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1 出版社: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陸揚 頁數(shù):266 字?jǐn)?shù):261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類怎樣以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怎樣才能使我們宛如流星的短暫生命變得燦然生動起來呢? 死亡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在于人類怎樣以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本書以死亡的美學(xué)角度為出發(fā)點,用充滿哲理和詩歌一樣的語言探討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觀念以及死亡與崇高、悲劇、宗教、靈魂鬼怪世界的審美關(guān)系,并解析了死亡的現(xiàn)代意識和種種自殺現(xiàn)象。
作者簡介
陸揚,1953年生于上海市。1969年初赴吉林插隊。1990年獲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先后師從賀祥麟先生攻讀歐美文學(xué),蔣孔陽先生研習(xí)西方美學(xué)。著作主要有《德里達(dá):解構(gòu)之難》《幽默人生:林語堂的魅力》等。有介紹西學(xué)的論文一批,英譯中和中譯英譯作若干?,F(xiàn)為南開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
書籍目錄
引言一 死亡的審美價值 1 死亡恐懼 2 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觀念 3 中國文化中的死亡觀念 4 死亡的審美價值的兩個契機二 死亡與崇高 1 崇高辨 2 蘇格拉底之死 3 耶穌之死 4 屈原之死三 死亡與悲劇 1 死亡與悲劇的起源 2 從偶然到必然的悲劇結(jié)局 3 生存還是毀滅 4 中國的死亡悲劇四 死亡的現(xiàn)代意識 1 死亡本能 2 向死的存在 3 荒原上的雷聲五 靈魂鬼怪世界 1 靈魂與再生 2 靈魂與美 3 鬼怪故事解碼六 死亡與宗教 1 長生 2 大死與大生 3 復(fù)活七 自殺的迷思 1 《紳士自殺指南》 2 作家與自殺 3 圣經(jīng)中的自殺 4 花當(dāng)櫻花 人當(dāng)武士
章節(jié)摘錄
書摘耶穌之死 耶穌之死是死亡與崇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個原型。與蘇格拉底之死的毫無痛苦,以及他表現(xiàn)出的驚人的坦然和從容不同,耶穌是在極度的痛苦中辭別人世的。耶穌之死及其復(fù)活以一種更為神秘的超驗力量,將人的目光引向了彼岸世界的美。 耶穌的身世本身是一個謎。在基督徒看來,他是上帝道成肉身來拯救人類的“彌賽亞”即“救世主”,而除了更像文學(xué),不像歷史的四篇福音書的記載,有關(guān)耶穌生平基本上沒有一頁檔案留世。羅馬史學(xué)家塔西佗《編年史》中有一處提到過“基督”,稱以此得名的教派是一個討厭的教派,發(fā)源于猶大省,又傳人包納了一切污垢的羅馬。但也僅此而已。另一個叫人納悶的事實是,公元1世紀(jì),耶穌同時代的猶太哲學(xué)家斐洛不遺余力地用寓言解經(jīng)法來闡釋《舊約》,可是也只言未提耶穌?;蛘咭驗殪陈遄≡趤啔v山大,同耶穌道途相隔,不得聞其英名?但是《約翰福音》顯示這一切都無關(guān)緊要,反之耶穌出身的崇高足以同上帝比肩。由此我們看到了氣勢恢宏的另一種創(chuàng)世模式:“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上文的道(word)一語在希臘文是“邏各斯”(logos),邏各斯最早由赫拉克里特引入哲學(xué),是為宇宙的根本大法。但誠如“理式”(eidos)的本義是形相,即便它在心而不在目,邏各斯同樣有一個感性的最初涵義,即言說。德里達(dá)以邏各斯中心主義為柏拉圖以降西方理性中心主義的別稱,著眼點即是他所謂的以言說壓制文字的西方全部語言乃至文化的歷史。道可道,非常道,邏各斯是上帝之言,它不但包括說出的話,而且包括未說出的話,這就是理性。