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概論

出版時間:2004-0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梁啟超  頁數(shù):273  字數(shù):185000  譯者:夏曉虹 注解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清代學術概論》、《新史學》和《學與術》四篇文章,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梁啟超的學術思想。《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以學術思潮和演變?yōu)橐罁?jù),將中國數(shù)千年學術思想史分為七個時期,簡要論述了各時期學術發(fā)展狀況。《清代學術概論》將清代學術史分為四個時期,分別加以論述,觀點頗為精當?!缎率穼W》和《學與術》則從理論角度論述了梁啟超的學術思想。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另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學術大師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東渡日本,經(jīng)歷了長達14之久的流亡生活。梁啟超早年熱心政治活動,后退出政界,專事思想啟蒙和學術研究。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著作多收入

書籍目錄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胚胎時代 第三章 全盛時代  第一節(jié) 論周末學術思想勃興之原因  第二節(jié) 論諸家之派別  第三節(jié) 論諸家學說之根據(jù)及其長短得失(闕)  第四節(jié) 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比較 第四章 儒學統(tǒng)一時代  第一節(jié) 其原因  第二節(jié) 其歷史  第三節(jié) 其派別  第四節(jié) 其結果 第五章 老學時代 第六章 佛學時代  第一節(jié) 發(fā)端  第二節(jié) 佛學漸次發(fā)達之歷史  第三節(jié) 諸宗略紀  第四節(jié) 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第七章?。I) 第八章 近世之學術(起明亡以迄今日)  第一節(jié) 永歷康熙間  第二節(jié) 乾嘉間  第三節(jié) 最近世清代學術概論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新史學學與術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風俗及歷史上種種之現(xiàn)象,則其形質(zhì)也。故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學術思想焉求之。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能及;據(jù)一千九百年之統(tǒng)計,歐洲各國語之通用,以英為最廣,猶不過一百十二兆人耳,較吾華文,僅有四分之一也。印度人雖多,而其語言文字,糅雜殊甚。中國雖南北閩粵,其語異殊,至其大致則一也。此事為將來一大問題,別有文論之。我中華有三十世紀前傳來之古書,世界莫能及?!秹灐?、《典》、《索》、《邱》,其書不傳,姑勿論。即如《尚書》,已起于三千七八百年以前夏代史官所記載。今世界所稱古書,如摩西之《舊約全書》,約距今三千五百年;婆羅門之《四韋陀論》亦然;希臘和馬耳之詩歌,約在二千八九百年前;門梭之《埃及史》,約在二千三百年前,皆無能及《尚書》者。若夫二千五百年以上之書,則我中國今傳者尚十余種,歐洲乃無一也。此真我國民可以自豪者。西人稱世界文明之祖國有五:日中華,日印度,日安息,日埃及,日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國亡,其文明與之俱亡。今試一游其墟,但有摩訶末遺裔鐵騎蹂躪之跡,與高加索強族金粉歌舞之場耳。而我中華者,屹然獨立,繼繼繩繩,增長光大,以迄今日;此后且將匯萬流而劑之,合一爐而冶之。

編輯推薦

《清代學術概論》: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風俗及歷史上種種之現(xiàn)象,則其形質(zhì)也。故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學術思想焉求之?!簡⒊?/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學術概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認為近兩百年的學術,一言以蔽之為“以復古為解放”。具體來說是“復宋之古,對于王學而得解放”,“復漢唐之古,對于程朱而得解放。”,“復西漢之古,對于許鄭而得解放?!?,“復先秦之古,對于一切傳注而得解放。”。此番概論,承接與梁啟超對于時代思潮的概括,又闡述與其對于清代各流派的分析。總體來說,我認同這一種概括的說法,但卻覺不應嚴肅的把它作為清代學術史的主線。我將從三方面來分析。首先我會談一下我對時代思潮的理解,接著在分析一下“復古”與“解放”之含義,最后談一下我對清代學術的理解。
         
      論時代思潮
         梁啟超按佛說“生、往、異、滅”把“時代思潮”分為啟蒙、全盛、蛻分和衰落四期。此種理解,最為保險也最為被大眾所接受,因其基本是一條普適的規(guī)律,任何事物的誕生與衰亡,無非都可按時間順序概括為這四個時期。于是,作者便以此為預定準則,認為清代漢學之興起源于宋明理學的衰弱,“若創(chuàng)新必先推舊”,作者認為漢學之起源與宋明理學的衰敗有關,或者說,梁啟超認為,正是因為推翻宋明理學而導致了漢學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他的道理,因為宋明理學重理解而輕實證,漢學重實證而輕大體,兩者看似互相對立。而我要問,為什么能反對空疏主觀的思想風氣一定是實證考據(jù)的漢學?為何不是,親歷親為的實踐學?為何不是援引外國之學術的思潮?為何偏偏是考據(jù)學?按梁啟超對“時代思潮”的四分法,則完全解釋不了上面的問題,因為它過于普適,也即過于淺顯,忽略了太多的社會背景,歷史遺留的因素。即使梁啟超在后文也對漢學的發(fā)展有詳盡的分析與探討,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漢學與宋明理學的傳承關系,還是保持他先入為主的“創(chuàng)新必先推舊”之說。實在是一大缺憾。
         “時代思潮”只是一個表明時間和某一領域風氣的概念,我認為不同的“時代思潮”之間,并不一定有對立關系,它們是互相獨立(但是與當時的社會緊密相聯(lián))的,甚至更可能是相互連續(xù)的。漢學的成長土壤,便是基于理學之鋪墊。
         
