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梁啟超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夏曉虹編  頁數:404  
Tag標簽:無  

前言

“追憶逝水年華”,此乃人之常情。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為此臨風灑淚.其實,不必借山川草木起興,單是往事如煙,就足以讓千古文人感慨嘆息。“感慨”不足以盡興,于是又有了許多落在紙上的“追憶”。對往日風流的追憶,與其說是為了記住歷史,不如說是為了展望未來。人們只能記住那些應該記住、或者說希望記住的——包括人和事.作為學者而被追憶,不只是一種歷史定位,更意味著進入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因為,人們總是以當下的生存處境及需求為支點,借助于與歷史對話來獲得思想資源與工作方向。選擇對話者,其實已經內在地規(guī)定了對話的內容、傾向以及情調。選擇康有為、蔡元培、章太炎、粱啟超、王國維等作為追憶的對象,或者說邀請其參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學術建設,基于如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基于這些學者自身所獨具的魅力;這種魅力,既源于其學術成就,更來自其精神境界——這是較好地體現了古與今、中與西、學術與思想、求是與致用相結合的一代。

內容概要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譜新知”,這是梁啟超先生的《自勵詩》,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梁氏早年因主筆《時務報》、宣傳維新變法而聲名鵲起,因戊戌政變流亡日本、致力于西學引入而影響廣泛。梁之政治功過,非短論所能勝任,因此本書的追憶文章,更偏重于梁氏的學術生涯。文章分為四輯:第一輯為傳記、行狀、祭文、軼聞;第二輯是梁氏學生集中撰寫的評述文章;第三輯側重于梁之政治經歷;第四輯乃追憶其晚年著述講學之情狀。基本都是與梁啟超有過交往者所寫,且以晚年講學時代的學生為主:既有胡適、梁漱溟、熊佛西、劉海粟、黃濬,又有梁實秋、吳其昌、謝國楨、周傳儒,等等。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頗具理性審視意識;既有字斟句酌的嚴謹,又可見真性情;可充史料,亦可賞讀,讓后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師的風范。

