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李林榮 頁數(shù):290
前言
前言、第一篇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學格局、一作為遺產(chǎn)和資源的“新時期文學”、二新世紀文學的三重門、三新世紀文學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第二篇跨世紀轉型中的小說潮流、一突圍與迷失:重審“文化尋根”、二作為批評的“新寫實”、三非個人化境遇中的“個人化敘事”和四“底層敘事”中的聲音與沉默等等。
內(nèi)容概要
《疆域與維度: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跨世紀轉型》內(nèi)容主要包括第一篇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學格局、一作為遺產(chǎn)和資源的“新時期文學”、二新世紀文學的三重門、三新世紀文學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第二篇跨世紀轉型中的小說潮流、一突圍與迷失:重審“文化尋根”、二作為批評的“新寫實”、三非個人化境遇中的“個人化敘事”和四“底層敘事”中的聲音與沉默等等。
作者簡介
李林榮,1970年12月生,原籍山西平遙。先后就讀于太原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2000年在復旦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兼研究室副主任?,F(xiàn)執(zhí)教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專業(yè)主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研究。已發(fā)表一百四十余篇學術論文,出版《嬗變的文體:社會歷史景深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經(jīng)典的祛魅:魯迅文學世界及其歷史情境新探》等學術專著。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學格局一 作為遺產(chǎn)和資源的“新時期文學”二 新世紀文學的三重門三 新世紀文學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第二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小說潮流一 突圍與迷失:重審“文化尋根”二 作為批評的“新寫實”三 非個人化境遇中的個人化敘事”四“底層敘事”中的聲音與沉默第三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詩潮與散文潮流一 蒼老的青春獨自——詩潮新變?nèi)甓?世代層壘與潮流分際——199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與理論批評態(tài)勢的轉折三 “豐富”何以成為我們的“痛苦”——新世紀散文創(chuàng)作與理論批評態(tài)勢分析四 博客世界的表里沖突第四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學疆域一 碎裂的拼圖——作為學術話語范疇的臺灣文學二 跨海偕行三十年——兩岸當代文學互動進程的后顧與前瞻三 內(nèi)在的“他者”——中國當代文學視域中的臺灣文學四 認同困境與“他者”化迷思——當前臺灣文學在大陸傳播及接受效應探微第五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創(chuàng)作個案一 鄉(xiāng)愁意識中的自我鏡像——重讀魯迅的《一件小事》與《故鄉(xiāng)》二 四兩如何撥千斤——重讀老舍小說《斷魂槍》三 “偽神話”結構及其意義——重讀“十七年”的幾部長篇小說四 世俗的死滅與神性的彰顯——重讀陳映真小說《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五 “后知青”和“后尋根”轉向——《馬橋詞典》《務虛筆記》的文學史意義六 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余華《許三觀賣血記》的文體和主題七 “頑主”的另一面是“頑童”——《看上去很美》與王朔小說的移形換位八 重塑的“鄉(xiāng)村”與“家國”——以喬忠延和王鼎鈞的散文新作為例九 逃逸:牢獄中的幻想——先鋒話劇《思凡》意蘊分析第六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學評論一 文學批評的倫理與視野二 文學評論的惶惑與擔當三 重建文學評論的公信力附篇 跨世紀轉型中的文壇與學界一 現(xiàn)象與話題二 書評與述評三 偏向或迷誤參考文獻要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008年,是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借此契機,政、經(jīng)、文、史、哲等各學術領域,都興起了一輪兼具紀念和盤點性質(zhì)的回望“三十年”的話語熱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熱門議題,自然還是聚集在那些與整個國計民生和社會發(fā)展直接相關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宏大敘事性質(zhì)的學術部門當中?! 