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

出版時間:2012-2-2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無[美] 薩拉?埃利森  頁數(shù):310  譯者:施軼  
Tag標簽:無  

前言

  序章  戰(zhàn)斗開始了  2007年8月,一個暖和的夜晚,蓋爾.格雷格(Gail Gregg)信心滿滿地走上舷梯,參加巴里.迪勒(Barry Diller)的游艇小聚會。然而當她望見丈夫小阿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紐約時報》發(fā)行人)的對頭魯珀特.默多克時,今夜的美好愿景一下子煙消云散了,她恨不得一頭跳進哈德孫河中去?! ∵@場派對必定會引來無數(shù)花邊雜志的關注,但其本意絕不是為了生產(chǎn)八卦材料,舉辦者也沒有給任何狗仔隊發(fā)出邀請。這是一場權(quán)勢人物的私人聚會,意在交換信息,互通有無,為未來合作埋個伏筆。在夕陽西下的靜謐中,大佬們相互發(fā)展著關系。但在觥籌交錯的表象下,暗流洶涌--美國最有分量的兩大出版媒體的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場戰(zhàn)爭事關誰能主宰美國人讀什么、想什么以及信什么。  身處這條118英尺漂亮游艇上的賓客們都知道,事實可以花錢買,價高者得。媒體帝國不僅是在報道新聞,同時也在選擇并制造新聞。不過今晚的官方主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商業(yè),而是先從哈德孫河上觀賞迪勒的IAC(InterActiveCrp)新總部,然后再游河。迪勒是個好主人,也有點顯擺的意思,一周前就開始謀劃這事兒了。晚燈將完美呈現(xiàn)這座頗有爭議的建筑。它由弗蘭克.格里(Frank Gehry)設計,外形猶如八張展開的風帆,意欲下水起航。但在那個特殊的夜晚,這座奇特優(yōu)雅的宏偉建筑并非最大的新聞點?! ×璩繒r分,魯珀特.默多克得到了交易確認--他將以50億美元從班克羅夫特家族手里買下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班克羅夫特家族是美國屈指可數(shù)的延綿至今的新聞家族之一,擁有道瓊斯公司已經(jīng)整整105年,期間,在《華爾街日報》中產(chǎn)生了33個普利策獎。除了新聞集團之外,道瓊斯公司歷史上僅有的另一次收購發(fā)生于1902年,克拉倫斯.巴倫(Clarence Barrn)花13萬美元買下了它。有人說巴倫是財經(jīng)報道的鼻祖,但班克羅夫特家族稱他是“祖父”。他是波士頓新聞局(B·st·n News Bureau)創(chuàng)始人,當年用從妻子杰茜.沃爾德倫(Jessie Waldrn)處借來的錢買下了道瓊斯公司,首付為2 500美元。沃爾德倫私房菜很有名,身高五點英尺四、體重三百三十磅的巴倫曾是那里的長期老客戶?! “蛡惖氖召彵WC了班克羅夫特的后代們始終能夠榮辱與共,不管他們有多不情不愿、貌合神離。否則的話,這個波士頓家族“無非是另一個紈绔之家”--老一輩們最恨被人如此看待。一代復一代,班克羅夫特家族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默多克的鈔票讓他們徹底分崩離析。這使得他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這筆50億美元買下“美國夢之報”的收購將成為他飽受爭議的職業(yè)生涯的高潮,并將決定這個世紀的走向。《華爾街日報》將成為新聞集團的旗艦?! ∧嗫私衲?6歲,頭上已經(jīng)半禿,剩下的頭發(fā)染成紅褐色,整齊地向后一梳到底。他的臉上布滿了溝壑,只要一笑,深深的皺紋就會爬上前額,久久不會消失。在那個悶熱的夏夜里,默多克顯得精神輕松,神采奕奕,用他的澳洲軟腔感謝前來祝賀的人們。近20年來,他一直夢想著這一幕。但這筆收購是否真的是一場勝利,在漢普頓和其他地方仍是這個夏末的熱門話題。有人認為這筆收購可笑之極,紙媒早已是明日黃花了。大多數(shù)人則注意到默多克總是沉迷于對他所謂的“民粹”報紙的癡迷,如今,這種癡迷把他自己引向了不可能的挑戰(zhàn)--在傳媒業(yè)面臨一個世紀以來最危急局面的時刻,在這樣一個深受人民喜愛但受眾日寡的成熟媒體中醞釀變局?! ?007年,默多克身家高達90億美元,位列《福布斯》400美國富人榜第33位。但他仍是一位斗士。他的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他剛剛在混編顧問團的幫助下,用自己股東的錢買下了道瓊斯公司。這將使他面臨一場不可避免的戰(zhàn)爭--這家古板守舊的報紙和日趨顯露的災難會拖垮他的龐大帝國嗎?他的生意,以及他的聲望,都在面臨嚴峻考驗。  蓋爾.格雷格地位獨特。他是默多克最大的競爭對手--掌握著《紐約時報》的蘇茲貝格家族第一夫人。她和丈夫墜入愛河的時候,兩人還都是一心渴望出頭的年輕記者,那時的新聞業(yè)因為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捅出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而充滿了浪漫色彩。尼克松下臺后,記者走上了神壇,全美國都在熱烈追捧這個“第四階級”。但這樣的狂熱只持續(xù)了很短的時間?! r至2007年,身為美國最有權(quán)勢的出版王朝的一員、統(tǒng)治曼哈頓最冠冕堂皇的貴族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在線競爭者在網(wǎng)上無情地嘲弄著曾經(jīng)不可撼動的《紐約時報》,紛紛預測著報紙業(yè)將在何時退出歷史舞臺。  其他賓客中也不乏腹背受敵、前途茫然者。技術(shù)正在判決老式壟斷模式的死刑,而這正是報紙賴以成為美國偉大行業(yè)的模式。美國人不再深愛他們曾經(jīng)一日不可無的出版業(yè)了,媒體公司正在走向崩潰。讀者越來越?jīng)]有耐心。他們還在訂閱他們覺得已經(jīng)沒有生命力的報紙,但自己公司所有者的丑聞、觀點、喜怒和個性才是他們所關心的。放眼全美,大量報紙徘徊在消失的邊緣,但新聞--戰(zhàn)爭、恐怖主義、經(jīng)濟災難卻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勁爆?! 〖词故球湴恋奶K茲貝格家族,看起來也不再穩(wěn)如泰山了。以前,蓋爾的到來會吸引全體賓客的目光,現(xiàn)在不了。不過,在一閃而過的跳河想法之后,蓋爾的面色早已恢復如常了。事實上,當她看到默多克的時候,她還脫掉了自己的鞋子,以免踩壞了亮閃閃的白色甲板。她擠出一個笑容,走上了甲板?! ∵@一年對《紐約時報》來說是可怕的一年。付費閱讀人數(shù)大減,廣告收入亦然。當年年末,公司還把總部大樓抵押了出去,以換取墨西哥億萬富翁卡洛斯.斯利姆.埃盧(Carl·s Slim Helu)的高利貸。不過,蘇茲貝格家族認為自己能夠撐過去。在美國新聞傳統(tǒng)的支持者中,蘇茲貝格家族有著不可企及的地位,他們積極參與經(jīng)營,在編輯和宣傳方面有著重要影響,也在身體力行地推進著報紙現(xiàn)代化。但是,他們真的能夠撐過去嗎?默多克和其他篡位者對他們的老格雷女士是否也虎視眈眈呢?默多克對紐約《時報》競爭對手、唯一的另一家真正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報紙的擁有會傷害紐約《時報》嗎(默多克必將讓《華爾街日報》變得更加商業(yè)化)?或者說,他會進一步破壞已經(jīng)疲軟不堪的報紙業(yè)嗎?  三個月來,蓋爾和阿瑟惴惴不安地看著默多克試圖將《華爾街日報》攬入懷中。這位媒體大亨有著豐富的收購戰(zhàn)經(jīng)驗,與那些鄙視他的吸引眼球的標題和低俗不堪的報道的“衛(wèi)道士”們戰(zhàn)斗,對他來說其樂無窮。默多克的外來者身份早已是過去的事情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是全世界傳媒業(yè)大佬。一些人將其最近的動作看做暴發(fā)戶對傳統(tǒng)的壓倒性勝利--這個觀點默多克倒是很喜歡,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事實是,許多班克羅夫特家族成員并沒有將他視為攪局者或入侵者,而是把他看做救世主?! √K茲貝格家族則在苦苦追求著不同之處。