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

出版時間:2007-11-1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美)瓦茨拉維克,(美)威克蘭德,(美)菲什  頁數(shù):155  字數(shù):1390000  譯者:夏林清,鄭村棋  
Tag標簽:無  

前言

初讀本書是在1983年我在哈佛開始博士課程時,那時它已經(jīng)出版9年;全書初譯完是1996年,2007年它在北京出版。是怎樣的動能讓我如此心系本書不愿放棄呢?如果你把我看成是30年來一路思索“變”的知識與投身于“變”之心理教育實踐的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對自己在私人與工作生活中變與不變之生活體驗敏感的人,那么這本書對你而言也將會永遠是變革知識的學習之鑰!然而,讀者購買本書自有其動力與渴望,“變”有可能是自己企圖解決某些問題的行動之一,那么如何讀書也就反映了自己界定與解決問題方式的某些個人特性。有人可能一邊讀一邊擊掌大呼:這就是問題之所在!搞不好有人回家真的將床位挪到三面靠墻的方位,以期增加夫妻做愛的機會(第10章實例);有人則精讀“群論”,企圖找到一以貫之的分析原則。

內(nèi)容概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合乎常理及遵從邏輯的思維方式,確實是一種解決之道;但有時中規(guī)中矩的做法反而導致失敗,而那些看似不合邏輯和非理性的行動,卻出乎意料地使問題得以改善。這種矛盾悖論的現(xiàn)象,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三位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與行為科學系臨床教授,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和研究人員,他們共同發(fā)展了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精簡治療理論和模式。本書作者根據(jù)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難題時的“變”與”不變”的態(tài)度,以及問題是如何形成,為何會持續(xù)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決的過程。他們依據(jù)群論和邏輯類型理論,提出了第二序改變的觀點,強調(diào)解決問題本身,而非對問題的追本溯源。雖然書中引用的案例來自心理治療,但其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和解決的理念卻適合人類互動的各種社會情境,甚至是國際關系的范疇。
  本書充滿辯證的思想精髓,激蕩出令人驚喜的真理與創(chuàng)造性,一直是美國大學心理系及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師生的重要研讀著作。

作者簡介

保羅?瓦茨拉維克(Paul Watzlawick)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與行為科學系臨床教授,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研究員。其專長于對溝通行為與模式的分析,代表作為《人類溝通的實際行為》(Pragmattcs of human communicatton)和《建構的現(xiàn)實》(Invented Reality)。約翰?威克蘭德(.10hn Weakland)是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研究員,其專長于家庭治療、婚姻治療和兒童治療,曾與保羅?瓦茨拉維克合著了家庭治療的重要著作《互動的觀點》(TheInteractional View)。理查德-菲什(Richard Fisch)是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創(chuàng)始人,并擔任該中心的主任。菲什主持的幫助治療師應用精簡治療方法解決咨詢難題的工作坊遍及世界各地。其代表作有《改變的策略》(The Tactics of Change)和《脅迫性案例的精簡治療》(Brief Therapy With Intimidating Cases)。夏林清中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y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咨詢教育碩士,哈佛大學咨詢與顧問心理學博士,從師于克里斯·阿吉里斯和唐納德·A.舍恩?,F(xiàn)任臺灣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臺北蘆荻社區(qū)大學校長。著有《探索自我》、《大團體動力》、《由實踐取向到社會實踐》等著作,并譯有《行動研究方法導論》、《行動科學》、《反映的實踐者》等譯著。鄭村棋中國臺灣中興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y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專修組織發(fā)展。作為臺灣著名的勞工運動的推動者,曾任臺北“勞工局”局長、臺灣輔仁大學企管系兼職講師、“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召集人、“勞工教育資訊發(fā)展中心”創(chuàng)辦人。

書籍目錄

譯者序
序/米爾頓?H.埃里克森
前言
第1編 變與不變
 第1章 理論的觀點
 第2章 實踐的觀點
第2編 問題的形成
 第3章 原地踏步,或者當解決之道變成問題
 第4章 可怕的簡化
 第5章 烏托邦癥候群
 第6章 悖論
第3編 問題的解決
 第7章 第二序改變
 第8章 重新框定的藝術
 第9章 改變的實踐
 第10章 實例
 第11章 開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索引及漢語對照
 
