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楊鳳春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7-01出版) 作者:楊鳳春 編 頁數:30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教材:中國地方政府》主要闡述了行政區(qū)劃與地方政府的類型、地方政府的組成與職能、地方政府的立法權、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地方政府的司法權、地方政府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地方政府的人力資源、地方政府公共財政資源、地方政府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等內容,論述了中國地方政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并簡單概述了英、法、德、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的地方政府的運行機制,比較了中西地方政府之間的差異。
作者簡介
楊鳳春,1963年生,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政治發(fā)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電子政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地方政府與政治、電子政務。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中國地方政府專題研究、電子政務。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電子政務。主要學術論著有:《中國政府概要》、《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合著)、《消費者政治學》、《當代中國政府》(副主編)等。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的含義和特點 一、地方政府的含義 二、地方政府的產生和發(fā)展 三、地方政府的類型 第二節(jié) 外國的地方政府 一、英國的地方政府 二、法國的地方政府 三、德國的地方政府 四、美國的地方政府 五、日本的地方政府 第三節(jié) 中國地方政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國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質和地位 二、中國地方政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三、中西地方政府之差異 第一章 行政區(qū)劃與地方政府的類型 第一節(jié) 行政區(qū)劃 一、行政區(qū)域的層級 二、行政區(qū)劃制度改革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的類型 一、一般行政地方 二、城市地方 三、民族自治地方 四、特別行政區(qū)地方 五、充分認識和尊重不同地方政府類型的功能 第二章 地方政府的組成與職能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的組成 一、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三、地方各級司法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職能 一、地方政府職能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二、地方政府的政治職能 三、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 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五、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六、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差別 第三節(jié) 地方政府機構 一、地方政府機構設置理論 二、地方政府機構的類型 第四節(jié) 地方政府機構優(yōu)化 一、政府機構存在的問題 二、政府機構的改革選擇 第三章 地方政府的立法權 第一節(jié) 地方立法權概述 一、地方立法權的含義與性質 二、地方立法權的特性 第二節(jié) 地方立法機構 一、一般地方立法機構 二、特殊地方立法機構 第三節(jié) 地方立法權的界限 一、地方立法權限 二、地方立法權的效力 第四節(jié) 地方立法程序 一、立法議案的提出 二、立法議案的審議與修改 三、法案的通過 四、報批與備案 五、公布 第四章 地方政府的行政權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行政權概述 一、地方行政權的含義與性質 二、分權改革與地方行政權的擴張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的主要行政方式 一、制定行政規(guī)范 二、行政實施 三、行政監(jiān)管 四、行政經營 五、行政調停與行政參與 第三節(jié) 以"善政"實現地方"善治" 一、當代中國地方治理模式及其主要問題 二、以"善政"推進地方"善治"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司法權 第一節(jié) 司法權概述 一、司法權在地方政治中的含義 二、地方層面上的司法權變遷 第二節(jié) 司法權的地方配置 一、地方審判權的配置 二、地方檢察權的配置 三、地方政治機構對司法權的分享 第三節(jié) 司法權的行使方式 一、審判權行使方式 二、檢察權行使方式 第六章 地方政府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政府間關系 一、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二、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向關系 三、地方政府橫向間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的關系 一、政治關系 二、經濟關系 三、法律關系 第三節(jié) 加入WTO以后的地方政府 一、WTO規(guī)則與地方政府角色的轉換 二、加入WTO后地方政府職能的調整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人力資源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人力資源概述 一、地方政府人力資源的含義 二、地方政府人力資源的構成 三、地方政府人力資源的存在形式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干部制度 一、地方干部的分類 二、地方干部管理的主要制度 第三節(jié) 地方政府公務員制度 一、公務員的概念和地方公務員的范圍 二、地方公務員管理機構 三、公務員的義務與權利 四、地方公務員管理制度 第八章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資源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的概念起源 一、地方政府公共財政的概念 二、地方政府公共財政的特點 三、提出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概念的原因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支出 一、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依據:地方政府公共財政職能 二、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分類 三、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主要項目 第三節(jié) 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 一、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的構成 二、主要的地方政府收入項目 三、地方政府融資 第四節(jié) 