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的奇異生活

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羅奇  頁數(shù):219  字數(shù):165000  譯者:董利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關(guān)于人死后所做出的顯著成績,他們生前的所作所為都已湮沒淡忘,但他們死后的貢獻通過書冊和學刊的紙頁訴說著他們的不朽。我房間的墻壁上掛著一本日歷,它來自于費城醫(yī)學院內(nèi)的穆特博物館。其中八月份的圖片是本張人皮,上面縱橫著明顯的箭痕和割裂。它是一個試驗用品,外科醫(yī)生利用它來檢驗縱向還是橫向的刀口更易于愈合。對我而言,死后成為穆特博物館的一個展品或是醫(yī)學院教室里的一個人體骨架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選擇,透露出一絲的不朽與永生感,就如同你的遺囑中捐錢為公園添設(shè)休閑長凳一樣。本書將向你講述我們?nèi)祟愃篮罄^續(xù)在歷史上貿(mào)下的點點滴滴,有時顯得那么怪異,令人驚奇,但總會激發(fā)你強烈的興趣。

作者簡介

作者瑪麗·羅奇,臺譯瑪莉·羅曲。
本書臺版名《不過是具尸體》。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請不要浪費人頭  在尸體上練習外科手術(shù)第二章 解剖學中的犯罪  人類解剖史上掠奪尸體及其他無法示人的行徑第三章 死后的生活  尸體腐爛與人尸防腐的相關(guān)問題第四章 死人開車  人體撞車測試模型,可怕但必需的撞擊承受力學第五章 黑匣子以外的故事  讓遇難者的尸體說出墜機原因第六章 尸體參軍  子彈、炸彈與糾纏不清的道德規(guī)范第七章 圣尸  把人針上十字架的實驗第八章 如何確定死亡  心臟跳動尸體、活埋以及對靈魂的科學第九章 人頭  砍頭,復(fù)活和人頭移植第十章 吃我吧  醫(yī)學上的食人主義與人肉餡兒第十一章 出得烈火,又入肥料桶  其他終結(jié)的新方法第十二章 作者的尸體  何去何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僵尸的奇異生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2條)

 
 

  •   書名會讓你覺得很納悶,讀下去后你會愛死它。
  •   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買了這本書感覺書的印刷質(zhì)量不錯,而且很適合消磨時間的時候看
  •   死亡原來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人生的另一個旅程也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成為別人的眼睛心臟或是外科醫(yī)生手術(shù)臺上的試驗品人除了化為春泥外還有其他選擇看完此書我決定要認真的考慮尸體捐贈的可能最起碼我現(xiàn)在要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以便我變?yōu)槭w捐贈出去的時候是健康可以使用的-----------------------------------此書并不枯燥教條可以學到知識重新認識死亡有興趣讀一讀也許會發(fā)現(xiàn)死亡也不是那么恐怖只是結(jié)束了一個旅程而已
  •   如題,這本講述作者親眼所見所聞所想的關(guān)于死亡的書一點也不枯燥,解答了很多讓我一直好奇地問題,我是不敢看死人卻又對此無比好奇的家伙,這本書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卻又打開了我腦袋里另外一扇窗戶,那就是----想象力~呵呵,建議剛進過餐的朋友們不要急于翻看這本書,因為它很可能引起您的身心不適,如果想象力不是特別豐富的話,到也無妨~
  •   很不錯的一本科普讀物,讓人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生命意義,死亡并不是終結(jié),而是另一段旅行的開始,是活著的我們沒法想象的.
  •   以前是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到的,內(nèi)容非常不錯,這本書是我少數(shù)的讀了5遍的書。作者從各個方面講述了與尸體有關(guān)的知識,信息量非常大,語言幽默,加上作者是記者而非專業(yè)人士,所以也很淺顯易懂。而且里面還有提高跟中國有關(guān)的東西??傮w來說,10分滿分的話,我覺得可以給這本書打個個9.8分,那0.2扣在實在沒什么美感的封面上。真的是一本值得買的書,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死亡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   雖然內(nèi)容講的是尸體,在各個方面的應(yīng)用,但描寫手法比較輕松。那些勇于捐獻自己遺體的人應(yīng)該受到其他的尊重。有某些顧慮的人還是表看了。
  •   介紹了尸體的許多以前不知道的處理和對待方式,值得收藏!
  •   看本書可以讓我了解一些聞所未聞的事.值得一看
  •   因為作者是記者而非專業(yè)人士,本書淺顯易懂,對于只想粗淺了解的人很合適。
  •      你有沒有想過死后怎么處理自己的軀體?盡管你不知道活著的人是否真的能按你生前的意愿去做,斷了氣之后的事情,自己也不會知道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死后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不過都是被拉到焚化廠火化而已,最后身體大部分“灰”被舍棄(未燃盡骨頭全部被處理),只裝了一小盒供生人懷念。所以當我看到《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的介紹時,多么新奇,有些人死了,不是被火化,而把“自己”捐贈了出去,或成了醫(yī)學院師生的練習解剖的對象,或成為測試汽車安全性能的試驗品等等。無論那些尸體被做何用途,最使我驚奇的卻是那些為研究尸體而近于瘋狂的科學家。
      他們是一群思維異于一般人的家伙,他們對別人視而不見的常見事物非常好奇,個個都有刨根問底的精神,所以當他們的研究對象不是植物,不是動物,而是人體時,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會想著怎么擺弄人的軀體?在《解剖之罪》這一章里,作者由當今解剖學院對尸體的的尊敬回溯到對尸體大不敬的年代。在那個時代里,宗教文化對死亡充滿敬意,對作古的人都要“入土為安”,然而“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國王托勒密一世開風氣之先,批準剖開死者的那類醫(yī)學研究,以便琢磨人體如何運作”,之后,在西方國家,16、17世紀的解剖學家們也一直孜孜不倦,不因尸體短缺而停止工作停止探索,他們收買人的截肢,收集無人認領(lǐng)的窮人尸體,慫恿學生盜尸,甚至解剖自己剛剛死去的親人?!?7世紀的外科醫(yī)生兼解剖學家有威廉·哈維,以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名聲大噪,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由于全心全意為其使命服務(wù)而背負惡名的人,他竟然能夠解剖他親爹和親姐妹”。
      
      警察是怎么根據(jù)人的尸體的變化推測死亡時間的呢?以前沒想過,實際情況就是必須有人認真觀察過在各種情況下尸體的變化,人類才能有這樣的知識。任何對偵探小說有興趣的人一定不要錯過這一章,科學的分析各種腐爛程度尸體為什么會發(fā)生那樣的變化,讀起來沒有想像的那么惡心。把作者帶去見識各種不同死亡階段情景的是一位法醫(yī)人類學助理教授,他說他看重他工作的價值遠勝過所看到的和所聞到的“惡心”。相比幾百年前的解剖學家,他算是一個很正常的人,但作者太不厚道,同時寫了同行的另外一個人物,冉恩,也許他是全書唯一“正?!钡娜?,他扭扭捏捏不愿跟他們進去人體分解實驗地,他說他永遠也不會習慣那腐爛的景象和那腐臭的味道,那些東西毀了他最愛聽大米花和雞湯——幼蟲咀嚼尸體的聲音以及三個星期后尸體化為一汪湯水。
      
      人類,準確的說,是醫(yī)生或者也叫科學家還是叫器官移植專家,想知道人的靈魂在身體的哪個部分,想知道人的頭離開身體后是否還能獨自存活,于是做了很多實驗,用死刑犯的頭,狗的頭,猴子的頭,接在別的什么東西的身體上,或者直接放在托盤里人工供氧供血使其存活這樣,那些頭在失去身體后一樣可以存活,并且它們可能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離開了自己的身體。我承認,這是最血腥最令人不安的一章,或許我該像那位法醫(yī)人類學助理教授一樣,往積極的一面看:如果沒有那些先人的瘋狂與努力,就不會有今天造福人類的器官移植技術(shù)。
      
      最后,不要忘記了這本書里最瘋狂的一個人,瑪麗·羅琦,本書的作者,什么樣的人才會想著去了解,去親身觀看那些事情呢?或許對很多人來說她的好奇心她的行動力遠不是一個“正常”人,但我覺得她只是一個瘋狂的正常人罷了(包括拉著她的丈夫做性實驗。。。。。。此系她的另外一本書《科學碰撞“性”》)。
      