蓋爾至今仍稱默多克“很討厭”,哪怕他的出發(fā)點或許只是要讓傳媒業(yè)活下去。蘇氏家族擔心,這樣的出發(fā)點會動搖這個國家的言論基石。他們知道,或許一家(沒準是兩家)強大的幸存者將成為美國全國性報紙。默多克認為這場競賽將在他的新旗艦和《紐約時報》之間展開?! 髅綐I(yè)仍然深深吸引著默多克。默多克出生于一個報紙世家,21歲時就繼承了他的第一家報紙--《阿德萊德新聞報》(Adelaide News),當時他還是牛津大學的大一新生。不出幾年,在進行了一系列包括《悉尼日報》(Sydney Daily)和《星期日鏡報》(Sunday Mirr·r)的收購之后,1964年,默多克發(fā)行了澳大利亞首家全國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Australian)。43年后的今天,默多克陸續(xù)吞下了20世紀??怂怪破瑥S、福克斯電視臺和“公正、公平”的福克斯新聞帝國、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天空電視意大利衛(wèi)星頻道,如今又買進了《華爾街日報》。  默多克繼承了父親基斯(Keith)的政治觀點。老默多克曾在競爭《澳大利亞人報》澳大利亞一戰(zhàn)隨軍記者資格中敗北,一怒之下寫了一篇聲討加里波利(Gallip·li)戰(zhàn)役的檄文。但這篇文章沒有通過審查,不能發(fā)表,于是基斯把文章直接寄給了澳大利亞首相。這是一篇錯誤百出的文章,但仍舊引起了爆炸性的轟動,導致了戰(zhàn)役指揮官的撤職。有人甚至認為是這篇文章結(jié)束了加里波利戰(zhàn)役。歷史學家認為,基斯.默多克的文章對加里波利戰(zhàn)役所造成的影響超過了任何一篇媒體報道。  魯珀特與乃父一樣不拘小節(jié),絕不會站在新聞客觀性的原則背后縮手縮腳。默多克從不憚使用自己的媒體帝國--特別是他的花邊小報,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事實上,他正是用影響力來衡量旗下報紙的成功的。在英國,給他帶來最大影響力的是《太陽報》(Sun)。該報擁有800萬讀者,它的第三頁女郎是英國最有影響力的東西,遠超任何一份其他報紙。《太陽報》甚至左右了1997年英國議會選舉--由于默多克拋棄時任首相約翰.梅杰倒向布萊爾,這份撒切爾主義的英國八卦小報開始鼎力支持工黨,最終讓布萊爾以壓倒性優(yōu)勢獲勝。這一事件令英國保守黨既震驚又憤怒。這就對了。默多克才不顧忌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于公也好,于私也好,于媒體也好,都是如此。  持保守風格的《華爾街日報》是《紐約時報》的天然對頭,為了對付作為自由主義媒體的《紐約時報》,默多克肯定會把自己的掠食政策落實到《華爾街日報》中去,打造一個更難對付的競爭者?!度A爾街日報》是精英們的不二選擇,但電視新聞頻道、其他報紙和雜志仍然看《紐約時報》的眼色行事。這使得默多克相當不安,他知道蘇茲貝格對《紐約時報》每一版的政策。默多克相信,老派的客觀姿態(tài)只是《紐約時報》誘使讀者接受左傾觀點的辦法之一。他的《華爾街日報》從來不是得理不饒人的風格,但將來會掀起一場傳統(tǒng)的游擊隊加麻雀戰(zhàn)的新聞戰(zhàn)爭。未來之戰(zhàn)已經(jīng)打響了?! ∧嗫顺錾诖髴羧思?,牛津畢業(yè),這使他任性專橫,但他從不表露出這一點。他從不露富,看起來相當反對紈绔之風。他有六個莊園--分別在紐約、洛杉磯、倫敦、長島、卡梅爾(Carmel)和北京,這樣做并非為了擺闊,而是為了方便。財富裝備并不是他想要的。對默多克來說,偉大的競爭本身就是回報,他時時刻刻在準備著下一步行動。有戲劇性的地方就有默多克,但他從不以專制TV大佬或其他社會形象示人。他每天都在準備戰(zhàn)斗,還要求自己的員工(大概有6萬人)要有海盜精神?! ?0世紀70年代開始,這位澳大利亞人開始了征服曼哈頓之旅。首先,他買下了自由派報紙《紐約郵報》,并改變了它的政治觀點。接著,他又買下了《紐約》雜志,該雜志為了抵制新老板對自己的重新定位,幾乎全體辭職。曾幾何時,沒有人能夠想象他會向道瓊斯公司出手,但運氣來了擋不住,機會之門朝他打開了,也被他抓住了?! 】死瓊愃?巴倫離開人世已有80年了,他的家族與這位在1928年留下157.5萬美元的“祖父”已經(jīng)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了。沒有人在他的公司里工作,也沒有人繼承了他的事業(yè)激情。(他的最后一句話是:“有什么新聞嗎?有什么消息嗎?”)他們靠著巴倫養(yǎng)女簡于20世紀30年代寡居后設立的家庭信托生活。大部分資金與家族企業(yè)掛鉤。簡的三個子女--杰西.考克斯(Jessie C·x)、簡.庫克(Jane C··k)和小休.班克羅夫特(Hugh Bancr·ft Jr.),靠著這筆財富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在波士頓后灣區(qū)(Back Bay)的大宅里騎馬消遣度日。(休、杰西和簡分別于1953、1982和2002年逝世。)  他們的后代沒能和睦相處,分裂為三個分支,每個分支擁有的家族財富份額差不多,如今都朝默多克低了頭。默多克的報價--50億美元,或每股60美元,讓班克羅夫特家族的原始財富增加了5億多美元,足以讓35名成年成員繼續(xù)過上幾年早已習慣的生活。但班氏家族對于默多克的報價產(chǎn)生了深刻的分歧,而賣掉道瓊斯的決策更是讓他們之間的裂痕再度加深?! “嗫肆_夫特家族沒人愿意承認,魯珀特.默多克的求購神似當年的巴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克拉倫斯.巴倫拋棄了道瓊斯公司已故創(chuàng)始人查爾斯.道(Charles D·w)的遺訓--禁止《華爾街日報》宣傳政治候選人和為赫伯特.胡佛拉票。和默多克一樣,祖父巴倫也有好幾處別業(yè)和一位親信。他每次出行都要帶六箱行李、一位秘書、一位司機,還必須配備一名男護士為他系褲子和鞋帶,因為他實在太胖了?! ‰S著一代代的繁衍,巴倫的后代們早已沒了“祖父”身上的優(yōu)點,他們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來保護寶貴的祖業(yè)。“讓專業(yè)人士去打理”成了家訓。這種有益的忽視在家族中存在明確家長時做得還不錯,在報紙業(yè)風平浪靜的大部分年代里,擔任家長的便是巴倫的外孫女杰西.班克羅夫特.考克斯,一個無禮、吵鬧、愛馬的女人。1982年,班克羅夫特家族在曼哈頓21俱樂部慶祝道瓊斯公司百年華誕。會上,這位面相圓潤的祖母又開始說她那個標志性故事了--想當年,未來的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想在麻將中出千,被她逮了個正著。杰西平時住在波士頓,夏天會短暫地前往班氏家族夏宮“橡樹莊”(The ·aks)避暑。極盡奢華的橡樹莊位于科哈西特港(C·hasset Harb·r),擁有28間屋子、網(wǎng)球場、船塢和馬術(shù)造型的瓷器--杰西愛馬的最佳寫照。這座房子最早由巴倫設計,原本是維多利亞風格的木屋,在他死后被女婿休.班克羅夫特用磚石推倒重建,送給其女杰西作為結(jié)婚禮物。在這里,她款待過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舉行過優(yōu)雅的馬術(shù)比賽,科哈西特地方史專家稱這段時間是這個小鎮(zhèn)歷史上的“輝煌篇章”。在21俱樂部晚宴之夜,道瓊斯公司正處在成功和權(quán)勢的頂峰。杰西的兒子小威廉.考克斯(William C·x Jr.)稱《華爾街日報》是“美國最他媽牛x的報紙”?! 〉翘焱砩辖芪餍那樵阃噶?。作為一位波士頓體育迷,她一直是當?shù)匕羟蜿牭蔫F桿粉絲。波士頓紅襪隊在過去十場比賽中輸?shù)袅肆鶊?,屢?zhàn)屢敗令杰西十分郁悶。有一位晚宴來賓提到了這件事,讓她大怒?! ?ldquo;媽的,紅襪隊在搞什么飛機?”她咆哮道,使勁地敲打著身邊的桌子。然后,她跌了一跤,把她的親戚們嚇壞了。不久,杰西撒手人寰。她死后,班氏家族僅有的一點凝聚力也煙消云散了,“專業(yè)人士”的權(quán)力一日勝過一日,開始替班氏家族打點起財務決策來了,直到休.