書籍目錄

總序三聯增訂版序梁啟超小傳梁任公先生行狀祭梁任公先生文梁任公先生傳梁啟超梁啟超先生評傳(節(jié)錄)黨人列傳·梁啟超星廬筆記·梁啟超祭文記梁任公先生軼事梁啟超故鄉(xiāng)述聞《飲冰室合集》序梁任公先生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梁任公先生悼梁任公先生我國學者與政治生活悼梁卓如先生(1873—1929)悼梁任公先生梁任公別錄跋《梁任公別錄》  (附)談梁任公先生梁任公先生別錄拾遺談梁任公梁任公先生印象記梁任公先生遺事(少年時代)萬木草堂憶舊(選錄)  書院應課  任公軼事梁啟超乙未會試被黜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后復江翊云兼謝丁文江書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補遺救快男兒梁啟超革命?;蕛牲h之沖突(節(jié)錄)革命逸史(選錄)  橫濱《清議報》  梁任公之情史  日人德富蘇峰與梁啟超在上海(一九○四——一九一○)[一]《藝蘅館詞選》自序梁啟超與林獻堂《梁任公先生演說集》序記新內閣戊戌變法側記(選錄)花隨人圣盒摭憶(選錄)梁任公先生人桂紀行滇桂紀行梁任公推翻洪憲軼聞民國初年的幾任財政總長·梁啟超梁啟超任北洋財政總長時二三事記梁任公先生紀念梁任公先生  (附)伏卵錄(選錄)梁啟超二三事《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前言(節(jié)錄)我眼中的梁啟超(1873—1929)回憶梁啟超先生憶梁啟超先生胡適的日記(選錄)六十年前學術界的一段佳話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憶梁任公先生憶東南大學講學時期的梁啟超無據談往錄·梁啟超記梁任公梁任公先生印象記我所認識的梁啟超與王國維記梁任公先生二三事曼殊室填詞梁啟超父子一二事病院筆記“盡信醫(yī)不如無醫(yī)”回憶梁啟超先生史學大師梁啟超與王國維(節(jié)錄)《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跋大師禮贊(節(jié)錄)我的治學經歷(節(jié)錄)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記回憶梁啟超先生《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錄》序《論七略別錄與七略)跋《跋稼軒集外詞》后記祭先師梁啟超文病床日記梁任公得病逝世經過胡適的日記(選錄)梁任公死時各方挽聯憶述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自維新派與革命黨為政敵,革命成而維新派被目為罪魁,而不知二者表相反而里實相成也?!皣窀锩保ù嗽~始見于《同盟會宣言》,今黨軍名國民革命軍,殆即本此)運動,實行先于言論,黨人最著名之機關報,曰《蘇報》,曰《民報》,然《蘇報》始于癸卯,旋被封禁,上距《時務報》(梁任公在上海初辦之報)之創(chuàng)辦已七年矣;《民報》始于乙巳,上距《清議報》(梁任公在日本初辦之報)創(chuàng)辦已六年矣,視《新民叢報》之發(fā)刊亦后四年矣。《蘇報》、《民報》以前,黨人蓋未嘗明目張膽以言論學說昭示國人,國人之于革命黨,不過視為洪、楊之繼起者而已,自乙未至乙巳十年間,肩我國思想解放之任者,實唯康、梁,雖其解放之程度不如黨人,然革命學說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風摩全國者,實因維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縛,故解第二重束縛自易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議報》及《新民叢報》中,掊詆滿洲執(zhí)政者不留絲毫余地。清室之失去國人信用,梁任公之筆墨實與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國人信用而朝廷上又無改革希望,故革命勢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無意中間接幫助革命之一端也。吾故曰維新黨與革命黨表相反而里實相成也。自乙巳同盟會成立于東京,而維新黨遂成過去之陳跡,波瀾起伏,前后相推;四時之運,成功者退,個人之得失,何預于其歷史上價值哉?嗟乎!此固未易為今之以標語為金科、口號為玉律者言也。自任公亡命日本后,誦習日文,因間接得窺西洋名哲之學說,而識力日擴。此時之梁先生,已非康南海所能范圍。