      按照眾多的國外報紙雜志、名家名作的評論,這是一本活潑幽默,滑稽好笑又機智的書,可是我在書里卻只看到生硬的翻譯。好在沒有了幽默好笑,仍然可以讀到有趣的知識,也就不太苛求了。畢竟本書讀到最后,心情越來越沉重,不知是我感嘆生人死人的無常,還是人終究無法擺脫人的生物屬性的悲哀。
  •     書的封皮和名字讓人以為是給小孩子看的鬼故事,誤導很深吶,其實故事切入點很新穎,用另外一種角度解讀人類死后的生活,接觸這些冷知識,改變一些倫理的態(tài)度,讓我知道了其實人死后不只是說變成廢品埋在地下,還有更多的貢獻和價值值得自己死后再次獻身。作者詼諧語調(diào)也很棒~
  •     春節(jié)終于有幾天空暇看書了,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本書的翻譯算不上精美,不過內(nèi)容確實吸引人,這絕對不是一本恐怖的書,文筆之間還透露著一點看破生死小幽默。我們的身后事確實是一個冷知識,任何號稱知識淵博的人都應(yīng)該看一看此書!
  •      這本書存在家已有一段時間了,每每都提不起勇氣閱讀,這不得不說翻譯的標題,實在可怖,如“人頭不可浪費”、“死人開車”等。這周末實在是覺得應(yīng)該閱讀此書了,甚至在閱讀前的午餐特意選擇了素食。萬事俱備后,便從書柜中拿出此書,隨意的翻了幾頁,發(fā)現(xiàn)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肅可怕,正如相關(guān)媒體對此書的評論所言,作者以幽默卻又恰到好處的筆調(diào)講訴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全書讀下來僅在第三章閱讀時略感不適,中途有偶爾停下來,掩卷書本,做深呼吸,以平穩(wěn)心緒。
      
       我承認一直以來對關(guān)于“死”的話題都比較忌諱,不過作者并沒寫死那個結(jié)點發(fā)生的諸多事兒,死別之傷總是太過沉重,無需多言,全書闡述了人死之后遺體經(jīng)歷的一系列的事兒。以前我僅知道捐助遺體無非是用來救助其它病重之人或是用于科學研究,沒想到科學研究,有可能是用于美容練習,也有可能用于汽車碰撞測試,而更多的是被醫(yī)學解剖。但其實當看到人類自由腐爛那一章時,突然覺得其實怎么處理都是一樣的,與逝去之人已了無關(guān)系。適于不適,沒有了靈魂的人,已經(jīng)不再是人,只是一具屍體而已。正如作者所言關(guān)于她自己的遺體的處理方式,只是活著的人的事。(說到尸體,不由得查了下“尸”字的含義,根據(jù)百度百科,“尸”字代表身體,死者的身體應(yīng)叫“屍(shī)”體,現(xiàn)在是統(tǒng)統(tǒng)都是尸體,一味簡化漢字真是造成了不少意義的混亂啊)
      
       我所理解的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即人的身體在脫離了靈魂、思想之后以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了各種迥異的奇異生活。生與死只是我們?nèi)祟愖约嘿x予的,將有、無靈魂和思想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進行的不同表述而已,于大自然而言均是一樣的,無論是生還是死,在這大自然中都產(chǎn)生著相應(yīng)的影響,而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這樣的影響微乎其微的。想到這不僅對自己的身體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覺,盡管不能做到像仙俠修真類小說描述那樣“身體內(nèi)視”,但這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意識到,短短幾十年之后,無論是我,還是身邊的人都將離去,這種離去由于書中的描述能具體化的想象到每一個細節(jié),如世間萬物一樣,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消失在天地間。所謂人類的尊嚴,也是人自己賦予的,更多的是活著的人對亡者的一份尊重悼念,而那位逝去的人,由于對自己的身體管了一輩子,管累了,甩開手是再不管軀體的。這么看來,也許是靈魂拋棄了這一切,到了另一個平衡空間。然而,雖如此般想,此本書確實沒讓我看淡生死,反而是更加的認真對待生,懼怕。珍惜這人生旅程中的每一處風景,每一處體驗,不管是逆境還是險境,不管是敵人還是友人,因為幾十年之后,你終將會湮滅在這天地間,無絲絲縷縷印記,這便是我從此本書再次體會到的。
      閱讀此書,還體會到了醫(yī)生即救人,也殺人,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想法。尤其在“第二章解剖之罪”可謂是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當尸體偶遇癡迷的解剖學家時,只能束手被剖,更何況我們的解剖之父還對活人下手呢,若是傳聞就另當別論。但是無論如何,有的人生前也許平凡默默無聞,而死后的遺體卻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值得尊敬。
      
       不管是解剖學家“無道德”的盜尸還是甚至拿自己逝去的親人開刀,相較于此種國外科學家們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我們的老祖宗就略顯草率了,聽云亦云,不過此類問題深究下去便進入西醫(yī)和中醫(yī)之爭了。
      
       (——20131022寫的較為混亂,正如閱完此書時心情)
  •     整體感覺是一檔風格輕松的,類似《流言終結(jié)者》的大眾科學節(jié)目的腳本,充滿各種駭人聽聞的小事實,不涉及復(fù)雜的理論,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看完以后感覺什么也沒記住,適合用看熱鬧的心態(tài)去讀。
      
      然后痛苦的地方來了,原文就凌亂瑣碎,思維跳躍,加上經(jīng)常如同機器翻譯一般不堪入目的譯文,大段大段不知所云,味同嚼蠟。
      
      其次作者習慣把引文來源詳細寫在正文里,而不是加注釋,導致了大量形如“正如XXX地方的XXX在XXX年的《XXX》書里寫道的……”的段落,譯者又保留了英文的人名和書名,雖然是好習慣,但閱讀起來如鯁在喉,極不流暢。
      
      這種第一人稱的寫法也是沒有預(yù)料到的,雖然可以把事實描寫地更形象生動,但既然是個人經(jīng)歷的寫法,就可以增加大量與事實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如作者的主觀感受,某個研究人員的表情神態(tài)言談舉止,還有好幾頁詳細描寫了作者到中國調(diào)查一條假新聞的經(jīng)歷,除了吐槽天朝之外對主旨并無貢獻,說白了就是在湊字數(shù)。
      
      從作者出版的作品列表也能看出來,都是些尸體、鬼神、性、外星世界之類的東西,如果不是作者本人就是個愛獵奇的科學愛好者,就是單純?yōu)榱擞喜磺笊踅庥謱で蟠碳さ淖x者。
      
