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廖朝華,郭小紅 著 頁數:1165
內容概要
《公路隧道設計手冊》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是公路隧道設計領域第一本系統(tǒng)全面的工具書,內容主要包括:隧道總體設計、隧道建筑限界及凈空斷面、隧道勘測、隧道地質勘察、隧道圍巖分級及其物理力學參數、隧道圍巖壓力的計算、隧道支護地層一結構分析方法、隧道支護結構的荷載一結構計算方法、洞門與洞口構造物設計、明洞及棚洞設計、襯砌設計、特殊地質隧道設計、隧道抗震設計、輔助施工設計、隧道監(jiān)控量測、隧道超前地質預報、隧道防水及排水系統(tǒng)設計、隧道內的路基與路面、隧道內附屬構造物設計、鉆爆法水下隧道設計、盾構隧道設計、沉管隧道設計、隧道通風構造物及輔助通道設計、隧道通風系統(tǒng)設計、隧道照明系統(tǒng)設計、隧道消防與給水系統(tǒng)設計、隧道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隧道供配電系統(tǒng)設計、隧道交通安全設施設計、隧道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隧道改建與擴建、隧道病害整治、隧道建筑材料、附錄?! 豆匪淼涝O計手冊》主要供公路隧道設計、施工及科研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學校隧道專業(yè)師生學習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隧道總體設計第一節(jié) 隧道總體設計原則第二節(jié) 隧道總體設計各階段工作重點內容第三節(jié) 隧道位置的選擇第四節(jié) 隧道線形設計第五節(jié) 隧道設置形式的選擇第六節(jié) 隧道工程的環(huán)境保護第二章 隧道建筑限界及凈空斷面第一節(jié)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第二節(jié) 公路隧道凈空斷面第三節(jié) 緊急停車帶建筑限界及凈空斷面第四節(jié) 人行、車行橫通道建筑限界及凈空斷面第三章 隧道勘測第一節(jié) 隧道勘測階段的劃分第二節(jié) 隧道勘測資料的搜集和調查第三節(jié) 隧道測量第四節(jié) 各階段勘測應提交的資料第四章 隧道地質勘察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第二節(jié) 前期研究階段的地質勘察第三節(jié) 初步設計階段的地質勘察第四節(jié)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地質勘察第五節(jié) 不良地質勘察第六節(jié) 特殊巖土地質勘察第五章 隧道圍巖分級及其物理力學參數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第二節(jié) 圍巖分級指標第三節(jié) 圍巖分級方法第四節(jié) 圍巖物理力學參數第六章 隧道圍巖壓力的計算第一節(jié) 隧道圍巖壓力的分類及特點第二節(jié) 單洞隧道的圍巖壓力第三節(jié) 連拱隧道的圍巖壓力第四節(jié) 小凈距隧道的圍巖壓力第七章 隧道支護地層一結構分析方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初始地應力與開挖效應第三節(jié) 隧道開挖施工過程的計算方法第四節(jié) 材料本構模型與模擬技術第五節(jié) 有限單元法第六節(jié) 隧道穩(wěn)定性的判別第八章 隧道支護結構的荷載一結構計算方法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荷載的分類與組合第三節(jié) 彈性抗力與彈性地基梁第四節(jié) 隧道支護結構的內力計算第五節(jié) 隧道支護結構的驗算第六節(jié) 隧道支護結構的可靠度分析方法第九章 洞門與洞口構造物設計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第二節(jié) 洞門形式的選擇及進洞處理方式第三節(jié) 洞門墻計算第四節(jié) 洞口遮光棚設計第五節(jié) 洞口轉向車道設計第六節(jié) 洞口防水與排水設計第七節(jié) 洞口景觀設計第十章 明洞及棚洞設計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明洞及棚洞的荷載第三節(jié) 明洞設計第四節(jié) 棚洞設計第五節(jié) 明洞及棚洞段的邊仰坡設計第十一章 襯砌設計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第二節(jié) 整體現澆襯砌第三節(jié) 噴錨支護第四節(jié) 單洞隧道復合式襯砌第五節(jié) 連拱隧道復合式襯砌第六節(jié) 小凈距隧道復合式襯砌
章節(jié)摘錄
對傍山路線的高陡邊坡半路塹地段,當路基邊坡處治較困難時,宜將路線內移采用隧道或明洞方案,但在滑坡地段不宜修建明洞。3.城市過江(海)隧道 城市過江(海)隧道多為城市港灣或河川有航運要求時,為溝通水域兩岸而修建的隧道。其隧道設置位置及隧道進出口,通常與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工業(yè)布局、交通量、名勝古跡、旅游設施及郊區(qū)旅游點分布有直接關系。隧道洞口接線短、洞外展線容易、視距有保障、洞外接線附近有無平交路口、用地少、遠離大型居民區(qū)及公共場所等,是選擇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三、不同地質條件下隧道位置的選擇 隧道位置應選擇在地質構造簡單,巖性較好的穩(wěn)固地層中通過。盡量避免通過斷層、崩塌、滑坡、流沙、溶洞、陷穴,以及偏壓顯著、地下水豐富等地質不良地段;當繞避有困難時,應采取必要的工程處治措施。1.單斜地質構造隧道位置的選擇 隧道穿過水平或緩傾角巖層時宜選擇堅硬不透水的厚巖層作為頂板,以防止在薄巖層施工時頂部產生掉塊現象。陡傾角巖層一般有偏壓存在,當有軟弱夾層或有害節(jié)理時,易產生坍塌和順層滑動。隧道開挖造成臨空后,洞壁如有兩組以上結構軟弱面或節(jié)理裂隙為有害組合時,易引起較大的偏壓或順層滑塌,因此隧道應布置于巖性較好的單一巖層中。隧道通過直立巖層時,隧道軸線宜垂直于巖層的走向穿過。當隧道軸線不可避免與巖層走向平行時,應避免穿過軟弱夾層和不同巖層接觸地帶。2.褶皺地質構造隧道位置的選擇 隧道通過褶皺構造時,應盡量避免將隧道置于向斜或背斜的軸部,而是將隧道位置調整至翼部。當對隧道通過向斜和背斜軸部進行比較時,背斜略好于向斜;若向斜處于含水層中,洞身開挖所出現涌水和坍塌的程度將比背斜嚴重。3.斷裂、接觸帶構造隧道位置的選擇 斷裂構造及不同巖層的接觸帶,其裂隙發(fā)育,地下水也較多,當隧道開挖時易發(fā)生坍塌涌水。因此隧道穿過斷裂及其接觸帶時,應盡量使隧道軸線以大角度通過,并避開其中嚴重的破碎地段。4.地下水發(fā)育地段隧道位置的選擇 地下水發(fā)育地段,隧道宜選擇在地形有利、地下水少、巖性較好、透水性弱的地層中通過。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