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玉才 頁數:16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主編的四卷本《中華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別敘述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中葉、明中葉至辛亥革命四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冊。在原書綜合性、學術性的基礎上,突出通俗性,以適應大眾閱讀的需要。 明代中葉至清末是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最后發(fā)展階段。本冊主要講述明清時期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手工業(yè)、科學技術的繼承發(fā)展與商品經濟的進步,以及在西方工業(yè)文明沖擊之下,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起步與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變革,展示了中華文明從農業(yè)文明走向工業(yè)文明的艱難歷程。
作者簡介
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典文獻學和中國古代文化史,著有《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合著)、《古典文獻學基礎》(臺著)等。
書籍目錄
小引 第一章 立國之本 一 人口、移民、開發(fā)、耕地 二 新作物的引進與傳播 三 農業(yè)的精耕細作 四 農學總結:《農政全書》 第二章 匠作巧思 一 絲棉紡織, 二 采煤、冶煉、制鹽、制糖 三 陶瓷燒制 四 技術百科:《天工開物》 第三章 商貿金融 一 江南市鎮(zhèn) 二 商幫會館 三 銅錢白銀 四 金融票號 第四章 科學曙光 一 傳統(tǒng)科技與西學的交匯 二 歷算與天文之學 三 腳踏實地:《徐霞客游記》 四 醫(yī)藥淵海:《本草綱目》 五 寂寞音律:《樂律全書》 六 樹碑立傳:《疇人傳》 第五章 營造法式 一 規(guī)劃首都 二 都市管理 三 漕運治水 四 宮殿、壇廟、陵墓、苑囿 五 住宅園林 第六章 師夷制器 一 船堅炮利的震撼 二 兵器工業(yè)的先行 三 洋務運動的成就 四 近代城市化 第七章 百姓日用 一 消費觀念的更張 二 社會風尚的變遷 三 洋化的生活方式 結語:落后就要挨打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穗選法是我國最古老的選種方法,最初見于西漢《汜勝之書》;到清代,在混合穗選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到單株穗選,即一穗傳。這是一種通過選擇變異單株,培育成一個新品種的選種方法,即單株選擇,系統(tǒng)繁殖。清代種在豐澤園內的“御稻”和“京西稻”就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由于培育選種技術的進步,明清時期的農作物品種大大增多。北魏時,見于《齊民要術》記載的小米品種有86個、水稻品種有24個。到了清代,根據《授時通考》的記載,小米的品種已發(fā)展到500個、水稻則有3400多個。我國疆域廣大,南北氣候不同,各地的地形、土質情況千差萬別,而糧食作物品種的眾多,正是為了適應各地的氣候、地形、土質等不同情況而產生的,其目的就在于使糧食穩(wěn)產、高產。耕地復種指數或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使地力消耗成倍增加。因此,如何多施肥料,以彌補大量消耗的地力的問題,是明清時期農學的主要課題。明清時期在農業(yè)生產中已普遍地應用施肥技術。在唐代以前,肥料種類只有天然肥料(人畜糞肥、作物莖稈殘茬、雜草腐爛等)和人工種的綠肥(苕草)兩大類。
后記
本書是應叢書編委會之約,就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字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部分章節(jié)改編而成,內容主要采自原書緒論,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三、四節(jié),第七章,第十章第二、三節(jié),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一、二節(jié),并參考了學界相關論述。編撰者擬定了全書架構,并對原書文字施以剪裁加工,精簡注釋,還調整補充了若干圖片,使之盡量適合普通讀者的閱讀趣味。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原書出自眾手,雖經編撰者改編加工,但文字風格尚未取得完全統(tǒng)一。此外,基于改編體例,編撰者未對原書所載引文、史實及相關數據再進行核實。
編輯推薦
《傳承與新變:明中葉至辛亥革命的物質文明》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