      “復古”與“解放”
         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所說的“復古”,是指學者更加尊重和相信漢代的經(jīng)傳,漢代的思想理論,而不再相信當時宋明流傳下來的連續(xù)成果。這種思潮的出現(xiàn),與宋明理學的空疏,主觀因素太多有一定關系。但我認為,“復古”的起因并不在此。明清交替之際,外族人從漢族手中接過了中國,相對落后的滿族文明在對漢族進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屠城之后,終于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此時此景,不僅屠城對人民起了極大的威懾作用,被“異族”統(tǒng)治也震驚了許多學者們的內(nèi)心,學者們不禁開始懷疑,從自我懷疑到民族懷疑,最后懷疑到了他們的飯碗——學術上,既然連我大漢族都可以被異族統(tǒng)治,那還有什么不能懷疑的呢?再加上,滿族剛奪過政權,又出于落后民族的不自信,對當時的文化與學術進行嚴酷的鎮(zhèn)壓。學者們一邊內(nèi)心震撼充滿懷疑,又不能繼續(xù)發(fā)表議論,自然就會有人開始研究“儒家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正是所有宋明理學家的研究根本),這一研究不要緊,便有了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此書一出,震驚整個學術界。原來宋明看的《尚書》都是假的?那還得了?于是閑來無事的學者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事情做,接二連三的投奔到考證學的大軍里來。于是惠棟大筆一揮,發(fā)明了“漢學”一詞,從此對漢學崇拜之人越來越多,研究也越來越深。其實當時也并不是只有漢學一家,浙東學派的史學研究,顧炎武錢大昕的金石學,都有比較高的成就。但總體來說都是,談理義的越來越少,研究古文的越來越多,經(jīng)世色彩越來越重。這在我看來,不是一種“復古”,而是一種“倒退”,是一種在政治迫害下的學術倒退,不能去研究當今社會的理義道理,只能去研究千年前的經(jīng)典篇章,或者研究歷史,漢學的興起,是基于這種背景下,碰巧宋明文人留下太多糟粕。這樣的“復古”是一種“懷疑”,而所謂的“解放”在我看來更是一種“倒退”,已經(jīng)不止是梁啟超所說“以一種枷鎖代替另一種枷鎖”,這種倒退不光是學術的倒退,而是整個中國的倒退。
         
      我對清代學術的認識
         我在第一部分提了幾個問題,大致表明了相同的意思,就是為什么清代學術是以“漢學”或者說“考據(jù)學”這樣的方式呈現(xiàn)的。在這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第一我認為是宋明理學的遺留。宋明理學注重闡明義理,但根基離不開經(jīng)典,而“考據(jù)學”需要被“考據(jù)”的東西,那便是經(jīng)典,又因為宋明學術太過浮夸,虛假泛濫,使得“考據(jù)學”成為一件必要之事,“考據(jù)學”的興起實屬必然。
         第二就是社會政治的變遷。屠城的暴力鎮(zhèn)壓與“文字獄”的思想鎮(zhèn)壓使明朝遺民也即清朝的開代學者變得更加謹小慎微,對義理之思考更是不敢公開討論。而他們根深蒂固的大漢民族先進之觀念被殘暴的推翻,又滋生了開代學者的懷疑之精神。因此,以謹慎與懷疑為主要品質(zhì)的“考據(jù)學”最為保險,又滿足了學者做學問的要求,自然就成了當時文人的主要事業(yè)。以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為代表的“懷疑”與“謹慎”相結合的作品為開端,大批的學者遍步了“考據(jù)學”的后塵。
         第三個原因就是中華文明的封閉。儒家之傳統(tǒng)在中華文明的思想史上太根深蒂固,無論怎么樣顛覆怎樣變革,宋明理學與清代漢學的核心都離不開儒家經(jīng)典(當然汪中也對荀子和墨子等人的思想做了研究,但終究只是為其平反)。且當時封鎖的國家狀態(tài),也讓學者鮮能接觸到其他不同的思想。所以“解放”之路終究只能以“復古”尋求。
         而這一切,這兩百年的時間,我認為是中國落后的兩百年。學者從開始被長期壓制,自我反省尋找自我解放的方式,再到后來服從于現(xiàn)實,經(jīng)世致用,在我眼里,他們已經(jīng)缺少了學者該有的那一份孤傲的責任感,承擔起民族精神前鋒的責任感。正是這兩百年的“考據(jù)”思潮,讓整個社會的思想死氣沉沉,連學者都沉浸于遠古的歡愉之中,避開現(xiàn)實,那些受困于現(xiàn)實的小資產(chǎn)階級,工人階級又怎么得到靈魂超脫?同時期的歐洲思想家們?yōu)檎胬砥淦秃罄^,為人民的覺醒死而后已,而我們的學者呢?像王夫之一樣躲在山上安然做學問么?
         也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已經(jīng)喪失了先進的頭腦,退步了。我寧愿相信許多人只是現(xiàn)實不得志而尋找一種不讓自己那么無聊的事情來做吧。比如戴震,他在樸學方面做了相當多且相當好的研究,也成功獲得皇帝的賞識,但是他自己最推崇的一本書《孟子字義疏證》則又回到了對理義與精神的探索,我相信這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只是迫于環(huán)境所迫,他不能全心致力于這些,對整個民族有用處,真真正正有用的東西,還反而因這部書遭到了同時代人的非議,多么可悲!
         在清代“考據(jù)學”盛行的情況下,仍有很多人做著史學,地理,天文學的研究。這些研究本身就需要有“考據(jù)學”的嚴謹扎實的態(tài)度,也因為經(jīng)學轉(zhuǎn)向了“考據(jù)學”而得到了重視與發(fā)展,形成了清代學術博大的特點。這可以算是“倒退”中的“進步”吧。
         