      如果是對尸體之類的黑科學感興趣,不如找一本《法醫(yī)與偵破》看看。
  •     是否捐獻身體,還真沒過多的考慮,之前也是無所謂。如果有機構(gòu)愿意,對我進行宣傳工作,或許也就能同意。只是讀完這書,咱真得要考慮下,自己的身體是否是真的用來在實驗室做實驗么?是否會取出內(nèi)臟去救人。不會被拿到汽車碰撞實驗室等地,那樣可就慘了。自己的身體會被碰撞的稀巴爛。雖然自己已是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
      圖書讀來,感覺很累。專業(yè)知識太豐富了,有些術(shù)語比較深奧,很難讀懂。只得慢慢讀來,從中也能感覺到有趣的地方,里面富含著許多的知識無疑能擴大你的知識面。
      人的身體,真的很神奇,先來看看人體的腐爛和防腐。書中將腐爛過程細細描繪,讀來雖沒有那種懼怕感,然而卻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在研究院做汽車碰撞實驗時,車輛的碰撞試驗,竟然會使用到到真實尸體!自己原先的想象完全被打破??偸钦J為如果捐獻尸體,那肯定是取尸體里的內(nèi)臟作實驗做研究。在讀到汽車的碰撞試驗時自認為會使用模特來當試驗品,沒想到尸體在這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幫助了人們對車輛安全系數(shù)的提高。當然,這很好哦。
      尸體的作用遠遠不僅于此,還可以用于航空空難的事故調(diào)查。從尸體的碎片、嵌入的碎片、內(nèi)臟的受損情況來進行綜合判斷。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人體從高空落下,其所穿的衣服會被爆裂,最終變?yōu)槁泱w。當然,是否被稱為裸體,也要視座位的位置,以及飛機的破損情況來進行綜合判斷。
      植物人,聽說過,是指腦部受傷,只是沒有全部死亡,還有一些意識的存在,故此人體并沒有死亡。那么腦死亡和心死亡,到底以哪個來判斷人體死亡更科學呢?確實也是一個比較糾結(jié)的問題!
      想想一個殺手對著某人的頭開槍,將其殺害,在法庭上到底該如何評判呢?其實被殺者只是腦部快速死亡,其心未必馬上死亡,有時心還在跳動。就如同書上的女尸一樣,進行活體移植時,心還在跳動著,等待著其它器官的移植。
      那可是新鮮心臟哦。心臟挺頑強的,即使離開人體,它仍可以維持跳動。如果現(xiàn)場能看到,肯定非常地震撼。那到底是殺手殺了人呢?還是醫(yī)生殺人呀?
      而且很是好奇,當心臟被放入新人體之中,是心臟適應(yīng)頭腦呢?還是心臟起主導作用。
      想想女性心臟放入男體,或男性心臟放入女體,會有怎樣的生理反映呢?書中也說過,女性和男性的心電圖就是不同!其潛在的不同必然對人體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那男體會女性化呢?哈哈,有趣??茖W家做過實驗,把妓女的心臟若放入女病人身體之中,病人會呈現(xiàn)出好色的心態(tài),好有趣哦。
      心臟等內(nèi)臟可以移植,那么頭呢?實驗表明,還真有這種可能性,只是很少有真人來冒這個危險。在之前的實驗中,對象只是貓狗等等。相信隨著實驗技術(shù)和手段的提高,移植頭顱現(xiàn)象必會早日能實現(xiàn),為人類造福。
      再說,人有靈魂么?真不敢相信!而書中的實驗,卻顯示出人體在死去的瞬間,會嚴重的失重現(xiàn)象,有東西從人體中離開,那會是“靈魂”么?而且不止一具尸體會如此表現(xiàn),讓我不得不信。只是實驗也就到此為之,沒有再延續(xù)下去。讓我對靈魂又起了懷疑之心,哈哈。
      神奇的尸體,竟然有如此多的學問!
  •      舊石器時期,尼安德特人用紅繩將死者捆成蜷曲狀,仿佛嬰兒在母體中的樣子,再用赤鐵礦涂抹身體,用這天然的紅色補充尸體業(yè)已枯竭的血液,最后在他們身邊灑上鮮花和珍貴的陪葬物……這或許就是智人有史以來對死亡第一次有抽象意義上的認識。傳統(tǒng)禮教的“死者為大”和對死亡本能的恐懼讓人們覺得尸體是個諱莫如深的玩意兒,可就有這么一個不怕死又好管閑事的大媽(喂雞上的介紹是:While it is clear that Roach[本書作者Mary Roach] has a wide variety of somewhat unusual interests,her interest is not limited to observation alone.》)絮絮叨叨地透露人類尸體如何造福于生者,為了考據(jù)細節(jié)親臨每一個現(xiàn)場,用不甚專業(yè)卻足夠?qū)Φ闷鹬乜谟H們胃口的語言描述各種故事。這本書的翻譯蹩腳到讓人讀著惱火,就算這樣我還有一口氣讀完它的欲望,全靠了大媽的一腔熱血啊。
      
       用于醫(yī)學教育的尸體被稱為“大體老師”,身處在醫(yī)學研究中的人自有一套向大體老師表達敬意的方式,我曾有幸在微博上目睹解剖課導師李哲對某些拍大體老師還PO到網(wǎng)上的人破口大罵(沒錯這人就是書背后推薦三人中的其中一位),而本書中也寫到了醫(yī)學院的學生們在整體解剖室中為無名的尸體做的悼念活動:“這不是什么走過場的儀式?;顒邮钦嫘膶嵰獾模瑏淼娜硕际亲栽傅模永m(xù)了將近3個鐘頭,13個學生表演了節(jié)目,其中有人翻唱了綠日樂隊的《你生命的時光》(是Time of your life么?。。?,有人讀了一個沒有特色的悲情故事,故事內(nèi)容是英國圖畫作家畢翠克絲·波特講一只垂死的獾。還有一首民謠,講一個名叫雛菊的女人,轉(zhuǎn)世投生為醫(yī)學院的學生;這個學生在整體解剖遇到的尸體確實前世的她自己,也就是雛菊(我了個……)……屋子里沒有一個淚腺是缺水的。”而在解剖過程中,“許多學生為他們的尸體起了名字……盡管這具尸體(本)當時只剩下頭、肺和胳膊,卻仍然保有一種堅毅和端莊的神態(tài)。在一個學生移動本的胳膊的時候,胳膊是托起來的,不是抓起來的,然后輕輕放下,好像本只是睡著了?!?br />   
       然而,這樣的禮遇放在兩百年前卻是想都不敢想。為了研究人體,各種不要臉下限都能刷,如果在絞刑架下?lián)寗偹啦痪玫乃佬谭?、解剖自己去世的親人這種大概還能算正常,那么那些活體解剖罪犯或干脆在付不起診費的窮人上做實驗的,那些為了教學而掘墓盜尸的(有些人為了不讓自己的尸體在下葬后被該死的盜墓賊挖走廢老勁了),甚至還有些靠給醫(yī)學院的教師提供新鮮解剖材料賺點錢而去濫殺無辜的,就根本都不知道良心長在哪兒了。而在過去,把尸體開膛破肚再順便取出內(nèi)臟的事兒,是會讓教徒們捂著胸口高喊著上帝之名請求救贖的,所以讓罪犯死后還承擔解剖道具的義務(wù),就算是非常嚴厲的雙重判罪。
      
       當你接受了尸體大體老師的身份,接下來更多的案例或許會讓你對尸體來個徹徹底底的再認識。“田納西大學醫(yī)學中心的后面,是一片可愛的小樹林,在胡桃樹的樹杈之間,松鼠在跳躍,鳥兒在啁啾。在陽光下,人們仰臥在片片綠蔭上,有時候躺在樹蔭下,那要看研究者把他們安置在哪兒了。”這是什么?你以為是研究野餐環(huán)境對人心情的影響么?不不不不不,很抱歉,這些人的心情再也不會有任何的起伏波瀾了——上帝保佑。這個田納西大學的人類學研究所(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這地方還有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尸體農(nóng)場)旨在將捐獻而來的尸體放置在不同的地方,模擬各種犯罪(拋尸)環(huán)境,研究其腐爛和蛆蟲繁殖生長的情況,并將研究成果實際運用到法醫(yī)領(lǐng)域……這大概不是美國必去旅游景點之一吧,但愿。除此之外,尸體還有用于檢測事故之用,比如,車輛撞擊檢測(“什么?不是有假人么!”)和飛機失事事故鑒定(“黑匣子在哪?!黑匣子?。。?!”)……機器并不是萬能的,數(shù)據(jù)有時并不能完全模擬突發(fā)狀況,尸體能在最危險的場合給予真實的反饋,又同時免去了活人親歷實驗所受的痛苦。感謝無私奉獻的亡者,讓更多的生者活著更安全。
      
       自然,談及與死亡、腐爛、臭味相關(guān)的尸體,少不了各路重口絕癥患者和科學怪人的摻和。本書揭秘了著名的靈魂21克實驗,以及某些被迫害妄想癥最關(guān)心的問題:我是不是會被活埋/活燒、古時的吃人習俗(中國人被黑慘了ww拓展閱讀:《中國古代的食人:人吃人行為透視》),甚至還有實驗如何讓斷了頭的人復(fù)活……如果說上文的尸體實驗都是為了讓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那么這里的各種奇妙冒險,就是在探尋死亡的意義。
      
       倘若你懷疑似乎對尸體過分迷戀的作者有心理隱疾,不妨翻到前言,看看她以經(jīng)歷母親死亡一事闡述自己是如何對待這一話題的。“那是一個星期之前,媽媽還在讀《河谷新聞》,做上面的填字游戲。據(jù)我所知,在最近的45年,她天天上午做填字游戲。有時候在醫(yī)院里,我爬上床和她一塊兒琢磨怎么填字。她一直臥床,填字是她能夠做、也樂意做的最后幾件事中的一件。我看了看瑞普。我們娘兒仨要不要最后一次一塊兒做填字游戲?瑞普出去從汽車里拿來報紙。我們伏在棺材上,把提示大聲讀出來。此時此刻,我不禁嚎啕。那個星期,是一些小事讓我傷懷:在收拾媽媽的衣柜之際,我們找到她在賓果游戲里贏得籌碼;從她冰箱里清空了14包她親自包起來的雞肉,每一包上面都貼著標簽,工工整整地寫著‘雞肉’。還有就是填字游戲。看著她的尸體,感覺奇怪,但真的不傷心。那不是她?!?br />   
       愿死者有他的天堂。
      