班克羅夫特這一支的后代、克拉倫斯的曾曾外孫女、32歲的伊麗莎白.哥斯(Elisabeth G·th)決定和她的三表弟、杰西的曾孫比利.考克斯(BiLly C·x Ⅲ)三世聯(lián)起手來挑戰(zhàn)“專業(yè)人士”?! 〕伺紶柕谋l(fā),班克羅夫特家族漸漸成了鮮為人知的王朝,論血性,他們不如肯塔基州賓厄姆家族(Bingham);論曝光度和影響力,他們不如華盛頓的格雷厄姆家族;論社會威望,他們又比不上加州的錢德勒家族(Chandler)。這些都是美國報紙世家,賓厄姆家族擁有《路易斯維爾消息報》和《時代》,格雷厄姆家族擁有《華盛頓郵報》,錢德勒家族擁有《洛杉磯時報》。一開始,在經(jīng)歷了早期的加價后,默多克原本以為事情就能落局了,但他后來發(fā)現(xiàn),當把錢和新英格蘭人納在一起考慮的時候,誘惑的過程就不止是幾場社交聚會那么簡單了。  班克羅夫特家族篤信《華爾街日報》的大名。他們并沒有什么野心,雖然被剝奪了頭銜,但仍然遠遠地關注著《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媒體家族一樣,他們從未向大集團低過頭。大集團會篡奪《華爾街日報》的發(fā)行權(quán),給它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不過,和默多克不同,班氏家族允許自己的報紙支持他們不想支持的政治觀點。班氏家族的觀點是親自由派的,但他們一直支持著極其保守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部--那里的哲學是“自由市場,自由人民”?!度A爾街日報》的社論通常會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它是保守運動的旗手。但是,在那個夏天,默多克做出了6億美元的決定:掛起報價,坐等股價跌到35美元--默多克開始考慮這筆買賣時候的價格。(股價崩盤的可能性很高,班氏家族看著節(jié)節(jié)下跌的價格心急如焚。)或者他們也可以接受默多克的報價,這會讓他們手中的道瓊斯股份增值5億多美元,但道瓊斯將一次性完完全全“交給專業(yè)人士”了?! ∠﹃枌⒐聦O河照得閃閃發(fā)光,14位派對嘉賓參觀了迪勒那價值1億美元的新建筑。那里是IAC集團旗下子公司--家庭購物網(wǎng)(H·me Sh·pping Netw·rk)、特瑪捷(Ticketmaster)、貸款樹(LendingTree)等公司的大本營,過客常常會被它的外形所迷惑。迪勒決定把默多克也請來純屬靈光一現(xiàn)。默多克是他的前老板、朋友,有時也令他飽受折磨。那天早上,他打電話給默多克道賀,順便下了請?zhí)K麄儍扇祟H有一段淵源?! 〉侠赵谀嗫说牡靡庵?-??怂闺娨暰W(wǎng)絡的建設中居功甚偉。當時,??怂褂彩窃谌箅娨暰W(wǎng)看似不可動搖的主宰地位中殺出了一條血路。迪勒為默多克鞠躬盡瘁了十年,但默多克卻拒絕給予他在自己協(xié)助打造的公司中一個合伙人的地位,這大大出乎了迪勒的意料。當時默多克已然顯示出了對家族控制的自我保護本能。不過后院也遇到了大麻煩。這要從默多克被一位年輕女子吸引說起?! ?0世紀90年代,默多克就盯上了中國的發(fā)展機會,同時盯上的還有一位星空傳媒(Star TV)的年輕中國女員工。她叫鄧文迪,一位車間主任的女兒,比默多克小了將近40歲。鄧文迪與默多克的第二任妻子安娜不同,她不會嘮叨默多克工作太忙,要求他在家里多呆些時間。兩人珠胎暗結(jié),默多克至今仍一口咬定他們是在他與安娜分手后才開始的。但這個說法就連他的子女們都不相信。他和安娜有三名子女,與發(fā)妻帕特里夏.布克(Patricia B··ker)也有一個女兒。“他們絕對有地下情。他的一位朋友告訴了我。”一位子女如是說,“不過他到死都不會承認的。”  迪勒派對夜的那個晚上,鄧文迪正在旅行,未能前來。安娜.默多克仍然占據(jù)著新聞集團董事會的一個席位,在總部大樓有一間辦公室和一位助理。但在公司里,她很少不參與組織高管夫婦的社會活動,捍衛(wèi)她的兒女們在默多克帝國的未來地位。和安娜不同,鄧文迪躬身參與新聞集團的業(yè)務,而且從不計較是不是核心業(yè)務。她是新聞集團MySpace社交網(wǎng)絡中國業(yè)務顧問。她還在計劃和影星章子怡合資開一家制作公司。有一次,在默多克的游艇上,鄧文迪把章子怡介紹給了以色列風險資本家、時代華納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維維.尼沃(Vivi Nev·)。這倆人后來成了一對?! ∴囄牡蠈⒛嗫藥нM了21世紀,讓他穿起了時尚的黑T恤。但年輕妻子的努力戰(zhàn)勝不了不饒人的歲月。默多克的眼袋開始松弛了。他在談話中走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有時候,他看上去更像是慈祥的祖父,而不是貪婪的大佬。他手下的一些高管把他對《華爾街日報》的服軟視為他衰老的證據(jù)?! ∧翘煸缟?,迪勒給默多克打了個電話,道賀之余揶揄道:“我知道,你已經(jīng)無欲無求了,但我可是請到了某些人哦,希望你也能加入。”許多商業(yè)帝國締造者都有舉辦慶功派對的習慣,但迪勒知道默多克不是社交動物,更不喜歡拋頭露面。默多克昨天下午已經(jīng)和幾位高管開了瓶西拉紅酒(Shiraz),但他沒有多少朋友可以與之分享成功?! ?ldquo;好啊,”默多克回答,“我會來的。”  迪勒向來討厭冷清。把蘇茲貝格和默多克延到一個房間能造成有趣的暗戰(zhàn)。這對迪勒來說絕對值得一試,這位派拉蒙前掌門人的社交生活就像開胸手術(shù)一般刺激。其他賓客也希望掂掂兩位競爭對手的份量。  在夕陽余暉的照耀下,默多克輕輕地踱上了甲板,踩著不那么穩(wěn)當?shù)牟椒ハ蚣~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mberg)走去。言簡意賅的布隆伯格以前也是個商人,他帶著誠懇的熱情迎接了默多克。默多克是個講求實際的人,與好萊塢人士相比,他更喜歡政客,而布隆伯格的商業(yè)背景和雄心勃勃讓他成了默多克的朋友--他這樣的朋友肯定能派上大用場。布隆伯格可以把話說到默多克心坎里去,和他談媒體和政治。市長先生的長期支持者、紐約市尊貴的非正式第一夫人戴安娜.泰勒(Diana Tayl·r)此刻正在和《時尚》雜志的安娜.溫圖爾(Anna Wint·ur)交談,后者一直很仰慕泰勒的風韻,幾年前曾在《時尚》雜志上發(fā)過一篇描繪泰勒的五頁長的報道?! ≡谒麄兩砼越徽劦氖请娪皩а葸~克爾.尼科爾斯(Mike Nich·lls)和妻子戴安.索耶(Diane Sawyer),他倆是迪勒開派對的御用座上賓?!睹麍觥冯s志編輯格雷登.卡特(Grayd·n Carter)也在場,自從迪勒幫他在好萊塢打點過夢幻般的奧斯卡典禮會后晚宴之后,他就成了這位大佬的粉絲。和卡特交談的是《時代》公司總編約翰.休伊(J·hn Huey)和來自《華盛頓郵報》公司控股家族的拉里.韋茅斯(Lally Weym·uth)。不久后,韋茅斯的女兒凱瑟琳(Katharine)就會接過《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一職。前《紐約時報》記者、后來成為傳媒業(yè)呼風喚雨的投資人的史蒂夫.拉特納(Steve Rattner)則在和卡特的老婆安娜說話。拉特納是蘇茲貝格的知己?! ∧嗫撕图钨e們一一打過招呼,蘇茲貝格和迪勒則在和布隆伯格交談。布隆伯格公司的新總部--一座金光閃閃的紀念碑式建筑不久前剛剛落成。事實上,這三個人都面臨著造房子的難題。蘇茲貝格剛剛視察了第八大道《紐約時報》新總部的竣工,那是建筑師倫佐.皮亞諾(Renz· Pian·)的手筆,看起來像是看管松散的監(jiān)獄。批評家指出這幢建筑體現(xiàn)了《紐約時報》過于內(nèi)秀的氣質(zhì)。不過正是這種特殊的進取心造就了《紐約時報》位于世界各地的35個記者站和它的全球視角?!都~約時報》的目標一貫是給讀者帶去美國海濱和布拉吉麗娜(即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茱莉的合稱)以外的消息。當時是,在美國找出第三家能與《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相媲美的刊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派對上的不少人在想,默多克有能耐打造這樣一個機構(gòu)嗎?還是他僅僅是買下一個而已?

