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山大學 作者:陳勛武 頁數(shù):235 字數(shù):186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杜塞爾多夫是哈貝馬斯母親的家鄉(xiāng)。她在那里出生和長大。正是因為對自己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家鄉(xiāng)所感到的驕傲,她堅持把哈貝馬斯生在杜塞爾多夫,并經(jīng)常地把哈貝馬斯和他哥哥、妹妹帶回杜塞爾多夫去體驗那里的生活,接受那里的文化熏陶?! 」愸R斯雖然在杜塞爾多夫出生,但是沒有在那里長大。他的童年、青少年與青年早期(19歲以前)主要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叫古默斯巴赫(gummersbach)的小城市。只是周末,他父母才會帶他、哥哥和妹妹回到杜塞爾多夫。
作者簡介
陳勛武,1982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哲學系(77級)。1987年到瑞士留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到美國佛旦漢大學攻讀哲學博士,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美國德州大學圣安東尼亞分校哲學終身副教授。
作者主要從事當代歐洲大陸哲學、亞洲哲學、古希臘哲學、當代美國道德問題、藝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來自萊茵河畔 1.修道牧師的孫子 2.迷惘、求索與反思 3.大學游子 4.對海德格爾哲學以及當代文化的批判 5.博士論文的討論對象是謝林哲學 6.與尤特魏塞爾赫夫特結婚 7.新的起點第二章 厚積薄發(fā)。顯露崢嶸 1.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恩怨 2.馬堡的轉機與《公共領域結構的轉型》一書 3.與伽達默爾的君子之交和在海德堡大學的騰飛 4.新的轉折點:回歸法蘭克?!?.法蘭克福大學的哲學社會學教授 6.轉變中的公共知識分子 7.與馬爾庫塞的友誼和《知識與人類興趣》的出版第三章 攀登阿爾卑斯山頂峰 1.與學生抗議運動的分道揚鑣 2.令人意外的大轉換 3.與伽達默爾的公開哲學辯論 4.任馬普所所長 5.在挑戰(zhàn)中尋找自我 6.在馬普所的最后歲月 7.與南斯拉夫實踐派的友誼和合作第四章 集大成者 1.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2。博學篤志,切問近思 3.對話有家,逆水行舟 4.關懷時世的哲學理論家 5.高處不勝寒 6.面對變化中的世界第五章 哲學家、旗手和導師 1.逆水行舟,以重建規(guī)范為己任 2.與約翰羅爾斯關于正義問題的爭論 3.踏遍青山人未老 4.公共知識分子 5.不到長城非好漢 6.我們歐洲人 7.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來自萊茵河畔1.修道牧師的孫子約根。哈貝馬斯于1929年6月18日出生于德國西部的杜塞爾多夫(Dtisseldorf)。杜塞爾多夫屬手德國的渡恩區(qū),是萊茵河畔的一個重要都市。它集萊茵河的傳奇與國際都市的魅力于一身,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城市。今天,它擁有18個大博物館,還有德國話劇大劇院以及大大小小的話劇劇場。雖然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杜塞爾多夫還沒有現(xiàn)在這樣繁榮的文化,但它那時也已經(jīng)是德國小有名氣的一個文化都市。杜塞爾多夫是哈貝馬斯母親的家鄉(xiāng)。她在那里出生和長大。正是因為對自己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家鄉(xiāng)所感到的驕傲,她堅持把哈貝馬斯生在杜塞爾多夫,并經(jīng)常地把哈貝馬斯和他哥哥、妹妹帶回杜塞爾多夫去體驗那里的生活,接受那里的文化熏陶。哈貝馬斯雖然在杜塞爾多夫出生,但是沒有在那里長大。他的童年、青少年與青年早期(19歲以前)主要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叫古默斯巴赫(Gummersbach)的小城市。只是周末,他父母才會帶他、哥哥和妹妹回到杜塞爾多夫。古默斯巴赫位于科隆以東,與杜塞爾多夫有一段不是很遠的距離。但是,與杜塞爾多夫一樣,古默斯巴赫也屬于德國波恩區(qū)。更確切地說,它屬于波恩的北萊茵西佛里亞(Noah Rhine-West-phalia)區(qū)。早年,古默斯巴赫以紡織工業(yè)聞名。與開放前衛(wèi)的杜塞爾多夫不同,古默斯巴赫是一個典型的保守的德國小城鎮(zhèn)?!霸谖覀兗夜爬系姆孔永?,存在著兩個完全不同、彼此對立的傳統(tǒng)”?;貞浧鹱约旱耐陼r期以及在古默斯巴赫的生活時,哈貝馬斯如是說。這句話畫龍點睛地描述了他早年所受的文化教育的精髓。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這句話:首先,在他家中,存在著杜塞爾多夫和古默斯巴赫這兩個完全不同、彼此對立的文化傳統(tǒng)。由于他母親的原因,哈貝馬斯家雖然在古默斯巴赫,但是杜塞爾多夫遠非僅僅是哈貝馬斯母親的娘家、哈貝馬斯的外婆家,它更是哈家的另一基地。
編輯推薦
《哈貝馬斯評傳》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