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趙冬梅 頁數(shù):402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書的主題是北宋的武選官。那么,武選官究竟是一些什么樣的官員呢?仁宗慶歷二年(1042)十一月至三年四月,范仲淹擔任陜西四路都部署、經略安撫兼緣邊招討使,負責經制邊防,抵御西夏。這期間,他曾經向朝廷奏薦15名“邊上得力材武將佐”。這15個人的名單如下:第一等:涇原路部署狄青,有度量,勇果,能識機變。延部署王信,忠勇敢戰(zhàn),身先士卒。環(huán)慶路權鈐轄、知環(huán)州種世衡,足機略,善撫馭,得蕃漢人情。環(huán)慶路鈐轄范全,武力過人,臨戰(zhàn)有勇。第二等:鹿延路都監(jiān)周美,諳練邊情,及有勇武。知保安軍劉拯,有機智膽勇,性亦沉審。秦鳳路都監(jiān)謝云行,勇力有機,今之驍將。延州西路巡檢使葛宗古,弓馬精強,復有膽勇。鹿延路都監(jiān)譚嘉震,勇而有知,戰(zhàn)守可用。涇原路都監(jiān)黃士寧,剛而有勇,可當一隊。鹿延路鈐轄任守信,能訓練,有機智。涇原路都監(jiān)許遷,訓練嚴整,能得眾情。秦鳳路鈐轄安俊,勇而有辯,倉卒可使。
內容概要
從唐后期到北宋,一群掌管宮廷事務的內職近侍、“陛下家臣”,因其“結構性孤立”,在特定的歷史機緣下,逐漸成長壯大為一個新的官僚群體——武選官。邊防軍的統(tǒng)兵官、管理基層經濟事務的監(jiān)當官,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卻是武選官最具代表性和最大宗的兩類職位。武選官的存在,有效地分割了統(tǒng)兵權,而這個群體卻被“隔離”在政府行政決策權力之外。宋代的官僚結構、官僚生態(tài)因而發(fā)生重大而微妙的變化。本書所呈現(xiàn)的,是武選官的“前世”與“今生”,是成長過程與變化機緣,是皇帝、官僚群與制度互動的生動細節(jié)。
作者簡介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修宋史,并及晚唐五代,興趣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態(tài)、社會生活等。著有《武道彷徨:中國古代的武舉與武學》及論文若干,譯著《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
書籍目錄
序論“武選官”——在文官與軍職之外 上編 從內職到武選官:第三種官僚的誕生 引言 第一章 新官原從“末世”生 第一節(jié) “諸使” 第二節(jié) “使臣” 第二章 從“陛下家臣”到帝國武選官 第一節(jié) 朝廷“內職”原是霸府“家臣” 第二節(jié) “內職”的外任差遣 第三節(jié) 塵埃落定:武選官的形成 第三章 內在秩序與通用標尺 第一節(jié) 從職位等級到品位等級:武階的形成 第二節(jié) 以牧伯之官為序遷之寵 下編 宋代國家機器中的武選官 引言 第四章 宋代國家機器中的武選官:典型人物與一般圖像 第一節(jié) 四位武選官任職實例的詳細解讀 第二節(jié) 武選官在宋代國家機器中任職的一般圖像 第五章 軍壁董戎,維護邊防 第一節(jié) 都部署體制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結構、缺陷與終結 第六章 捕盜捉賊,安靖地方 第一節(jié) 州都監(jiān) 第二節(jié) 巡檢 第七章 最后的“近侍”:中央的武選官 第一節(jié) “諸使類機構”與武選官 第二節(jié) “通進賓贊,導達內外” 第八章 武選官的選任 第一節(jié) 權力與機構 第二節(jié) 班行補授、呈試出官、磨勘轉遷 第三節(jié) 差遣注授 余論分類與隔離 外一章 武選官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轉運使是文官,由他來處理“郡守與護軍”之間的“怨隙”,“護軍”的不利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皇帝作為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者,其立場也不難想見。弱化的第三個指標是內職選任的制度化。內職的升遷本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皇帝本人的“進拔”。翟守素自后晉天福初“補左班殿直,轉供奉官。自晉至漢,時亂位卑,祗役不暇。故勤雖至而功未立矣。洎周高祖以來,奉皇華,將密命,號為稱職者,屈指必數(shù)公首與之。世宗初平淮甸,詔公為蘄州兵馬監(jiān)押兼沿江巡檢,善修其職,遂改承天軍使,自是聲績聞于時矣”。郭守文自后周起便服務禁庭,但直到“素知其名”的宋太祖上臺,“經營四方,有澄清天下之志。勵兵謀帥之外,所難者乘使車傳密命之人。久始歸公以用之”,才登上升遷的快行道。倘若沒有周太祖、世宗、宋太祖的賞識任用,翟守素、郭守文諸人不過是內廷服役之人而已。這就是司馬光所說的,“天子擇其才者使將命四方,有能辦事則稍加進拔”。在內職人數(shù)較少的情況下,人人都有機會得到皇帝的直接關注,不立“程準”、由皇帝自行簡拔是可以實現(xiàn)的。隨著人數(shù)的增多,大多數(shù)內職無緣直接接觸皇帝,皇帝也沒有精力直接管理內職,“奉使者多訴勞逸不均”,建立選任機構、選任制度已是勢在必行。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始命御廚副使洛陽楊守素等點檢三班公事,權以內客省使廳事為局,總其名籍,差定其職任,考其殿最焉”,使臣的人事管理轉由制度而非皇帝個人掌握,內職在官僚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咸平四年(1001),“詔三班院,使臣應經磨勘已轉班行者,改轉后七周年再與磨勘,其供奉官、侍禁、殿直、奉職差補班行及四年以上、借職三年以上者,并依例與磨勘”。
后記
這本書的基礎是我的博士論文。從1996年年中動筆到現(xiàn)在,爾來十有三年矣!寫了這么久,本來是希望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搞清楚,完整地細節(jié)呈現(xiàn)北宋武選官的歷史形象。結果卻是問題越搞越多,而我也終于明白,未知的范圍原來取決于已知的邊界。到這里吧,就到這里——哪怕是暫時的,也須告一段落。歷史學的世界里,有趣的東西太多,在一個題目里扎下去是無限,跳出來舉目四望,同樣是無邊的好景。我需要轉換,去接觸新的領域。選擇到這里結束,還因為2010年年初是我的恩師??偙笙壬陌耸畨鄢?。這樣一本小書也當不得壽禮,我只是想讓祝先生知道,我一直都在努力以他老人家為楷模。先生對生活極寬容,對學問極嚴肅。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先生和師母健康!我喜歡看歷史中的人。對我來說,官僚制度是官員賴以生存的基本環(huán)境(當然不是全部),它劃分類別、標志等級、限制范圍、規(guī)定關系,決定了個人及群體的身份、地位與活動空間,而個人及群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選擇又反過來改造制度,促使它發(fā)生變化,甚至繁衍變異出新的制度。武選官的“前世”與“今生”,是制度與群體互動的極佳例證。好看的是細節(jié)。唐后期至宋,官職符號的演變令人眼花繚亂,先是職事官的階官化,接著是各種差遣(比如諸使與牧伯)的階官化,甚至高級軍職——“管軍”也出現(xiàn)了虛銜化的傾向。宋朝官制看上去的“亂”,在很大程度上便緣于這種名實變幻。我簡單采用了閻步克老師的“品位”與“職位”概念,借以直接揭示各種符號的本質。
編輯推薦
《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度研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