內(nèi)容概要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作者薩拉?埃利森是《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她以手術(shù)刀般犀利的筆調(diào)為我們揭示了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yè)大戰(zhàn)內(nèi)幕。
  一份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最強大的商業(yè)報紙,兩大家族,商業(yè)權(quán)力,命懸一線的財富,并購,分裂與背叛……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講述了媒體巨頭默多克擊垮班克羅夫特家族,收購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的真實故事。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從道瓊斯所有者班克羅夫特家族成員之間無窮無盡的自相殘殺以及最后毫無骨氣地與默多克達成交易,到被驅(qū)逐的《華爾街日報》編輯所獲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費,無所不包。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作者莎拉?艾莉森作為資深記者,以手術(shù)刀般犀利的筆調(diào)為我們抽絲剝繭,揭破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yè)大戰(zhàn)內(nèi)幕,為商業(yè)人士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作者簡介

  薩拉·埃利森
  《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曾在《華爾街日報》工作了10年之久,對《華爾街日報》的人事和制度了如指掌;
  曾負責報道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一事,經(jīng)歷了收購的全過程并深諳細節(jié);
  她關于傳媒業(yè)的報道曾獲得紐約新聞女性協(xié)會和紐約出版人協(xié)會的認可和好評。

書籍目錄

序章 戰(zhàn)斗開始了
第1章 風聲鶴唳
第2章 分裂與背叛
第3章 班克羅夫特保衛(wèi)戰(zhàn)
第4章 與默多克第一次碰面
第5章 銀行家與密探
第6章 不,公司不賣
第7章 重磅消息
第8章 命懸一線
第9章 默多克的秘密來信
第10章 魔鬼已經(jīng)從瓶子里出來了
第11章 這把屠刀其實不是最鋒利的
第12章 被綁架的談判
第13章 全線崩潰
第14章 最后一次羞辱
第15章 我們需要更多新聞
第16章 準備打垮《紐約時報》吧
第17章 首要目標是娛樂
第18章 重組《華爾街日報》
第19章 無處安插的親信
第20章 出局
第21章 替代者湯姆森
第22章 人人自危的時期
第23章 新秩序的降臨
尾聲 最后的敵人

