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風(fēng)流(全二冊)

出版時間:2000-4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頁數(shù):837  譯者:許鈞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繼《第二性》之后一部描寫知識分子命運的輝煌巨著。作者以遒勁有力的筆觸,深刻地展現(xiàn)了二次大戰(zhàn)后法國知識界彷徨歧路、求索奮進的一群眾生相:這里有歷經(jīng)磨難而堅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視功名而始終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專家;有銳意進取而終于落拓的哲學(xué)家;有渴望與人發(fā)生肉體關(guān)系而后性感全面復(fù)蘇的女歌手……  作者以哲學(xué)家的冷峻、女作家的柔情,深刻動人地描寫了他們的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沉淪與奮起,使這部小說成為觀照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68),法國著名作家,存在主義的鼻祖薩特的終身知己,她的存在主義女權(quán)理論,對西方的思想和習(xí)俗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一生寫了許多作品,法國前總統(tǒng)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最杰出的作家";法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希拉克則在一次講演中說"她介入文學(xué),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志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的無可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法國文學(xué)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章節(jié)摘錄

  她登上室內(nèi)的樓梯上樓去了。亨利走到餐桌邊,想了想,他確實餓了,可每當(dāng)他承認肚子發(fā)餓想吃東西時,波爾便往往焦慮不安,甚至連面孔都變了形,他拿起一塊肉放在一片面包上,咬了一口,他暗下決心,自言自語道:“從葡萄牙回來后,我一定到旅館去住。”夜晚,回到一間無人等待著您的臥室,該是多么愜意啊!甚或在他熱戀著波爾的時候,他也一心想獨居一間空屋。只是在1939年至1940年期間,她每天夜里都像死了一樣躺倒在他那具遭受了可怕的摧殘的軀體上,既然他已把自己的一切交給她,豈敢拒絕她什么要求?再說,宵禁也給這種結(jié)合提供了方便。“你什么時候遠走高飛都可以?!彼3_@樣說,可當(dāng)時他還不能走。他抓起一瓶酒,用開瓶塞鉆鉆進軟木瓶塞,木塞子吱嘎作響。只要一個月時光,波爾就可能習(xí)慣那種沒有他在身邊的生活,她若不習(xí)慣,也活該。法蘭西從此不再是一座囚籠,國界即將打開,生活再也不該是一種桎梏。整整四年,自己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關(guān)心的只是他人。這足夠了,也太過分了。眼下該過問一下自己了。正因為如此,他迫切需要獨居,需要自由。漫長的四年之后,一個人要重新恢復(fù)原來的模樣,談何容易啁。有成堆的東西他必須弄個一清二楚。什么東西?噯,他目前尚不明白,可抵達那兒之后,當(dāng)他獨自徜徉在油香撲鼻的街巷時,他會盡量設(shè)法明確自己的處境。他心頭再次激動地一跳;天空又將一片蔚藍,窗戶上又會飄忽著晾曬的衣服。他將作為一個游客,雙手插在兜里,行走在人群之中,他們操的不是他的語言,他們的  所憂所慮也與他毫不相干。他將縱情地去生活,去感覺生活,這樣,也許會使一切變得明朗起來?!   ∥艺嫦牖卮鹨宦暎骸皼]什么!”我的體貼和慷慨往往惹得她不高興,因為她并不真心感激我,恰恰相反,她在心底里責(zé)怪我這樣做。我感覺到她在感激與懷疑之間左右搖擺:毛手毛腳地揉著紙團。她生疑是有道理的。在我慣用的手段中,忠誠與大方實際上最不公道。我想方設(shè)法要消除她的痛苦,可結(jié)果總是讓她感到理虧。