      
      
      PS:若親愛的讀著還不過癮,推薦瑪麗·羅綺的另一本書《科學碰撞性》,此外作者還曾在TED做過演講,標題也非常引人入勝:《性高潮不可不知的十點》。
      
      
  •     這是一本很趣致的小書,收到之后沒有立刻讀,夏休回家的時候帶著上了飛機,當在近萬米的高空上正好讀到通過法航尸檢,乘客們的尸體如何傾訴了連黑匣子都不知道的秘密時,難免不寒而栗,想著我所在的第12排靠窗的位置,當機艙被大氣壓這段,而我和身邊的乘客(啊對不起大家)會因為安全帶固定而連同座椅一同被甩出機艙,死因并不是墜落重擊,而是高空窒息(這么說也不確切,其實是內(nèi)臟由于巨大的慣性力撞擊在胸腔上,兩條主動脈以相反的方向互相扭剪扯斷動脈,在車禍發(fā)生的章節(jié),也有類似的例子,不同的是車禍產(chǎn)生的巨大撞擊力更容易使大腦產(chǎn)生8字型震蕩,和顱腔的碰撞也是致死原因)諸如此類非?;靵y的遐想。
      
      作者是一個如此萌的人兒,以至于在面對死亡這樣嚴肅的話題上,都會透露出一絲俏皮,非臨床醫(yī)學出身,所以可以站在另一種和讀者相似的角度來敘述:我們對于死亡的畏懼,我們對于死亡的好奇。
      
      從最初第一反應(yīng)的尸體可以被用作器官捐贈開始,作者描畫了作為一具尸體所能做到的事情,被偷竊、被做成木乃伊、被解供學術(shù)研究、被放在犯罪調(diào)查實驗室慢慢腐爛、被做成藥、做成食物、做成肥料以及什么也不做就躺在黃土里。
      
      從科學開始,到人文情懷結(jié)束,幽默但是不失敬畏,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事情,那21克的靈魂所寄居的皮囊是如此精巧奇妙,又,脆弱骯臟。誰能說得清楚它是牢籠還是安樂窩。
      
      清水玲子的《22XX》曾經(jīng)用東方式的細膩描述了關(guān)于肉體被食用所包含的所有意義:令人惡心反胃的同時,又帶著力量繼承的神秘寓意。而瑪麗這本書讀完,固然長姿勢,但是印象深刻的卻總是吃人這一章,大約我們大天朝在吃人一事上歷史悠久的緣故(瑪麗還用了很長篇幅敘述她為了一篇“火葬場管理員割下尸體肉供食品店做成包子餡”這幾乎天朝每個城市都有的都市傳奇,而輾轉(zhuǎn)于內(nèi)地尋找這個證據(jù)的過程,充斥了天朝特有的“這事兒,你得找有關(guān)部門”的濃厚喜劇色彩,當然最終她一個歪國人是無法找到我們最神秘的組織的)。
      
      從食物鏈的頂端,到成為無力的食物,生命的循環(huán)再天朝的哲學里從來都是辯證的。
      
      或許某一天我也會這樣的死去,成為尸體,那時候,我已經(jīng)不在乎這皮囊,不妨也成為一個有趣的物件,任君處置吧。
  •     在我們中國人的哲學中,似乎很忌諱死。當然,死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也可以描述的很悲壯,比如古詩中有專門的悼亡詩,但總體上,我們提到死,是諱莫如深的,是避之不及的。對尸體,應(yīng)該說,尤其如此,所以,湘西趕尸人成了眾說紛紜的一個傳說,嗯,只是傳說。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死亡,從來沒有想到過尸體,總感覺太過遙遠。多少書寫青春,談成功,說生死,好了,終于有一本書專門寫人的身體死后的遭遇。
      
      看到書名后,第一次想到了死亡,人死后,身體變?yōu)槭w,多么奇怪。想想,如果我死了,那么我的身體就不是我了,變成尸體,多么奇怪,多么陌生。
      
      看了本書才知道,原來,人死后,除了火葬、土葬、海葬,某些民族盛行的天葬,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處理,比如被解剖,進行各種實驗,客觀上,真的為整容啊,整形啊,各種實驗啊,做了不少的貢獻。
      
      在書中,作者講到了看別人在尸體上進行解剖練習時自己的感覺,講到了尸體解剖的起源,講到了人們?yōu)榱耸w防腐而做的努力,也講到了尸體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人頭移植,這部分真的匪夷所思。不過,作者資料之詳實,態(tài)度之嚴謹,確實不是只是一個吸引人的噱頭或華而不實的東西,看了作者兩本書,從《科學碰撞性》到《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真的是科普,嚴謹,長知識。
      
      本書既沒有美化死亡和尸體,也沒有丑化死忙和尸體,作者以最平靜的態(tài)度還原死亡,科學的態(tài)度,伴隨著略微戲謔的筆觸,多么難能可貴,這是人類的一種自嘲精神,這種自嘲精神讓死亡變的沒有那么可怕,也讓我們在閱讀時不感到那么恐懼,讀這本書真真切切讓我明白,死亡不是結(jié)束,在死之后,人的身體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知道為什么,看完這本書以后,總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圖》中,F(xiàn)rank和文佳佳在墓碑前看到的一句話:只要我們住在彼此心里,死亡就不能讓我們分離。
      是的,死亡不是結(jié)束,死亡也不會使心在一起的人分離。
      
      
      
      
      
      
  •     果殼
      我很喜歡
      但是我對科普真的不在行
      
      我看科普
      頭會大
      
      但是我還是讀了
      因為每個人都有獵奇心
      
      可是尸體沒有那么奇異
      而是當人把尸體當做一種材料、一種物資
      尸體變得只能這樣了
      于是選擇一個叫做奇異的詞語來形容
      
      不知道沒有靈魂的身體
      這樣被使用
      是高興
      還是不高興
      或者無所謂呢
      
      所以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讀一遍
      而每本書讀兩遍
      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     這是一本科普書,一本很好的科普書,一本我從未接觸過的領(lǐng)域和內(nèi)容大大超出我想像的很好的科普書。
      
      由于專業(yè)的關(guān)系,對于肉體,能夠理解其本質(zhì):一堆蛋白質(zhì),知道尸體最終也會腐爛,成為無機物,回歸自然。然而,對尸體的其他用途從未去思考過,這個可能醫(yī)學專業(yè)的人會比較熟悉。
      
      這本書的封面很可愛,但說真的,其內(nèi)容真的很重口。作者也并沒有刻意地去渲染氣氛,只是很客觀地描寫她所看到的,真的很真實,很客觀。但或許也是因為真實,更顯得重口,讓人感覺尸體與你如此接近。像第三章,寫人體腐爛的部分,看的時候,好像有種跟著作者到那個地方觀察的感覺。不過,也可能是我太投入了。后面也有好幾章都是很重口,而也讓我知道,原來很多奇思妙想的實驗,真的有人做過。而雖然奇思妙想,雖然看著挺血腥的,但很多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科學,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特別是對醫(yī)學研究的貢獻。
      
      總的來說,這書能讓你知道很多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想過的,沒想過的關(guān)于尸體以及對尸體研究的歷史的事。
  •     作者通過很幽默的話語來向大家說明了人死后對社會還有什么貢獻。沒有想到我還能有這么偉大的時候,有些尸體的可利用價值甚至比他生前更有用吧。尸體并不可怕,相反,就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這么幸福的生活下去!生了病不怕讓醫(yī)生開刀,打仗的時候,也可以知道子彈對人類的襲擊性到底有多大!就算是尸體,也是能說話的,并且能告訴我們很多很多事情。甚至我都在想,等我死后,我要不要也貢獻了呢?但在這個國家里,他們會尊重我的身體嗎?我不敢想像。
  •     By 亂
      
      死亡,在許多年輕人看來,只是疾病、衰老,以及各種個體不幸的終結(jié)。在哲學家眼裏,它可能是心靈的不息漫遊的拯救、不朽與永生。對於詩人來說,它意味著愛情的忠貞與背叛,世事的有常與無常。而在戰(zhàn)爭狂人的詞典裏,它僅僅代表著一串串冷冰冰的數(shù)字。它是武俠小說、抗戰(zhàn)劇、恐怖電影、警匪片的???,也經(jīng)常上社會新聞、國際新聞版的頭條,每年的清明節(jié)更會成為全社會的公共話題。
      
