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梁歸智 頁數(shù):348
Tag標簽:無
前言
至今記得2007年6月23日,在圣彼得堡享受白夜節(jié)的特殊魅力。我和歸智兄在著名的涅瓦大街一家咖啡館聚齊,那時他在圣彼得堡大學任教,我只是短期訪問,異國相見,說不出的新鮮與欣喜??Х瑞^外大街上涌著汪汪人流,都朝一個方向——冬宮廣場,那里有白夜節(jié)的演出和狂歡活動,我們從玻璃窗望出去,情緒也受到感染,覺得那真是奇妙的一天。我跟歸智兄說起在圣彼得堡已經(jīng)游過哪些地方,他提醒我,有一處不應錯過,就是普希金決斗處。我說己經(jīng)跟俄羅斯方面人士提出,但那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卻說并未去過那地方,不好找,歸智兄就強調(diào)無論如何還是要去一下。第二天我和同去訪問的朋友向接待方提出,他們也就帶我們?nèi)チ?,那確實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小景點,不過非常值得一游,在那里我感慨萬端,普希金就在那個地方,結束了他僅僅38歲的生命。后來我又去探訪了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故居,那也是一般游客很少關注,而歸智兄鼓勵我一定要去看的。舉出這兩個例子,就可見歸智兄對俄羅斯文化的尋幽探勝,絕非一般泛泛的游客可比。我只不過去了十來天,回國后也很寫了些游記。歸智兄在那邊待了兩年,又利用假期作了更廣泛深入的游覽,以優(yōu)姜細膩的文筆,寫出選本游記,實非一般介紹風土人情的游記可比,有豐富的知識,有縱深的探尋,如歌如詩,如曲如畫,值得細品。 2011年3月1日
內(nèi)容概要
鮮艷的紅莓,靜穆的白樺,高聳的教堂,風采各異的雕像:這不只是一部游學記錄,還是對一個民族和它偉大文化的的素描。
跟著作者的腳步和筆,一起聆聽普希金決斗的槍聲,一起誦讀阿赫瑪托娃的詩句,一起懷想蘇聯(lián)時代的往事……別忘了,還有那流落在外的手抄本《紅樓夢》和遙望中國的異邦友與故鄉(xiāng)人。
作者簡介
梁歸智,中國當代著名紅學家、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梁歸智曾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的關門弟子姚奠中教授,并私淑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系列節(jié)目《紅樓六家談》中主講“紅樓夢的斷臂之美”與“曹雪芹的超前之思”;1995—1996年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約克學院哲學系、2006—2008年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文化系、201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教育局任客座教授。
梁歸智開創(chuàng)了紅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分支“探佚學”,影響廣泛,著有評點本《紅樓夢》、《紅樓夢探佚》、《紅樓夢詩詞韻語新賞》、《獨上紅樓》、《紅樓探佚紅》、《紅樓疑案》、《巴黎:一席浮動的豪宴》等20部學術文化著作。
書籍目錄
第一輯 從圣彼得堡到莫斯科
我住在小黑河畔
“舊”生活
十月革命節(jié)那天
俄國的“紅色經(jīng)典”
初識莫斯科
素描莫斯科:地鐵與廣場
素描莫斯科:教堂與宮殿
素描莫斯科:畫廊、博物館與修道院
素描莫斯科:街道
第二輯 尋訪俄羅斯的靈魂
普希金決斗地
普希金故居
普希金故鄉(xiāng)游
小說家的老屋
阿赫瑪托娃故居
詩人筆?獵人槍?情人眼
——涅克拉索夫故居
異類作家蝴蝶君——納博科夫故居
第三輯 異邦友與故鄉(xiāng)人
德米
奧麗雅
葉芙根妮婭
龐英教授
東方系三劍客
紅霞白霜
李福清院士
浪人吉瑪
彭領事一家
青春的紀念
中國文化年軼事
第四輯 游俄國,讀蘇聯(lián)
結伴而游
白海記行
教堂聯(lián)想
阿芙樂爾
祭蘇聯(lián)
蘇聯(lián)往事
斯大林的兒女
在高爾基銅像下
西伯利亞軼事
第五輯 《紅樓夢》與萊蒙托夫
目睹《石頭記》抄本
在彼得堡講《紅樓夢》
另類葬花詞
想望高加索
我的萊蒙托夫
圣彼得堡的悼詩
去俄羅斯走夷方
俄詩新譯
