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修養(yǎng)

出版時間:2001-7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張信剛  頁數:49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人文修養(yǎng)讀物,語言淺顯,見識廣博,具有深遠闊大的時空跨度,且在層次、角度上各有不同,從多方面表述了作者在世紀交替之際的遐想與沉思,廣征博引的論道令讀者獲益匪淺。雖然張信剛教授說自己在做節(jié)目時“往往事前準備不足到播音時才隨想隨講?!钡谶@本書中處處體現了他的廣博見識以及他廣泛的閱讀興趣。張信剛教授對歷史變遷和各類文化藝術的深刻體會通過淺顯生動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事例呈現備受廣大年輕讀者尤其是高校學生的喜愛。

作者簡介

  張信剛,1940年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62年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之后赴美,獲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及西北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博士,在美國、加拿大著名大學任教二十余年,曾任美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會長及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F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香港特區(qū)政府文化委員會主席及創(chuàng)新科技委員會成員。

書籍目錄

自序音樂隨想歷史隨想科技隨想藝文隨想人生隨想寰宇隨想語文隨想——與許美德教授對談廣播隨想——與史湄女士對談翻譯隨想——與金圣華教授對談九八隨想——與鄭錦全教授對談樂團隨想——與葉詠詩女士對談鋼琴隨想——與楊世彭教授對談對曲隨想——與楊世彭教授對談雜志隨想——與潘耀明先生對談環(huán)保隨想——與黃玉山教授對談紐約隨想——與鄭培凱教授對談文學隨想——與李歐梵教授對談建筑隨想——與何弢博士對談教學隨想——與徐碧美教授對談節(jié)目隨想教育隨想博物館隨想北京隨想文化交流隨想法國隨想生活節(jié)奏隨想美國隨想Ⅰ美國隨想Ⅱ度假隨想科舉隨想人才隨想知也無涯隨想自由隨想印刷隨想民族融合隨想