自述曰:(《清代學術概論》第二十四節(jié))。啟超自三十以后,已絕口不談“偽經”,亦不甚談改制,而其師大倡設孔教會、定國教、祀天配孔諸議,國中附和不乏,啟超不謂然,屢起而駁之?!ㄒ詾椋┲袊枷胫蠹泊_在“好依傍”及“名實混淆”,若援佛入儒也,若好造偽書也,皆原本于此等精神,以清儒論,顏元幾于墨矣,而必自謂出孔子;戴震暗合西洋思想,而必自謂出孔子;康有為之大同,空前創(chuàng)獲,而必自謂出孔子;乃至孔子之改制何必托古,諸子何為皆托古,則亦依傍混淆也已,此病根不拔則思想終無獨立自由之望,啟超于此三致意焉,然持論既屢與其師不合,康、梁學派遂分。自戊戌至辛亥間先生之所貢獻于國人者,除應時之政論及激發(fā)國民愛國心之宣傳外,尚有三焉;一則介紹西方學問。國人之得聞亞理士多德、倍根、笛卡兒、斯賓挪莎、康德、盧梭、霍布士、邊沁諸家之學說,實自先生之著作始也,雖間接稗販,每多隔膜與秕謬,然微先生之力,當時孰知除帖括詞章考據以外,除堅船利炮鐵路銀行之外,除法律憲典之外,形而上者,尚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耶?其于形上之學激發(fā)好奇之心,引起探討之興趣,實為此后新文化運動之伏線矣,二則以新觀點批評中國學術。換言之,即我國學術之第一次重新估價,其論周秦諸子,其論管子、墨翟,其論商鞅,其論王安石、論孔教、論佛教,皆一掃傳統(tǒng)觀念,而為今日吾人大多數對于此諸家之觀念之所基。此時先生批評中國學術之結晶,尤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長文,此實第一部有統(tǒng)系之中國學術史,一氣呵成,前無憑借,非有絕偉之識力,其曷能與于斯?胡適自言其立志治中國思想史,實受先生此文之影響,則民國六、七年后“新漢學”之興起先生蓋導其源矣,三則以新觀點考察中國歷史,而提出史學革命方案,始倡于官報及帝譜而外,別刨以民族及文化為對象,借國民之照鑒之歷史。其于《新民叢報》中,《新史學》、《中國史敘論》,已發(fā)其凡,于《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及《趙武靈王傳》、《張博望班定遠合傳》、《王荊公傳》、《鄭和傳》、《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等篇中,復示其例。后有作近代中國史學史者,不能不以先生之名冠其篇矣。從學術史上觀之,自辛亥至戊午七年間,實為先生一生最不幸之時期。蓋自辛亥革命成功后,先生在政治上實與康南海同為落伍之人物。歷史上之趨勢如此,非人力所能轉移。為先生計,使自此時以后絕跡仕途埋頭著述,則其所貢獻于中國學術者當如何!乃不出此,挾其歷史上寶貴之地位旅進旅退于軍閥官僚、奸雄宵小之間,卒無補于國,而學亦荒,豈不惜哉!此時期先生在政治上之主張,可以一言蔽之。先從民智民德方面著力,而以溫和漸進之方法改善其政治上及經濟上之地位。惟其側重民智民德,故于政治及經濟上無具體而堅執(zhí)之計畫;惟其采溫和漸進之手段,故易于優(yōu)容軍閥。民國以后先生在政治上得失之林,可得而論也。及歐戰(zhàn)甫終,西方智識階級經此空前之大破壞后,正心驚目眩,旁皇不知所措;物極必反,乃移其視線于彼等素所鄙夷而實未嘗了解之東方,以為其中或有無限寶藏焉,先生適以此時游歐,受其說之熏陶,遂確信中國古紙堆中,有可醫(yī)西方而自醫(yī)之藥。既歸,力以昌明中國文化為己任。而自揆所長,尤專力于史。蓋欲以余生成一部宏博之《中國文化史》,規(guī)模且遠大于韋爾思之《世界史綱》,而于此中寄其希望與理想焉。天不假年,抱志以歿,實中國史學史上之一大損失已,然其已見之主要成績可得言焉:(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雖未達西洋史學方法然實為中國此學之奠基石,其舉例之精巧親切而富于啟發(fā)性,西方史法書中實罕其匹。(二)關于學術史者,《先秦政治史》及《墨子學案》、《老子哲學》等書,推崇比附闡發(fā)及宣傳之意味多,吾人未能以忠實正確許之,惟其關于中國佛學史及近三百年中國學術史之探討,不獨開辟新領土,抑且饒于新收獲,此實為其不朽之盛業(yè)。(三)先生《中國文化史》之正文,僅成《社會組織》一篇,整裁猶未完善,然其體例及采裁(材),(全)空依傍,亦一有價值之創(chuàng)作也,(四)關于文學史者,除零篇外以《陶淵明》一書(內有年譜及批評)為最精絕,報載其作《辛稼軒年譜》,力疾屬草,實成絕筆,他日此書印行,當為我國學術史上與人印象最深之紀念物也已。近兩年來先生在寰病中,醫(yī)者禁其著作,已久與中國史學界絕緣。而我國史學界亦日冷落,至于今而益甚,不學無術之人因緣時會,憑借結納,亦且披猴冠而登壇坫焉,不知我國史界之剝,何日始復也。

