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孫尚勇 頁數(shù):368 字數(shù):3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孫尚勇編寫的這本書名曰《佛教文學十六講》,實則不僅涉及佛教、文學兩個方面。大略來說,主要借鑒了西方口頭學派關于程式的理論,討論了印度佛教文化史的一些重大問題,思考了相關印度佛教經(jīng)典形成的機制,探討了佛教思想之于中國古典詩歌自然觀的影響。本書涉及印度佛教經(jīng)典、中國古典詩歌、中國古典散文等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多種文體樣式。
書籍目錄
總序
序(一) 李浩
序(二) 普慧
第一講 中古漢譯佛經(jīng)偈頌的程式
一、程式概念的引入
二、重復程式
三、句法程式
四、其他程式
五、平行式
六、漢譯偈頌程式溯源
七、佛經(jīng)偈頌程式的實質
第二講 佛陀的音樂觀與原始佛教藝術
一、佛陀的音樂觀:超然遠離與適俗順應
二、修道所面臨的兩大誘惑:男女之情與娛樂藝術
三、原始佛教藝術得以發(fā)展的兩大契機:儀式與宣傳
四、原始佛教表演藝術的發(fā)展
五、結論
第三講 原始佛教史中的提婆達多問題
一、提婆達多出家修行初期之史實
二、提婆達多詣佛索眾與五法破僧
三、阿閣世弒父與提婆達多之死
四、結論
第四講 《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本生宰堵波
一、買華、掩泥、受記率堵波
二、舍眼率堵波
三、化鬼子母搴堵波
四、商莫迦菩薩率堵波
五、蘇達孥太子率堵波
六、結論
第五講 《大唐西域記》所載提婆達多遺跡
一、《大唐西域記》所見提婆達多遺跡
二、提婆達多事跡相關經(jīng)典的戲劇背景
三、結論
第六講 《大唐西域記》所載佛說《毗摩羅詰經(jīng)》遺址
一、《維摩詰經(jīng)》的文本分析
二、佛說《毗摩羅詰經(jīng)》遺址的文化內涵
三、結論和余論
第七講 從《央掘魔羅經(jīng)》看佛教經(jīng)典的戲劇背景
一、央掘魔羅故事
二、《央掘魔羅經(jīng)》戲劇背景分析
三、結論
第八講 佛教儀式與戲劇的關聯(lián)及大乘經(jīng)典的形成
一、佛教的儀式性戲劇
二、佛教的戲劇化儀式
三、佛教儀式的兩個層面
四、戲劇、儀式與佛教經(jīng)典
五、結論
第九講 釋僧祜《經(jīng)唄導師集》與六朝佛教音樂文學的演進
一、佛經(jīng)中之歌唄事跡
二、中土之依經(jīng)制歌唄
三、結論
第十講 佛經(jīng)偈頌的翻譯體例
一、偈之名義
二、偈頌的翻譯體例
三、譯偈體例的緣由
四、結論
第十一講 中古漢譯佛經(jīng)偈頌的體式及變遷
一、引 言
二、漢譯偈頌體式的總體面貌
三、中古各朝譯偈體式概況
四、中古譯偈的地域特征及歷史發(fā)展
五、結論
第十二講 敦煌文學的程式化特征及其來源
一、敦煌歌辭中的程式
二、其他敦煌詩歌作品中的程式
三、敦煌變文中詩體作品的程式
四、敦煌文學程式的來源
第十三講 漢譯佛經(jīng)偈頌對中國中古詩歌的影響
一、中古詩歌的程式使用狀況
二、中古詩歌程式化特征的淵源
三、中古詩歌接受佛偈程式影響的途徑
四、結論和余論
第十四講 經(jīng)學章句與佛經(jīng)科判及漢魏六朝文學理論
一、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章句之學
二、佛學傳統(tǒng)中的科判之學及其淵源
三、章句之學與漢魏六朝文學理論
四、結論
第十五講 《維摩詰經(jīng)》與中古山水詩觀物方式的演進
一、陶淵明的“心遠”和“忘言”
二、謝靈運山水詩的觀物方式
三、齊梁山水詩的兩條路徑
第十六講 先秦散文的程式化特征及其影響
一、先秦散文的程式化特征
二、佛經(jīng)長行的程式化特征
三、漢唐散文的程式化特征
四、結論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個明確的事實是,道安首創(chuàng)的佛經(jīng)科判之學,簡言之就是分別章段,以利于宣講,這與此前兩漢經(jīng)學中的章句之學是相通的。隋唐佛教學者嘗以經(jīng)學章句之體譬況他們的經(jīng)疏科判之作。吉藏《金剛般若疏》卷一云:“流通實是大章,還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間碎分章句,爰至異言語目,于經(jīng)論并穢。”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序》云:“今為解釋,冀遐方終古,得若面會。然繁則倦于章句,簡則昧其源流。顧此才難,有慚折中,意夫后學,其辭不枝矣?!边@表明在古代佛徒眼中,科判之學與經(jīng)學章句的體例相同?! 〖热晃覀儫o法從文獻上為道安科判找到異域的淵源,那么,是否可以作一大膽的設想,道安的科判是接受了兩漢經(jīng)學傳統(tǒng)中的章句之學的啟示呢?這一設想應該有其成立的可能?! £P于道安本人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典籍闕載。道安雖然反對“格義”,但其“本無”思想受到魏晉玄學貴無論的重要影響①,可證他對本土思想文化是有深切了解的。這可從側面說明其科判之學曾接受本土文化的影響。此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佛經(jīng)科判自道安以后,到劉宋時期始流行開來,至梁陳表現(xiàn)出了與兩漢章句之學末流一樣的瑣碎之弊。唐湛然《法華文句記》卷一上引唐東陽永安寺曠法師《法華疏》云:“自梁陳已來,解釋《法華》,唯以光宅獨擅其美,后諸學者,一概雷同。云師雖往,文籍仍存,吾鉆仰積年,唯見文句紛繁,章段重迭,尋其文義,未詳旨趣?!狈鸾?jīng)科判與經(jīng)學章句相近的發(fā)展歷程,無疑從內在理路上證明了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淵源關系?! 〉腊部婆信c經(jīng)學章句的淵源關系,于中古佛教文獻中亦可考見。道安之前,東漢靈帝光和年間,臨淮人嚴佛調曾撰《沙門十慧經(jīng)》章句。嚴佛調《序》末云:“創(chuàng)奧博尚之賢,不足留意;未升堂室者,可以啟蒙焉?!雹龠@~撰著出發(fā)點與前論經(jīng)學章句為問學的第一步相吻合?!妒壅戮洹方癫粋鳎坏弥渲鲋敱M體例,然由嚴佛調之注釋《十慧》采用漢代流行的章句為名,以及其《序》所云“啟蒙”之說,可以相信其體例必與經(jīng)學章句相近。 大約晉成帝之世,沙門支敏度分別合抄諸譯本《首楞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于二本分別作了“分部章句”和“分章斷句”的工作②。這是載籍所記外國僧人以經(jīng)學章句體例整理佛學經(jīng)典的著作,時間稍前于道安③?! 婪鹫{和支敏度的上述工作理應對道安佛經(jīng)科判有所啟發(fā)。道安《十法句義經(jīng)序》云:“昔嚴調撰《十慧章句》。”④由此可知,道安親見嚴佛調之書,他的科判三分之說至少接受了嚴佛調的直接影響。換言之,道安不過是將之前佛學章句著作的實踐整合為“三分”的固定程式而已?!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