章節(jié)摘錄

  晚春三月的一個星期四清晨,不到七點半,正在前往曼哈頓中 城新聞集團總部路上的贊尼諾聽到了自己手機熟悉的聲音。 “嘿,伙計,怎么樣???”吉米·李說道,聽上去有點太興奮 了——現(xiàn)在可是一大早,而且贊尼諾還有些焦慮。兩位同謀者已經(jīng) 好幾個月沒有通話了,但很快他們就開起了玩笑。吉米知道,每次 出現(xiàn)這種狀況,就表明他們之間的利益可能會起沖突。每當這個時候, 兩人就知道他們肯定需要再次聯(lián)合。于是他們就會互相打趣。贊尼 諾并不確定吉米·李是否知道他今早要去哪里。默多克可不是一個多 嘴的人,就算是盟友,他也總是有所保留。因此贊尼諾對他和默多 克的事情絕口不提。 贊尼諾的車停在了新聞集團門口。贊尼諾可不想在與默多克的 約會中遲到,因此他必須叫停這個電話了?!昂昧?,我得上路了?!彼f。 吉米馬上回道:“早餐愉快?!?贊尼諾當然不會看不出吉米這句話的意思——從頭到尾吉米都 知道。默多克看上去并不像他所見到的那樣獨來獨往。他一定和吉 米討論過這次會面。畢竟,吉米是默多克的贊尼諾專家。默多克一 定是征詢過他的意見了。 贊尼諾走進默多克的一間高管餐廳包間,坐下,即將開始也許 是他這輩子最做作的一頓飯。第六感告訴他會有事情發(fā)生,此刻的 贊尼諾就像是一位二線替補,時刻準備著被教練叫起來上場。但贊 尼諾并不能全然確信默多克將把他推上戰(zhàn)場。他已經(jīng)告知他的總法 律顧問約瑟夫·斯特恩(Joseph Stem)他要和默多克吃早飯,但除此 之外就沒有多說什么了。他這樣想:和默多克碰個面無非就是首席 執(zhí)行官間的正常應酬,如果你忽略顯而易見的潛臺詞的話。其實他 知道,該發(fā)生的一定會發(fā)生——和默多克吃飯就好比是和情場老手 調(diào)情,但他不會讓這樣的想法阻止自己。他是個傳媒業(yè)首席執(zhí)行官, 這就是他和另一位傳媒業(yè)首席執(zhí)行官一起吃早飯的完美理由,他這 樣想道,這樣就先發(fā)制人地封住了認為默多克是個危險的存在,最 好讓他遠離道瓊斯的批評者的嘴。此外,贊尼諾也不會介意聽一聽 默多克關于商業(yè)的建議。他估摸著這會發(fā)生的。像魯伯特這樣的人, 沒有打定行動主意,是不會浪費時間搔首弄姿極盡誘惑之能事的。 默多克看起來很放松,他把話題從度假村再一次引向了《美國偶 像》,然后又扯到報紙業(yè)的艱難現(xiàn)狀以及《論壇報》的命運上去了?!墩?壇報》公司將在幾天后賣給芝加哥地產(chǎn)大亨山姆·澤爾(S鋤Zell), 吉米為這樁交易的安排和融資出了不少力。贊尼諾對默多克印象深刻,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對這位大亨的行業(yè)經(jīng)驗肅然起敬,他覺得,在瞬 息萬變的環(huán)境和默多克的目的下,下面這句話作為邀約再合適不過了 “你會在道瓊斯公司里搞點什么名堂出來?”默多克沒有直接回答贊 尼諾這個問題。出人意料地,兩位頂級人物之間的對話夾雜著笨拙的 清嗓子聲和有些尷尬的冷場。贊尼諾問題出口之后的一陣子就是如此, 但默多克并未就此入甕。時間在流逝,等待看上去是如此漫長。最終, 快要收盤子的時候,事情有了轉(zhuǎn)機。或許默多克是在遵守禁止在飯沒 吃完的時候談論實際商業(yè)事務的古訓。 “我在考慮向你們公司報個價,”默多克說,“我認為是時候了?!?“魯伯特,你我都知道,這不是我能決定的,這是家族決定的,” 贊尼諾說,“上次董事會的時候我提了這事兒,他們說不賣?!?這個回復可謂守中帶攻;萬事開頭難,不管什么建議總會遇到 缺乏興趣的情形或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但贊尼諾的態(tài)度又不僅僅是 牽線搭橋坐上談判桌那么簡單。他的回復是有內(nèi)容的。雖然班克羅 夫特家族已經(jīng)出現(xiàn)變數(shù),雖然他們已有打算減持道瓊斯股票的跡象, 但要這個日漸分裂的家族賣掉公司,這種可能性目前仍然看不到。 在2月份的董事會會議上,確實出現(xiàn)了賣掉公司這個議題。 2月份的會議是贊尼諾上任后在馬上裝修一新的會議室所舉行 的第一次會議。贊尼諾嫌這個小小的用木頭包裹起來的競技場不夠 氣派,他要它變得更亮、更通透、更現(xiàn)代。新會議室擁有玻璃門和 新的皮質(zhì)座椅。這是他上任后進行的高管辦公場所大翻新的一部分。 這些細節(jié)是贊尼諾最容易改變的地方,公司的其余部分就要棘手多 了。這次會議的參加者到得相當全。幾乎所有16名董事都出席了, 包括卡恩、霍卡迪、斯泰格爾、麥克弗森、三位班氏董事,還有邁 克爾·艾利芬迪。 這次會議召開的時候,贊尼諾在首席執(zhí)行官的位子上已經(jīng)待了 一年了。這是一個典型的三年戰(zhàn)略計劃,要點和幻燈片上堆滿了數(shù) 字和盈利預測,比以前卡恩給的盡職但晦澀難懂的圖景詳細多了。 贊尼諾希望自己給道瓊斯帶來完全不同的體制。其中一項副題是關 于開始在《華爾街日報》頭版出售廣告的。其余議題是典型的贊尼 諾風格:他在致力于道瓊斯公司的去報紙化和數(shù)字化——這從他在 MarketWatch.com和Factiva.com收購案中的表現(xiàn)就可一窺端倪。 當2009年三年計劃結(jié)束時,道瓊斯公司的電子商務 收入將占到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他這樣告訴董事們。當時, 印刷版報紙收入占公司收入之比遠高于一半。《華爾街日 報》新聞室有人揶榆道,只要旗艦報紙收入縮點水,這一 點就能做到了。贊尼諾計劃中的重要一點是,最終表現(xiàn)如 何要華爾街說了算,他告訴董事們,三年后,道瓊斯股票 將價值47美元一股,這與當前價格比起來已經(jīng)是天壤之別 了。在演示的最后階段,董事們開始給贊尼諾反饋。有人說, 這個計劃令所有人滿意。 “那么,”霍卡迪說,聽起來欲言又止的樣子,“并不是所有人都 滿意?!?接著,霍卡迪開始大談公司的未來,談班克羅夫特家族將來會 不會動賣掉公司的念頭。這個話題對道瓊斯公司的生存是至關重要 的,但幾乎從未被討論過,至少從未在這間全木會議室里被討論過。 贊尼諾并沒有向班克羅夫特家族董事提及自己和默多克碰過面,但 他和公司法律總顧問說過,這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會議室里 的三位班克羅夫特家族董事——萊斯莉·希爾、麗莎·斯蒂爾和克 里斯托弗·班克羅夫特,對會議的風云突變大驚失色。邁克爾·艾利 芬迪看起來一副被人暗算的樣子。董事會幾乎從未提到過班克羅夫 特家族的投入問題,而家族也遵循著傳統(tǒng),一直在董事會里扮演者 他們該扮演的角色?,F(xiàn)在,突如其來地,沒有任何過渡和準備,這 個問題被人拋出來了。大象走進了房間,讓每個人都看到了它。艾 利芬迪才剛剛加入這場游戲,這一幕又著實古怪,牽扯到所有派 系,因此他感到董事會在竊竊私語:“讓我們看看他怎么處理這件 事。讓我們看看他是不是能夠駕馭瞬息萬變的局勢。” 艾利芬迪還記得班氏家族在海明威巴恩斯的會議,當時,當任 性出格的威廉·考克斯三世令人厭惡地說出默多克將向道瓊斯報價 時,現(xiàn)場一片鴉雀無聲。按照董事會和家族傳統(tǒng)的象征性溝通和合 作方式,艾利芬迪和班克羅夫特家族并未把這個消息告訴其他董事。 沒有人認為威廉當時處于完全正?;蚴钦J真的狀態(tài),他們認為這只 是麻煩制造者的又一出惡作劇。家族董事和非家族董事的關系向來 是外熱內(nèi)冷。2003年,哈默先斬后奏地拒絕小阿瑟·蘇茲貝格令弗 農(nóng)·喬丹大發(fā)雷霆?!耙姽砣グ?!”如果家族繼續(xù)如此這般把消息秘 而不宣,像他這樣的人還會繼續(xù)干下去嗎?喬丹是震怒了。 P101-105