后記

作梁啟超研究有年,原以為編此卷乃是駕輕就熟,又總覺梁氏交游甚廣,回憶文章肯定字數可觀。殊不料結果全然兩樣。1929年1月,梁啟超在北京以五十七之齡溘然去世,京滬兩地的追悼會倒也開得隆重,名流紛至,一時稱盛,而當年9月,其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授業(yè)學生張其昀即已慨嘆:“自梁先生之歿,輿論界似甚為冷淡?!保ā兜苛喝喂壬罚﹤€中原因,張氏并未深究。1935年,吳宓印行詩集。末附《空軒詩話》,亦對此一現象迷惑不解:“梁先生為中國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響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無聞,未能比于王靜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王國維從始至終只是一介書生,且為人落落寡合,梁啟超則親朋密友眾多,其人在政界、學界又均享盛名,而粱之身后寂寞,當日似只有天津(益世報)于3月4日出版過春季特刊“粱任公先生紀念號”(因系隨報附送,已難尋覓),反不及王氏尚有多種紀念??惺溃拇_顯得不可思議,好像生死榮衰。人世的情誼是這樣靠不住。不過,如此理解,多少存在著誤會。其實,梁啟超1月19日病逝。第二天,其晚年“最愛護的學生”(胡適語)徐志摩即寄快信給胡適,商量《新月》雜志出梁任公先生紀念專號事;三日后又追加一信,仍談此話題,并確定專號為第二卷第一期,“三月十日定須出版”。據倌中言,徐氏已著手進行。派與胡適的工作是:“一是一篇梁先生學術思想的論文;二是搜集他的遺稿,檢一些能印人專號的送來,三是計畫別的文章?!?/pre>

編輯推薦

《追憶梁啟超(增訂本)》人選學者獨具魅力,至今仍為學界和普通讀者津津樂道。這種魅力,既源尹其學術成就,也來自其精神境界一這是較好地體現了古與今、中與西、學術與思想、求是與致用的結合的一代。在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與學術轉型中,這些人都曾飽領風騷、獨開風氣,因而成為時人和后人的追憶對象。本集所選追憶文章,兼有史學價值與文學韻味,剔除了許多過分專業(yè)化的、需要特別知識準備才能閱讀的“準論文”。希望這些有專業(yè)而又不囿于專業(yè),能文章而不只是文章的基本風貌,讀來或莊重,或瑣碎,或灑脫,或俏皮.或長篇大淪,或三言兩語,卻有助于顯示傳主生命歷程及精神境界的不同側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追憶梁啟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追憶梁啟超(增訂本),一本了解國學大師的上佳好書。
  •   其實,有關梁啟超的書多了去了,但為什么我選擇此書?如果你真的看過《飲冰室合集》,再讀讀此書就會有新的認知和領悟了。夏曉虹教授對梁啟超的感覺比較敏銳,收編的文獻也有所甄別,希望此書能帶給大家一個新的感受,特別是對一個世紀的學術反思!
  •   陳平原組編的書,是不錯的.但陳先生應有更大的志向,應與歷史上的北大文科學長比肩!
  •   在看《飲冰室合集》之前,先熱熱身。
  •   裝訂挺好
  •   發(fā)錯了。買的是追憶梁啟超,結果送來的是《交鋒——凌志軍、馬立誠經典作品“典藏本”(交鋒還在進行!呼喊仍將繼續(xù)?。?,退貨太麻煩,歇歇吧
  •   好文章,爛紙張!還高價格!三聯啊啊?。。?!
  •   翔實完備 秉筆直書 不為尊者諱。夏曉虹編的追憶梁啟超與追憶康有為這兩本對于晚清歷史與人物研究功莫大焉 唯一不滿意的是封面設計,三聯版的這一系列封面似乎很淡雅,但未免寡淡粗率,不如20年前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那一套 藍色的封面底色 然后是人物的巨幅頭像 歷史因人物而輝煌 封面上的頭像 讓人直觀領略人物的風采
  •     在晚清有一對師徒,他們一同講求古典學術,也曾經致力于社會改革;改革失敗之后流亡海外,一個人到華人社區(qū)尋求支援,一個在日本辦報紙,宣傳革命和改良,并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交往交惡,最后惡言相向;辛亥革命之后,師徒二人,一個人接受了袁世凱的要請,一個人避居青島,十年共和一人支持復辟帝制,一人撰文稱頌共和;五四運動之后,一個人在家中授徒,一人接受清華國學院邀請,成為四大導師之一,培養(yǎng)國學人才。最后,他們都接受死亡的邀請,成為了歷史的傳奇。
      
