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作者:張忠平 頁數:162
Tag標簽:無
前言
俄羅斯作曲家斯克里亞賓一生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的作品,他遵循肖邦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以大、小調的調性音樂語言寫作,具有“常態(tài)”的浪漫主義風格;后期作品,則以他獨創(chuàng)的“神秘和弦”的音高系統(tǒng)來寫作,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非常態(tài)”音樂語言風格,具有神秘主義的特征。前后兩個階段的作品雖然具有明顯的差異,但作曲家的藝術個性卻是前后貫通。因此要全面深刻理解斯克里亞賓的音樂,從他的前期作品人手,可以比較自然方便地通達他那些較難懂的后期作品。作于1888——1896年間的《24首鋼琴前奏曲》(0p.11),是斯克里亞賓前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屬于浪漫主義“常態(tài)”語言的寫作風格。完成此作之時,作曲家年僅24歲,但其天才與功力已充分展現。斯克里亞賓的這套作品與肖邦的《24首鋼琴前奏曲》(op.28)堪稱雙璧,同為此類體裁的經典之作。斯克里亞賓的這套樂曲顯然稟承肖邦的格局,音樂或許沒有肖邦的凝重與深刻,但其清新優(yōu)雅卻又自有它獨特的迷人魅力:美妙的旋律,精致的和聲,靈巧的織體,豐富的對比,嚴謹的結構,使這套樂曲不但成為鋼琴家愛彈、愛樂者愛聽的名曲。
內容概要
鋼琴前奏曲是西方音樂中一個重要的器樂體裁。它形式短小、內容精煉,其散文詩式的風格特點受到人們的喜愛。前奏曲集則是將一系列的前奏曲目集中在一個有機的音樂整體上,形成完整獨立的曲集。斯克里亞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24首鋼琴前奏曲》(Op.11)是他早期鋼琴音樂的代表作,這部曲集以豐富的藝術想象,精湛簡練的音樂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音樂“微觀宇宙”,因此被譽為鋼琴前奏曲的典范之作。本文將從音樂基本表現手段、曲式結構特征等方面對作品作較詳盡的技術分析與歸納總結,并對斯克里亞賓早期創(chuàng)作風格與藝術特征作深層次的解讀。 本文分上下篇共七個章節(jié),上篇“作品的理論研究”共有五章,主要對《24首鋼琴前奏曲》中的技法特征加以概括研究。下篇“作品的實例分析”共有兩章,是《24首鋼琴前奏曲》的文字與樂譜分析。附錄部分將介紹作曲家斯克里亞賓與《24首鋼琴前奏曲》相關的資料。
作者簡介
張忠平,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在讀博士。1968年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自幼隨父親張自強學習手風琴。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后師從著名作曲家金湘、高為杰先生學習作曲,1992年留校任教至今。2003年考入本院研究生部攻讀曲式與作品分析碩士學位,師從高佳佳教授,2009年攻讀曲式與作品分析博士學位,師從張筠青教授?,F擔任視唱練耳和曲式與作品分析的教學工作。
發(fā)表論文多篇,主要有:《試析視唱中的彈唱訓練》、《西貝柳斯 主題材料分析》、 斯克里亞賓創(chuàng)作技法分析》、《張筠青分析》、《高為杰分析》、《羅忠鉻創(chuàng)作分析》等。曾參加獲北京市精品教材獎的《視唱練耳分級制教程》的分級編寫工作。合著《少年兒童學習視唱練耳》。創(chuàng)作作品有:鋼琴曲《主題與變奏》、《狂想曲》,小提琴曲《幻想曲》,歌曲《海望》等。
書籍目錄
摘要(中英文)前言上篇 作品的理論研究 第一章 《24首鋼琴前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節(jié) 斯克里亞賓早期藝術經歷 第二節(jié) 前奏曲體裁的歷史淵源 一、前奏曲的起源 二、前奏曲的體裁特征 三、前奏曲創(chuàng)作之演變軌跡 第三節(jié) 《24首鋼琴前奏曲》的寫作概述 第二章 和聲技法研究 第一節(jié) 調性思維 一、總體的調性布局 二、作品的調性變化手段 第二節(jié) 和聲手法 一、和弦結構的復雜化 二、和聲功能進行的特殊化 三、和弦外音與持續(xù)音 第三章 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織體、力度速度 第一節(jié) 旋律語言 一、旋律的構成特點 二、旋律的發(fā)展手法 第二節(jié) 節(jié)拍與節(jié)奏 一、節(jié)奏的對置與并置 二、節(jié)奏重音的聲部錯位 三、節(jié)奏型的重組 四、變換拍子 第三節(jié) 織體形式 一、旋律加和聲的織體形式 二、四部和聲式織體形式 三、固定音型化的織體形式 四、復調織體形式 第四節(jié) 力度與速度 第四章 曲式結構研究 第一節(jié) 一部曲式 一、一部曲式的結構類型 二、一部曲式的結構特征 第二節(jié) 單二部曲式 一、單二部曲式的曲式類型 二、單二部曲式的A段 三、單二部曲式的B段 第三節(jié) 單三部曲式 一、單三部曲式的發(fā)展原則 二、單三部曲式的各個部分 第五章 《24首鋼琴前奏曲》的藝術特征 一、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社會與文化背景 二、斯克里亞賓早期創(chuàng)作風格透視 三、斯克里亞賓《24首鋼琴前奏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 