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 NX 8模具設計授課筆記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黃成,賈廣浩 編著  頁數(shù):392  字數(shù):654000  

內容概要

  UG NX是Unigraphics
Solutions公司推出的集CAD/CAM/CAE于一體的三維參數(shù)化設計軟件,在汽車、交通、航空航天、日用消費品、通用機械及電子工業(yè)等工程設計領域得到了大規(guī)模的應用。UG
NX 8是NX系列的最新版本,在原有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改進。本書以老師的課堂授課筆記形式,全書共13講,全面介紹了UG NX
8及Mold Wizard軟件在精密模具設計中的核心技術。本書所要詳解的核心設計內容包括模具技術應用、UG NX
8產品預處理技術、Mold
Wizrard模具前期設計技法、MW模具工具的應用技法、MW模具自動分型設計、MW模具模架及標準件設計、MW模具系統(tǒng)與機構設計、MW子鑲塊、電極與模具圖紙設計、模具設計核心技術綜合體現(xiàn)等。

書籍目錄

第一講 模具技術基礎
 第一節(jié) 模具概述
  一、我國模具行業(yè)現(xiàn)狀
  二、模具行業(yè)未來發(fā)展
  三、模具設計與制造
 第二節(jié) 注塑模具的種類與結構
  一、注射模的特點
  二、注射模的結構
  三、注射模的分類及其結構
 第三節(jié) 產品與模具設計
  一、產品的形狀與結構設計
  二、模具設計依據(jù)
  三、模具設計注意事項
 第四節(jié) 模具CAD與UG
  一、模具CAD技術的發(fā)展
  二、UG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
 第五節(jié) UG NX8模塊介紹
 第六節(jié) UG NX8工作環(huán)境
 第七節(jié) 文件操作
 第八節(jié) 模具設計常用輔助工具
 第九節(jié) UG系統(tǒng)參數(shù)配置
  一、語言環(huán)境變量設置
  二、用戶默認設置
  三、首選項設置
 第十節(jié) 練習題
第二講 模型準備
 第一節(jié) 模型數(shù)據(jù)的處理
  一、模型數(shù)據(jù)的導入
  二、數(shù)據(jù)的處理
 第二節(jié) 產品模型檢測
  一、產品拔模檢測
  二、模型厚度檢測
 第三節(jié) 模具分模性分析
 第四節(jié) 模型的縮放
 第五節(jié) Moldflow Plastic Adviser模塑分析
  一、MPA功能介紹
  二、MPA模型要求
  三、MPA分析流程
  四、產品結構對MPA分析的影響
  五、Moldfolw Part Adviser操作界面
 第六節(jié) MPA基本操作
  一、參數(shù)設置
  二、分析類型
 第七節(jié) 課堂練習——MPA產品分析
  一、高級幾何形狀顧問分析
  二、最佳澆口位置分析
  三、塑料填充分析
  四、冷卻質量分析
  五、縮痕分析
  六、制作模流分析報告
 第八節(jié) 課堂總結
 第九節(jié) 課后習題
第三講 MW模具項目裝配
 第一節(jié) UG Mold Wizard概述
  一、Mold Wizard模塊簡介
  二、MW模具設計流程
  三、【注塑模向導】工具
 第二節(jié) MW模具設計前期工作
  一、初始化項目
  二、模具設計驗證
 第三節(jié) 模具CSYS
  一、當前WCS
  二、產品實體中心
  三、選定面的中心
 第四節(jié) 毛坯工件
  一、工件尺寸的選取
  二、工件的定義
 第五節(jié) 模腔布局
  一、模腔數(shù)目的確定
  二、多模腔的排列
  三、矩形布局
  四、圓形布局
 第六節(jié) 多腔模設計
 第七節(jié) 課堂練習
 第八節(jié) 課堂總結
 第九節(jié) 課后習題
第四講 Mold Wizard模具工具
 第一節(jié) 注塑模工具簡介
 第二節(jié) 實體修補功能
  一、創(chuàng)建方塊
  二、分割實體
  三、實體補片
 第三節(jié) 曲面修補功能
  一、邊緣修補
  二、修剪區(qū)域補片
  三、擴大曲面補片
  四、編輯分型面和曲面補片
  五、拆分面
 第四節(jié) 實體編輯功能
  一、修剪實體
  二、替換實體
  三、延伸實體
  四、參考圓角
 第五節(jié) 其他輔助設計功能
  一、分型檢查
  二、靜態(tài)干涉檢查