      為了美化死亡,有人把它的名字改成了犧牲、就義、成仁;為了減輕悲痛,它偶爾又被叫作離開。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對死亡,卻鮮有對死亡的由內(nèi)而外的思考,更少有機會“向死而生”,由死亡的角度理解生的意義。死亡,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遙遠。但是,不論小說家、詩人、政客們把死亡描寫得多麼浪漫、傳奇、英勇或者可怕,在解剖室裏,死亡僅僅意味著屍體與腐臭。
      
      人們在談?wù)撍劳鰰r,基本上指的只是死亡的過程,或者是死亡對他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肉體本身在死亡後的變化,則經(jīng)常被簡而言之,三言兩語帶過。因此,即便不少人對於死亡擁有十分豐富的知識儲備,但是當他們看到《人類屍體的奇異生活》這本書時,大約還是會皺上好一會兒眉頭,咽上好幾口唾沫。而實際上,該書用輕松的筆調(diào)和不失嚴謹?shù)男形?,從歷史沿革、文化現(xiàn)象、科學實驗、社會問題等方面,真實再現(xiàn)了人類肉體的“身後事”,解構(gòu)了所有人對於死亡的天真想象。
      
      也許大家會好奇,解剖學教師、法醫(yī)們,出於工作需要,整天都會面對各種正?;蚍钦5乃劳觯簿褪歉鞣N屍體,他們是如何做到“習以為?!钡??作者說,那便是將死亡或者屍體本身“物件化”,將死亡看成某個工具的使用壽命到期,將屍體看作提高自身醫(yī)術(shù)的醫(yī)學教材,更普遍的說法是,“時間久了、次數(shù)多了就習以為常了”。
      
      也有人會問,古代醫(yī)學落後,醫(yī)生們必須通過解剖屍體認識人體構(gòu)造,而正當現(xiàn)代醫(yī)學如此昌盛發(fā)達,在解剖學的教學中,為什麼不能用人造模型來代替屍體?解剖室裏的學生也許會這樣回答,整體解剖的經(jīng)歷是一個醫(yī)生的成年禮,為學生提供了第一次面對屍體的機會,“動了刀子剪子,我明白了得到了從書上得不到的東西”,這是醫(yī)學學生教育的重要而必要的環(huán)節(jié)。
      
      這本二百五十多頁的書,說厚不厚,說薄不薄,但是每讀一頁,都可謂驚心動魄。作者詳細講述了自己親歷的在死人頭上的練習手術(shù),從古至今關(guān)於解剖與盜屍的骯臟故事,科學實驗是怎樣研究人體腐爛與防腐,用屍體來檢測人體在車禍中的撞擊忍受力,屍體復(fù)活、人頭移植的方法……當然,作者還專門開設(shè)一章,大篇幅介紹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古今各國,人體入藥、食用的方法和事例。
      
      作者轉(zhuǎn)述了學者鐘期瑞的研究成果,稱在古代中國,“孩子們,最經(jīng)常是兒媳,有義務(wù)向病弱的公婆表孝心,從自己身上割下一片肉,做成滋補藥”,《本草綱目》裏有天方國“蜜人”的記載。當代中國,則有道德敗壞者偷竊、販賣、食用流產(chǎn)的胎兒,某國有醫(yī)院公開出售用流產(chǎn)胎兒和胎盤制成的“胎寶膠囊”。文中還引用了1985年4月8日《中國每日新聞》上真實的食人故事:一對北京夫妻殺害了一個少年,將其燉過後,分給鄰居,告訴他們那是駱駝肉。這兩口子後來坦白了他們的動機,“是一直強烈地想吃人肉”,這是在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毛病,因為當年食物奇缺。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裏借一個狂人之口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兩個字“吃人”。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比喻,其實隨便翻開一部史書,歷朝歷代關(guān)於吃人的記載都不罕見。在“吃人”這張大網(wǎng)下,被吃者徹底成了物件,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變得微不足道?!顿Y治通鑒》記載,唐高祖武德二年譙郡人朱粲,擁兵二十萬,在漢水、淮河一帶燒殺搶掠,“民餒死者如積”。粲無可復(fù)掠,便令士兵烹食婦女、嬰兒,還令人發(fā)指地說:“肉之美者無過於人也”。之後此人啖人成癮,成了吃人魔王,卻還被李淵、王世充等人接納,現(xiàn)代的某些以“唯物史觀”著稱的史學家,還將其列為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如果《人類屍體的奇異生活》一書再版,大概會把這一段荒唐史,補寫進去吧。
      
      【約稿、轉(zhuǎn)載,請直接豆郵】
  •     “人頭,體積和重量與一只烤雞大體相同?!边@是全書第一句對我有所觸動的話。
      
      【總體評價:三星】
      總體來說,這多少還是本有些標題黨的書,并不像推薦語那么引人入勝,肯定有部分是譯作的原因。像陸川的電影一樣題材很棒而內(nèi)容難以跟上。但畢竟是有人如此認真地為尸體寫了一整本不是醫(yī)學教材的讀物,在寫法上盡力讓你覺得有趣,作為枕邊書廁邊書什么的都挺不錯。
      
      【吃胎盤喝臍帶血 我身邊就有】
      作者為寫本書的確涉獵了大量的相關(guān)資料,包括不少中國的內(nèi)容,比如中國古代做兒女的喜歡用割肉奉親的方式表孝心之類。(不過“吃活人肉”這個話題貌似跟“人類尸體”這個主題有點偏離吧,類似偏離內(nèi)容不少,有加水之嫌啊作者?。?br />   
      作者提到的中外產(chǎn)婦都會吃胎盤這點倒的確存在,現(xiàn)在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在接生后也都會問一下產(chǎn)婦是否需要保留胎盤,如果需要就會裝起來給產(chǎn)婦及家人自己處理。如果像我一樣說不要了,醫(yī)院就有權(quán)自行處理,是不是賣掉給別人做菜了那就不得而知遼。
      
      而我的一個男同事,其漂亮媳婦的家人還保留了一些農(nóng)村習俗,于是他媳婦產(chǎn)后立即喝掉了自己的臍帶血——少量臍帶血加入溫開水中喝下,不是直接喝血那么恐怖啦~~說是為了下奶。當然身為健康類科普編輯,我們立即詢問了醫(yī)生這種下奶方法是否有道理,當然又是被醫(yī)生罵回來了~~有個屁道理~
      同事的漂亮媳婦當然也把胎盤打包回家了,說是:“放在冰箱里呢,等哪天饞了就包餃子吃。”真是太楊千嬅了~~
      
      【連作者也不愿無條件捐獻遺體】
      除去那些解剖學歷史野史等等,我其實更在意全書的最后一章——作者的遺體,她捐不捐。隨著她經(jīng)歷了繁瑣的考察過程后,結(jié)論居然是——我老公不愿意我捐,我還是得聽他的。如果我老公先走一步,我要捐也得捐得轟轟烈烈一點,讓解剖我的人知道我是誰。
      
      工作關(guān)系我采訪過一些關(guān)于器官捐獻的事情,中國大陸目前整個捐獻體系實在算不上好,很多時候相對“正規(guī)”點的途徑也不過是有錢人向死刑犯“買命”而已。(殘酷現(xiàn)實貌似搞得器官移植大夫戾氣都很重,對誰說話都沒好氣。)這些事情不是十年二十年能改變的。我只能決定我自己,只能討論我自己。
      
      如果站在“人頭,體積和重量與一只烤雞大體相同”這樣的角度來看,所有的遺體如果真的能夠救助到活著的人時,毫無疑問應(yīng)該捐獻出來。當然,可以制定政策對捐獻者家人做一些適當?shù)难a償。在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我就無條件支持遺體捐獻,認為死后活人的世界如何都與我無關(guān)。沒錯,我現(xiàn)在知道了,的確與我無關(guān),也不由我再決定,活著的人才有權(quán)決定我的尸體及所有身后事的處理方式。
      