中國地方政府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一、體制、財政體制與地方政府財政體制的概念 二、新中國財政體制的演變 三、地方政府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九章 地方政府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地方政府改革與發(fā)展的主要方面 一、地方政府改革與發(fā)展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二、發(fā)展責任本位的地方政府政治 三、提升地方政治設施的效能 第二節(jié) 地方政府干部——公務員制度改革的成就與方向 一、政府雇員制 二、公推公選 三、票決制 四、末位淘汰制 五、問責制 六、引咎辭職制 第三節(jié) 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 一、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 二、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的主要內容 三、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的方向與未來走勢 第四節(jié) "新政"理念及其對地方政府發(fā)展的影響 一、"新政"理念的基本內容 二、"新政"理念與地方政府發(fā)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三、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 經濟職能是所有國家政府都具有的,并且有日益增強的趨勢。早期西方政府信奉"守夜人"的傳統(tǒng),一般不干涉經濟事務。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國政府都極為重視經濟發(fā)展,從而使政府的經濟職能抬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實現未來理想的基礎條件。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更為強調經濟功能。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中,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正在發(fā)生轉變。根據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地方政府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方針、政策,科學制定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指導經濟和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積極推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促進國民素質和國民經濟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積極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營造"合理、優(yōu)化、循環(huán)、有序"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既滿足當代人不斷增長的需求,又要為后代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當今中國的地方政府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引導地方經濟全面、協(xié)調、持續(xù)地發(fā)展。 第二,調控地方經濟。宏觀經濟調節(jié)主要是中央政府的功能,但由于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嚴重不平衡,不同區(qū)域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性大,各地的資源和開發(fā)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運輸、人口分布和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情況各不一樣,因此在不違背國家整體宏觀經濟調控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尤其是高層地方政府(省級政府)也有必要實施地方性的經濟調控,即研究和制定本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編制和實施經濟社會發(fā)展計劃和有關專門規(guī)劃。執(zhí)行中央制定的各項經濟政策,并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努力實現地方規(guī)劃目標。 第三,維護經濟秩序。市場機制是資源有效配置的最基本手段,但市場也可能失靈,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干預,主要是運用法律、法規(guī)等手段,規(guī)范地方經濟主體的行為,限制各種非正當經濟行為,創(chuàng)造一個公共競爭的市場秩序。 第四,管理國有資產。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fā)展,盡管國有經濟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國有企業(yè)仍然在國計民生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由于中國實行分級管理國有資產制度,因此地方政府的管理國有資產職能就是在不直接干預企業(yè)的經營活動的前提下,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五,經營基礎設施。在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中,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是制約整個社會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如能源、原材料、通訊等。這些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回收慢,有些是自然壟斷性質的公共事業(yè),不具營利性質,依靠市場很難解決。具有全國性意義的重大項目由中央政府解決。其他項目則是地方政府的責任。 地方政府在行使經濟職能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介入一般不應當是直接參與經濟運營,而是保持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性以及市場交易的公平性。再比如,在目前情況下,盡管地方政府在發(fā)展經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是萬能的,責任是無限的。地方政府應按照有限作為的要求,切實做好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而大量的具體事務由市場和社會解決。這樣既可以減輕政府的工作負擔,又可以充分調動企業(yè)和公眾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地方政府固然需要重視經濟增長,但如果把發(fā)展經濟片面理解為提高GDP指標,就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地方政府要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使經濟和社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即使是經濟工作本身也要講究科學。不能只為了GDP指標,而忽視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地方公共設施建設、維護本地市場秩序等公共服務。
編輯推薦
《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教材:中國地方政府》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