         總之,我認為梁啟超“以復古為解放”來形象的理解清代學術是大體可以的,但細細深究,恐怕有待商榷。
  •     
      1920年春天,梁啟超歐游歸來,在清華大學等校任教,開始集中精力和時間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當時蔣方震寫了一本《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約他作序,他看后很感興趣,卻把清朝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相比附,由于梁文史功底深厚,厚積薄發(fā),完序后篇幅幾與蔣書相等,限于序文體例,遂獨立成書,起名《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寫作此書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是當時鮮明的時代特色。書中提出“以復古為解放” 作為清代學術發(fā)展的總特征,不僅是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的重新論列,更是其對五四新文化的呼應與引導。
      
      一、“以復古為解放”概念的提出
      梁啟超關于“以復古為解放”之概念,早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近世之學術》中就指出:“本朝二百年之學術,實取此前二千年之學術,倒影而繅演之。如剝春筍,愈剝而愈盡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謂非一奇異之現(xiàn)象也?!?要而言之,此二百余年間,總可命為‘古學復興時代’?!贝颂幱蓄惐葰W洲文藝復興時代之味,梁氏將清代學術與歐洲文藝復興相比擬,是因為他樂觀地相信并確認清代學術同樣會給中國帶來思想解放,一如歐洲的文藝復興。 以此為出發(fā)點,決定了梁啟超論述清代學術的發(fā)展方向是對上一階段學術的推翻,表現(xiàn)出的形式為復古,最終達到的目的是思想解放。而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則正式提出了“以復古為解放”之概念,先是認為“清代思潮”是“對于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而以‘復古’為其職志者也?!庇终f: “綜觀二百余年之學史,其影響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復古為解放’。第一步,復宋之古,對于王學而得解放。第二步,復漢唐之古,對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復西漢之古,對于許鄭而得解放。第四步,復先秦之古,對于一切傳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復先秦之古,則非至對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br />   
      二、清代學術是否走“復古”之路
      我認同梁啟超先生的清代學術“以‘復古’為其職志者”的說法??v觀中華歷史長河,幾乎每一朝代都有其學術重點,朝代的興替,往往伴隨著學術的興衰,新思潮取代舊思潮。
      清朝也不例外,“晚明理學之弊,恰如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之景教。其極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閉塞不用,獨立創(chuàng)造之精神,消蝕達于零度。”當此學風凋敝之時,作為清初啟蒙期大師之一的顧炎武“對于晚明之學風,首施猛烈之攻擊,而歸罪于王守仁。”王夫之亦“攻王學甚力”。 梁氏舉出顧炎武、王夫之等啟蒙期大師對王學的抨擊,就是為著證明清學復古的第一階段,即復宋之古,對于王學而得解放。
      在清初啟蒙期的大師中,有些人不單是反王陽明,還連帶著反程朱。如顏元提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故誤人才敗天下者宋學也?!遍惾翳乘鶎憽豆盼纳袝枳C》,使“一切經(jīng)義,皆可成為研究之問題”,胡渭著《易圖明辨》,“ 學者乃知宋學自宋學,孔學自孔學”,使宋學“不復能依附經(jīng)訓以自重”,閻、胡開啟了考據(jù)學的先河,推動了清代學者的懷疑精神。隨后清學進入以考證學為中心的全盛期,代表人物是惠棟和戴震。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孫念王引之等對音韻、訓詁研究甚巨,且校注了如《說文解字》等大量經(jīng)書,使清學復古又向漢唐邁進,進入復古的第二階段。
      清學于乾嘉盛世至全盛,道咸以后,進入了所謂蛻分期。今文學派之啟蒙大師莊存與、劉逢祿及今文學健將龔自珍、魏源主攻古文為偽經(jīng),認為賈、馬、許、鄭,“殊不足以盡漢學”,使業(yè)已熄滅兩千年之久的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在這一時代重燃,是謂之“復西漢之古也”,即復古的第三階段。
      今古文之爭一路蔓延,到清末康有為所著《新學偽經(jīng)考》與《孔子改制考》則使“數(shù)千年來認為神圣不可侵犯之經(jīng)典,根本發(fā)生疑問,引起學者懷疑批評的態(tài)度?!薄爸^孔子之創(chuàng)學派與諸子創(chuàng)學派,同一動機,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則已夷孔子于諸子之列,所謂‘別黑白定一尊’之觀念,全然解放,導人以比較的研究?!睂W者對所有古文經(jīng)皆疑,這種質(zhì)疑精神一路往下,加之清末西方列強入侵,學者多思考孔孟之弊,將孔孟之學還復諸子之中,追溯至思想之最早期,解了自先秦以來所有注疏之弊。至此,清代學術經(jīng)歷了“復古”的第四階段,即復先秦之古,對于一切傳注而得解放。
      綜上我認為梁氏之綜括清學以“復古”為中心頗能切合其特點,然清代學術為什么選擇“復古”作為治學的主要方式,并最終形成考證學的思潮。而不像歷史上其他時代的學者獨辟蹊徑,思想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呢?
      