章節(jié)摘錄

  張:那么,好,等一下請你講一些得意的事情。在你講的時候,我自己倒是想起一件很窘的事,就是我在念初三的時候,我的英文學得還不錯。有一次學校舉行英文演講比賽,老師給我一篇演講詞,其實是老師寫的,我只是上臺去背誦一下。我記得我站在一張桌子后面講,桌上沒有鋪桌布,桌面上是我的上半身,桌子下面是我的兩條腿,我一路背誦的時候,一直緊張害怕,下來后同學告訴我,你的兩條腿一直在發(fā)抖。那是我十五歲的事,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好,現在請你告訴我們,你的得意的事情是什么呢?   許:得意的事情我常常想起有兩件:兩年前我在日本做訪問教授,那時經常到處去訪問,用日語會話我不太流暢,只能說些客氣話,所以常常說英文,那時經常有一個同事陪著我,她是日本人,她的英語不太好,但是她的中文很好,所以她知道我會普通話后就經常請我用普通話,讓她翻譯成日語。我發(fā)現別人看見我這個外國人竟然用中國的普通話讓別人翻譯成日語,好像是很奇怪的樣子,這可以說是得意的一種情況。另一次是在加拿大多倫多,有一天我和兩個朋友——他們兩位都是中國人,一個是南京人,一個是上海人,他們暫時住我家里。那天,我們到一家超級市場去買菜,那里有一個年老的女人,是中國人,她有問題想問他們兩個,她說的是廣東話,他們兩個都聽不懂,因為他們只會說普通話和上海話。那時我在后面聽到了,便立刻走過來,用廣東話回答她,價格怎么樣,情況怎么樣,她非常吃驚。  張:尤其是看到你是一個外國人,想不到會由你來做兩個中國人的翻譯。這讓我也想到我也有類似經驗,我在法國的時候,常看到美國或英國的游客,他們不認識路或者有個什么事情想問,法國人跟他們講不通,那時我就上去用英文、用法文跟他們翻譯了。看到一個東方人替他們翻譯,他們也感到很吃驚。另外,我還記得一件比較窘的事情。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學念書的時候。那時會說中文的白種北美人不太多,我們幾個中國同學就肆無忌憚地隨便說中文,以為全世界的人都聽不懂。有一次我們去野餐,看見一個女孩子,長得蠻漂亮的,還戴了一頂帽子,可能是遮太陽的。有一個男同學就在背后說她的裙子很漂亮、帽子也配得很好……想不到那個女孩子忽然回過頭來用中文對我們說:“你們喜歡我的帽子嗎?”原來我們一路上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說的話,她都聽懂了。我相信那個不是你吧?   許:不是我?,F在的北美人都很愿意學東方語言,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趨向。我們兩個都可以說是世界公民,會說東方的、西方的語言,到世界各處旅行都很方便,而且很有意義。  張:你說得非常正確,學了其他語言之后,你就敢于、并且樂于去別的地方旅行。有了旅行,就會增加知識,就更有動機去學別的語言,學了第一種、第二種,又學第三種、第四種?,F在我們來聽一下音樂,是肖邦作曲的“Mazurka”(《瑪祖卡》)——很短的,是有名的魯賓斯坦(Rubinstein)演奏的。  張:我們今天作的是“翻譯隨想”,今天的特別來賓是金圣華教授。剛才提到“福爾摩斯”的中文譯名,現在大家已經認同了,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福爾摩斯這個大偵探。在中文、英文或其他外文里,人名、地名的翻譯到底有什么準則和有些什么特點,你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呢?金:關于這個,大概有兩個原則,第一就是名從主人,比如說“Paris”,我們的發(fā)音是從法文,所以翻出來就是“巴黎”而不是“巴黎斯”。第二就是約定俗成,這個例子很多,你剛才說的“福爾摩斯”,大家都認同了,所以我們就不改了。其實有的翻譯很奇怪的,你想一個國家的名字叫“葡萄牙”,不是很有趣嗎?“西班牙”、“葡萄牙”……當然,現在翻譯的話,可以用別的字眼。那么在香港來說,香港翻譯的人名、地名,當初也是沒有什么準則的,所以有些地名翻譯得很滑稽、很糟糕。我覺得最糟糕的是“Waterloo Roed”,叫做“窩打老道”。(張:就是廣播道附近的窩打老道。)我常跟我先生說,香港人不是都很敬老的嗎?怎么一窩蜂去打老人家呢?另外,香港也喜歡用“打”字,什么“Char-ter”……  張:說到這里,我也常有疑問,比如就拿“渣打銀行”來說吧,當初他們請來的師爺,難道不知道在中文、在漢字里這兩個字:“渣”是“渣滓”的“渣”,“打”是打人的“打”,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不但字形不太好,意思也不好,這家銀行為什么這么多年都容忍這兩個字,不見有人替它糾正呢?  金:我想他們沒有接受過翻譯的訓練吧!  張:那是不是因為洋老板(大班)都不懂中文,所以那些師爺就這樣隨便開開玩笑。講到“渣”字,我想起英國駐香港第一任總督叫“Portinger”,在中國歷史書上翻譯成“樸鼎查”,這聽起來還是挺像樣的。在香港上環(huán)有一條小街叫“缽甸乍街”,這個缽就是沿門托缽、討飯的缽,乍——也不是個好聽的字眼,為什么一個總督的名字和一條街,會用這樣的名字呢?  金:香港的街名可是一絕,仔細一看,有翻錯的,還有翻得很特別的,用稀奇古怪的字去翻的。  張:哪些呢?  金:太多了,……中環(huán)有“畢打街”,都喜歡用打字,還有很多其他的古古怪怪的字,比如說翻錯的有“般咸道”,其實英文應念成“般南”,那個“h”是不發(fā)音的,所以那是翻錯的?! 垼耗壳斑@些街名可能是沿用了幾十年或一百年了,日前在報上,我也發(fā)現另外一個現象。當然中文的翻譯在內地最多了,臺灣及其他華語的地方用法也各有不同,就是香港有的時候用約定俗成的辦法,但是電臺的新聞播音員都用廣東話發(fā)音。如“伊拉克”,用廣東話發(fā)音,“克”字就變成“黑”,“伊拉克”就變成“伊拉黑”,與原名發(fā)音就大有區(qū)別了。