媒體關注與評論

  默多克用商業(yè)化的方式去改造一份聲譽卓著的商業(yè)報紙——文章輕型化,版面全彩色,順應流行情緒,運用更多科技等。所有這些讓《華爾街日報》好看了,但“好看”不等于“看見”,“看見”往往和嚴肅專業(yè)的洞見相關。要了解默多克文化和《華爾街日報》傳統(tǒng)的內(nèi)在沖突,本書似乎是一個最佳向?qū)А! ?mdash;—《第一財經(jīng)日報》總編輯 秦朔  一場商戰(zhàn),新聞人既是報道者又成為當事人——《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至少是商業(yè)記者必讀吧。  ——《全球商業(yè)經(jīng)典》雜志總編輯  何力  起伏宕蕩的故事,驚心動魂的事實。兩大傳媒家族,圍繞世界最強國家、最大城市、最牛財經(jīng)報紙的明爭暗奪,是新錢與老錢、新世界與舊世界的又一次較量?!度A爾街日報》百年傳統(tǒng)或生變,或延續(xù)生存,卻令人嘆息。  ——《財經(jīng)》雜志執(zhí)行主編 何剛  望族擁有并隱然代表社會護持有影響力美國大報的模式,在《華爾街日報》終結(jié)了:如果在商業(yè)上不能自立,如何獨立于商業(yè)利益?  ——財新傳媒主編、《新世紀》周刊主編、財新網(wǎng)總編輯 王爍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道瓊斯公司傳奇,作者把這個故事寫得太好了。  ——沃倫·巴菲特  本書近距離描述了默多克是如何一步步攫取了美國商業(yè)媒體王冠上的明珠……在論及默多克時,作者并沒有作任何道德評判,而是像魚類學家研究饑餓的大鯊魚的捕食習慣一樣,采取了學者式的剖析手法?! ?mdash;—《紐約時報》  默多克對《華爾街日報》的收購,終結(jié)了班克羅夫特家族105年的控制權(quán),震撼了整個美國新聞業(yè)。本書為這筆交易提供了放大鏡?! ?mdash;—《經(jīng)濟學人》  嚴謹、公正、詳細的寫作,近距離描述了魯伯特·默多克如何一步步攫取美國商業(yè)媒體皇冠上的明珠……我們可以從書中體會到母親講故事般的娓娓道來,身臨其境地看到,在默多克的攻擊下,班克羅夫特家族如何失去了他們從未表現(xiàn)出真正興趣的資產(chǎn)。在論及默多克時,埃利森并沒有當時的報道那樣作道德評判,而是采取了學者式的剖析,就像是一位魚類學家研究饑餓的大鯊魚的捕食習慣。  ——大衛(wèi)·卡爾(David Carr)  這是一部極棒的著作,描寫了一起我們知道得遠比我們所認為的少的重大事件。薩拉·埃利森以一流記者和報道寫手手術(shù)刀般的犀利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讀起來如同小說的真實故事。本書所寫的是一個傳奇故事,充滿了權(quán)勢大佬和機構(gòu)、狡猾的人物和貌合神離的家族。這絕不是一個光彩的故事,但值得咀嚼和消化?! ?mdash;—《被谷歌》(Googled: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作者 肯·奧萊塔(Ken Auletta)  美味的內(nèi)幕大餐。薩拉·埃利森似乎對默多克劫持《華爾街日報》過程中的每一個派對、每一次高管會議、每一次飯店套間密會、每一次公司計劃會都了若指掌。每個人似乎都跟她交談過。這使得她寫出了一部引人入勝的詳盡著作?! ?mdash;—《黑天鵝墜落》(Black Swan Down)作者馬克·鮑登(Mark Bowden)  在她的新書中,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埃利森描寫了精明而固執(zhí)的澳洲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用金彈擊垮班克羅夫特家族奪取美國報業(yè)皇冠頂上的寶石的故事。埃利森大肆渲染了默多克及其伙伴精心策劃的50億美元豪購,也描寫了庸庸碌碌的《紐約時報》中的一批人、在財務上步履維艱的美國媒體和商業(yè)世界以及勢利的英國媒體業(yè),整本書的敘述可謂不偏不倚。埃利森把最尖刻的諷刺給了貌合神離的落寞家族班克羅夫特,揭露了不少家族黑幕,比如奇特的性癖好、波詭云譎的家族內(nèi)斗以及嗑藥成癮,但爭議人物默多克的形象則是一位特立獨行、在媒體業(yè)戰(zhàn)無不勝的商業(yè)奇才。在書的最后,埃利森將國際商業(yè)權(quán)力的赤裸裸和咄咄逼人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mdash;— 《出版人周刊》  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埃利森講述了2007年8月媒體巨頭魯伯特·默多克及其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的股市。在完成這筆交易后,默多克四面出擊,在《華爾街日報》保守的新聞室掀起了一場沖突并最終持久地將《華爾街日報》的格式和內(nèi)容變得極端保守。現(xiàn)在,《紐約時報》和白宮成了他的主要敵人。隨著這些戰(zhàn)爭而來的是報紙業(yè)的共同敵人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認識。收購道瓊斯和《華爾街日報》已給默多克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也對他的商業(yè)名譽造成了損害——2009年,默多克減記了其公司56億美元初始投資中的36億。傳奇還在繼續(xù),沒有人能擊倒像默多克這樣的媒體大佬。面對針對今日《華爾街日報》的批評,默多克說:“我們打造了一份更好的報紙……很抱歉,就是那么簡單。”這是一部出色的書?! ?mdash;—《書目》  薩拉·埃利森詳細如電影般地描寫了新聞集團對令人尊敬《華爾街日報》的征服和占有以及班克羅夫特家族勾心斗角的無聲戰(zhàn)爭……她對發(fā)生在超級游艇和商務飛機上的事情來了一次抽絲剝繭,其中的人物個個讓人欲罷不能?! ?mdash;—《紐約時報書評》  負責道瓊斯公司收購案報道的《華爾街日報》記者埃利森利用職務之便寫出了這筆交易的詳細過程。在新聞業(yè)內(nèi)部,如此詳細的描寫被稱為‘走表'(tick-tocks),而她的報道則可以稱為打拍器。  ——《華盛頓郵報》  平衡而詳細……對美國媒體業(yè)現(xiàn)狀和該行業(yè)最重要公司的幕后故事的引人入勝的描寫。  ——《波士頓環(huán)球報》  埃利森將國際商業(yè)權(quán)力的赤裸裸和咄咄逼人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mdash;—《出版人周刊》  作者在《華爾街日報》供職十年,深諳《華爾街日報》文化,故有能力描寫默多克到來前后《華爾街日報》新聞室中的點點滴滴……本書體現(xiàn)了走表的不偏不倚,她顯然不是默多克的粉絲,但亦直言不諱地指出所有者和管理層的不作為導致如此標志性的報紙不費吹灰之力就被默多克俘獲。整本書扣人心弦,描繪了一個影響力至今仍未完全顯現(xiàn)的媒體傳奇。  ——《科克斯書評》(Kirkus)  內(nèi)部人士的視角,盡管有一個片段表明她準備對雙方都采取冷靜描述的態(tài)度;對新聞業(yè)現(xiàn)狀感興趣者值得一讀?! ?mdash;—《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  埃利森對發(fā)生在超級游艇和商務飛機上的事情來了一次抽絲剝繭,其中的人物個個讓人欲罷不能。  ——《紐約時報》  一如《華爾街日報》走表式報道風格的詳盡著作。  ——《洛杉磯時報》  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幕后故事由前《華爾街日報》記者莎拉·埃利森在《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中娓娓道來……本書基于她在《華爾街日報》上對此事的報道,敘事可謂一絲不茍?! ?mdash;—彭博社  埃利森將她擔任《華爾街日報》期間的見報文章改寫為一部引人入勝的懸疑劇,深入揭露了十年間最令人驚心動魄的商業(yè)交易背后的家族分裂、幕后交易和自尊挫傷。本書采納了全新的全面素材,從道瓊斯所有者班克羅夫特家族成員之間無窮無盡的自相殘殺以及最后毫無骨氣地與默多克達成交易,到被驅(qū)逐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馬庫斯·布勞奇利所獲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費,無所不包?! ?mdash;—《科克斯書評》非虛構(gòu)欄  前《華爾街日報》記者莎拉·埃利森的《華爾街日報的戰(zhàn)爭》——一部詳細描寫2007年默多克如何將《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斯公司拿下的快節(jié)奏著作——可謂生逢其時,在默多克開始與《紐約時報》大戰(zhàn)時出版了……埃利森的著作不但深入地探討了交易的背景故事,同時也稱得上是內(nèi)幕人爆料?! ?mdash;—讀書論壇(BookForum)