      沒錯,這兩個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雖然前者在戊戌變法中暴得大名,但是他所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其實并沒有幾個人真正翻閱過,真正將乃師思想傳播出去的還是梁啟超。他在戊戌變法流亡期間,專心進行政治評論,將康有為關于改良的看法,用飽含感情的筆法撰寫出來。雖然,人們雖然不知道康有為的經學,但是卻很容易被梁啟超的文章所感染。甚至,他撰寫的文章,被日本留學生帶回來,成為科場考試的范本。
      
      這里,我們應該回溯到康有為與梁啟超的訂交,作為嶺南才子梁啟超的科場命運要遠遠好過老師康有為,因此他與同學陳千秋一同來拜見康有為的時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但在康有為一頓錘煉之下,竟然折節(jié)拜康有為為師。這主要還是梁啟超年輕心念不堅,不知學問的根底,所以在康有為如汪洋大海的學問面前拜倒。跟隨康有為脫離科場習氣,開始重新翻閱古典經集。錢穆先生曾經評價過兩人講學,我們就不多加評述了。但是,我想兩人在三年里就宣稱將古典已經閱讀一過,這里固然有梁啟超的聰明,但是可以想象兩人的學問的粗疏。他們固然接受了晚清經學致用的今文經風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一種改良的眼光重新審視古典傳統(tǒng)。這種印記,梁啟超也曾經反思過,認為這是一種以經術為政治服務的傾向,最后學術不免成為政治的婢女。但是,就是這樣的學術卻影響了晚清的政治進程。
      
      對此,陳寅恪在反思晚清政治變革的時候,就曾經回憶陳家與康梁交往的經歷,認為兩人的思想更多是從書本中來,對于實際政治操作缺乏經驗。他將康梁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對比,稱自己年輕時喜歡荊公變法,晚年學涑水先生的迂闊。這其實隱含著對于康梁變法的批評,我們可以想象國家政治改革交給缺乏政治經驗的康有為和年僅二十四歲的梁啟超,原有的政治體制如何能夠接受得了。何況兩人的政治改革的措施,帶有很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而缺乏政治經驗。在這意義上,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更多像是知識分子的理想政治實踐,遭到了原有政治官僚體制的反對。在改良失敗后,他們將失敗歸咎于慈禧,這不過是古代文人歸罪婦人的手段。
      
      這里,我們不妨探討一下康有為改革,他為了促進改革帶著早期的學生如梁啟超和陳千秋,根據廖平《尊圣篇》和《辟劉篇》撰寫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兩部書。在這兩部書雖然是編纂之書,但是還是貫穿了康有為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古文經是劉歆劉向兩人為了諂媚王莽才偽造出來的,從東漢到清代兩千年都是籠罩在新學偽經的統(tǒng)治下。兩千多年所實行的政治,不過是新莽政治,是封建專制而已。那么,孔子的真精神保留在哪里呢?在康有為看來,孔子的學說雖然經過新莽的偽造,但是仍然保留在公羊學今文經之中??鬃拥恼婢瘢烤故鞘裁茨??在康有為看來,孔子生活在東周末年,面對政治衰敗,心存政治改革的理想,并將這種改革的理想保存在《春秋》之中。因而,晚清政治改革,恰恰就是要恢復孔子的政治改革理想,恢復傳統(tǒng)三代的政治理念。
      