  三、型材尺寸
  四、設計鑲塊
  五、合并腔
  六、WAVE控制
  七、計算面積
 第六節(jié) 課堂練習
 第七節(jié) 課堂總結
 第八節(jié) 課后練習
第五講 模具分型設計
 第一節(jié) 模具分型方法及原理
  一、手工分型法
  二、MW的自動分型法
  三、手工+MW分型方法
 第二節(jié) 模具分型面設計方法
  一、分型面類型與形狀
  二、分型面的選擇原則
 第三節(jié) 成型零件設計方法與要點
  一、型腔和型芯的結構形式
  二、成型桿或小型芯
  三、螺紋型芯和螺紋型環(huán)
 第四節(jié) MW模具分型管理
  一、區(qū)域分析
  二、定義區(qū)域
  五、設計分型面
  四、定義型腔和型芯
  五、其他分型工具
 第五節(jié) 課堂練習
 第六節(jié) 課堂總結
 第七節(jié) 課后習題
第六講 模架與標準件設計
 第一節(jié) 模具結構零件概述
  一、動、定模座板
  二、固定板和支承板
  三、支撐件
  四、其他結構零件
 第二節(jié) 標準模架
  一、標準模架的組成
  二、GB/T 12555-2006《塑料注塑模模架》
  三、模架的標記
  四、標準模架選擇原則
 第三節(jié) 合模導向零件
  一、合模導向機構的作用
  二、導柱導套合模機構
  三、精定位機構
 第四節(jié) 應用MW模架庫
  一、模架
  二、模架類型
  三、模架規(guī)格、表達式與模板編輯
  四、標準參數(shù)選項
  五、布局信息與模架操作
 第五節(jié) 應用MW標準件庫
  一、標準件名稱與成員視圖
  二、標準件的裝配
 第六節(jié) 課堂練習
 第七節(jié) 課堂總結
 第八節(jié) 課后習題
第七講 澆注系統(tǒng)設計
 第一節(jié) 模具澆注系統(tǒng)設計概述
  一、澆注系統(tǒng)的組成和作用
  二、主流道的設計
  三、分流道的設計
  四、澆口的設計
  五、冷料穴的設計
 第二節(jié) 模具排氣系統(tǒng)設計
  一、排氣系統(tǒng)的作用
  二、排氣形式
 第三節(jié) MW定位環(huán)和澆口套設計
  一、加載定位環(huán)
  二、澆口套設計
 第四節(jié) MW流道設計
  一、定義引導線
  二、確定流道形狀
  三、創(chuàng)建與編輯流道體
 第五節(jié) MW澆口庫
 第六節(jié) 創(chuàng)建澆注系統(tǒng)組件的腔體
 第七節(jié) 課堂練習
 第八節(jié) 課堂總結
 第九節(jié) 課后習題
第八講 側向分型與抽芯機構設計
 第一節(jié) 側向抽芯機構的分類
 第二節(jié) 計算抽芯距和抽拔力
  一、抽芯距
  二、抽拔力
 第三節(jié) 斜銷抽芯機構設計
  一、工作原理
  二、斜銷
  三、斜銷的形狀
  五、楔緊塊
  四、滑塊
  五、導滑槽
  六、滑塊的限位
  七、先行復位機構
 第四節(jié) 彎銷抽芯機構設計
  一、彎銷外側抽芯機構
  二、彎銷內側抽芯機構
 第五節(jié) 斜滑塊抽芯機構
  一、斜滑塊外側抽芯機構
  二、斜滑塊內側抽芯機構
  三、斜滑塊
 第六節(jié) 斜桿抽芯機構
  一、斜桿外側抽芯機構
  二、斜桿內側抽芯機構
 第七節(jié) 齒輪齒條抽芯機構
  一、利用開模力實現(xiàn)齒輪齒條的斜向抽芯機構
  二、利用推出力實現(xiàn)齒輪齒條的斜向抽芯機構
  三、利用齒輪齒條抽芯機構實現(xiàn)弧形抽芯
 第六節(jié) 手動抽芯機構
  一、開模前手動抽芯機構
  二、開模后手動抽芯機構
 第九節(jié) 液壓氣動抽芯機構
  一、液壓抽芯機構
  二、氣動抽芯機構
 第十節(jié) MW側抽芯設計
 第十一節(jié) 課堂練習
 第十二節(jié) 課堂總結
 第十三節(jié) 課后習題
第九講 冷卻系統(tǒng)設計
 第一節(jié) 冷卻系統(tǒng)設計概述
  一、冷卻系統(tǒng)的重要性
  二、常見冷卻水路結構形式
  三、冷卻系統(tǒng)設計原則
  四、型腔冷卻系統(tǒng)結構
  五、型芯冷卻系統(tǒng)結構
 第二節(jié) MW模具冷卻工具
  一、圖樣通道
  二、直接通道
  三、定義通道
  四、連接通道
  五、延伸通道
  六、調整通道
  七、冷卻連接件
  八、冷卻回路
  九、冷卻標準部件庫
 第三節(jié) 課堂練習
 第四節(jié) 課堂總結
 第五節(jié) 課后習題
第十講 推出機構設計
 第十一講 鑲塊與電極設計
 第十二講 模具出圖
