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9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程舜英 頁數(shù):450
內容概要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資料》主要供師范院校教育學科教師和學生以及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參考。《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資料》是一本資料書,又是主要以歷史資料為依據(jù)扼要概述隋唐五代教育制度發(fā)展史的讀本。其體例特點是專題之下按編年系統(tǒng)地陳述;并盡量注意專題內容的概括性。作者的簡單概括和說明是以所引用的資料為基礎作出的。
作者簡介
程舜英,1920年生。1944年畢業(yè)于北平輔仁大學教育系,留校任教。1952年后長期任教北京師大教育系,執(zhí)著于挖掘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寶藏,著有《兩漢教育制度史資料》、《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主編《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今譯》。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教育大辭典》等多種著作中被聘為中國教育史學主要撰稿人。晚年不顧老病腿殘,孜孜寫作,著述共約百余萬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隋代的教育第一節(jié) 隋代學校的興廢一、文帝初年獎勵學術、振興學校二、文帝晚年廢學三、煬帝恢復學校四、學校教育的內容第二節(jié)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與實施一、科舉制的建立二、科舉制的特點與實施第三節(jié) 私人教育一、私學的特點二、教學和學習方法三、婦女與家庭教育第二章 唐代重振儒術的文教政策第一節(jié) 崇儒的文化政策一、尊孔二、提高儒生地位三、重儒學,皇帝親臨太學與博士講儒經(jīng)四、重視儒經(jīng)的研究,頒《五經(jīng)正義》于天下第二節(jié) 佛教、道教受到政府的尊崇一、關于佛教二、關于道教第三章 唐代的科舉制度與實施第一節(jié) 科舉制興盛的原因一、建國初急需大批干練官吏二、興科舉反映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第二節(jié) 科舉制的發(fā)展一、唐初確立了科舉的系列制度二、高宗時進士科有所發(fā)展三、武則天時進士科定于一尊四、玄宗時期科舉制度趨于完備五、唐中后期科舉制的概況第三節(jié) 科舉制的實施一、考生來源及報考辦法二、考試科目、內容與方法三、錄取人數(shù)、及第后的禮儀和待遇四、科舉的作用和流弊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第四章 唐代的學校教育制度第一節(jié) 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一、唐初學校之盛二、高宗以后學校開始衰落三、玄宗時期學校的整頓與復興四、天寶末安史亂后學校日益衰敗第二節(jié) 學校制度與實施一、教育行政與學校管理體制二、學制系統(tǒng)三、入學資格、學生與師資定額四、學科設置與修業(yè)年限五、假期、考試與束修禮六、教學與國學生活拾零七、郡縣學校第五章 唐代的私人教育與家庭教育……第六章 唐代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第七章 佛教對教育和書院制度的影響第八章 五代十國的教育
章節(jié)摘錄
武宗的毀佛,不是偶然的。早在代宗大歷之末,劍南東川觀察使李叔明就曾上書指出,佛、道二教,無益于社會,應加淘汰。德宗即位以后,很以李叔明的建議為然,下到尚書討論。都官員外郎彭偃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道教有名無實影響不大,僧尼穢雜影響大;每人生來都有應盡的天職,而僧道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五個勞動力不夠一個僧侶衣食所需的費用,以此來計算,天下僧尼的耗費可知;要求僧道不滿五十歲的,每年交絹四疋,尼及女道士每年二疋。經(jīng)過討論,大家都贊成他的意見,德宗也贊成。但大臣們由于佛、道二教已行之多年,不敢魯莽行動,因此未能施行。其他人如裴伯言也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從這里可以看出盡管佛教的意識形態(tài)對唐統(tǒng)治者起著支持的作用,但同時佛教的發(fā)展,在階級關系中形成了僧侶大地主階級,產(chǎn)生了世俗和僧侶大地主之間的矛盾。在唐代佛教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僧侶寺廟占有大量土地,引起世俗地主的不滿;尤其重要的是佛教徒不耕而食,按武宗時天下僧尼二十六萬計算,當時需要一百五十萬戶去供養(yǎng)他們,而天下戶口只有八、九百萬戶,另外要五百萬戶去養(yǎng)兵,只余下一、二百萬戶供給國家其他一切開支。佛教發(fā)展的結果,嚴重地破壞了生產(chǎn),威脅著國家的財政,這樣不但統(tǒng)治者不滿,世俗地主不滿,也影響著一般民眾的生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