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漫筆

出版時間:2001-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趙珩  頁數(shù):27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饕餮本為人所不齒的“好吃鬼”,但蘇軾卻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從此“老饕”遂成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稱。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飲食,甚至不乏擅長烹飪者,什么“東坡肉”、“潘魚”、“譚家菜”……真可謂不勝枚舉。古代的暫且不說,現(xiàn)代的梁實秋先生、王世襄先生、汪曾祺先生以及本書作者趙珩先生皆是此道高手。。。(因三聯(lián)盤點,缺貨一月,今天新到貨?。?/pre>

作者簡介

  趙珩,1948年出生,現(xiàn)任北京燕山出版社編審、總編輯,北京史研究會理事,從事文化史、北京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筆》、《彀外譚屑》等。

書籍目錄

目錄: 序自序閩北光餅杏花春雨話冶春說糟飲料瑣談憶吉士林被異化了的蒙古烤肉蜜汁紅苕老麥的粽子中山公園的藤蘿餅九華春筍輝縣吃海參鄭宅肉松早茶、早點種種第一次喝豆汁兒閑話伊府面中山食禾蟲北海的三處茶座憶灶溫金華燒餅與寧波苔條西安稠酒與泡饃豆腐干絮語漫話食鴨康樂三遷“堂倌兒”的學問鎮(zhèn)江端午鰣魚肥油酥餅熱蘿卜香曹溪圣水南華佛茶從法國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東江鹽焗雞俄國老太太塔爾寺酸奶臺北飲撰一瞥中秋話月餅藥羹鱸膾的寂寞憶華宮從“看戲也是讀書”說到“治大國如烹小鮮”鏡泊魚米西瓜的退化與變種川戲與川菜家廚漫憶“何山藥”與爆肚滿也說名人與吃說惡吃食單瑣話短訂雜憶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杏花春雨話冶春  說起揚州的點心,人們總會想起富春茶社。那里的雜花色包子、蝦仁澆頭的兩面黃炒面、火腿干絲都令人難忘。下午兩三點鐘,富春已是人滿為患,沏上一壺茶,叫一客雜花色或是一碗干絲,無論是在前廳還是后園,早些年吃的內容實質倒是一視同仁。到富春吃點心,點心是很精致的,只是環(huán)境喧囂了些,尤其是品種最齊全的下午(富春上午也賣點心,但以蒸食為主,如大包、雜色包、千層油糕等),座無虛席,過賣穿梭,只能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注意力全在味覺上。富春名為茶社,茶在其次,在這種環(huán)境中哪里談得到品茗,我想茶的作用只是為了沖淡口中的油膩罷了。如果真為喝茶,只有在冶春茶社才能做到名符其實。從城北的梅花嶺畔史公祠西行,沿河不遠即是冶春園。  城北自清代以來,一向是揚州最佳勝之地,據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肪錄》記載,自天寧寺至虹橋一帶,茶肆甚多,最著名的有“且停車”、“七賢居”等。清明前后,游人如織,正所謂“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住蘭橈”一帶?! ∫贝翰枭缡桥R水而筑的草廬水榭,三面環(huán)水,倚窗憑欄,水光樹色盡收眼底。窗外的河不寬,但可直通到瘦西湖的虹橋,偶爾有小船駛過,劃破水面的平靜。河的兩側樹木蔥寵,冶春草廬掩映其中。冶春與鬧市近在咫尺,一水之隔,兩個世界,真可以說是鬧中取靜了?! ≌f是杏花春雨,未免早了一些,冶春最好的季節(jié),當在仲春之后綠肥紅瘦時。這時江南的新茶剛剛摘下運到,于是冶春門口會立上一塊“新茶已到”的牌子,言簡意賅,勝于多少廣告文字。冶春的茶是好的,在我的印象中,品種并不多,檔次亦無高下之分,一律是用帶蓋的瓷杯沏的,不同于時下一些以“茶文化”為號召的茶藝館、茶樓,意在茶道、美器上作文章,冶春倒是更為貼近生活些。清茶沏開后,茶葉約占了杯子的三分之二,兩三口后即要續(xù)水,一只藤皮暖壺是隨茶一起送來的,不論喝多少,坐多久,水是管夠的。茶葉確是剛剛采擷下的,碧綠生青,一兩口后,齒頰清香,心曠神怡。  四到揚州,除了1966年是在隆冬之外,另外三次都是在水木清華的春天。這三次都到冶春喝茶,大概在那里消磨過五六個下午,幾乎每次都趕上春雨霏霏。透過敞開的軒窗,眼前一片濕潤的綠,有時是時下時停的雨,有時是似雨似霧的煙。冶春比富春要清靜得多,無論什么時間,大多是三分之一的桌子有人占據,且老者居多,或邊品茗邊閱讀書報,或對弈手談,絕無喧鬧之感。四周樹木間的鳥語雀鳴不絕于耳,閉目聆聽,淅瀝的雨聲和小船劃過的槳聲也清晰可辨?! ∫贝阂操u點心,大多是在下午,其品種與富春茶社相比,差得是太遠了,大約只有兩三種,簡單而平民化,質量卻很好。最有名的要算是黃橋燒餅和淮揚燒麥了。黃橋燒餅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甜咸兩種,甜的是糖餡,咸的是蔥油?;磽P燒麥以糯米為餡,有少許肥瘦肉丁和冬菇,皮薄如紙,晶瑩剔透。揚州人喜食葷油,餡是重油的。淮揚燒麥比北方的三鮮燒麥個頭大,又以糯米充之,加以重油,是不宜多吃的,作為下午的點心,兩三個足矣。冶春茶客吃點心的時間,總在午后三四點鐘,一杯清茶喝得沒了味道,意興闌珊,腹中略有饑意,于是要上一只黃橋燒餅和兩個淮揚燒麥,恰到好處。這時已近黃昏,小雨初歇,便可以擇路而歸了。   ……

媒體關注與評論

  趙珩的《老饕漫筆》是文壇宿將的主題回憶。文筆清淡含蓄,文品平實端莊,頗有“粵菜”之風。書中記錄的,或人或事或風物或名勝或花絮或掌故,一概與吃相關。它用平實的語調鉤沉與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卻并不拔高,非將口腹之欲升華為文化精粹?!霸诖髩K朵頤之時,誰想到什么‘文化’?名人中饞人大抵如此,而那些專談文化、專去發(fā)掘文化的人,功夫在吃外,夠不上饞人,大多是些想當名人的凡人”

編輯推薦

  饕餮本為人所不齒的“好吃鬼”,但蘇軾卻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從此“老饕”遂成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稱。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飲食,甚至不乏擅長烹飪者,什么“東坡肉”、“潘魚”、“譚家菜”……真可謂不勝枚舉。古代的暫且不說,現(xiàn)代的梁實秋先生、王世襄先生、汪曾祺先生以及本書作者趙珩先生皆是此道高手。。。(因三聯(lián)盤點,缺貨一月,今天新到貨?。?/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饕漫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因為好吃所以喜歡談吃的隨筆
  •   三聯(lián)出品必屬精品
  •   非常棒的懷舊之作
  •   一本好書。還是不錯的
  •   不錯,就是有點學究氣,作者不太敢說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