另外,比如說也是海灣?。畤遥耙魂嚧蛘痰?,叫做Kuvvait,一般中文翻譯成科威特,廣東話發(fā)音就念成“Fo威得”,所以Kuwait和“Fo威得”就差很多了。這個問題在你們翻譯界有沒有討論過怎樣解決呢?   金:這個我們討論得非常多,到現在為止,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在中、港、臺三個地方所用的翻譯準則都不同,我們新出的一本《翻譯學報》就討論到這些問題,當中討論到在兩岸三地的譯名要不要統(tǒng)一?我相信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  說到我對博物館的愛好,是有來由的?! ∥沂窃谂_灣長大的,我生平第一次進博物館是在臺北市,大約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臺灣省立博物館”參觀。那是日本時代建立起來的,中國收復臺灣后,改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我現在對它的印象已經不很清晰了,因為你可以想像到,一個小學生去博物館,除了走馬看花地看看陳列呂以外,還會跟同學嬉戲一下,或者心不在焉,也不夠知識去真正了解那些東西。我就記得當時看到一只恐龍的骨骼,這只恐龍和我后來看到的恐龍比起來,好像小很多。還看過一些化石,看過一些標本,鳥獸魚蟲之類。當然也看過一點其他的雕刻等等。總之,我小時候真正接觸到的博物館就是那一個。也就是說,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對博物館的知識是非常貧乏的,對這方面的知識的輸入是比較少的。到我快要去美國念研究院的時候,我比較幸運,在入學之前,有機會先游了一趟歐洲,主要是蘇黎世、羅馬及巴黎,然后才去美國。  作為一個窮學生,能夠有機會先去巴黎逛一趟,才去美國念書,那是當時多數留學生做不到的。我有那樣的機會已經是很幸運的了,但是錢仍然非常緊。那是1963年,我記得很清楚,我到了巴黎之后,兌換了一些法郎。當時我住在塞納河左岸的一個小小的旅舍里,也不是正式的旅舍,是租了一個二人同房的房間,三個法郎一天。跟我同住一房的是一個印度人,他比我大幾歲,也是一個學生。我是人生地不熟,在那幾天里,這個印度青年成了我的游伴。我對法國還是知道一點的,因為我學過兩年半法文。但是,這個印度人比我經驗多些,他帶我坐地下鐵,東轉西轉,去了不少地方,包括世界有名的盧浮宮博物館。一進去之后,我就感覺到真正開了眼界了。盧浮宮真是包羅萬象,美不勝收。當然啦,所有去盧浮宮的人,都擠著去看《蒙娜·麗莎》,我也不能免俗。我還記得,那時候還準照相。我拿了我那個古老笨重的照相機,擠呀擠到蒙娜·麗莎面前,照了一張相。好了,就算到此一游了。那次,1963年,是我生平看過的第二個博物館,就是世界有名的盧浮宮博物館。雖然印象深刻,覺得它很高深、很雄偉,但真正理解程度還是很差的。有句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當時就是看熱鬧?! ∮刹┪镳^講到我這個印度室友,我們相處了兩三天,好像變成好朋友了。但是最后一天他做了一件不怎么對得起我的事情。那天我們約好了一起去機場,這樣可以省點車費,我是要飛  去紐約去,他要去哪里,我忘記了。早上臨離開旅舍的時候,時間還允許,我想洗個澡,他跟我約好在樓下等我,一塊兒走,可是我到樓下去跟他會合的時候,就不見這個人了。我老實,以為他在街上買紀念品等,就在樓下等他,等著等著他也不來,我又上房間去看,他當然不在了。等呀等呀他還是不來,最后我看看表,呀,再不走的話就趕不上飛機了,于是一個人狠著心,拿著最后剩的錢,坐上出租車,去了飛機場。到了飛機場大廳,那么巧,居然讓我看見了他。他見了我之后,滿面羞愧,說:“哎呀,對不起,我要趕飛機?!蔽艺f:“你現在不是還沒上飛機嗎?”到現在我還記得這件事。當時心中的緊張、懊惱,看博物館得到的那一點修養(yǎng),全被他對我的背信棄義的行為化為烏有。當時,我?guī)缀踮s不上飛機了,他還在大廳里悠哉悠哉,竟又居然被我碰到!所以人不能做壞事、做虧心事?! ⊙詺w正傳,我從小學一直到念研究院之前就只看過兩個博物館。到了美國加州的斯坦福大學后,大學里面也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我到校后沒幾天就去看了。斯坦福大學是個有錢人興建的。Leland Starford是個鐵路大王,也是開礦的,他兒子十六歲不幸去世,他為了紀念兒子沒有機會念大學,于是捐出一塊地和一筆錢興建了一所大學。屬于斯坦福大學的那個博物館是很精致的,主要以介紹美國印第安人的生活文化為主,有很多他們的生活用品及飾物。我這個“博物館隨想”還要繼續(xù)往下講,不過我們先紓緩一下,聽一聽  Maurice Ravel音樂的另外一小段?!  ?/pre>

編輯推薦

  大學是最高等的教育機構。一個國家大學生使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建設者。而大學生的素質則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我們近些年來總是提到要全面發(fā)展,大學生的修養(yǎng)也需全面發(fā)展。本書的內容相信會對當代大學生有所啟發(f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學之修養(yǎ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大學之修養(yǎng)
  •   有點失望的書
  •   是本隨想書
  •   果然是隨想啊
  •   很不錯的書,頗受啟發(f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