      這種借經學來鼓吹政治改革的手法,并非康有為首創(chuàng),王莽的政治改革,蘇綽的政治改革和王安石的政治改革,都是借用古代經典來推行??涤袨橐步柚诺鋫鹘y(tǒng)資源進行政治改革又有何不可呢?但問題在于,康有為對于傳統(tǒng)政治理想的改造,與前面三者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前者是借用古典政治理想進行實際性的政治改革,而康有為的三代政治理想,卻是從西方現代政治轉化而來。也就是說,康有為的政治改革對象,雖然表面上是傳統(tǒng)三代政治理念,但是經過他的一手改造變成了現代政治體制——共和制。雖然,康有為仍然將共和制稱為理想政治,改革的目標是君主共和,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種政治理想實際上與傳統(tǒng)政體有著尖銳的對立??涤袨橛掠诟母?,而無力與傳統(tǒng)政治妥協(xié)。缺乏與現實政治妥協(xié)的智慧,才是康有為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
      
      改革失敗那年,梁啟超才二十四歲,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的年紀,讓他承受政治失敗的命運,這真是一個荒唐的時代。他流亡日本期間,閱讀了日本人翻譯的西方現代啟蒙的大量書籍,這讓他能夠進一步擺脫康有為借經學追求現代政治的觀念。他一方面接觸孫中山,兩人對于晚清政治危機有著共同的憂慮;另一方面,他又受康有為的指使,不斷宣傳政治改良。在革命與改良中,梁啟超徘徊猶疑,卻能夠撰寫出大量介紹西方現代性的文章??梢哉f,他在日本成為了中國青年人的啟蒙導師。有點類似于俄國的赫爾岑在英國,撰寫的文章反過來影響了大量的俄國青年投身于革命事業(yè)。雖然,赫爾岑和梁啟超都是溫和的改良派,但是受到他們熏陶的年輕人卻產生了反抗舊制度的思想。這種革命宣傳工作持續(xù)了將近十余年,期間梁啟超既要宣傳改良,改造新民,又要與革命派和古文經章太炎劉師培等人進行論戰(zhàn)。這種雙線斗爭,使梁啟超的文章獨具一體。
      
      革命宣傳的后果,就是辛亥革命,遠東第一個共和政體,也是康有為三代政治的落實。但是,康有為似乎對于實踐理想政體保持疏離態(tài)度,而梁啟超不顧乃師的勸阻,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參與新政的謀議。在這里,我們不妨認為康有為為梁啟超進行了現代性啟蒙,但是卻自己保留了對于理想政治的懷疑態(tài)度,而梁啟超則完全接受了現代性的洗禮,因而才會接受袁世凱的邀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兩人其實并非傳統(tǒng)意義的士大夫,而是更加接近于現代啟蒙哲人。不過,梁啟超雖然已經不是那個二十四歲的青年,但是我們看到他還是一個政治的初學者,一個政治理想主義者,在民國初年渾濁的政治中,只能扮演書呆子的角色。這與章太炎民國初年小丑般的角色有類似的地方。哲人更多關注于理想的層面,但是缺乏實際政治的經驗。他們可以成為教育者,卻永遠無法成為政治人。但是,康有為、梁啟超和章太炎都無此等自覺,還是將自己看做是修齊治平的圣人。文人的悲劇也就在于此。
      
      經歷了十年的政治風波后,梁啟超游離歐洲,到現代性的第一線去觀察,發(fā)現西方現代性的破產。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正在出版,梁啟超是否受到此書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回來撰寫的《歐游心影錄》,恰恰與斯賓格勒的主題一致。因此,在他回到北京后,就放棄政治活動,轉而投身于學術研究。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以學術服務于政治改革的青年,而是一個重新反思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學者了。雖然,近些年傳媒界和出版界在熱炒民國學者,他們還是為了達到宣傳和出版的目的,就像梁啟超一樣是在用學術為政治服務,他們不過將學術服務于商業(yè)或政治的目的而已。但是,正如繆鳳林所批評的,其實政治宣傳時期的梁啟超是水平很低的,此時期的文章往往缺乏恒久的價值。在梁啟超晚年真正投身學術時的作品,反而是最有學術價值,但是卻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錢穆也曾經在評論民國學者寫作時,也提到梁啟超晚年的文章其實是他學問最好,但是卻影響卻最小。如果按照梁啟超的學術標準,來衡量當下的傳媒和出版,就能發(fā)現他們需要的是廣泛的影響而不是深湛的學術。
      