      三、為什么走“復古”
      一方面,在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由于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到明、清時更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清朝為了統(tǒng)治思想,清除異端思想,甚至大興“文字獄”,在這樣的政治高壓下,知識分子當然談不上有什么言論自由,如果譏議時政,稍一不鑲便會招來殺身之禍。因而只能“退而論書策”,只是清代學者選擇了更乏味的考證學,然隨乏味而不乏意義,考的是歷史真?zhèn)危瑒訐u的卻可能是世代權威,需要極大的精神定力與極高的人格獨立。而由于儒家的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自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幾乎一直是官方的核心思想觀與價值觀,也是思想統(tǒng)治的工具之一,在讀書人心中已根深蒂固,所以當他們對現(xiàn)狀不滿時,往往打著儒家孔學的招牌,引用圣人的經(jīng)書和言行以自重,即打著復古的旗號,或是用復古的形式來表達新的進步內(nèi)容。如清初黃宗羲寫的《明夷待訪錄》極力描述唐虞三代的理想盛世,勸導時君世主向此看齊。
      另一方面,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其與世界隔絕并逐漸與世界潮流脫軌,無法接觸交流當時西方文藝復興先進的思想、制度、藝術、科學等形而上的優(yōu)秀成果,雖然后來主動“師夷長技”,但晚清在制度上已經(jīng)極為腐朽,無力進行一場全面的改革。而在乾嘉時期的清人更未能接觸到西方“洋務”,更談不上主動引進學習,所以那時并沒有的新的路途可供借鑒,因而只能到漫長而輝煌的前代去探尋,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朝的復古可說是體制所迫與時代所限的結果。
      
      四、“復古”與“解放”
      “以復古為解放”,是梁啟超對清代思潮所下的定義,它解釋的有效范圍也局限在思想史。清代學者接手過來的學術積淀悠久而繁雜,要使中華文化在繼承中得到升華,他們的使命可謂任重道遠。之前的學術由于歷史原因遭割裂、中斷、誤解、迷信,清代學者對其重新反思、定位、追溯本源,作復古運動,即是對當時學術困境之解放。清代學術的“復古”在歷史上也確實起到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其動搖了一些被奉行了上千年之久的經(jīng)典、權威,喚起了學者的懷疑、批判精神,而這正是治學的根本要求。而晚清今文學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新文化時期諸子學的興起、疑古思潮的興起甚至激進如“打倒孔家店”口號的提出,都發(fā)生在康有為將孔子這尊神像請下祭壇之后。以反孔教為重要內(nèi)容的新文化運動, 在梁啟超看來,正是清代學術一路復古,解放思想的直接后果。
      然而在復古的過程中,總是解放一家而陷入了另一家,雖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打破舊的權威偶像,形成一度的思想解放,但是從復古中又是不斷產(chǎn)生和恢復故有的權威。這樣就注定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放。而離開思想領域,清代學術的“復古”所能起到的解放作用則微乎其微,因為學術上復古,則會造成新的尊古,而尊古又會導致行為上的托古,如康有為的變法維新就是在托古的基礎上實行改良,這種方式仍是局限于體制之內(nèi),而事實證明想用體制內(nèi)的東西改革體制本身是很難的。
      清代的學術,是對舊學之闡釋,對學術之復古,既是尋求新知、對學術本身之解放,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之繼承,更是對中國歷史文明之體認和探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每一代學者都要肩負起繼承、升華、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重擔,清代學者“以復古為解放”只是完成這種使命的道路之一,在時代的壓迫與局限之下,他們沒有放棄,亦不甘平庸,而是回溯漫長歷史探尋出路,雖然他們的工作談不上圓滿,也已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這種踏實樸素的學風比空想的宏偉藍圖更值得尊敬。此刻,我仿佛看到清代學者們正在煤油燈下耐心的翻閱浩繁卷帙,懷著一顆批判的心,檢驗著歷史的真?zhèn)巍?br />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朱維錚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朱維錚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夏曉紅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吳巖.論_清代學術概論_的以復古為解放.[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6]符思毅.論梁啟超“復古與解放”概念對近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趨勢之影響. [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01)
      [7]李錦全.評“以復古為解放說讀梁啟超_清代學術概論. [J] 求索1984,(03)
      
      
      
      
  •      當疑古成為一種主義,歷史便成了被重構的對象。古典的意義或許就在于其不可推敲的神圣性之中,今人的虛無也正來自于自毀歷史磐石后的迷茫。
      
       古典并非是復古與仿古,而是出于一種精神的必須、出于一種精神的依托。在漫漫時空的無限中,精神只可依托于歷史而自安,而清末的新興學術的叛逆完全摧毀了歷史,解構了歷史,清空了歷史,是為罪過。如類比文藝復興后的歐洲,【上帝已死】的宣言亦正式宣告近代虛無主義的開始,中國亦不可免。但舊之次序已廢,新之次序尚不存,實乃民初學者之過也。
      
       而另一方面,借助西方共產(chǎn)社會的理念,大同小康之世得以一試,雖敗猶榮,此亦是千年來之一大回溯也。
      
       現(xiàn)當代主義的思潮如同置身混沌,萬可又萬不可,似是而非,前進的方向不明。所以只好落入更大地眾俗化與觀念化,以當下存在的意義來體現(xiàn)價值,以開放式的互動作為詮釋的依據(jù),這樣的脈絡就一承到今了。
      