      事實上,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非常科學主義的人,很多也并不愿意捐獻自己或親人的遺體。有時候很難說清,為什么埋在土里臭掉爛掉或燒得灰飛煙滅不成人形就算尊敬,而為救助活人被解剖就算不敬。這完全是一種歷史習俗與觀念的問題。現(xiàn)在的我能夠贊同,由活著的人選擇對他們來說能夠接受的尸體處理方式,畢竟“你們是不得不活著處理這個死尸的人”。但像作者一樣想要捐獻,又希望自己的尸體能被體面地對待,甚至能被解剖者認出來,這點小虛榮,恩,不如活著時多寫幾本傳世好書有用吧。
      
      
      【你會捐獻你的遺體或器官嗎?】
      而我究竟會不會捐獻自己的遺體或器官呢?目前的答案是,只要真的是用于救人,器官一定捐,但遺體還是希望留給愛我的人來決定如何處理。而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答案或許還會變化。
      大家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挺想知道的~
      
      
      【^_^感謝果殼君yo~】
      最后,十分感謝@果殼閱讀 辦的新書申領(lǐng)活動,五十分感謝主頁君竟然愿意從眾多申請者中選中我,四十分感謝我的書評作業(yè)交得這么遲卻沒被殺掉,總計一百分的感謝奉上。祝果殼萬壽無疆~~
      
      
      
      
      
      
  •     在我們家,人人稱贊我姥爺:業(yè)務(wù)好、人緣佳、腦子活,是一位年高德劭的人物。更值得慶幸的是,姥爺最疼的是我。我表哥從小就知道: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就攛掇妹妹去跟姥爺說吧,絕對心想事成。遺憾的是,我姥爺?shù)耐昝佬蜗笤谖伊鶜q那年戛然而止。關(guān)于那年冬天的事我已經(jīng)全無印象,唯一只記得我媽哭暈了過去。這也是我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遺體(我始終不愿稱之為“尸體”),此后再未參加過任何葬禮。我姥爺是火葬,興許是考慮到不再麻煩兒孫,他沒有選擇落葉歸根,遺囑是骨灰全部撒入黃河,那條并不流經(jīng)他故鄉(xiāng)的滔滔大河。
      頭回知道“遺體捐贈”這個詞應(yīng)該是在小學,我問我媽她以后會不會捐贈,我媽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會。我覺得這源于急診醫(yī)生的使命感,我媽一向?qū)︶t(yī)學公益事業(yè)非常積極熱心。高中的某天,我媽下班回家,興沖沖地給我一個不銹鋼飯盒。我問這是哪來的,因為我們家已經(jīng)有不少飯盒了,犯不著再買一個。我媽支支吾吾地說是別人給的,我心存疑慮把飯盒翻過來,底部赫然寫著“獻血光榮”。當時高考作文流行寫“感動中國”的各種感人事跡,那年上榜人物有一位老醫(yī)生,節(jié)目組為凸顯其德高望重,不厭其煩地反復(fù)強調(diào)他每次看診時,為防止寒冬臘月的聽診器冰到病人,總會先用掌心將其捂熱。不少同學為此感動得熱淚盈空,我看完以后的感想?yún)s是:這樣的話,我媽也能感動中國了?至少就我所見,我媽每次也是這樣啊。
      前幾天我媽在看電視,我坐在旁邊看這本書。看著看著,我再次問我媽:“媽媽你說過你要捐贈遺體?”我媽再次好不猶豫的確認了。我憂心忡忡地說:“你不再考慮考慮?你原意應(yīng)該是讓有需要的病患得到器官吧?可萬一人家拿你器官去做實驗?zāi)兀课矣悬c接受不了。”我媽不以為然:“你以為醫(yī)學院解剖的尸體是哪來的?”
      無論怎樣,我無法忍受我媽遺體受那種罪了。書中反復(fù)強調(diào),在號召人們捐獻遺體時,應(yīng)該客觀公正地描述一切它此后可能會遭遇的事情——不僅僅是“接受某種醫(yī)學相關(guān)研究”這樣籠統(tǒng)而又模糊的說法??蓡栴}在于,真正了解的親屬們,還會同意捐獻嗎?在中國,以及大部分基督信仰覆蓋區(qū)域,遺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承載著人們的思念。若非如此,喪葬事業(yè)不會如此利潤驚人。
      因此,先驅(qū)們——這是瑪麗·羅琦的一貫寫書風格——在未得認可的時間與地點,膽大包天地“借用”他人尸體。這對于像我一樣執(zhí)念深重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罪不可赦??烧蛉绱?,現(xiàn)代醫(yī)學才能得以發(fā)展,人類自身結(jié)構(gòu)不再是個迷。尸體——不承載任何靈魂、思念與回憶的皮囊——是絕佳的實驗材料,被捐獻的尸體能代替活物承接實驗時的痛苦,而不會抱怨。這是最關(guān)鍵的,它能因此促進科技發(fā)展,使得今后少出類似實驗時的災(zāi)難與苦痛。
      
      ------------------------我是略感到抱歉的分割線------------------------
      
      抱歉本篇書評拖了許久,一來剛收到書的時候是我最忙的時候,二來一旦開始看,我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我近來看得最久、最慢的一本書——我平素看書極快,初中時曾趁著開校運動會,三天看完一本《穆斯林的葬禮》,期間作為通訊員還在不停地寫運動會表揚稿。原因無他,實話實說,此書翻譯的極差。要我評價一下,只能說風格類似于“第一次翻譯文獻的本科生借助Google磕磕絆絆翻譯出的一篇綜述”,邏輯混亂、用詞生僻、行文晦澀,原有的瑪麗·羅琦特有的冷笑話也完全沒能表述出來,能夠看得出譯者本身也看不太懂此書。此事并不奇怪,王祖哲先生專業(yè)乃是譯著哲學、美學等文科作品,實驗學科非本專業(yè),可以理解??梢膊坏貌徽f,同系列的《科學碰撞“性”》與之相比,稱得上是云泥之別。學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乃是人之常情吧。
      此外,排版略有不妥:62頁下方留白過大,令人不悅。我能理解這是由于之后幾頁的腳注過多,不得已而為之。但如有再版,能否正文部分稍作刪改,留出當頁的腳注位置?
  •     作者旁征博引,為了寫這本書還是做了不少準備。
      轉(zhuǎn)移大腦的實驗還是很有價值的。
      12世紀的阿拉伯世界有“蜜人”,只吃蜂蜜,后來變成藥材。然而這是本草綱目中的記載。
      人們用木乃伊入藥,用各個部分做成藥粉。書的口味有點重。看著倒是挺長見識,一些細節(jié)的地方以前也沒怎么聽說過。
  •     這個尸體還會活,聽過養(yǎng)尸地沒
      http://disk.unikaixin.com/unicom/dunpan.jsp9(聯(lián)通網(wǎng)盤)
      那些尸體后的毛發(fā)還會生長的。。。。。。很恐怖。。。。。
      永安民間有關(guān)“養(yǎng)尸地”的傳說由來已久,前段時間貢川古鎮(zhèn)出土了一具百年不朽的清代男性僵尸,經(jīng)地方電視媒體報道后使這一傳聞又眾說紛紜地沸沸揚揚起來。所謂“養(yǎng)尸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尸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后即變成僵尸的那種地方。據(jù)《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僵尸有三個別名:移尸、走影、走尸。而且《子不語》還把僵尸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尸、伏尸、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yǎng)尸地”和僵尸等相關(guān)的傳奇記載。
      
  •      首先致歉,申領(lǐng)活動的書評作業(yè)未能按規(guī)定時限奉上。其次說說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像之前填寫參加申領(lǐng)活動原因時說的,最早知道Mary Roach是在微博轉(zhuǎn)發(fā)的TED視頻里看到她的《Ten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看完就覺得此女口味之重,深得我心。在視頻末尾她也推薦了自己的書,自己便一直希望能夠有機會拜讀。隨后谷歌之便發(fā)現(xiàn)Mary長期關(guān)注性和死亡——人類兩大永恒的話題,并一直秉持用一種輕松幽默、通俗易懂又獨特另類的視角對這兩個主題展開探討。
      
       于是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寫得便是關(guān)于人類尸體的故事,卻又不僅僅和尸體有關(guān)。Mary將與尸體有關(guān)的一切從古至今,從西至中,像解剖一具完好的尸體一樣,逐步剖析為讀者展開介紹。書中不僅涉及人類如何得到、如何對待、如何處理尸體,更在揭示這些尸體背后故事的同時,也為我們奉上了一道關(guān)于科學、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等方面的饕餮盛宴。因此我說這本書說的是尸體,卻又不僅僅是尸體。
      
