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白慧集

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 編  頁數(shù):435  

內(nèi)容概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巫白慧集》是作者從多年來發(fā)表和未發(fā)表的文章中精選出來的文集(該書收入我社“學者文選”)。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分別為:一、印度哲學篇,共十四篇;二、印中佛學篇,共十二篇;三、學術余論篇,共十二篇。全書內(nèi)容龐雜,有關于印度哲學唯物主義的研究以及印度古代典集《梨俱吠陀》、《奧義書》、《梵書》等的研究,亦有印度邏輯、印度古代文化、印度古代社會制度、印中佛學方面的研究等等,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聞道師側(cè)”的回憶(代序)印度哲學篇印度近現(xiàn)代主流哲學《圣教論》(agamasastra)——新吠檀多主義的奠基石《梨俱吠陀》哲理神曲解讀印度唯物論思想探源印度古代辯證思維原人奧義探釋奧義書的禪理(下篇)摩耶(幻)的奧義種姓制和關于人的兩種對立觀點印度邏輯及其源流耆那教的邏輯思想印度哲學思想精華——印度哲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印度傳統(tǒng)哲學綱要印度古代社會和文化印中佛學篇論佛教的兩點哲學概括——斷常二見關于《阿昆達磨俱舍論·破我品》佛教二重認識論梵本《唯識三十頌》漢譯問題試解《(人論)漢譯問題試解》印度“原人說”與中國“原人論”“凈土”的現(xiàn)代意義梵漢譯的奧秘玄奘思想研究的幾點設想om(崦)字陀羅尼揭秘《大悲咒》拉丁體梵音還原人間佛教的哲學與實踐學術余論篇紀念泰戈爾逝世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新德里舉行泰戈爾的歷史觀從印度哲學大會看印度哲學動態(tài)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東方哲學岳陽君山摩崖石刻梵字考釋《印度哲學史》評介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漢傳佛教因朗研究》序《因明基礎理論》序《因明蠡測》序我國因明學研究又一次取得重要的成果梵學拾趣出神入化,非斷非常——巫白慧先生印度哲學研究方法簡論作者論著目錄作者年表

章節(jié)摘錄

  1.梵。梵是神,超驗絕對;但梵不是一個空洞的本體,而是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整體。梵把有限的差別統(tǒng)攝于無限的自身之內(nèi),并通過有差別的有限性表現(xiàn)自無差別的無限性。梵是終極的真理,但具有規(guī)定、差別,以及包攝一切存在的特征。梵包攝的一切總的不外兩類要素:知覺要素(精神)和無知覺要素(物質(zhì))。這兩種要素產(chǎn)生于梵,又異于梵;梵、我、物三者勢似鼎足,永恒分立而不合一?! ?。我。我即知覺要素,也即是“命我”或“命”(主觀世界)。命源出于梵,作為眾生的靈魂存在于宇宙之間;命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識,它是真實的、獨特的、永恒的、極微細的、不可感知的。命是知者、作者和受用者;它不同于肉體、感官、呼  1.梵。梵是神,超驗絕對;但梵不是一個空洞的本體,而是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整體。梵把有限的差別統(tǒng)攝于無限的自身之內(nèi),并通過有差別的有限性表現(xiàn)自無差別的無限性。梵是終極的真理,但具有規(guī)定、差別,以及包攝一切存在的特征。梵包攝的一切總的不外兩類要素:知覺要素(精神)和無知覺要素(物質(zhì))。這兩種要素產(chǎn)生于梵,又異于梵;梵、我、物三者勢似鼎足,永恒分立而不合一?! ?。我。我即知覺要素,也即是“命我”或“命”(主觀世界)。命源出于梵,作為眾生的靈魂存在于宇宙之間;命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識,它是真實的、獨特的、永恒的、極微細的、不可感知的。命是知者、作者和受用者;它不同于肉體、感官、呼。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巫白慧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