  •     淺談梁啟超之“以復古為解放”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清代三百年學術思潮概括為“以復古為解放”。倘若單純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此言得知。正如他在書中寫道 :“第一步,復宋之古,對于王學而得解放。第二步,復漢唐之古,對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復西漢之古,對于許鄭而得解放。第四步,復先秦之古,對于一切傳注而得解放。”然而這本書原是梁啟超為蔣方震《歐洲文藝復興史》做的序 ,誰知既成后竟與原書厚度相當,遂改訂為《清代學術概論》。這本是蔣梁二人之間的一段趣事,可是深究起來便可知,梁啟超之“以復古為解放”多有以清代學術思潮比擬文藝復興的意思。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此話又有值得商榷之處。
      曰“以復古為解放”此言得知者三,一曰學術發(fā)展;二曰研究方法;三曰政治啟蒙。
      首先從學術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清代學術思潮的發(fā)展史就是一段學術復古史。先有顧炎武對王學的猛烈攻擊,創(chuàng)以“經(jīng)學即理學”的新旗幟,并且為后世定下“貴創(chuàng)、博證、致用” 的研究方法,其中前兩條對整個清代考證學研究的影響極其深遠。正如梁啟超所言 :“凡啟蒙時代之大學者,其造詣不必極精深,但常規(guī)定研究之范圍,創(chuàng)革研究之方法,而以新銳之精神貫注之?!蓖?、黃、顏等人同顧一道反王學,雖方向不同,但對明末王學智空疏是極有利的攻擊,后來的漢、宋兩學派蓋從此而發(fā)端。另有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胡渭的《易圖明辨》,開啟了考據(jù)學先河,推動了清代學者的懷疑精神。梁啟超對此二人也是大加贊賞,“然語思想界影響之巨,則吾于顧、戴之外,獨推閻、胡” 。他將此二人的著作與《物種起源》和《耶穌基督傳》相提并論,可見此二人之觀點在當時對學界有多大的沖擊。隨后學術史在惠、戴時期進入全盛階段。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對音韻、訓詁研究甚巨,且校注了如《說文解字》等大量經(jīng)書,使清學復古又向漢唐邁進。后入莊、劉時期,今文經(jīng)學復活,業(yè)已熄滅兩千年之久的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之爭在這一時代又重燃,是謂之“復西漢之古”也。今古文之爭一路蔓延,后致學者對所有古文經(jīng)皆疑。這種質(zhì)疑精神一路往下,加之清末西方列強入侵,學者多思考孔孟之弊,將孔孟之學還復到諸子之中,追溯至思想之最早期,解了自先秦以來所有注疏的弊。整個清代學術史就是在不斷回流、反思和解前人之弊中發(fā)展壯大的。誠如戴震所言:不以人弊己。復古看似爬回死人堆和故紙堆中,實則是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整理和反思,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思想上誠為一大解放。子之曰“溫故而知新”,用在此處再合適不過。
      再看研究方法。清代考證學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大思潮,其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üΣ豢蓻]。而提到研究方法的縝密,就不得不提清學全盛期的學術巨擘戴震。而戴震謂之“解放”者有二:一曰:“不以人弊己,不以己自弊” ;二曰“以‘情感哲學’代替‘理性哲學’” 。做學問者大凡要順著前人的思路,搞清前人所言之義理。然則中華學術綿延兩千年不絕,程朱距孔孟尚有千年之遙,所做疏證有多少可得孔孟意?實則對后人來說,首先要做的是則是破前人之弊。只有如此,孔孟之理才能通曉于胸,才能看清兩千年順眼下來的思想發(fā)展之脈絡。正如戴震所言:“宋以來儒者,以己之見硬坐為古圣賢立言之意,而語言文字實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謂理強斷行之,而事情源委隱曲實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 在宋以來儒者眼中,所謂孔孟只不過是自己學術的幌子,言必稱孔孟實則言必反孔孟。尚不言此舉是否有害于學術,畢竟孔孟之言也需發(fā)展??墒钦Z言文字都未能知之就誑成孔孟,此學術道德太過墮落,于學術則太過輕狂散漫了,此等態(tài)度又何可得真知耶?放眼西學亦如此。自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創(chuàng)立形而上學,至中世紀為經(jīng)院哲學用作解釋上帝存在,鞏固基督教神學體系的強有力工具。實正如宋以來儒者“語言文字未之知”。彼至海德格爾才提出“忘在”一說,言自蘇格拉底以來哲學家將“存在”與“存在者”混淆,所言之形而上學皆非真形而上學。如此看來,戴震與海德格爾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學術思想與創(chuàng)建在當時對學界亦有極大震撼。而對于“自弊”,戴震曰:“若夫依于傳聞以擬其是,擇于眾說以裁其優(yōu),出于空言以定其論,據(jù)以孤證以信其通,雖溯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淵泉所導,循根可以達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見也。以此治經(jīng),失‘不知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識者之辨之。 ”梁啟超則把戴震的研究方法總結為:“初得一意,未敢信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僅一二分而已,然姑假定以為近真焉,而憑借之以為研究之點,幾經(jīng)試驗之結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達于十分,于是認為定理而主張之。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仍存為假說以俟后人,或遂自廢棄之也。凡科學家之態(tài)度,固當如是也?!?而相比之下,另一位全盛時期的學術巨匠惠棟則要遜色很多。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概括為“凡古必真,凡漢必好” 。王引之也曾說到:“惠定宇先生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于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借著橫貫學術界“復古”之風,惠棟崇古貶今的精神在當時其缺陷并沒有過多顯露,反而推動了學術復古的步伐,成為全盛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學者。按梁啟超之言,惠棟有功在于“篤守家法,令所謂‘漢學’者壁壘森固,旗幟鮮明”。當時漢宋之爭已有愈演愈烈之勢,惠棟派“凡漢必好”雖在后人看來有失偏頗,可在當時卻為必須,正所謂“深刻的偏激比平庸的全面要有用得多”。若不嚴守家法,則恐在宋學家之猛烈攻擊下漢學要節(jié)節(jié)敗退,以致滅亡,則后期之“漢宋調(diào)和”、“今古文之爭”又從何談起,甚至清代考證學之思潮也要一命嗚呼了。但是惠棟學派的觀念對后世影響甚壞?!胺虿粏枴娌徽妗?,惟問‘漢不漢’,安能通方?” 家法壁壘森嚴固然有好處,可是倘若僅在堡壘內(nèi)固步自封,猶如井底之蛙,則學術何發(fā)展創(chuàng)新?“膠固、盲從、褊狹、好排斥異己,以致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tài)度,幾夭閼焉” 。此為梁啟超歸之罪也。由此看來,惠棟和戴震實為清代學術史之最有功者?;輻澋钠ね苿訉W術發(fā)展,而戴震科學的研究方法則在不斷消弭惠棟留下的消極影響,誠二人使清代學術發(fā)揚光大也。另外,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大力提倡“遂人欲”?!笆ト酥翁煜?,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 ,此一言中肯且十分有見地。梁啟超則熱情歌頌之為“其哲學之立腳點,真可稱二千年一大翻案。其論尊卑順逆一段,實以平等精神,作倫理學上一大革命。其斥宋儒之糅合儒佛,雖辭帶含蓄,而意極嚴正,隨處發(fā)揮科學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實三百年間最有價值之奇書也?!? 雖然在當時影響微弱,可對于后世之思想解放來說無疑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是對程朱王學等空疏的治世之道一個強有力的反駁,而且能從人民的角度來探視王道,真正地切合了“民貴君輕”的思想,更深一步地呼應了顧黃二人對于君主專制的反思,而這一切都源于他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盡管學術一再復古,可戴震卻一步步地解開前人遺留的疑云,在方法和精神上卻是一再解放。