 第十三講 拆模設計綜合實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2)創(chuàng)建外部分型片體(俗稱:外部分型)以及用于封閉開口區(qū)域的片體(俗稱:內部分型)。如果這些片體都是利用Mw的工具來創(chuàng)建的,那么它們將被自動復制到“型腔片體層”(圖層第28層)和“型芯片體層”(圖層第27層),如圖5—3(b)所示,當然Mw是可以自動識別這些片體的。 A為分型曲面。(外部分型:從分型線向外延伸擴展而得到的分型曲面)B為補片體。(內部分型:為封閉開口區(qū)域而創(chuàng)建的修補曲面) (3)針對產品模型的內外表面進行識別,劃分為2個區(qū)域(或者更多的區(qū)域,NX支持多于2個區(qū)域的設計):型腔區(qū)域和型芯區(qū)域。這2個區(qū)域的曲面將被抽取出來,作為型腔和型芯修剪片體的一部分,如圖5—3(c)所示。 A為型腔區(qū)域(產品的外表面)。 B為型芯區(qū)域(產品的內表面)。 (4)將分型片體、補片體和型腔區(qū)域縫合在一起成為型腔修剪片體,用于修剪工件,從而創(chuàng)建型腔鑲件。同理,創(chuàng)建型芯鑲件。 (5)在創(chuàng)建型腔時,型腔修剪片體和型腔種子片體將相互修剪并縫合,如圖5—3(d)所示。當然,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型芯修剪片體中。 A為型腔種子片體。 B為型腔種子片體的基準平面。 此時,片體一旦被縫合,型腔部件和型芯部件中的鏈接片體將會自動更新。如果這些修剪片體是正確無誤的,那么現(xiàn)在就可以用來修剪型腔部件和型芯部件中的工件鏈接體。如圖5—4(e)所示。其中A為型腔修剪片體。 2.自動分型的優(yōu)勢與缺點 自動分型的優(yōu)勢在于。 整個分模過程輕松、便捷。 MW功能易于新手掌握,分模更易上手。 分模功能十分強大,針對任何產品都適用。 MW模具工具用起來甚至超過手工分型。 缺點是: 自動分型方法很不靈活,出錯時又不易修改。 對較簡單產品時,自動分型非??焖伲a品較復雜時,用自動分模就會覺得很麻煩,還要產生大量的垃圾文件占用系統(tǒng)內存資源。 三、手工+MW分型方法 “手工+MW分型方法”是一種突破傳統(tǒng)的分模方法,此法采用手工分型與MW自動分型的優(yōu)勢互補,快捷、高效、合理地分模。 此法主要是針對那些復雜的產品,且無論是用手工或是自動分型都無法順利解決問題的??傮w上,這種方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有效解決產品分模問題,下面列出常見幾種途徑。 1.手動設計分型面+自動分型 對于不易找出分型線的產品,我們可以在Mw的幫助下先創(chuàng)建模具總裝配、設計區(qū)域分析、模具坐標系、工件和布局等。 然后利用建模模塊中的特征和曲面工具,創(chuàng)建用于分型的曲面。接著利用MW的模具工具條【編輯分型面和曲面補片】命令,將曲面轉換成Mw模式的分型面。 最后再繼續(xù)使用MW的自動分型功能完成自動分型設計。 2.自動設計分型面+手工分型 這種途徑主要是在建模環(huán)境下,結合Mw的模具分型功能,合理進行分模。 首先是利用MW的模具分型功能【區(qū)域分析】進行產品的評估,找出型腔側和型芯側的面。然后利用【定義區(qū)域】、【設計分型面】命令,自動抽取區(qū)域面并完成分型面的設計。 最后利用建模模塊中的【拉伸】命令、【求差命令和【拆分體】命令,完成模具工件的創(chuàng)建、拆分工件得到型腔和型芯的工作。

編輯推薦

《授課筆記:UG NX 8模具設計授課筆記》定位初學者,旨在為三維造型工程師、模具設計師、機械制造者、家用電器設計者打下良好的二維制圖基礎,同時讓讀者學習到相關專業(yè)的基礎知識?!妒谡n筆記:UG NX 8模具設計授課筆記》內容精辟,易學易懂,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UG NX 8模具設計授課筆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內容很全面,簡單易懂,適合初學者
  •   通俗易懂!不錯的書!
  •   書本內容還不錯,視頻講解還不算差,算是可以了吧,值得一買哦。
  •   書中光盤內容與講解不一致,所以最不適合初學者。此外,第五講第五節(jié) 電池充電外殼及練習迷你MP3光盤上是一個錯的文件,無法初始化。即使不初始化,它也只能補孔,不能分出型芯型腔,浪費初學者時間。我不解的是,書中有那么多人審,都沒審出問題來嗎?
  •   此書不但軟件功能講解詳細,而且模具技術也講解到位,是初學者和模具技術提升的重要參考書。而且買了送貨也快,亞馬遜就是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