編輯推薦

  1.《第一財經(jīng)日報》總編輯秦朔、《全球商業(yè)經(jīng)典》總編輯何力、《財經(jīng)》雜志執(zhí)行主編何剛、財新傳媒主編王爍、股神巴菲特聯(lián)袂推薦。  2.《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一經(jīng)出版,即獲得了眾多知名媒體的好評,包括《紐約時報書評》、《出版人周刊》、《華盛頓郵報》等。  3.作者薩拉·埃利森為《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并曾負責報道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一事,經(jīng)歷了收購的全過程并深諳細節(jié)?!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作者薩拉·埃利森以手術(shù)刀般犀利的筆調(diào)為我們抽絲剝繭,揭破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yè)大戰(zhàn)內(nèi)幕,為商業(yè)人士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美國著名的新聞和媒體經(jīng)營者,出身于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里的一個農(nóng)場,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目前他是全球龐大傳媒帝國新聞集團的主要股東,董事長兼行政總裁,締造了“默多克的傳媒帝國”。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絕對讓我再次領略了默多克的謀慮,更讓我滿足了對其克進一步了解的欲望?!度A爾街日報之戰(zhàn)》描寫了一件我們所知道的事件,但是里面卻包含了遠比我們所認為那么一個重大事件:一份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最強大的商業(yè)報紙,兩大家族,商業(yè)權(quán)力,命懸一線的財富,并購,分裂與背叛……
    薩拉•埃利森以一流記者的身份在《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這本書中詳細描述了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全過程,她以手術(shù)刀般犀利的筆調(diào)為我們揭示了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的商業(yè)大戰(zhàn)內(nèi)幕。記錄了在曾經(jīng)那些現(xiàn)實中的事件前、事件背后所隱藏的故事,更有一次次在社交場合的交鋒。一個個故事講述的都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的精彩情節(jié),但是這些情節(jié)絕不是非事實,然而卻是真實的事實。
    《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也講述了班克羅夫特家族等相關的貴族,曾經(jīng)讓人羨慕的家族,取得了讓人嫉妒的成就,可是后來他們自己家族出現(xiàn)了內(nèi)耗,終于讓他們付出了代價,那就是2007年8月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華爾街日報》,至此終結(jié)了班克羅夫特家族對其105年的控制,并由此大大震撼了美國新聞業(yè)?!度A爾街日報之戰(zhàn)》為這筆交易提供了放大鏡,這就是國際商業(yè)權(quán)力的一場戰(zhàn)爭。
    除了上述這些內(nèi)容外,書中還詳細講了默多克與鄧文迪的愛情,更將鄧文迪與默多克前任的妻子做了一定的比較,這點倒是可以作為一點消遣的心里去閱讀。
    這是一本介紹商業(yè)大戰(zhàn)的難得好書,全書借著媒體巨頭默多克擊垮班克羅夫特家族,收購道瓊斯公司和《華爾街日報》的真實故事,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了整個事件過程,書中更充滿了權(quán)勢大佬和機構(gòu)、狡猾人物的手法和內(nèi)心以及貌合神離的家族內(nèi)部故事。
    全書譯筆流暢,語言生動,寫作風格也值得學習,個人感覺本書在了解美國媒體大戰(zhàn)的前前后后之外,全書比較適合傳媒記者和進行相關商業(yè)人士去閱讀,為商業(yè)人士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   2007年,世界經(jīng)濟和世界新聞史上發(fā)生的一件重要的事件,莫過于傳媒大鱷、出生于澳洲后加入美國籍的魯伯特.默多克砸出重筆,以50億美元從班克羅夫特家族手中買下著名的道瓊斯公司和與之相伴成長的《華爾街日報》。消息傳出,各界一片嘩然,因為,默多克當年已經(jīng)76歲。在電子網(wǎng)絡已開始邁入傳媒舞臺,紙媒不可避免要成為明日黃花的當下,默多克以其排名美國富人榜第33位,資產(chǎn)僅90億美元的家底,卻敢于拍出一半多的家當收購一份并不被人看好的報紙,確實一件冒險的舉措。然而,默多克接手后,《華爾街日報》并沒有如人們所預想的那樣,會出現(xiàn)新聞質(zhì)量下降銷量大跌的局面。以傳媒起家的默多克自有其獨特的見解與主張,在他的帶領下,《華爾街日報》進行了徹底的變革,他勇敢地摒棄了傳統(tǒng)的長篇分析評論文章,轉(zhuǎn)變?yōu)殛P注突發(fā)新聞和頭版沖擊力的媒體形態(tài),并且迅速開拓了網(wǎng)絡報紙。通過《華爾街日報》這一平臺,默多克在美國新聞和社會界迅速建立影響力。到2009年第三季度,《華爾街日報》的發(fā)行量正式超過《今日美國》,達到驚人的202萬份,成為美國發(fā)行量最大的日報媒體。2003年,默多克集團屬下的報紙已達175家,如今已成為年收入超過250億美元的全球傳媒王國的大老板,其旗下?lián)碛谢騾⒐煽刂频闹襟w,有美國的福克斯電視網(wǎng)、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紐約郵報》、倫敦《泰晤士報》、香港鳳凰衛(wèi)視等等重要傳媒資產(chǎn)。
    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已成為傳媒商戰(zhàn)的一場經(jīng)典戰(zhàn)役,永載史冊。作為這場收購戰(zhàn)役的直接見證人,薩拉.埃利森用《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這樣一個書名,詳細解讀了當年資本大鱷們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役中的各異神態(tài),其中,有智慧的較量,有進攻與退守,有告密者,有忍隱的痛苦,有精誠團結(jié),有背叛逃離……一張《華爾街日報》交易的背后,是精心動魄的戰(zhàn)爭。這部《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不僅僅是一份報紙之爭,更是一場激烈的商戰(zhàn),讀者從其所獲得的,還有更多的啟迪。
    俗夫如我,最早熟識默多克,還得益于那位其貌不揚卻頗有心計的濟南女孩鄧文迪。1999年6月,31歲的鄧文迪成為69歲默多克的第三任妻子,成為坊間議論最多的話題。年輕的中國女人非但沒有成為人們所期望的“傍大款”的談資,反而成為默多克事業(yè)的堅強支持者,網(wǎng)絡中流傳的那段鄧文迪飛身護夫一幕曾令人許多人感動。當然,如果章子怡與鉆石王老五艾維•尼沃的戀情能持續(xù)下去,我們還會間接地通過章巨星、通過媒人鄧文迪,對默多克有更多的了解。
  •   商業(yè),商業(yè)眼光
  •   美國也有坐吃山空的富二代
  •   整本書還是不錯,不過,就是湛廬文化對于文字的考究水平還是差了點。
  •   看看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吧
  •   當年硝煙,今日再現(xiàn)。值得閱讀
  •   不知道是原文問題,還是翻譯問題,總之句子不通,代詞指代不明。而且價格比一般書籍貴很多,不知道他有什么自信賣這么貴。只想說,書在這個社會比起其他東西來可能不算昂貴,但是也不能以此為理由亂提高價錢。
  •   好書,比較有意思
  •   2007年8月1日,羅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宣布,斥資50億美元成功并購道瓊斯及其旗下的《華爾街日報》,這是當年引起世界轟動、對財經(jīng)及媒體傳播領域影響深遠的事件之一。為《華爾街日報》效力長達10年之久的資深記者薩拉·埃利森通過《華爾街日報之戰(zhàn)》,向我們講述了這次并購幕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斗爭,全景式呈現(xiàn)了這次不見硝煙的并購之戰(zhàn)。