      最后從政治啟蒙的角度來看,“以復古為解放”此意有二,一曰“托古改制”,二曰“中體西用”。今古文之爭到后期,今文經(jīng)學家對大部分古文經(jīng)的真?zhèn)翁岢鲑|(zhì)疑。而康有為在《新學偽經(jīng)考》中則認為凡是古文經(jīng)皆為劉歆為幫助王莽篡政而偽造。不言此觀點正確與否,因為此書的學術意義大于政治意義。凡想要政治變革,首先思想就要變革?!缎聦W偽經(jīng)考》對于學術界來說“實為一大颶風矣”,它對所有古書都提出了質(zhì)疑,不僅動搖了清學思想的根基,更對兩千年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造成根本性的沖擊??梢哉f《新學偽經(jīng)考》是作為學者的康有為向政治家的康有為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中國面臨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政治改革一觸即發(fā)。然而對于一個延綿兩千年的專制體制,改革不僅面臨來自上層統(tǒng)治者的極大抵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何去何從也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而《新學偽經(jīng)考》則從政治思路上更近一步,光是“中體西用”已經(jīng)不足救亡清朝,必須要在體制上向西方學習才能救亡。但倘若單純討論“興民權、設議會”不僅不可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接受,在文化上也無法與中國傳統(tǒng)相融合。故從后人的角度看,《新學偽經(jīng)考》對于喚醒國人改革意識有著莫大的意義,沒有此書,則《大同書》這本代表康有為政治改革措施的著作根本沒有誕生的余地。私以為,《新學偽經(jīng)考》是學術界從考據(jù)學到向西方學習的轉(zhuǎn)折點,也是學者思考救亡圖存的第一聲呼喊。然而早在康有為之前,湖湘學派的曾國藩就對此作出了更深刻的思考。后人多對曾國藩等洋務派懷有鄙夷態(tài)度,認為他們“言技而不言制”根本不能救中國??勺鳛楫敵黄反髥T的曾國藩們深知,所謂改革絕非照搬西方政治制度那么簡單,其背后則是有關于“道器之爭”、“華夷之辯”這些關乎于中華文化根基的問題。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敝腥A文化根基上是一種對于“君”的認同。而君不僅作為天的代表,同時也是人間學識德行的集大成者??酌现灾螄?,必先言治身,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君子重道不重器,子曰“君子不器”,《禮記?王制》也說“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不與士齒”。如今需要一個外來的制度和一套外來的軍事裝備保證清王朝千秋萬代,顯然是不可能為人所接受的。于是“中體西用”一詞不是曾國藩等當朝洋務派提出的權宜之計,而是對中華文化根基與外敵入侵的現(xiàn)狀之間所做出的一個權衡,也同樣是如今的中國所避不開的一個話題。當倘若沒有清代學術思潮的一再復古,使學者對經(jīng)文義理有深入的了解,何來“中體西用”。曾國藩出身湖湘學派,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在家書中曾國藩還反復告誡曾紀澤要多讀國朝前人的著作,絲毫不掩飾他對王引之、戴震等大學者的敬佩之情。倘若不是戴震等人的一再復古,一再疑古,“不以人弊己,不以己自弊”,又何來曾文正公的成就,又何來貫穿整個中國近現(xiàn)當代政治哲學之中心議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再看“以復古為解放”之不得之處。梁啟超欲以文藝復興相比,認為清學也是在不斷解放。私以為,清代學術思潮與文藝復興并無可比之處。雖說二者均為“解放”,可是解放的方式、目的和后果皆不相同。梁啟超認為清學和文藝復興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清學的文藝美術不發(fā)達。此言得其一不得其二。文藝復興時期文藝美術的發(fā)達在于這些藝術家們得到了許多權勢家族的支持,而這些家族已經(jīng)帶有資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前期,學者人數(shù)在整個歐洲少之又少,絕大多數(shù)又被經(jīng)院哲學所網(wǎng)絡,文藝美術只是迫不得已??汕宄m學者眾多,卻多為國朝效力,階級成分與文藝復興時的文藝美術家們有天壤之別。而階級成分不同,其目的就大相徑庭。文藝復興所張目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科學實證的精神是由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所提出的,雖披著希臘羅馬古典的外衣,可本質(zhì)上是“舊瓶裝新酒”,目的也絕非在于解弊古典,而在于掃清橫貫在資產(chǎn)階級面前的封建勢力障礙。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馬基雅維利、馬丁?路德、哥白尼這些思想家,還是彼得拉克、卜迦丘等文學家,閉口不談所謂“古不古”、“真不真”的問題,而是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角度出發(fā),宣揚其觀點。而這些東西在中世紀是絕不存在的,在希臘羅馬時期也是鳳毛麟角,完完全全是新的東西??汕鍖W卻不同,雖然古人的精華與糟粕得到了繼承和拋棄,但在更深層次的哲學層面卻鮮有建樹。更沒有對傳統(tǒng)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上有所發(fā)展,于國民的素質(zhì)則是更無影響。倘若戴震之懷疑精神在學界得到發(fā)揚,可于普通百姓而言則絲毫不相干。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實證主義、經(jīng)驗主義等思潮深入人心,人民奉之為國民精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慢慢興起的??梢哉f沒有休謨、洛克等人的經(jīng)驗主義與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就沒有現(xiàn)代英國民族國家;沒有馬基雅維利,就沒有現(xiàn)代意大利民族國家。私以為,簡單說來,清代學術“以復古為解放”是對于先秦而言,解放的是漢唐宋明對先秦諸子的遮蔽,加之以金石、音韻、訓詁等學科的發(fā)展,本質(zhì)上在于“真不真”。而文藝復興則是在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旗幟下,大張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人文主義、科學主義思想,為后來資產(chǎn)階級革命做準備,本質(zhì)上在于“新不新”。此等本質(zhì)上的差異使二者貌合神離,其結果也是大相徑庭。清學最后日漸空疏,逃不過“生、住、異、滅”的過程;而文藝復興則將其宏大的遺產(chǎn)福蔭后世,雖現(xiàn)無可能再來一次文藝復興,可文藝復興遺留下來的藝術珍品和寶貴精神卻無時無刻不在滋養(yǎng)后人。今之國人,于音韻、訓詁、金石,乃至四書五經(jīng)及其注疏都十分陌生,清學之遺產(chǎn)僅存于大學課堂,于民眾則無甚影響,更不可談什么滋養(yǎng),相比之文藝復興則天壤之別也。梁啟超認為清學與文藝復興均為“以復古為解放”,只看到了表象,未達本質(zhì)也。
      “以復古為解放”有得與不得之處,但關鍵不在于何得何不得,而在于后人對于清學成果的繼承和發(fā)揚,與西歐文藝復興之間的歷史比較,并以此為起點思考中華文化之未來。余才學鄙陋,多有問題不能深入探究闡明。然誠如戴震所言“不以人弊己,不以己自弊”,此等問題復雜艱深,絕非一時一文所能言清,然則倘若一直處在“解弊”狀態(tài),解他人之弊,解己之弊,不斷還原事情本真,則實為吾等學生做學問之正道也。
      