《惶幧鐣幕吘壍奈膶W評論和文學史研究的圈子里,事實上也早已聞風而動,應時起舞,自覺不自覺間大家環(huán)繞在重訪和重估“新時期文學”的課題周圍,展開了眾聲喧嘩的言論擂臺賽和話語嘉年華?! 〉拇_,“新時期文學”稱得上是當代文學迄今為止的流程中最具歷史轉折意味和最能標志“改革開放”時代起步的一個特殊階段。因而,從貫穿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理論實踐以及相關的觀念和制度背景諸層次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步驟次第施行、連鎖見效的角度上,對“新時期文學”做一番以線串珠式的全面梳理和一攬子擺平的總體評價,并非沒有意義。 不過,由此所得的,只是一種單純的、儀式性的紀念意義。它止于陳述表象和緬懷舊事的限度,不足與最大間隔已達“三十年”的觀察、認知距離相匹配,也不能達到反思歷史的高度,更不能從根本上涵蓋“新時期文學”實際存在的全部意義。 那么,在作為一個紀念儀式的僵硬對象的意義和價值之外,“新時期文學”在今天,究竟對于我們還有哪些更重要和更現(xiàn)實的意義及價值?對此,或許至少可以從兩個方向上來加以探察:一是“新時期文學”在終結或者休止一個舊的文學時代的維度上,能否構成一份歷史內(nèi)涵充足的精神遺產(chǎn);二是“新時期文學”在支撐和推進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維度上,能否體現(xiàn)出相對長(一)“新時期文學"作為精神遺產(chǎn)的多重面相 時下關于“新時期文學”的熱烈談論中,一個聚訟紛紜的焦點在于如何確定“新時期”的起止年限。熱衷這一問題的論者,多屬于在“修史”方面別有抱負之士。因為在現(xiàn)存的各種版本的當代文學教材和所有高校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講義中,“新時期文學”的時間上下限,其實早成為一個具體標度或有所異而本質(zhì)上不存任何分歧的模糊型共識?,F(xiàn)在就此另做專門的推究、辯難,若非簡單地出于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之意,則必有對既有的歷史敘述和歷史認識進行重審和改寫的嚴肅企圖。 這里涉及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一切文學史斷代概念的外延界定,都具有并非先決于其內(nèi)涵的某種歷史發(fā)生斷裂的經(jīng)驗基礎。具體地講,一個文學史斷代概念的時間上限,總是以從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格局中被動逃逸或者主動出走的經(jīng)驗為基礎的;而它的時間下限,則剛好相反地對應著在一個高度活躍的動態(tài)歷史格局中遭受擠壓、吞噬和終至消解的經(jīng)驗?!靶聲r期文學”也不例外,——雖然它在我們含混成習的文學史話語和文學史意識中,似乎已經(jīng)流轉、磨蝕得帶上了空氣般的透明度?! ∫运纳舷迊砜矗瑹o論是從1976年清明時節(jié)爆發(fā)的“天安門詩歌運動”或1978年秋冬之際面世的話劇《于無深處》算起,還是從1977年11月北京發(fā)表劉心武小說《班主任》和次年8月上海發(fā)表盧新華小說《傷痕》為“傷痕文學”的潮流開閘放水算起,實際都是以“政治先行,文藝后變”①的模式,把“新時期文學”的發(fā)端,界定成了促使“文化大革命”驟趨消停的那場政治形勢突變的一縷側影和余音?! w結到底,這幾個看起來并不一致的“新時期文學”的起點,本質(zhì)上都是同一個時間點——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那個“勝利的十月”——投射出來的鏡像。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鮮明的學術個性,對跨世紀文學的重要轉折和路徑選擇,做出了深刻的閘述和評價,它立足學科前沿,追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豐厚資源,從經(jīng)典作家作品到新時期文學宏觀格局的流轉變遷,從小說、詩歌、散文、話劇各體裁創(chuàng)作的關鍵動向,到當下諸多文學現(xiàn)象的紛紜競起,展開新意迭出的再解讀,為考察世紀之交的文學趨勢提供了廓大的背景和切實的所指,體現(xiàn)出敏銳把握跨世紀文學新狀態(tài)的睿智、嚴正,以及獨具創(chuàng)意的思路建構、謹嚴縝密的學術態(tài)度和行文風格?! 獜堉局遥ㄊ锥紟煼洞髮W教授) 李林榮是一位嚴謹而勤奮的學者。他的這部著作是近年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跨世紀轉型”研究領域較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成果。全書從通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全景的學術視域出發(fā),以大量文本分析為基礎,針對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時代性的文學轉型局面,進行了兼顧文學史實的歷時性演變線索和文學觀念的其時性組合關聯(lián)的考察、探討,顯示了鮮明的文學價值立場和學術前瞻意識?! 炀梗ā段乃嚑庿Q》雜志社編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