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與病態(tài)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王玉德  頁數(shù):198  字數(shù):199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當今社會,任何一個公民,如果不愿當有奴才性格的人,不愿被人在背后指著罵奴才小人,就請讀一讀《奴性與病態(tài)》。作者對二千多年的宦豎人格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書中以宦官與小人為評述的主要對象,旁征博引,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坐立不安?! ∪珪譃榘苏拢谝徽陆榻B了宦豎、宦豎的生理和心理、宦豎人格、佞幸小人。第二章分析了宦豎的奴性,指出奴性人格的生成與尊卑文化、君主專制制度有密切關(guān)系,傳統(tǒng)官場是個大染缸。第三章分析了宦豎的哲學.認為宦豎的哲學是“忍”的哲學、“變”的哲學、軟骨頭的哲學、貪得無厭的哲學。第四章對宦豎奴性人格進行了掃描,將其歸納為孤辟的、迷信的、自賤的、投機的、附勢的、貪欲的、妒忌的、不安分的、弄權(quán)的、傾軋的、淫亂的人格。第五章從人格視野對宦官人脈進行了探討,主要分析了宦官與皇帝、皇后、外戚、朝臣、養(yǎng)子的關(guān)系。第六章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模式與奴性人格的關(guān)系,提示了奴性人格對社會的危害,指出了宦豎及佞幸小人的歷史命運。第七章是從另外一只眼睛看宦官,指出有些宦官出污泥而不染,屬于那些值得肯定的宦官。第八章提出我們需要怎樣的新人格,提出要構(gòu)建君子之學,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嶄新的人文精神、時代的新風尚與新機制,打造我們的國民性。

作者簡介

王玉德,男,1954年出生.武漢市人,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發(fā)生與交融》、《孝——中國家政研究》、《輯佚學稿》、《中華五千年生態(tài)文化》、《神秘主義與中

書籍目錄

引言關(guān)于宦豎 一、何謂宦豎 二、宦豎的生理和心理 三、何謂宦豎人格 四、佞幸小人宦豎的奴性 一、奴與奴性 二、奴性人格的生成與尊卑文化 三、奴性人格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產(chǎn)物 四、官場是個大染缸宦豎的哲學 一、“忍”的哲學 二、“變”的哲學 三、軟骨頭的哲學 四、貪得無厭的哲學宦豎人格病癥(上) 一、孤僻封閉 二、荒唐迷信 三、自賤自卑 四、投機取巧 五、貪欲奢侈宦豎人格病癥(下) 一、趨炎附勢 二、妒忌傾軋 三、為非作歹 四、干政弄權(quán)群體視野中的宦豎人格 一、宦官與皇帝 二、宦官與皇后、外戚 三、宦官與朝臣 四、宦官的妻妾和養(yǎng)子社會視野中的宦豎人格 一、中國傳統(tǒng)社會模式與奴性人格 二、東漢社會:宦官的朝廷 三、宦官與唐代以后的社會 四、奴性人格對社會的危害 五、官豎及佞幸小人的社會命運另一只眼看宦官 一、讀書治學,多才多藝 二、堅守德操,忠誠耿介 三、中國歷史上值得肯定的宦官我們需要怎樣的新人格 一、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官豎人格批判 二、小人之術(shù)與君子之學 三、新的時代呼喚新的人格 四、人文精神:新人格的靈魂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這種蔑視,在兩干多年前就開始了,儒家最瞧不起宦者。孔子不與宦者為伍,把宦者當做很賤的人?!睹献印とf章上》記載,萬章問孟子:孔子在衛(wèi)國是否住在宦者癰疽家?在齊國是否住在宦者瘠環(huán)家?孟子矢口否認,說:如果真有此事,孔子何以為孔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灿涊d,孔子“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之。孔子日:‘吾未見好德之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wèi)?!边@段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宦者癰疽、瘠環(huán),都是有“疒”字旁的名字,說明這些人的身體是有殘缺的,甚至是受人歧視的??鬃硬慌c癰疽、瘠環(huán)這類宦者交往,他看不起宦者,自恃清高,堅守他自認為的獨立人格。由此可見,孔子在與人的交往中,對殘疾人極端蔑視,甚至看不起其他與宦者有交往人??鬃幼龅锰^分了,比“靈公與夫人”的思想還要保守與偏執(zhí),真不知他為什么如此蔑視殘疾者??磥?,孔子確實不是完人??鬃釉谄渌膱鏊f“惟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在這里又看不起宦者,說明孔子是有很大偏見的人。在孔子那里,談不上對人的普遍仁愛,更談不上公平公正。今天,我們大興祭孔之風,不要忘記孔子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儒家祖師爺孔子對宦者尚且如此,儒家弟子又怎敢接近宦者?又怎能對宦者有好感?特別是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宦者的地位更是被打進了十八層地獄。這樣一種長期的文化背景,對宦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存在決定意識,何況,儒家的一些名言警句時刻在宦者耳邊回響,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jīng)》)宦者一想到“無后”、“損傷”這些話語,就無地自容,感到無比自卑。同時,宦者做的是最低賤的事,日夜侍奉主子,端茶倒尿,捶腿揉背,打掃庭院。他們沒有名分,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個人前途,與牛馬無異,活得很累,思想空虛無聊,很孤獨。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宦者的心理變化,主要來自于社會,特別是來自于儒家文化的歧視。宦者心理的形成原因,盡管有一定的生理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