    新聞集團,羅伯特·默多克的傳媒帝國,業(yè)務范圍涵蓋所有傳媒領域,旗下各種媒體每天24小時連續(xù)向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傳送精彩紛呈的新聞和娛樂節(jié)目,是當今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度A爾街日報》,自1902年至2007年的105年間一直被班克羅夫特家族所擁有,是美國發(fā)行量最大的付費財經(jīng)報紙,在美國國內(nèi)及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前者資產(chǎn)超過500億美元,年營收300多億美元,而后者總資產(chǎn)只有區(qū)區(qū)40億美元,兩者實力懸殊,似乎它們之間的并購應該水到渠成、一帆風順的事情。實則不然,這中間夾雜著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纏,時而劍拔弩張,時而峰回路轉(zhuǎn),數(shù)度變化,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夠位列2007年十佳并購案之首。

    它以默多克勢力的進攻以及班克羅夫特家族聯(lián)盟的防守為主線展開敘述。進攻方有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以及由他所糾集而來的金融掮客一眾人等,而防守方主要是班克羅夫特家族,他們是報紙的最大股東,形式上的所有者,加上家族的受托律師,以及公司的員工,特別是高級員工。然而,105年后的2007年,這個家族有多達32位繼承者,他們對這家報紙的統(tǒng)治更多的是基于一種傳統(tǒng),或者說是習慣,而不是有共同的理念、理想和感情。在這一點上,他們甚至不如有著強烈新聞道德責任感的記者和忠于家族傳統(tǒng)的律師,他們才是報紙真正的守護者,是防守聯(lián)盟的中堅力量。雖然默多克對其覬覦已久,但由于律師和管理層對這家報紙偉大傳統(tǒng)的恪守而使他無從置喙,一直未能獲得成功。然而,防守聯(lián)盟之間也有不同,有著巨大的利益分歧,并非鐵板一塊。當非新聞出身的贊尼諾接替彼得·卡恩出任CEO之后,當艾利芬迪接替哈默成為家族的首席受托人之后,這個聯(lián)盟就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他們身上更少了一份感情的傾注,少了一分傳統(tǒng)的羈絆。所以,在咄咄逼人、氣勢洶洶的傳媒大鱷默多克掃清自己新聞集團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之后,動用所雇傭的金融掮客開始一場攻勢的時候,第一層防線——以贊尼諾為首的現(xiàn)任管理層——就被每股60美元的報價給輕易突破,望風歸降,整個防守聯(lián)盟瞬間瓦解,分崩離析,最終報紙易手。

    很多人會為這場戰(zhàn)爭的勝負而惋惜。因為,班克羅夫特家族擁有《華爾街日報》長達105年之久,作為一個新聞世家,班克羅夫特家族對這家報紙的統(tǒng)治形成了獨特的傳統(tǒng)——那就是尊重新聞,尊重記者,始終保持報紙采編的獨立性,在內(nèi)部管理上,它的歷任CEO全部由資深記者成長而來,其業(yè)務部門和新聞部門嚴格分立,井水不犯河水;在報道內(nèi)容上,它不追求最新最快,而以報道的深度見長,有獨特的排版和報道風格。似乎,它的存在就代表著新聞的良心,代表著新聞人的良知,是美國新聞獨立精神的一種象征。而默多克呢?則臭名遠揚,是干媒體的商人,一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喜歡干涉新聞的采編——不但以自己的好惡和政治立場來左右報道的取向,而且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取媚讀者。他旗下的所有報紙都有著明顯的默多克風格——收購《華爾街日報》成功之后不久就開始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打上自己的烙印。所以,他對《華爾街日報》收購的成功就是資本的勝利,是資本對新聞良心的侵蝕和褻瀆。

    然而,真是這樣嗎?我看未必。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各種信息媒體競相發(fā)展的時代,也是紙質(zhì)媒體走向衰微的時代。從報紙到電報、到廣播、到電視、到網(wǎng)絡,信息的載體不斷豐富,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獲得渠道不斷增多。報紙所帶來的閱讀體驗已經(jīng)有別的媒體也能帶給你,而且內(nèi)容更多、速度更快、感受更豐富。它,已經(jīng)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甚至都不是首要選擇。道瓊斯公司在105年的時間里做出過多次改變以適應時代,但卻沒能很好的適應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在危機來臨之后僅靠一家《華爾街日報》根本無法挽救自己的頹勢,不主動轉(zhuǎn)變就只有死掉,主動轉(zhuǎn)變又缺乏力量——連個裝修辦公室的錢都拿不出來,更談不上開拓新的領域——它即使不被默多克收購,最終也只能走向破產(chǎn)。所以,在我看來,默多克的成功收購只不過是時代潮流的優(yōu)勝劣汰而已。象曾經(jīng)的柯達,是世界第一的影像產(chǎn)品供應商,但在數(shù)碼時代,只能申請破產(chǎn)保護;象約翰·高爾斯華綏的小說《品質(zhì)》里的那個制鞋匠,個體手工生產(chǎn)根本抵擋不住機器大生產(chǎn)浪潮的沖擊,哪怕你再有良知、再有品質(zhì),都注定只能被淘汰、被消滅。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這里沒有那么多的道德判斷,只不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而已。
  •   一部很好的商戰(zhàn)
  •   感覺講的沒有貨幣戰(zhàn)爭那樣的通俗易懂 需要一點兒基礎知識才能讀懂 但是寫的內(nèi)容還是很到位的
  •   書太多了,那本門口野蠻人也沒看,金融事件劇情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