  

章節(jié)摘錄

老師期待他的改變,而他改變的程度如何,是從所謂最自發(fā)式的心理活動——夢和自由聯(lián)想——來判斷的。一個普通患者可以隨意停止接受心理分析或是換個心理醫(yī)師,但是一個受訓中的學員卻無處可逃。一方面,學員在跟老師溝通時必須完全地自動自發(fā)和坦白;而另一方面,他心里明白,如果他的自動自發(fā)不是真的,老師將不讓他畢業(yè)。因此,處于這一怪異的人際脈絡中,單單服從是不對的,但是不服從的話根本就沒機會。這又再一次帶領我們回到普遍存在于教育領域的問題,而教育即是使人達到真正改變的一種體制。我們先前已提過關聯(lián)性的概念,現(xiàn)在讓我們只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與那位母親的“自動自發(fā)一點!”類似的悖論。這一悖論就隱含在“學校很好玩”(甚至“學校應該很好玩”)這句話里。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懷抱著這一幻想,但是它跟一般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卻相去甚遠。不過我們可別低估了這種社會教條的力量,特別是對一個小孩的影響。人們說這句話時,通常不會多加解釋,而這并未使這句話失去說服力,反而強化了它,意指它是自明的、毋須解釋的。因此“如果我不喜歡上學,不只是我出了問題,而且我肯定是個壞蛋或笨蛋,因為其他人顯然都覺得學校很好玩,而我卻看不出學校有什么好玩?!绷硪豢赡艿姆磻牵骸皩W校不好玩,是因為我受到與其他學生不同的待遇?!痹趥鹘y(tǒng)教育系統(tǒng)中,教師是公認的權威,可以決定學生研習的科目。在現(xiàn)代教育中,大家都盡量使教師的角色民主化,但是這樣卻產(chǎn)生了與那位兒子不喜歡讀書的母親非常類似的悖論。一般而言,教育人員對于各種不同學科的價值具有專業(yè)知識,這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并沒有所謂“民主的”方式,讓他們要求學生研習這些學科。如果讓學生“民主地”決定要不要學什么,或“民主地”決定要不要上學,結果將是一場混亂。因此教師所能做的,就是運用巧妙的方法來影響學生的心理導向“正確”的方向,想辦法說服學生(最好也說服他自己)這些只是“教學技巧”,而不是經(jīng)過掩飾的強制手段,因為強制又與大家所珍視的理想——自發(fā)性——是完全抵觸的。

編輯推薦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三位作者同為美國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The Brief Therapy center of the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人員,他們共同發(fā)展了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精簡治療理論和模式。精簡治療中心成立于1965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人類的溝通、婚姻治療、家庭治療以及行為導向的問題解決技巧,尋求如何使治療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改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幫你解決家庭問題,很受用。
  •   非常好!原來一直想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改變思維的模式。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如愿。就這本書……已經(jīng)開始帶領我走向改變的大路……
  •   非常好的一本書,有人說前幾章比較難讀。但是實際看下來還是能夠理解的。變的美學那本才叫難度。
  •   如果要我列一個給學心理的朋友們的書單~~這本書一定榜上有名~~
  •   保羅瓦茨拉維克,寫的書都不錯,只可惜他的著作翻譯的只有這一本
  •   好書,跟艾瑞克森的理念很像,值得一看
  •   這本書很不錯,在虎嗅網(wǎng)還有推薦呢,我已經(jīng)讀了6遍了,不容易讀懂。
  •   很實用的書本,值得一看,內(nèi)容挺好!
  •   雖然難讀,還是要讀,好書。
  •   代買的,還不錯
  •   包裝很好,紙質(zhì)不錯,翻譯合格
  •   有的地方寫得有點抽象,不是心理學通俗讀物,適合對心理學有一定深入研究的人閱讀。
  •   剛剛翻閱了這本書,應該還不錯的。
  •   老實說,感覺不是很明顯
  •   簡單,精彩
  •   內(nèi)容稍微有些晦澀難懂 需要仔細品味
  •   寫的挺好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