此外,邏各斯固然不能說是有人格的,可是也很難說是沒有人格的,這就為基督教三位一體理論提供了靈感。邏各斯道成肉身即是耶穌基督。“道與上帝同在”,意味著耶穌與上帝有區(qū)別?!暗谰褪巧系邸?,意味著耶穌在最充分、最完全的意義上就是上帝本人。正如《羅馬書》所言:“他(基督)是在萬有之上永遠(yuǎn)可稱頌的上帝?!? 可以說,《約翰福音》以上創(chuàng)世描述或者說耶穌降生圖式是在很大程度上將古希臘的理性傳統(tǒng)和希伯來的神秘傳統(tǒng)合而為一了。耶穌的崇高因此在這里更為清晰地顯現(xiàn)出精神的必然性和超越性。值得注意的是,“生命”一語在《約翰福音》中出現(xiàn)了36次,而在《新約》其他篇章中最多不超過17次?!吧谒镱^,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币馕吨d就是生命,就是光,他同時具有一切人的品質(zhì)和神的品質(zhì)。在同卷書中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一舍我其誰的氣概雖然并不多見于平日里更多謙卑和忍讓的耶穌,但由此我們讀出了耶穌藉光照亮世界的那一種神秘的崇高。那正是上帝君臨天下的風(fēng)范。 但是假如我們排除包裹著耶穌基督的神秘氛圍,僅僅把他看做是一個普通人,就像未被神化的喬達(dá)摩、穆罕默德那樣,我們就將發(fā)現(xiàn)耶穌之死同樣展示了一種無所畏懼然而是充滿痛苦的超越精神。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年僅37歲。他的死極為慘烈,極為痛苦。他厭惡死,渴望生。在他這樣的年齡,他更有理由保存生命,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然而耶穌選擇了死。這使他成為基督,也使他復(fù)活,使他在西方文化史上成為替人類受難和殉道的象征。 同蘇格拉底一樣,耶穌是為莫須有的罪名受難的。這罪名是耶穌自稱基督即彌賽亞,要當(dāng)猶太人的王。這不過是猶太教中保守勢力的欲加之罪。耶穌號召革除猶太教的清規(guī)戒律,對經(jīng)律教師的權(quán)威提出了挑戰(zhàn)。他要把教傳到不施割禮的異教徒中間去,更以末日審判的思想預(yù)言著天國的來臨。這就使法利賽人這些偽善的保守派們深惡痛絕。 耶穌本人曾多次意識到死之將臨。他早就告訴他的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并且被殺,過三天復(fù)活?!币院笏忠辉僦貜?fù)了這些話。這些死亡預(yù)言造成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人必有一死,人類本身也總有消亡的一天,這也許是耶穌末日審判思想的一個弦外之音。在這一情勢下,是信仰上帝還是反抗上帝,是求善還是作惡,這無疑是一個相當(dāng)嚴(yán)峻的選擇。 耶穌選擇了死。于是有了逾越節(jié)的最后的晚餐。耶穌及十二個門徒都來赴宴了。飯桌上耶穌說:實話告訴你們,你們當(dāng)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這話引起軒然大波,叫眾門徒不知所措。有人問:主,你說的是誰?耶穌回答說:我把在碟子中蘸過的面包遞給誰,就是誰。他把面包遞給了將耶穌賣了三十塊銀幣的猶大。 達(dá)·芬奇曾據(jù)《新約》上述記載創(chuàng)作了名畫《最后的晚餐》。畫面上耶穌和十二門徒全部面向觀眾,在長桌后一字兒排開。坐在正中的耶穌,頭部正好受到中間窗戶光亮的襯托,平靜的面容上略顯無奈,有種仁慈的美。此刻他正淡淡地說出了那句驚人的話:“你們當(dāng)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北婇T徒震驚不已,姿態(tài)各異。唯恐懼中仰向后方,右手不自覺地握住一袋銀幣的猶大,臉隱在陰影中,益增其形象的陰險和卑劣。美善與丑惡構(gòu)成強烈的對比。 當(dāng)時猶大接過耶穌的面包悄悄溜出。耶穌一行走出客店,來到客西馬尼果園。耶穌在這里作了最后一次沉思。他可以出逃,但出逃意味著默認(rèn)有罪,意味著思想的失敗。他正當(dāng)盛年,來日方長,而一旦落入仇人手中,必被殘酷害死無疑。然而耶穌選擇了死。他對他的門徒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們?nèi)粽J(rèn)識我,也就認(rèn)識我的父?!痹?jīng)對舊勢力毫不妥協(xié)、堅決反抗的耶穌,在此我們看到,是甘愿做一個沉默的受難者了。 