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王穎 編 頁數(shù):676 字數(shù):111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區(qū)域海洋學》叢書之一——海洋地貌學分冊?!吨袊鴧^(qū)域海洋學》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反映我國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環(huán)境要素描述為主的科學著作。本書為“海洋地貌學”分冊,系統(tǒng)闡述了我國四海一洋海疆及毗連區(qū)的海岸海洋地貌、沉積與動力環(huán)境特點,其范圍涵蓋海岸帶、河口、島嶼、陸架至大陸坡麓,即整個海陸過渡帶的表層動力地貌過程與人類活動效應,以及晚第四紀以來海岸、海底地貌發(fā)育演變歷史與發(fā)展趨勢。
書籍目錄
0 緒論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海洋地理概況
1.1 總體范圍與基本數(shù)據(jù)
1.2 分區(qū)海域組成
1.2.1 渤海海峽
1.2.2 遼東灣
1.2.3 渤海灣
1.2.4 萊州灣
1.2.5 渤海中央盆地
第2章 渤海海洋地理環(huán)境特點
2.1 新生代構造控制海底地貌與沉積
2.2 匯入渤海的河川水系與河口特點
2.2.1 灤河
2.2.2 遼河
2.2.3 六股河
2.2.4 海河
2.2.5 渤海灣小河
2.2.6 萊州灣小河
2.2.7 黃河
2.3 河海交互作用與地貌發(fā)育
2.3.1 河流輸沙與海洋動力相互作用
2.3.2 沉積一地貌效應
2.3.3 海底沉積分布與沉積速率
……
第2篇 黃海
第3篇 東海
第4篇 南海
第5篇 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域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2.3 河海交互作用與地貌發(fā)育 2.3.1 河流輸沙與海洋動力相互作用 渤海是在膠遼半島隆起帶所環(huán)抱的斷裂凹陷,繼為沉積物填充所發(fā)育的淺海。河流是搬運陸源物質(固體與溶解質)向海洋輸送的主要動力,并且對海岸的沉積動力有巨大的影響。據(jù)估計,全球每年由河流輸送入海洋中的懸移質泥沙達20×109t(Milliman and Syvitski,1992)。其中,大約4.6×109t泥沙源自亞洲大陸,而輸入太平洋的泥沙約3.3×109t(WangYing et al.,1998)。因構造抬升造成的巨大地貌差異與濕潤的季風氣候以及入海徑流與季風波浪等海陸相關作用所形成的高侵蝕速率,區(qū)域特性導致河流輸沙量的變異,使亞洲河流具有最高的物質輸送量。例如,黃河的徑流量約為密西西比河的1/5,為亞馬遜河的1/183,為尼羅河的1/2,但其輸沙量是密西西比河的3倍,是亞馬遜河的2倍,是尼羅河的9倍(Wang Ying et al.,1998)。原因在于黃河流經未固結成巖的黃土高原,侵蝕產沙作用強,是黃河水系將黃土高原切割蝕低,繼而將泥沙搬運至黃渤海堆積為華北平原與淺海。海岸演化取決于海陸兩組動力,雖然渤海地處下沉地帶,海面上升速率45~5.5 mm/a(Wang Ying,1998),但因黃河每年以8×108~12×108t泥沙匯入渤海,所以,河流力量與泥沙壓倒海潮與浪流之力,不斷促使海岸向海推進。最高的沉積速率在渤海,年平均沉積速率曾為8 mm(Wang Ying et al.,1998),按此沉積速率,若不考慮海盆的下沉,平均水深小于20 m的渤??赡軙?250年的時間內被填滿。但是,由于目前入海徑流量尤其是泥沙量顯著減少,海盆的持續(xù)緩慢沉降與海平面上升,上述情況難以出現(xiàn)。 在渤海,季風波浪與潮流是海洋動力的活躍因素,入海河流的泥沙受浪流作用,形成作用突出的沉積物流(泥沙流),參與動力作用。水、沙相互作用變化迅速,平原海岸與渤海淺底海底是水沙相互作用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海岸帶泥沙供應量大于浪流掀帶與搬運泥沙量,則海岸淤進;海岸帶泥沙供應量小于浪流掀帶與搬運泥沙量,則海岸蝕退;海岸帶泥沙供應量約等于浪流掀帶與搬運泥沙量,則海岸保持蝕積動態(tài)平衡。因此,海岸海洋調查研究工作,需了解該處的風、浪、潮汐、水流的時空分布特點與變化;了解河流輸沙狀況、海岸帶的泥沙源、泥沙流分布與活動特點以及泥沙流終止處與終止方式(堆積或滑落入深水域)等,這樣可以對該處海岸環(huán)境與發(fā)展變化趨勢作出判斷。 2.3.2 沉積-地貌效應 2.3.2.1 泥沙橫向搬運——沙壩海岸 當海岸帶盛行風浪入射方向與海岸帶延伸方向垂直或斜交時,河流匯人海中的泥沙,在水下岸坡上部既被潮流攜帶沿岸搬運,又主要為風浪與浪流掀推攜帶橫向搬運向岸,堆積成與海岸線大體平行的海岸沙壩。沙壩不斷增高,環(huán)繞河口與海岸,形成雙重岸線:外側為沙壩岸線,內側為海岸原始岸線,兩者之間為殘留的海域——潟湖。各列沙壩之間為海水通道。沙壩的規(guī)模取決于泥沙供應量的豐度與發(fā)育時期長短。此類海岸典型的例子是灤河三角洲。該處近山靠海,灤河沖刷攜運了燕山山地的風化剝蝕物質,形成砂質海岸。人海泥沙在NE向與ENE向的盛行風浪作用下,又被推移向岸形成環(huán)繞河口的海岸沙壩,并有部分泥沙為潮流沿岸流搬運形成一系列自NE向SW,與岸線平行、斷續(xù)分布的海岸沙壩。沙壩向陸側為潟湖——接受來自陸地的河流泥沙,與外側沙壩的溢流沙而不斷淤填成陸。灤河平原是第四紀,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堆積成的。隨著河口的遷移,又形成一系列新的沙壩。三角洲平原的擴展形成砂質一粉砂質內側大陸架。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工引水頻繁,灤河水量銳減,人海泥沙量驟減,現(xiàn)代灤河三角洲已遭受潮侵浪蝕而后退。 2.3.2.2 凹入角填充式堆積 當海岸線向海轉折時,在新老岸線之間形成凹岸,源自侵蝕岸段或來自河口而沿岸運移的泥沙流受向海凸出岸線之阻擋,流速減低而將泥沙卸下,形成凹入角填充堆積。典型的例子是黃河人??诤0?,該處潮差小,風浪作用力因淤泥渾水而減弱,入海泥沙于河口兩邊形成向海突出伸長之沙嘴,結果使沙嘴兩側“下風向”形成凹岸,沿岸運移之泥沙與渾濁河水的懸移質均于凹岸沉積,形成“爛泥灣”是最佳的實例。一些海岸連島沙壩兩側,人工凸堤兩側均有此類堆積形成。
編輯推薦
《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成果"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中國區(qū)域海洋學:海洋地貌學》可供從事海洋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開發(fā)、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