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呂勝中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只有掌握了科學方法的人才會畫畫嗎?傳統的中國畫家不是,傳統民間藝術不是,兒童更不是,但他們都會畫畫,而且有許多畫得很不錯,甚至成為藝術經典。為什么我們的“造型”與他們的“造型”結果是那樣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不同?是我們更高明還是他們更高明?他們沒有“科學”他們有什么?我們有了“科學”我們缺了什么?中央美院教授呂勝中給不無困惑的學生們開了一門“造型原本”課,從民間巧手到現代藝術,從名家名作到學生習作,作者按圖索驥、表現方法的心理主觀性,啟發(fā)讀者自在其中地去表達、去欣賞。
作者簡介
呂勝中,山東平度人。擅長年畫。1978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yè),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年畫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yè)教師。作品有《臘月集》、《吉慶有余》、《觀花圖》等。
書籍目錄
第一看 入畫的閱讀——有關“自在于其中”第二看 瞬間與永恒——有關“時間與運動”第三看 縱橫在宇宙——有關“全方位空間”第四看 生命醒幻夢——有關“聯想與幻象”第五看 虛實的極限——有關“印象與概括”第六看 畫畫無正經——有關“綜合練習”后記 多余的講評附一 燃燭方燼——民間美術專修班教學隨筆附二 看卷圖版目錄
章節(jié)摘錄
凌辱
媒體關注與評論
多余的講評壹這些作品的來源大致有幾個方面,一是原始藝術,二是古代傳統藝術,三是民間藝術,四是西方近代稚拙藝術及中國的農民畫,五是現代藝術,六是我教學中的學生作業(yè)。選擇是不太帶有自我感情色彩的,除去學生們的作業(yè)以外,對其他的五個方面的態(tài)度是平等的,我反對對人類藝術的不同時段,類別的現象作文化層次或品種優(yōu)劣的區(qū)分。另外,也并不表明我喜歡其中的每一件作品,從教學的意義上來說,我覺得它可以提示出有關課題的問題就足夠了。貳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打從藝術前的“藝術”開始至今,人類對于“造型”視覺與思維方式探索的多元格局是始終如一的。在漫長歷史的文化喧囂中,“造型原本”總是隱藏在并不顯眼的背后默不作聲,卻又總是在藝術陷入困境之時及時地出現,仿佛一位告別舞臺多年的老演員前來履行“救場如救火”的職業(yè)習慣。大概人們最熟知20世紀初發(fā)生在西方世界的那一場差不多蔓延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造型革命,人所共知的畢加索、馬蒂斯、高更、塞尚、梵高等人,他們向東方藝術、非洲藝術學習,學習什么?僅僅是某種風格樣式嗎?當然不是,是形成東方藝術、原始藝術的那些“文明人”看來奇異、別致表象的根本-造型的原本。大概是因為人們懂得這個道理,從大概的枝上再生出來的永遠是椏,而從根本上生出來的卻有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因此,藝術史上不斷地有大樹聳立起來。中國也有一位齊白石,他并不具有畢加索等人那樣的主動,他同樣也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階層文人畫家們的“高雅”規(guī)矩,但他有自己當雕花木匠所受感染的本分。他有幸被發(fā)現了,名望被極大地張揚,遺憾的是造就他的“本分”卻無人理會。
編輯推薦
只有掌握了科學方法的人才會畫畫嗎?傳統的中國畫家不是,傳統民間藝術不是,兒童更不是,但他們都會畫畫,而且有許多畫得很不錯,甚至成為藝術經典。為什么我們的"造型"與他們的"造型"結果是那樣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不同?是我們更高明還是他們更高明?他們沒有"科學"他們有什么?我們有了"科學"我們缺了什么?中央美院教授呂勝中給不無困惑的學生們開了一門"造型原本"課,從民間巧手到現代藝術,從名家名作到學生習作,作者按圖索驥,尋原溯本,不是提供一個答案,而是提示藝術風格、表現方法的心理主觀性,啟發(fā)讀者自在其中地去表達、去欣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