耶穌面對他屈辱的死亡沒有反抗。猶大率人來捕捉耶穌時,彼得曾拔刀相對,砍去了大祭司仆人的一只耳朵。但是耶穌勸住彼得,又治好了傷者的耳朵。耶穌曾經(jīng)近似一個暴力主義者,他曾經(jīng)用鞭子來清潔圣殿,他要打破一切世俗秩序,他說話也斬釘截鐵,絕沒有蘇格拉底曲里拐彎兜圈子的辯證法作風(fēng)。比如他說:“凡在人面前不認(rèn)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rèn)他。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并不是要叫地上太平,乃是要叫地上動刀兵。”這就極有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氣概。然而,在死亡面前,性格多少顯得容易沖動的耶穌,充分顯示出了一種默默忍耐的殉道者的尊嚴(yán)。 耶穌之死亦具有偶然性。通讀《新約》,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耶穌死得陰差陽錯,很大程度上是為他自己的意志所左右的。非置耶穌于死地不可的是猶太教中的保守派別,那正是他的同胞。當(dāng)權(quán)的羅馬統(tǒng)治者卻無意剝奪耶穌的生命。耶穌被解到大祭司的府邸后,大祭司問他:你就是上帝的兒子基督嗎?耶穌回答:是的,你們將會看到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云降臨。大祭司如獲至寶,他說:你們都聽見了嗎?我們不需要別的證據(jù)了,他親口說了這瀆神的話,這不就是證據(jù)嗎?當(dāng)時就草草判定了耶穌死刑。 但真正執(zhí)行生殺大權(quán)的是羅馬總督彼拉多。祭司們將鐵鏈鎖住的耶穌帶到后,彼拉多深信耶穌無辜,是仇人妒忌心的犧牲品。他有意開釋耶穌。他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答:是的,你說得是。彼拉多又問:他們告你這么多罪名,你沒有聽見嗎?這些罪名包括誘惑國民、鼓動抗稅等等。但是耶穌一言不發(fā)。彼拉多傳來祭司長和長老,坦率地告訴他們,他沒有發(fā)現(xiàn)耶穌觸犯羅馬法律。他準(zhǔn)備鞭責(zé)一頓后釋放耶穌。當(dāng)時有個慣例,每逢逾越節(jié),將按眾人要求釋放一名囚犯。彼拉多讓眾人在耶穌和一個叫巴拉巴的殺人犯之間二擇其一。這時候假如耶穌略示屈服,滿足法利賽人的報復(fù)心理,未必沒有生路。但耶穌沉默無言。在祭司鼓動下,圍觀人眾高呼巴拉巴的名字。彼拉多至此心猶不忍,他問眾人:我能將你們的王釘在十字架上么?祭司長回答: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彼拉多知道再說也無濟于事,為免內(nèi)亂,終于讓步。他“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dāng)吧?!娙硕蓟卮鹫f:‘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谑潜死噌尫虐屠徒o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耶穌死得極為痛苦,極為屈辱,全沒有蘇格拉底那種面臨死亡的泰然自若和從容不迫。他更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羊,給人的感覺是壓抑的、沉重的。他受到羅馬士兵的戲弄,眾兵丁給他披上紫色的長袍,戴上荊棘編成的冠冕,然后朝他臉上吐唾沫,朝他下跪道:猶太人的王萬歲!戲弄夠了才押去執(zhí)行。他受難的十字架上掛著一個牌子,上書彼拉多寫的:“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這意味著猶太人將為他們絞殺了這個無辜的生命負(fù)責(zé),意味著耶穌乃是他自己的同胞們獻(xiàn)給上帝的祭品。上午9點,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半日后,人們聽到耶穌大聲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么離棄我?”這是泣血的生命之聲。耶穌是否有一種被上帝遺棄了的感覺呢? 耶穌死了。 P72-76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