四、斯克里亞賓《24首鋼琴前奏曲》的結構特征下篇 作品的實例分析 第六章 《24首鋼琴前奏曲》的文字分析 一、前奏曲第一首 二、前奏曲第二首 三、前奏曲第三首 四、前奏曲第四首 五、前奏曲第五首 六、前奏曲第六首 七、前奏曲第七首 八、前奏曲第八首 九、前奏曲第九首 十、前奏曲第十首 十一、前奏曲第十一首 十二、前奏曲第十二首 十三、前奏曲第十三首 十四、前奏曲第十四首 十五、前奏曲第十五首 十六、前奏曲第十六首 十七、前奏曲第十七首 十八、前奏曲第十八首 十九、前奏曲第十九首 二十、前奏曲第二十首 二十一、前奏曲第二十一首 二十二、前奏曲第二十二首 二十三、前奏曲第二十三首 二十四、前奏曲第二十四首 第七章 《24首鋼琴前奏曲》的樂譜選析 一、前奏曲第一首 二、前奏曲第二首 三、前奏曲第四首 四、前奏曲第五首 五、前奏曲第十首 六、前奏曲第十三首 七、前奏曲第十七首 八、前奏曲第二十二首 九、前奏曲第二十三首 十、前奏曲第二十四首 附錄1 《24首鋼琴前奏曲》譜例索引 附錄2 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的生平(譯文) 附錄3 斯克里亞賓鋼琴作品表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肖邦《鋼琴前奏曲》(0p.28)肖邦的《鋼琴前奏曲》(op.28)完成于1836-1839年間,這套曲集由24首獨立的鋼琴小曲組成,被譽為“浪漫主義的音樂日記”…。作品屬于無標題的器樂體裁,因此它的音樂內容不是描繪性的標題音畫,而是強烈表達浪漫主義特征的性格小品。音樂中歌唱般的雙音旋律、迷人的裝飾音、層出不窮的變和弦構成作品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這部前奏曲對后人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浪漫派后期的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還是印象派的德彪西都從這套前奏曲中汲取了豐厚的養(yǎng)料。3.20世紀以后的前奏曲進入20世紀以后,前奏曲體裁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繽紛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鐘情于這種體裁形式,并且將其作為技法運用的“試金石”。因此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中期產生大量風格迥異,更富個『生特征的現代風格前奏曲。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在他的前奏曲中更注重鋼琴內在音響的發(fā)掘,他利用色彩斑斕的和聲與東方調式風格,將其印象主義的美學原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的每一首樂曲都是一幅油畫或是一首詩,如描寫自然景物的《帆》、《阿那卡普里山丘》等前奏曲??梢哉f德彪西前奏曲集(上、下冊),代表了他獨樹一幟的印象派風格。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前奏曲集創(chuàng)作于1903年至1913年間,包括升c小調前奏曲(Op-3No.2)、十首前奏曲(Op.23)和十三首前奏曲(Op.32)。拉氏的前奏曲篇幅較大,多采用單三或復三為曲式結構,他的音樂沿襲了以柴科夫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民族樂派風格,作品偏重于悲劇性、史詩性、抒情性,是充滿詩意且極具個性的音樂篇章。蘇聯近現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slaostakovich)則創(chuàng)造著另一種作曲風格,即新古典主義,他的前奏曲主題多采用俄國民謠風格,在力度、織體上變化豐富,和聲上使用20世紀的和聲語言,并且削弱了調性的支撐。另一位前蘇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Kabalevsky)的24首鋼琴前奏曲(Op.38),采用平行大小調交替的順序寫成,音樂素材采用俄羅斯民歌和歌曲的音調,情緒活潑、熱情,富有歌唱性。
后記
第一次接觸到斯克里亞賓的《24首鋼琴前奏曲》是我本科學習期間,在高為杰先生的作曲課上,從此斯克里亞賓的音樂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十五年后,當我在碩士生導師高佳佳教授指導下,最終將碩士論文題目確定為斯克里亞賓的《24首鋼琴前奏曲》時,從此開始了常達五年之久的斯克里亞賓音樂之旅。這本專著《斯克里亞賓的“微觀宇宙”——(24首鋼琴前奏曲)解讀》正是在碩士論文《斯克里亞賓(24首鋼琴前奏曲)分析》的基礎上作進一步修改使之逐步完善的。正如高為杰先生所言,這并非一部“簡單”的前奏曲集,這套鋼琴作品雖然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末期,但卻有別于古典音樂傳統(tǒng),作品在和聲語言、曲式結構方面表現出的復雜性、獨特性與多義性,給音樂分析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zhàn),有些結論是在多種方案中遴選出來最后確定的。這不一定是作品的最理想的詮釋,但卻是我在無數次的聆聽與解讀之后內心的感悟,是在夢中與作曲家的一次對話……
編輯推薦
《斯克里亞賓的"微觀宇宙":24首鋼琴前奏曲解讀》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