后記 森林是一種文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王凡來過不止一次了,這一回是給做短期旅游的夫人和孩子當導游。跟美術史專家一道參觀,鑒賞提高了層次,長了不少專業(yè)見識。伊凡諾夫的《基督顯靈》是滿面墻的巨作,畫了20年(1837一1857),除了最后的成畫外,還展有不同時期的草稿,局部的多次樣稿。原來畫一幅畫耗如此多心血!這簡直比曹雪芹寫《紅樓夢》還投入,這些草圖、樣稿的演變,不就是從《石頭記》到《紅樓夢》的各種抄本系列嗎?王老師指點我們:基督在曠野顯靈了,信仰者無不熱血沸騰,虔誠激動,但那邊還畫了一個阿拉伯的異教徒,無動于衷,臉側在另一邊。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也畫了20年(1876-1896)。此畫似乎到處有復制品,圣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也有一幅,不知哪一幅是原創(chuàng)?畫中的三勇士是俄羅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分別叫伊里亞·穆拉密茨、里尼亞·尼基奇和阿寥沙·波波維奇。但王凡告訴我們,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俄羅斯的三個主要民族:斯拉夫、俄羅斯和韃靼。聽他說了再細看畫,果然三勇士穿著三個不同民族的服裝。蘇里科夫的《禁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娃》、《緬希柯夫在貝遼佐夫鎮(zhèn)》都極具悲愴英雄氣質(zhì)。
后記
森林是一種文化 2006年9月14日到2008年8月24日,我曾在俄國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文化系任教。 俄羅斯在心靈中沉淀下種種印象,色彩繽紛,光影斑駁,其中重疊最多最深者,是地廣人少和樹多,特別是森林,那宏偉而有些沉郁的森林。 森林讓我心迷神醉,讓我憬悟:森林,是一種文化。 俄羅斯的森林扎根到了我心田上,搖曳在我靈魂里,滲透進我血脈中,今生永世。紅松,白樺,云杉,稠李……金翅雀,紅胸鴝,蒼頭燕……蜜蜂,螞蟻,松鼠……原始的廣大的深邃的綠茫茫的俄羅斯森林,花點點,葉飄飄,成了我永遠的夢。 俄羅斯的森林,與美洲的不同,它的背景有些冷肅,讓俄羅斯人有些高傲,有些憂郁,有些孤寂,有些懶惰,有些悠然,也有些多疑和蠻勇,有含蓄的爆發(fā)力。 俄羅斯有偉大的油畫,有崇高的交響樂和高貴的芭蕾舞,畫畫,賞畫,弄音樂,基數(shù)大,故藝術巨匠云出,其根源就在無邊際的森林,自然森林下面還有草地,河流。藝術家和文學家不在話下,彼得大帝,列寧和斯大林,功過善惡,也和森林有關。 沙皇把知識分子流放到邊遠的森林中,彼得大帝親自刨木造船,列寧躲在樹叢中寫《國家與革命》,斯大林在森林隔絕之地建立集中營。 俄語中有許多詞匯都源于樹木,從“桌子”到“柱子”到“站臺”,從“立正”到“價值”到“這么多”到“游牧營地”到“斯多葛主義”,其詞根都是“木頭”?!按迩f”這個詞是從“樹木”這個詞衍生的,再衍生就是“勇敢、大膽”和“統(tǒng)治者”這些詞。 人生活在樹木間森林中,身體會放松,心情會沉靜,花開,葉落,鳥叫,蟲鳴,森林是詩情、畫意和樂思的搖籃,秋風夏雨冬雪,伐木狩獵,也是謀略和勇毅的培養(yǎng)皿。森林容易讓人沉思和幻想,神話和宗教也就滋長繁榮。 中國人太多,把森林擠兌得可憐見,中國人就生活得吵,過實,少了虛邈,少了靜。 蘇聯(lián)和中國都有過極左,但蘇聯(lián)比中國有更多的森林,所以蘇聯(lián)人畫魂不滅,承續(xù)著希什金和列維坦,還出了自然散文大家普里什文,真誠的自然之子,他們的心靈有森林蔭庇,中國心就沒處藏躲。 讓我轉錄一篇普里什文的短文,向俄羅斯的森林致敬,題目叫《森林中的人》(潘安榮譯): 我看著在蘆葦叢中劃船的漁人。黑水雞,蘆葦,水,倒映在水中的樹木,這整個世界連同周圍的一切,都好像在發(fā)問;它們想要得到的答案,就在這個劃船的人的身上:這個劃船的人,就是你們要問的,就是你們所期待的,這是你們自己的“理智”在航行。 2011年6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歸智兄對俄羅斯文化的尋幽探勝,絕非一般泛泛的游客可比……歸智兄在那邊呆了兩年,又利用假期作了更廣泛深入的游覽,以優(yōu)美細膩的文筆,寫出這本游記,實非一般介紹風土人情的游記可比,有豐富的知識,有縱深的探尋,如歌如詩,如曲如畫,值得細品?! 骷覄⑿奈?/pre>編輯推薦
《紅莓與白樺:俄羅斯游學記》:如果沒有俄羅斯民族,人類將會單調(diào)而膚淺。讀好書,光陰慢。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