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的原像

出版時間:2009年9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日)廣松涉  頁數(shù):278  字數(shù):265000  譯者:鄧習議  
Tag標簽:無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創(chuàng)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時至今日,此種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xiàn)代化的宏業(yè),有選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谶@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篇什翻譯出版?! ⊥鯂S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彼詷O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于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jīng)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

內(nèi)容概要

論述唯物史觀的書,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們?nèi)ド宰髁信e說明,卻會發(fā)現(xiàn)出乎意外的少。即便這些較為少數(shù)的書,當其與近年來馬克思研究的急速發(fā)展相對照時,最終也只有作為“經(jīng)典”的意義存在。我想,要真正實現(xiàn)唯物史觀原像的體系再建構,還需要相當長的年月。雖說如此,在對馬克思主義的關心愈發(fā)廣泛高漲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夠出現(xiàn)基于近年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雖然筆者并沒有寫作概說式論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斷慫恿下才不顧才疏學淺,對時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顯露的唯物史觀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線的輪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闡發(fā)前人學說的時候,與其摘錄各個基本的命題,莫如致力于凸顯支撐唯物史觀的基本命題和范疇的構想。為此,雖然這不能不是純粹介紹性的記述,可是,我打算將自己大膽的解釋性的個人見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還有,雖然也注意盡可能做到平易的敘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約,也可能隨處留有論說不周之處,恐怕反而散落著一些難解的地方。    回頭來看,本書的執(zhí)筆經(jīng)歷了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也有兩三次轉(zhuǎn)用本書部分原稿作為獨立論文的過程。由此使得出現(xiàn)本書的若干地方與已發(fā)表的論文的一部分相重復,讀者若對上述成書經(jīng)過予以體諒,筆者則深感榮幸。

書籍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代譯序前言第一章 唯物史觀的確立過程 第一節(jié) 從哲學人本學到社會存在論 第二節(jié) 對市民社會的“經(jīng)濟哲學”的分析 第三節(jié) 從異化論到“物象化論”的地平第二章 唯物史觀的根本構想 第一節(jié) 唯物史觀的基本構想和基礎范疇   第二節(jié)   階級斗爭史觀的基礎與歷史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社會的生產(chǎn)協(xié)動關系態(tài)與階級國家    [補遺]列寧國家論的范圍第三章 唯物史觀與革命思想 第一節(jié) 從烏托邦到“科學社會主義” 第二節(jié) 革命主體的形成與群眾運動的物象化 第三節(jié) 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人=存在論的范圍后記附錄 早期馬克思像的批判的再構成 異化概念小史    馬克思主義與自我異化論 馬克思主義的地平與物象化論 黑格爾與“關系主義”的潛流譯后

章節(jié)摘錄

  當社會學的省察歷史地登場的時候,政治學的省察和經(jīng)濟學的省察作為體系而登場的場合亦然,這就是所謂“綜合的”社會學一社會哲學——一種歷史哲學的省察。關于這一點,只要回想一下被稱作社會學鼻祖的康德、斯賓塞、施坦因就很容易理解。與這種所謂綜合社會學大致同時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觀、唯物史觀,在這一點上也與之具有某種共同性?! ‘斎?,關于“社會”的省察在綜合社會學登場之前就存在。作為我們來說,在某種意義上,在出現(xiàn)法源論、政體論、道德論等的十七、十八世紀的社會現(xiàn)象中,反而更能讀出典型的“近代的”社會觀。但無論如何,在十九世紀中葉社會學作為社會學而形成的背景中,通過促使其對以前的社會觀進行反省的歷史現(xiàn)實所顯露的這一事情的中介,可以看到社會學的鼻祖?zhèn)兊纳鐣^所具有的某種共同特質(zhì)。  這里所指的特質(zhì),當前可看作為“社會有機體說”。在這種情況下,這是否就是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作類比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問題。承認社會這種東西在作為其“各個部分”的各個個人的集合中,具有其不可還原為個人的固有存在性,乃是問題要點之所在。確實,十七、十八世紀的社會理論也不全是社會契約論,國家權力亦從各個個人那里,將“獨立化”這一事態(tài)納入自身范圍。社會契約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這種“權力的獨立化”的說明,甚至可謂賦予權力的嘗試。但是,承認作為社會的社會固有存在性,承認在各個個人的行為中不可還原固有規(guī)律,這在十七八世紀的社會理解上尚不構成問題。然而,十九世紀的綜合社會學,是通過“社會有機體”的形式,將社會這種東西作為獨自成類的存在來把握,由此開始形成以這個“社會”作為對象的社會學。	  若不厭重復再說一遍的話,十九世紀的歷史的現(xiàn)實是,社會這種東西,第一次被作為與各個個人的意志行為儼然相似的、獨立的、固有的、實在的現(xiàn)象來把握。它已經(jīng)不再可能通過過去的社會契約論這個形式所表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即社會這種東西是作為各個個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的透明復合來理解。在這里,始得形成以被意識為固有實在的“社會”為對象的學問=社會學,它的鼻祖?zhèn)兪峭ㄟ^將這個實體化了的社會運動規(guī)律與生物有機體加以類比進行討論的?! ●R克思恩格斯在社會現(xiàn)象物象化已顯著化的歷史層面,與社會學鼻祖?zhèn)児灿羞@一條件。背負著這一事實,唯物史觀和綜合社會學存在分有共同的主題的一面??墒牵词蛊查_針對條件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態(tài)度這一點,在自為地拒斥綜合社會學所陷人的“社會”“歷史”的拜物教化,并且探究這個“拜物教的秘密”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也確實已然超越綜合社會學的地平?! ∩鐣@種東西,的確表現(xiàn)為似乎是獨立于各個個人的行為的固有實在。但是,社會并非完全脫離各個個人的行為的獨立實體。這是無論任何一個社會實在論者都知道的。不過他們未能探明社會現(xiàn)象與各個個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并對其進行學理的把握。社會這種東西之所以表現(xiàn)為似乎是獨立于各個個人的行為的固有實在,與“資產(chǎn)階級社會學”未能探明這是因為各個個人的協(xié)動行為被物象化和被形象化,以及其具有怎樣的機制相對,唯物史觀的確將之作了自為化的探明?! ∥ㄎ锸酚^,確實在對社會現(xiàn)象的物象化及其機制的自為化中’,開拓了對社會的存在結構和歷史規(guī)律性作學理把握的地平。作為對這個地平的宣告,唯物史觀是“作為學問而出現(xiàn)的面向未來的一切社會學的普遍性”。但我們必須一并銘記的是,唯物史觀不單是“社會科學的認識論基礎”,既然是以對象的知識體系為志向——即便實際上還停留于備忘錄式的素描——就應該具有作為真正的綜合社會學的性質(zhì),也不單是“哲學的”史觀。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至今為止追蹤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的過程,并對他們的哲學、思想的一個個具體課題進行了主題論述和考察,但是一直沒有進行體系性的重新建構?! ≡谶@一次的“我的著作”中,我對我自己所理解的唯物史觀的輪廓進行了勾我也在反省是不是操之過急,但我想,需要盡快地打破俄國馬克思主義的畸性化“體系”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狂想曲”兩相互補的現(xiàn)狀。為此,我通過這一著作,用我的蠻勇做一次投石問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唯物史觀的原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講唯物史觀,沒看到有誰能講得好的。我覺得廣松還行,他有好幾個地方契入得比較到位,使得相信他是真研究而不是假研究。
  •   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