       具體內(nèi)容我就不劇透啦,精彩就留給各位自己去通過閱讀本書來了解一切關(guān)于我們死后的秘密吧。
      
       最后吐槽一下,同時也是為本書的活動主辦方提一點小的建議,就是關(guān)于書中的不少校對和印刷錯誤,尤其是一翻開的媒體評論部分:
      第2頁:最后一段“羅琦似乎故事幫助我們(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義……”——這里的“故事”與第3頁第2段重復(fù),應(yīng)為“故意”
      第3頁:“對無生命之軀體,羅琦采取邁克爾摩爾的方法……”——這里的“無”應(yīng)為“于”
      第3頁:第2段與第2頁最后一段重復(fù)
      第3頁:“羅琦羅了一本奇異而有趣的書……”——這里的“羅了一本”不通啊……
      第35頁:第3段第2行最后“窮人所失最多”是否應(yīng)為“窮人損失最多”?
      第170頁:第5段倒數(shù)第2行“和她待在一起”感覺翻譯有些直白,翻成“還留給她”之類的會否更妥?
      第235頁:最下方有大片留白。
      
  •     這個奇幻漂流,肯定是超過少年派。
      
      今天改完幾頁書稿后,我很開心,我覺得,應(yīng)該輕松一下,換換腦子,于是,我就抓起身后一本書來讀——很多未讀的書都在身后,主要是近便、好拿。這本,就是《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
      
      當然只有果殼才出這樣奇葩的書,但是,象我這樣的果粉,充滿了好奇心的人,我還是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考慮到時當黃昏,晚上的吃飯問題,我就從最惡心的吃人那部分開始讀,想著要把最難的這部分先解決掉。讀完那部分,再倒回來讀,反正本來也沒有什么嚴格的邏輯順序。
      
      讀了半本的時候,我站起來,墨墨地把我下午出門時買的黑椒雞翅收進了冰箱里。
      
      然后再接著讀。
      
      有幾頁是直接略過的,太考驗神經(jīng),我心靈幼小脆弱,不看為妙。
      
      數(shù)年之前,我曾經(jīng)想過,死后捐獻遺體,萌生此念后的不久,在華僑城LOFT看了一部紀錄片,關(guān)于人的遺體處置的,當晚,惡夢,然后,不再有什么捐獻的念頭了。
      
      這本書也沒改變我的想法。至于喪葬本身,我是早就看開了,我愿意海葬,當然不是直接扔進海里,喂魚這事不是很浪漫,再說,咱也不能給海域造成污染,誰知道魚們哪天來呢,干脆利索的辦法是燒了以后直接扔大海里。
      
      雖然閱讀的時候有些不適感,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常高深,幽默恰到好處,并不覺得輕慢,把一般人感覺很恐怖的事說的這么有意思,這我真得好好學學。
      
      這是本讓我很長姿勢的書,和恐怖小說電影不一樣的是,作者有種西方人特有的科學態(tài)度,追根究底,不厭其煩,講究論證,對于中國部分的描述也是如此,相比之下,我們的老祖宗們實在是有點太感性了,欠缺科學精神。
      
      嚴肅點說,破除恐怖心理,明白生死的差異,尤其是死后的各種情形,對于生活本身,也是有所啟發(fā)的。身體不過是一具皮囊,有它的自然循環(huán),執(zhí)著于身體,也是一種歧途。
      
      再看自己的身體時,有種新穎的感覺,沒有恐懼,只是新鮮,因為之前很多事情的確并不曾想到。有些事情,知比不知好,無知并不見得能夠安享詩意浪漫,科學的世界里,有另一種浪漫,比如本書,即是作者以幽默口吻帶人踏入的奇異漂流。
      
      不喜歡的一點:插圖不好,應(yīng)該全用卡通。
      
      7月30日補記:
      
      早晨醒來,發(fā)現(xiàn): 咦,昨晚沒做惡夢嘛!
      之所以看重是否做惡夢,是因為,在還清醒的時候,能夠用理性壓制,而如果睡著后,潛意識里的恐懼會冒出來。之前看的那部關(guān)于死亡的紀錄片,就是這樣,而且驚悸很久,現(xiàn)在看來,是長進了。
      
  •     終于忙里偷閑把這本書看完了~~~說實話,我覺得真本書還是蠻不錯的。
      
      人類尸體,本是一個讓人有些忌諱的話題,能被作者寫到如此深度和趣味,我確實比較佩服。作者的入手點是從尸體最最常見的用途----解剖和醫(yī)學使用來切入的,隨后的章節(jié)里面涉及到的是你我聽說過或者沒聽說過的研究,比如我看到研究尸體腐爛放置尸體的大場地,我腦海中瞬間浮現(xiàn)出CSI某一集里面為了研究被害人遇難日期,調(diào)查員跑到一個類似的大場地里面。當時我還以為是虛構(gòu)的,沒想到真有這么重口味的實驗。還有就是尸體汽車撞擊,在discover channel看到過,為了解剖而偷尸這事,也是早有耳聞。
      
      除了這些研究外,作者也敘述了由人類尸體而延伸出另外一個層面的一些事情,比如死亡的判斷,器官移植,十字架實驗等等,涉獵很廣。雖然作者只是在敘述,可是細細感覺下其中的很多問題,還是值得再次思考的。
      
      我比較欣賞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一種態(tài)度----到底該如何看待人類尸體。雖然人類尸體已經(jīng)不能稱之為生命體,可是無論在作為 科學研究,亦或是在死后辦理后事之時,人類的尸體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存在,尸體對于親人而言,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對于研究人員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無法替代的試驗品,也是一個沒有了生命的同類;法律上,又會牽扯到倫理道德層面。
      
      之前對于逝者雖然有敬重,但更多的是對于逝者健在時的一生有感而發(fā),或許對于任何一具人類尸體在很多時候是一個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其本身就應(yīng)給予足夠人類尊嚴,甚至是需要足夠尊重的特殊的存在形式。
      
      最后不得不吐槽下翻譯哈,但是和讀其它翻譯科普的感覺一樣,剛剛開始讀的時候很生澀,讀完一兩章才為內(nèi)容所吸引。之前,也看過這位譯者的《別逗了,費曼先生》,也是類似的感覺。翻譯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吸引更多人來關(guān)注,才能達到科普中的“普”~~~
  •     我承認,當我的小伙伴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關(guān)鍵詞是“尸體”時有一瞬間的確驚呆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尸體用途的最初了解來自學醫(yī)的一位朋友,當然那也許是最普通的用途,醫(yī)學解剖教學。其次,就是各種罪案美劇中的法醫(yī)學鑒證了。也許,罪案美劇里的尸體并不能歸并到美妙的“奇異生活”里來,顯然被各種外力突然折騰成尸體并不符合他們的初衷,而之后尋求真像的曲折也讓這些入土不安的尸體們非常不幸福。
      
      所以,Mary 說,其實尸體們除了靜靜的躺在解剖臺上用來教授解剖知識之外,他們還有更wild 的生活方式。他們可能被塞進車里進行人體車禍測試,因為雖然“模型可以告訴你撞車事故對各種模型人體部位釋放的力量有多大,但你不知道一個真正的人體部位能承受多大的沖擊”;他們可能被用于軍火射擊測試以此來拿捏“如何阻止一個人不致殘他或不致死他,但拿得準他不要首先把你致殘或把你致死”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如果你有幸生活在12世紀的阿拉伯,你便有了成為“蜜人”食之包治百病的可能;而作為一具“心臟跳動的尸體”,當你捐出器官完成延長他人壽命的使命成為一具真正的尸體后,你同時也就成為了“死者中的英雄”。于是我想到了人類學家Grover Krantz,他把自己的骨骼捐獻給了Smithsonian 自然歷史博物館,唯一的要求是希望和自己的愛犬在一起。后來,他和愛犬的骨骼一起在博物館展出,造型幾乎和他年輕時與愛犬的合影一模一樣。
      
      作為一名非業(yè)內(nèi)人士,Mary 的科普在某些方面卻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所謂好奇害死貓,Mary the Journalist 當然是好奇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于是她會如一個熱血青年一樣刨根問底的想要知道尸體腐爛膨脹階段男性生殖器到底會變得有多大(壘球?西瓜?)這種掉節(jié)操的問題的答案;她會讓器官移植醫(yī)生談?wù)勗诓辉倩钪娜松砩献鍪中g(shù)的感覺;她會謊稱自己是喪葬行業(yè)者,潛入火葬場調(diào)查割下死人肉做人肉餃子的真相。這些也許是一個生物學家或者醫(yī)生永遠不會去做的。而作為以碼字見長的Mary the Writer,她會把受訪者描述為“茱莉亞?羅伯茨和桑德拉?布洛克在一起生個孩子”的樣子;她也會栩栩如生的講解一具尸體腐爛的全過程(自溶膨脹液化什么的),或者你進入火化爐從尸體變成灰燼的可能經(jīng)歷,絕對身臨其境;她還會偶爾調(diào)侃一下權(quán)利組織。所以跟著Mary 了解尸體們的奇異生活是一個不那么沉重的過程,也許還有點妙趣橫生,就像這本書的名字“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而不是什么“The various scientific usages of human remains”。
      
      最后是這本書的翻譯,如果說它翻譯的有多好那一定不是我的真心話(個人覺得近期讀的科普里面翻譯的最好的是《大流感》),但卻也配得上貼個差強人意的標簽,雖然有些地方的確讓我忍不住開始腦補英文原文。
      
      最最后,讓我們向這些無私且無畏的尸體們致敬!
      
