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上海交大 作者:(美)希拉·賈薩諾夫|主編:方新//王春法|譯者:尚智叢//李斌|校注:尚智叢 頁數(shù):472 譯者:尚智叢,李斌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自然的設計:歐美的科學與民主》為“決策科學化譯叢”之一,以生物技術政策為切入點,通過轉基因生物審慎釋放、轉基因食品風險評估、克隆和胚胎干細胞研究等案例,比較了英國、德國、美國以及歐盟的科學技術政策及其制定過程的異同,分析了各國、各地區(qū)進行生物技術產品評估以及確認生物技術產品安全性的方式,探討了各國政治文化對其科學技術政策的影響,并在最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用以分析各國政治文化的核心概念——“公民認識論”。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希拉·賈薩諾夫 譯者:尚智叢 李斌 等 編者:方新 王春法
書籍目錄
導言第1章 為何比較?超越國家與結構:理論思考比較的領域:地形圖反思之地:一幅綱要路線圖第2章 控制敘事構建生物技術的框架一個并非如此單純的工藝從工藝到產品歐洲的闡述:工藝還是計劃?政治行動的能力結論第3章 歐洲的問題一個空前規(guī)模的聯(lián)盟生物技術政策:論述和實踐的領域結論第4章 未確定的解決方法生化技術的綠化:三個故事破解:規(guī)范失控占論第5章 引人深思的食品英國:瘋牛病陰影下的轉基因美國:市場說了算德國:有說服力的沉默歐洲決議:一體化的條件占論第6章 自然母親和其他英國:對科學的一種共識德國:排除怪物美國:一個充滿各種權利的制度結論第7章 道德理性與感性官方的生命倫理:一種規(guī)范的道德觀權力講道德:民間社會的作用命倫理的研究前沿:干細胞辯論結論第8章 生命的應用非政治的政治學誰擁有生命——美國的討論倫理大討論:歐洲的爭論結論第9章 新社會契約變化中的科學視野生物技術和學院:三種形式的合作結論第10章 公民認識論公眾理解科學公民認識論公眾如何了解:比較的視角結論第11章 科學共和國框架的附著性各種民主的經驗權力的腹地比較的目的:理論與實踐部分術語及縮略語對照表參考文獻大事年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4~8章研究了一些三國政治文化中類似“多地域人種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的東西。這是因為三國的政治文化各自適應了生物技術提出的倫理、法律和社會挑戰(zhàn)。在這里,我用“人種志”一詞進行類比,主要提出:政治文化像一般文化一樣,應當被置于多個地域以及實施和發(fā)揮作用的連續(xù)過程之中,加以探究;而不應當被看成是在不變的制度和管理傳統(tǒng)中一勞永逸地編成的法典。但是,我的方法并不像克利福德·格爾茨那樣對個別事件重筆描述,也不像布魯爾·拉圖爾或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那樣“追隨”各種目標、任務和零散的事物。我的方法偏重于抓住政治挑戰(zhàn)與民主合法化各個階段的重要規(guī)律。盡管當代人類學中充斥著運動與變化,我還是對自身永存的規(guī)范承諾感興趣。這些承諾給社會以連貫和統(tǒng)一的要求。即使面對巨大的打擊和變革,也是如此。這幾章中所比較的新進展也因此符合以下大部分或全部標準:它們引起實質性的公眾討論,通常也引出明顯的、國家水平上的政策反響;它們導致新的制度安排;它們改變了現(xiàn)有規(guī)范陳述中的術語或者引人了新因素;它們與新的或改變的社會實體的形成相關。
編輯推薦
《自然的設計:歐美的科學與民主》:決策科學化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