  •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 朱維錚導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
      
      P35
      “學者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見,其弊二:非掊擊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賢以附驥尾?!街谴╄徴?,或非盡掊擊以自表暴,積非成是而無從知,先入為主而惑以終身;或非盡依傍以附驥尾,無鄙陋之心而失與之等…… ”(《東原文集》答鄭用牧書)
      
      P44
      校書定是非最難,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說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斷其立說之是非?!沃^底本?著書者之稿本是也。何謂立說?著書者所言之義理是也?!幌日妆?,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經(jīng)韻樓集?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
      
      P66
      吾常言:欲一國文化進展,必也社會對于學者有相當之敬禮。學者恃其學足以自養(yǎng),無憂饑寒,然后能有余欲以從事于更高深的研究,而學乃日新焉。近世歐洲學問多在此種環(huán)境之下培養(yǎng)。而前清乾嘉時代,則亦庶幾矣。
      
      P93
      嗣同對于善惡,有特別見解,謂"天地間無所謂惡,惡者名耳,非實也", 謂"俗儒以天理為善,人欲為惡,不知無人欲安得有天理".
      
      P98
      而一切所謂"新學家"者,其所以失敗,更有一種根原,曰不以學問為 目的而以為手段.時主方以利祿餌誘天下,學校一變名之科舉,而新學亦一 變質(zhì)之八股.學子之求學者,其什中八九,動機已不純潔,用為"敲門磚", 過時則拋之而已.此其劣下者,可勿論.其高秀者,則亦以"致用"為信條, 謂必出所學舉而措之,乃為無負.殊不知凡學問之為物,實應離"致用"之 意味而獨立生存,真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質(zhì)言之, 則有"書呆子",然后有學問也.晚清之新學家,俗求其如盛清先輩具有 "為 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之精神者,渺不可得,其不能有所成就,亦何足怪?故光, 宣之交,只能謂為清學衰落期,并新思想啟蒙之名,亦未敢輕許也.
      
      P105
      其一,可見我國民確富有"學問的本能".我國文化史確有研究價值, 即一代而已見其概.故我輩雖當一面盡量吸收外來之新文化,一面仍萬不可 妄自菲薄,蔑棄其遺產(chǎn). 其二,對于先輩之"學者的人格",可以生一種觀感.所謂"學者的人 格"者,為學問而學問,斷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 專一,雖若不周于世用,然每一時代文化之進展,必賴有此等人. 其三,可以知學問之價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創(chuàng)獲.所謂研究精神者, 歸著于此點.不問其所疑所求所創(chuàng)者在何部分,亦不問其所得之巨細,要之 經(jīng)一番研究,即有一番貢獻.必如是始能謂之增加遺產(chǎn),對于本國之遺產(chǎn)當 有然,對于全世界人類之遺產(chǎn)亦當有然. 其四,將現(xiàn)在學風與前輩學風相比照,令吾曹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種種缺點. 知現(xiàn)代學問上籠統(tǒng)影響凌亂膚淺等等惡現(xiàn)象,實我輩所造成.此等現(xiàn)象,非 徹底改造,則學問永無獨立之望,且生心害政,其流且及于學問社會以外. 吾輩欲為將來之學術界造福耶?抑造罪耶?不可不取鑒前代得失以自策厲.
      