后記

我從1982年以來,就留心宦官史研究,積蓄了一些資料。后來寫了一本《中國宦官史》,由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我一直在研究中國文化史,對精神層面的宦豎人格有一些體會。時逢李建中教授相邀拙稿,于是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了這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有感而發(fā),形成自己的觀點。我認為人格是文化建設(shè)中最重要的問題,墮性的消極的負面的人格是影響民族進步的重要原因。以宦官與奴媚小人作為主要對象,剖析宦豎人格,是本書的主要任務。奴性人格不僅僅是個人的性格殘缺問題,而是關(guān)系到民族興衰的問題。如果在一個社會之中,有許多人都沒有獨立的腦袋,沒有獨立的主見,沒有生機的思想,可想而知,這個民族有多么的糟糕。因此,這是一個關(guān)系全社會的問題,是民族前途的問題。奴性人格在歷史上的等級社會中,也許是一種正?,F(xiàn)象,那是時代使然。但是,如果時代進入到今天——人本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還滿腦袋的奴性,還自以為得意,那就大大落伍了,甚至可以說是非人類了。正如良好的人格是一個人生理上和心理上成熟的良好標志一樣,我們認為,任何一個群體或民族,都有群體人格或民族人格,良好的群體人格或民族人格是每一個國家文明的基本要求。作為學人群體、官宦群體、商賈群體、工人群體……都不僅有本群體應當有的良好操守,還應當共鑄本民族共有的人格美德。國家是文明共同體,其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僅要有良好的物質(zhì)文明,還要有良好的精神文明。因此,分析探討人格,特別是較深入地解剖某一類人群的人格,舉一反三,這對于文明建設(sh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編輯推薦

《奴性與病態(tài):宦豎人格(插圖本)》編輯推薦:宦豎人格,本質(zhì)上是奴性的表現(xiàn)。奴性是一種沒有獨立性的人格。奴性人格有內(nèi)在的思想和外在的現(xiàn)象這兩方面內(nèi)容。宦豎表面上沒有獨立人格,在表面上呈現(xiàn)奴性,而骨子里有一種潛在的、扭曲的、頑強的價值取向,有一種逆人性?;仑Q的奴性人格依據(jù)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對象而變化。對待主子,宦豎就戴上媚諛的面具;對待下屬,宦豎就戴上兇狠的面具。主子走厄運時,下屬走鴻運時,宦豎的面具必然變色。在我國歷史上,時時處處不乏宦豎人格,這是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探討奴性的產(chǎn)生原因,分析奴性的本質(zhì)與危害,努力根除國民的奴性人格,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碽r〉與宦豎人格之奴性相對的是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而后者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新人格的靈魂,是宦豎人格的克星。我們要在21世紀倡導人文精神,構(gòu)建中華民族的新人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奴性與病態(tài)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王教授寫的還是比較深入淺出的,讀起來還比較輕松。
  •   此書從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資料比較翔實,讓人很好地理解了宦豎這一類人的生存法則,還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只可惜書中有很多錯別字,所不影響閱讀但是影響了人的閱讀興趣啊。不知是作者的錯,還是編輯的不負責任。望以后再細心一些,細節(jié)影響生存啊。
  •   看著消遣,亦可以運用到生活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