  •      說真的,讀前兩章的時候,我總有一種被人抹脖子的感覺,“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這句話久久圍繞在我腦海里,作者那種略帶戲謔的口吻真心讓人一時難以適應(yīng)。當然,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好看的書。
      
       看前兩章的時候,我是打心眼里佩服當年的科研工作者,處理尸體這種活兒,對心理承受力是個很大的考驗吧,雖然他們有自己的應(yīng)對方法。而看到研究人員為解剖室的尸體舉行悼念活動的時候,心里很有感觸,想起了當年為試驗用的猴子立碑的故事。也許很多時候,科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操作、數(shù)字和結(jié)論,更多的是對實驗物體尊嚴的尊重,以及對自己道德觀的尊重。
      
       其實第四章是真正讓我準備耐下性子看完這本書的一張,因為本章解釋了為何有些實驗必須要用尸體來做。坦白說在看書之前我從來沒想過碰撞實驗是不能用模型代替人的(我OUT了)。當然本章末尾的地方再次體現(xiàn)了作者的娛樂精神,之前真沒想過有人會去研究死人的性器官……
      
       五、六兩章,是讓人心情比較沉重的內(nèi)容。800次航班絕對是航空史上排的上號的空難,當時官方的初步結(jié)論與失事現(xiàn)場的證據(jù)并不相符。而丹尼斯?沙納漢教授的出現(xiàn),完美的詮釋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和“茫茫宇宙,唯有科技可以防身”兩句話的精髓。通過對尸體的完整度、嵌入尸體中的“異物”的數(shù)量和軌跡、遇難者燒傷程度以及遺體拋離機身的距離等一些列看似不起眼的細節(jié),老丹成功的預(yù)測出了飛機失事的原因,為以后的安全改進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我想,遇難者若是知道有人能通過他們的遺體推斷出失事原因,九泉之下,也能安息吧。
      
       隨后的幾章因為時間的原因,看的比較粗略。不過,那個消化器處理尸體的方法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太BUG了逆天啊不能忍啊,這這這這這,還不如拿去當肥料呢,果斷負分。人頭移植那一段兒,只能慶幸那個被移植的人不是我啊不是我。。。當然我很佩服做手術(shù)的那個科學怪人,您就一點都不害怕么。。。
      
  •     由一位記者而非生物科學專業(yè)人士撰寫一本關(guān)于尸體的書,多少讓文字有了一些趣味性。事實上,這本書早在2004年已經(jīng)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那時候的名字更具有戲劇性:《僵尸的奇異生活》。僵尸和尸體,那絕然是兩回事兒,不得不說“僵尸”更有噱頭也不甚嚴謹,不過叫什么樣的名字都不能阻止人類進一步探究自身。作者瑪麗·羅琦用真實而詼諧的筆觸將有關(guān)尸體的種種逸聞、故事娓娓道來,絲毫沒有考慮讀者的忍受程度——斷肢殘臂、腐爛生蟲、切割器官等等。然而,這看似令人毛骨悚然的敘述卻是在講述科學知識:人類是如何窮盡想象力利用尸體,造?;钪娜恕?br />   
      書中有我們曾經(jīng)聽過,甚至耳熟能詳?shù)年P(guān)于尸體的故事:比如盜尸,比如尸體入藥。盜尸似乎是古今中外長盛不衰的古老職業(yè),盡管所有官方都判定此為重罪,然而在尸體極度緊缺的社會里,盜尸竟是尸體的重要來源。而尸體入藥也屢見不鮮,中國就有“人血饅頭”一說,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見到,西方也有這樣的傳統(tǒng)。至于人肉包子、人肉餃子除了用來嚇唬小孩以外,也出現(xiàn)在影視作品里。雖然作者在書中對于這種種做法不置可否,但從所引用的他人論述中可以看出,這些做法全都是荒誕不經(jīng)的,即使偶爾有一兩種方法看似有效,那也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更為荒謬的一種幻想是復(fù)活死人,當然并不像《鋼之煉金術(shù)師》一樣復(fù)活死去已久的人,而是通過將斷裂的血管、神經(jīng)重新連接起來,從而讓剛死之人重獲生命。這似乎是可能的,雖然這種復(fù)活是短暫的。
      
      這樣的研究,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尸體。尸體究竟能夠為我們——我們這些尚且活著的人——帶來什么呢?這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雖然前述的科學大幻想大多仍然停留在幻想階段,或已被現(xiàn)代科學斥為無稽之談,然而不得不說,尸體研究終于走上了正軌。在提高汽車安全系數(shù)、改進子彈射殺能力、進行器官收割移植、分析判斷飛機失事原因等等方面,尸體成了科學家最完美的試驗品。他們不會言語,卻真實可靠,不會撒謊;他們與活人近似,卻不會有道德問題之虞。這本書在詳盡地展示各種各樣基于尸體的研究同時,也說到了主刀的研究人員。他們并非鐵石心腸,正相反,他們會為尸體取名字,會將尸體面朝下放置,對待冷冰冰的四肢也是小心翼翼——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好受一點。這也許是他們對尸體的一絲尊重,也是對同屬人類的一種默認。
      
      閱讀《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其實也是對人類倫理道德和世界觀方法論的一種考驗。在探討了綠色處理尸體的方法之后,作者拋出了一個問題給自己,或者說也是給讀者:你會怎么處理自己的遺體。無論作者說出了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們?nèi)匀豢梢钥闯?,在對待遺體這個問題上,作者仍然持保守的態(tài)度。無法想象自己的頭顱被割下來,放在烤盤上,供醫(yī)生們練習整容手術(shù);無法想象自己被五花大綁在駕駛座,在模擬撞車的機器上被撞得七零八落;無法想像死后仍然要被子彈射穿多次或者釘在科研的十字架上,仿佛再死一次;無法想像遺體被大卸八塊,做成各種藥被銷售;最后,也無法想像自己和污水一道進入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或是被做成肥料,灑在大地上——這似乎倒是符合了西方所謂的“塵歸塵,土歸土”(Dust to dust, ash to ash.)。
      
      不過,客觀公正地說,雖然我們也許不愿意這樣的“死后還遭罪”,卻無可否認正是這些個“無法想像”促成了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各種有趣的故事,還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樣,我想這本書或許也有暮鼓晨鐘般的作用,時刻提醒著我們時光如白駒過隙,只有惜時如金,方才不負這一世人生。
  •   作者真來天朝查證人肉叉燒包的事情了?!
  •   是啊,超萌的,可惜沒有找到被dui來dui去還打了黑車。
  •   做過解剖的話會覺得遺體是很可愛的……
  •   看得我好奇心大起!作為半個果粉,看來需要買來滿足下好奇心。
  •   身體不過是一具皮囊,有它的自然循環(huán),執(zhí)著于身體,也是一種歧途。
    這句很棒,喜歡
  •   從大部分人的評論看,此書應(yīng)該很不錯。沒想到,翻譯不盡人意。anyway,我還是想讀。不知是否已經(jīng)轉(zhuǎn)手?
  •   不好意思已經(jīng)轉(zhuǎn)手啦~ 一會我閑了把這篇書評好好寫一下 再更一下
  •   沒關(guān)系。謝謝!
  •   樓上的,我剛?cè)肓艘槐荆€沒看幾頁。翻譯實在是太爛了。要嗎?可以轉(zhuǎn)給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