      我們在回顧了梁啟超的一生后,不妨對于他一生的活動,做一些簡單的評價。比如,我們看到康有為梁啟超治學期間,所采取的恰恰就是陸王心學,先立乎其大的方式,在經學上采取的是今文經微言大義,這兩種學術道路,都不免于粗疏之譏。但是,氣魄大,上手快,是這兩條道路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原因。梁啟超雖然晚年鼓吹考據,但是他早年卻甚少有考據的文章。而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在思想史上是值得研究的,但是作為一本考據學作品,反而是落到下乘了。
      
      至于經學,我們不妨多說一些,在以往政治改革中經學所代表的政治理想是改革的重要動力。但是,我們看到康梁變法的實際動力,并非來自于傳統(tǒng)經學,而是由于西方現代性的刺激,導致了政治改革的訴求,他們只是將這種現代性的政治包裝成為中國古典政治理想而已。這種將經學服務于現代性政治的手段,其實無疑為民族文化自我貶低開創(chuàng)了道路。這與古典經學高揚圣王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梁啟超稱自己在辛亥革命后,不復談及今文經和孔子改制,而是直接借西方啟蒙哲學來宣傳現代性政治理想。他取道西方現代政治,就不必再借道于圣王政治。這與康有為的以經學為大義,以現代性為微言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是與孫中山的革命有著更多的交集,只是囿于康有為的壓制,梁啟超才不得不宣傳改良,但是他的改良已經不再是借經學,而是借道于西方政治改革了。
      
      最后談一下梁啟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與學術活動,有些人認為辛亥革命之后,梁啟超在政治上是失敗的,在學術上是成功的。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梁啟超辛亥革命前后,一直都存在著傳統(tǒng)與現代的沖突,政治與學術的矛盾。在前期,他將西方現代性政治看做是理想政治,用學術鼓吹政治改良,用傳統(tǒng)學術來裝飾這種政治改革。可以說,他表面上是古典經學,但是內心關心的是現代政治??盗憾藢⒐盼慕浀韧诂F實政治加以批判,這固然夾雜了今文經的偏見,但實際上他們是在現代性政治進行傳統(tǒng)政治批判。但是,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國政治的建立,梁啟超必須面對理想的現實政治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只有回到傳統(tǒng)政治理想才能有現代性政治批判的資源。因此,他重新翻閱了古典政治理想的《墨子》和先秦政治思想,恰恰就是尋找現代性批判的資源。當他看到歐戰(zhàn)后,一片狼藉的情況,幡然悔悟昔日宣傳現代政治,因此回到北京后反而置身于學術來解救現代性的疾病。
      
      從梁啟超來反思民國以來知識分子,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梁啟超的心路歷程,不妨是后來從革命轉向保守知識分子的普遍道路。從早年以學術為政治服務,到晚年開始醉心學術來擺脫政治紛擾。問題在于,始作俑者,康梁變法,恰恰就開啟了現代性的潘多拉魔盒,年輕人往往會仿效康梁年輕時期的作為,而嘲笑他們晚年的保守轉向。直至今日,年輕人還是會懷念八十年代蓬勃,對于昔日學者保守主義的轉向嗤之以鼻。我到是覺得,這才是現代性危機所在,人們還能看到八十年代改革宣傳,但是正如梁啟超改良宣傳,反而造就了一批革命青年一樣。今天接受八十年代啟蒙的年輕人,也不難變?yōu)楦锩嗄辍5且话倌陙聿粩喔牧几锩倪\動,年輕人不累嗎?該歇歇了,應該歇歇了。聽聽康有為章太炎和梁啟超他們晚年的講辭,放棄他們早年的政治宣傳應該是時候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