  •     遜請遺老汪鳳瀛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
      
      “遜請”疑當作“遜清”
      
      
      
      各科各科的小原理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
      
      首“科”字似有誤
      
      
      
      復旦大學北隅.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2)
      
      “.”當作“?!?br />   
      
      
      曾因個職位高低和所代表的不同派別問題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5)
      
      “個”後疑有脫文
      
      
      
      民國六年“丁丑復辟”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8)
      
      “丁丑”當作“丁巳”
      
      
      
       現(xiàn)在的梁啟超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5)
      
      “現(xiàn)在”前脫一格
      
      
      
       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6)
      
      “閻若璩”前脫一格
      
      
      
      凡古必眞,凡漢皆是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8)
      
      “是”當作“好”
      
      
      
      令宋學元顏色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0)
      
      “元”當作“無”
      
      
      
      對外求索之欲日熾而對內(nèi)厭棄之情日熾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1)
      
      次“熾”當作“烈”
      
      
      
      今世的世界主義 社會主義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2)
      
      “世界主義”後空格當作“、”
      
      
      
      以絀荀申孟爲標識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2)
      
      “絀”似當作“黜”
      
      “標識”當作“標幟”
      
      
      
       梁啟超自三十以後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2)
      
      “梁啟超”前脫一格
      
      
      
      留學生未全體參加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3)
      
      “未全體”當作“殆全體未”
      
      
      
      文藝復興的相異點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4)
      
      “相”字衍
      
      
      
      爲何也不發(fā)達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4)
      
      “也”字衍
      
      
      
      畫今古文分野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畫”似當作“劃”
      
      
      
      覽醫(yī)書千百卷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
      
      “百”當作“萬”
      
      
      
     ?。萁裼型苏?br />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
      
      “]今”當作“今]”
      
      
      
      亦出于伏生也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3)
      
      “于”當作“[于]”
      
      
      
      此 其收穫所以不逮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3)
      
      “此”後衍一空
      
      
      
      《讀史方輿紀要》、言形勢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5)
      
      “、”誤,或衍,或當作“,”
      
      
      
      以上諸師所論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7)
      
      “師”似有誤
      
      
      
      狷潔自好、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9)
      
      “、”誤,似當作“,”
      
      
      
      學誠不屑屑於考證之學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9)
      
      次“屑”似衍
      
      
      
      而同出伏勝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2)
      
      “伏勝”似當作“伏生”
      
      
      
      絀王申鄭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4)
      
      “絀”似當作“黜”
      
      
      
      以絀荀申孟爲標幟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4)
      
      “絀”似當作“黜”
      
      
      
      與戴震往復辨難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9)
      
      “辨難”當作“辯難”
      
      
      
      學問不厭辨難
      
     ?。簡⒊?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8)
      
      “辨難”當作“辯難”
      
      
      
      子平(2009.6.18 21:31)評《清代學術槪論》:
      
      又想做沙發(fā)黨(序居題目之後,可稱一樓),又想做跑題黨,結果都沒做成,反而做了樓主~
      
      
      
      ——【品評人物,一定要站在“人類”的高度】——
      
      梁新會評康南?!洞笸瑫罚?br />   
      人類秉性之奇詭,度無以過是者
      
      (梁啟超著. 朱維錚導讀. 清代學術槪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2)
      
      
      
      評王通《文中子》:
      
      此種病狂之人、妖誣之書,實人類所罕見
      
     ?。簡⒊? 湯志鈞導讀. 中國歷史研究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6~97)
      
      
  •   真想Ctrl +C再加V
  •   我去。清代學術史寫不出百度一下第二條就是這篇東西。莫非你是亮叔?囧!
  •   額....是的...你是?
  •   分析的相當不錯,高見!
  •   “不言此觀點正確與否,因為此書的學術意義大于政治意義。”——可能寫錯字了。
  •   請賜教~
  •   原文:而康有為在《新學偽經(jīng)考》中則認為凡是古文經(jīng)皆為劉歆為幫助王莽篡政而偽造。不言此觀點正確與否,因為此書的學術意義大于政治意義。凡想要政治變革,首先思想就要變革。
    ——根據(jù)上下文意,這里想表達的似乎恰恰是“此書的政治意義大于學術意義”才對(因為連“觀點正確與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是否能對當下政治產(chǎn)生影響)。呵呵,姑妄言之~
  •   噢對...不好意思,手誤手誤,我要表達的就是你說的那個意思
  •   亮叔……我正憋這篇呢
  •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你的觀點跟我的差不多啊~~~~~~~~~~~你是中大的嗎?我寫的那篇和你觀點相似。
  •   我也是中大的...........我也選了這個課..........看了<略論清代思潮>再看到這篇文章,深感膜拜
  •   @秋秋秋 我是中大的~
  •   @Josephine 過獎過獎~
  •   @slash 這樣啊。。你交了論文了吧。。
  •   @秋秋秋 大二的時候交的……
  •   光有摘錄沒批注,稍嫌不夠……
  •   我輩中人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