱院方丈梅51 絕句52 晚春53 庵居54 錦鏡池55 野望56 茄子57 松58 山中雜言59 青山60 詠云61 小吳軒62 悟道詩63 游天竺64 曉過西湖65 游幻住庵留贈月千江上人66 落葉67 寄太虛上人68 贈博也上人第三章 禪趣詩——不立文字亦不離文字之禪69 儂家暫下山70 終南別業(yè)71 題破山寺后禪院72 題道虔上人竹房73 與虞沔州謁藏真上人74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75 過仙游寺76 寄韜光禪師77 贈日本僧智藏78 戲贈靈澈上人79 贈胡僧80 寄太白無能禪師81 題萬道人禪房82 寄禪師83 題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閣84 題湯泉壁85 金山寺86 和子由澠池懷舊87 口占絕句88 處州水南庵89 學詩詩90 詠石僧91 山寺92 宴坐庵93 庵中自題94 住天臺山95 訪益上人蘭若96 題川無竭寄傲窗97 送存書記98 山居99 游靈鷲寺100 宿靈巖101 南峰宴坐僧102 白云深處為天平圭上人賦103 禪舫為順上人賦104 空舟為寶林寺僧題105 過云棲見蓮池上人有狗丑韭酒紐詩戲作106 己亥雜詩(其一六五)107 暑月訪龍?zhí)都亩U上人108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109 住西湖白云禪院作此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這首詩名為記游詩,實際上是寫廬山諸道人游山水時,面對山水領悟佛理,由此而生的欣悅之情,是當時廬山諸道人同題共賦中的一篇?!  俺d非有本,理感興自生。忽聞石門游,奇唱發(fā)幽情?!背坏呐d致是因游山水、感佛理而生的。“超興”是指詩人雖在游山水,并不在意美麗的景致,而在于在山水面前體會佛法的心態(tài)。有了這種心態(tài),就會產生一種美妙的感受,詩人稱之為“超興”?!  板缴阉荚岂{,望崖想曾城?!薄霸恰?,古代神話中昆侖山最高處,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詩人看到自己衣衫飄飄,就想到自己在騰云而走;看到山崖,就想到自己正在仙境之中。  “馳步乘長巖,不覺質有輕。”詩人在山巖上快步行走,覺得身體慢慢輕了許多,好像正在脫胎換骨變成仙人?!  俺C首登靈闕,眇若凌太清。”昂首登上靈闕山,恍若在凌空虛度?!  岸俗\虛論,轉彼玄中經?!边@兩句描寫諸道人談玄論佛的情狀。他們在議論什么呢?他們在議論如何是人間的至道?! ∽罱K的結論是:“神仙同物化,未若兩俱冥?!鄙裣傻纳铍m好,但終究要與物同化,還不如物我俱冥,體證終極的涅般境界?! ∧泳辰绲降资鞘裁礃幼??梁啟超在《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中說:“(涅境界)大概是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系縛的一種境界?!卑凑斩U宗的教義,這種境界說不得,一說便錯。有道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去說,不去想,斷絕了言語、思維、意識的當下,就得到了涅佛果。這種境界存在于名相之外,是心之本性與自然之道的冥合。它并不否定有情人生,也不是消極厭世,而是隨緣任運的人生態(tài)度,淡定從容的心理狀態(tài),遠離得失榮辱,遠離是非成敗,直接從紛繁的矛盾跳出來,直接領會生命、生活的本質,把握終極的大道。從佛教中汲取智慧,體證涅之道,會讓我們的心靈更自由而坦然,充滿快樂和甜美?! ?登石室飯僧詩  迎旭凌絕嶝,映泫歸溆浦?! °@燧斷山木,掩岸瑾石戶?! 〗Y架非丹甍,藉田資宿莽?! ⊥蜗⑿目停瑫崛蝗艨啥??! ∏逑鲲Z浮煙,空林響法鼓?! ⊥鼞厌蝥t鰷,攝生馴兕虎?! ⊥麕X眷靈鷲,延心念凈土?! ∪舫怂牡扔^,永拔三界苦?! ≈x靈運(385-433年)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他出生的時候,家族中赫赫有名的謝安、謝玄相繼去世,謝靈運的父親謝煥是個弱智,家族中不幸的事一件接著一件。  謝靈運一出生就很聰明,被全家寄以厚望,長到三四歲的時候,被送到錢塘杜明師道館中寄養(yǎng),想借助宗教的力量祓除謝家的不祥,直到十五歲時,杜明師去世以后,才回到家中。由于長期在外客居,謝靈運又被稱作“客兒”?! 》掂l(xiāng)以后,本可以立致公卿的,但是,門閥土族的勢力正在衰退,謝靈運郁郁而不得志。后來,劉裕建立宋朝,加強了對門閥士族的排擠和打壓,謝靈運懷著一顆孤苦郁悶的心,“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以至于“與王弘之諸人出千秋亭飲酒,裸身大呼”(《宋書·謝靈運傳》)。他只有把自己放任于山水之間,才能減輕心靈的痛苦。因此,在他的詩中,既可以見出寄情山水、暫得超脫的欣悅,又  折射出潛藏于生命深處的痛苦?! ≡撛娮饔诰捌皆辏?23年)夏秋之際,謝靈運初次歸隱家鄉(xiāng)始寧后參加的一次佛教活動——向僧人施舍粥飯。全詩基調平靜淡泊,既有野逸之趣,又有出世情懷,以體悟佛理為旨歸,是謝詩中玄思較深的一篇?!  坝窳杞^嶝,映泫歸溆浦?!痹绯?,詩人迎著初升的太陽,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又在流水朝陽的輝映中,來到小溪的岸邊?!  般@燧斷山木,掩岸瑾石戶。結架非丹甍,藉田資宿莽?!痹娙四慷昧松饲蹇嗟纳?。僧人仍用古老的方法鉆木取火。在岸邊的高地上,是他們石砌泥封的小屋,掩蓋屋頂的是采自田野的宿莽。僧人遠離人寰,息心去欲,過著簡樸苦寂的清修生活。此時詩人又把視線轉向林中。  “同游息心客,曖然若可睹。清霄飚浮煙,空林響法鼓?!敝灰娝麄冮e散無拘,任心漫游,在幽暖的山林中時隱時現。晴空之中,浮煙輕飚,法鼓聲聲,林寂心靜?!  巴鼞厌蝥t鰷”,狎,親近。此用《列子》典:“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碧壬蹲街模B便舞而不落于地,倘泯滅了機心,則魚亦視之如同類。水面上,水鳥自由飛翔;小溪中,魚兒隨意暢游。詩人此時也忘懷塵世煩惱,身心沉浸在自由觀照的快意之中,同時也感悟到了養(yǎng)生之道:“攝生馴兕虎?!睌z生,即養(yǎng)生。此句典出《老子》:“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善于養(yǎng)生的人,行路的時候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進入軍中也不會遭到殺戮,總之不會自蹈死地。在老子看來,人沒有求生之念,沒有畏死之心,泯滅了自身和外物的界限而歸于玄同,就達到了全身之道的極點,任何東西也不能傷害他了。這兩句詩描寫了詩人暫得。

編輯推薦

  禪在生活中,禪在身邊,禪在當下。對于現代人而言,讀點兒禪詩,有益于放松的疲憊身心,提高生活的質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禪詩百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禪宗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也產生重要影響。禪是最典型的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產物。禪在印度古已有之。從佛弟子達摩東渡到五祖弘忍,禪宗在中土不斷發(fā)展壯大。然而,使禪宗發(fā)生根本變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數民族,地處邊遠,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獲得衣缽,對禪宗進行了一場徹底的改革,被稱為“六祖革命”。這場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國佛教,禪宗本身獲得極大發(fā)展,幾乎成了中國佛教的代名詞。禪的實質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放。這種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禪宗,反過來又對中國哲學、政治、思想、文學、藝術、民俗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禪宗思想影響下產生的禪詩,成為一種“禪文學”,此外,還有充滿禪味的散文、小說、戲劇等。在內容上看,禪詩可分為禪理詩和禪意詩兩類。禪理詩,又可分為示法詩、開悟詩、贊頌詩等,這類詩富于禪家的哲理和智慧。 禪通過內省體驗,產生妙語,形諸文字。禪詩精妙、小巧,注重啟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銳的感悟,讀后令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禪詩充滿禪家超塵脫俗、淡帕寧靜的情趣。禪詩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數量豐富,影響深遠,其中一些名作廣為傳頌,如慧能的示法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奔坝兰味U師證道歌等等,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廣為傳頌。在中國歷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禪佛,有崇佛參禪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現了眾多禪詩人,如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蘇東坡等等,蔚為大觀。崇道的李白寫下《廬山東林寺夜懷》一詩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fā)”之句,充滿禪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之詠。古人寫了很多以“學詩渾似學參禪”的詩句,還涌現出了不少以禪論詩的詩學著作。禪詩是中國詩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沒有受到中國文學界的重視。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禪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國得到特別的發(fā)展”。近十多年來,在中國一部分有識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禪宗熱”。
      禪宗、禪詩與伊斯蘭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最引人關注的派別——蘇非、蘇非文學,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謂異曲同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