她痛苦,是因為迪埃戈死了,是因為她沒有節(jié)日裙服,是因為她笑得不美,由于心情憂郁而變丑了。她痛苦,是因為我還善于讓她服從我,是因為我愛她愛得不夠。也許不像恩賜似的待她,免得她無所適從,這樣做更合適。要是我把她抱在懷里對她說“我可憐的小姑娘,原諒我沒有更愛你”,我也許能給她安慰。要是我把她抱在懷里,也許我心底能筑起防線,不再懷念那些沒有葬身之地的小孩尸體。  她抬起頭:“關(guān)于當(dāng)秘書的事,你又跟爸爸商量了嗎?”  “前天以來,一直沒有再談?!蔽疫B忙又補充說,“雜志4月份才出刊,有的是時間。”  “可我急需知道我該怎么辦?!奔{迪娜說,接著往火里扔了個紙團,“我真不明白他為什么反對。”  “他已經(jīng)對你說過了,他覺得你準會浪費了自己的光陰?!笨墒?,我覺得尋找一個職業(yè),承擔(dān)大人的責(zé)任,這對納迪娜有好處,但是羅貝爾想得更高更遠?!  翱墒菍W(xué)化學(xué),這不是浪費時間嗎?”她一聳肩膀說道?!  罢l也不強迫你學(xué)化學(xué)?!薄 〖{迪娜當(dāng)初選擇了化學(xué),是為了與我們斗氣,沒想到她吃盡了化學(xué)的苦頭?!  盎瘜W(xué)并不讓我厭煩,”她說,“煩人的是當(dāng)學(xué)生。爸爸根本沒有意識到:與你像我這么大年紀的時候相比,我比你要老練多了,我想做點真正的事情?!薄  澳阃耆牢沂峭獾?。”我說,“請你放心,要是你父親見你死不改變主意,他最后總會點頭同意的?!薄  八麜f同意,可我知道他到時會拿出什么腔調(diào)!”納迪娜一副賭氣的樣子說道?!  拔覀円欢馨阉f服。”我說,“你知道,要我是你的話,我該會怎么做:我這就馬上開始學(xué)打字?!薄  榜R上學(xué),我不行?!彼q豫了片刻,接著帶著幾分挑釁的神情盯著我:“亨利要領(lǐng)我跟他一起去葡萄牙?!薄 ∥乙粫r慌了手腳?!斑@是你們昨天決定的事?”我用一種很難掩飾我內(nèi)心不悅的聲音問道。  “我早就決定了?!奔{迪娜回答道,繼又咄咄逼人地問道:“你肯定會罵我吧?你準會為了波爾責(zé)罵我吧?”  我在手中搓著一個濕紙團:“我覺得你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的?!薄  斑@是我自己的事?!薄  罢f來也是?!薄 ∥以贈]有多說,我知道我緘默不語會惹她生氣。她本來需要有人給她出出主意,可她不由分說,一概拒絕,這樣做的確也讓我惱怒。她要的是我有話干脆明說,??墒俏覅s討厭干涉她的私事。我還是鼓了鼓勇氣說道:“亨利并不愛你,他眼下沒有心土愛……”  “那朗貝爾,他就那么傻,會娶我?”她抱有敵意地反問道?!  拔覐膩頉]有逼你結(jié)婚,可朗貝爾愛你是事實?!薄 ∷驍嗔宋业脑挘骸笆紫?,他并不愛我;他連讓我跟他睡覺這樣的要求都從來沒有提過,甚至在圣誕前夜,我主動向他表示,他也不搭理,氣得我直跳?!薄  耙驗樗谕麖哪闵砩系玫降氖莿e的東西?!薄  耙俏也蝗撬矚g,那是他的事;再說,我理解他已經(jīng)有過像羅莎那樣的姑娘,難呀。我請你相信我根本無所謂。只是不要老是纏著我說他愛上了我。”納迪娜聲音越說越激動。我一聳肩膀。  “你愿意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好了!”我說,“我任你自由,你還有什么要求?”  她輕輕咳了一聲,當(dāng)她惶恐不安的時候往往這副樣子?!昂嗬臀抑g只不過是一起玩玩?;貋砗缶头质??!薄  疤孤实卣f,納迪娜,你真這么想?”  “真的,我真這么想?!彼^分自信地回答道?!  翱傻饶愀嗬袅艘粋€月以后,你就會迷上他的?!薄  敖^對不會?!彼膬芍豁永镉珠W現(xiàn)出挑釁的目光:“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昨天跟他睡覺了。可我根本不把這當(dāng)作一回事?!薄    拔矣袔讉€共產(chǎn)黨人朋友,他們也向我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焙嗬f,“可我尊重的并不完全是事實真相,而是我的讀者。我承認在某些情況下,說實話有可能裝扮門面;也許在蘇聯(lián)情況就是如此。”他微笑著說,“可在法國,在今天,我不承認任何人有這種裝扮門面的權(quán)利。或許對一個政客來說,并不那么簡單;可我并不站在那些擺布別人的家伙一邊,我屬于那些被別人極力擺弄的人;他們指望我能盡量給他們提供情況,若我保持沉默或說謊話,就背叛了他們。”  他停了下來,為自己如此一番長篇大論感到幾分慚愧,他這樣說話并不僅僅針對普萊斯頓,他隱隱約約地感到自己被逼得走投無路,在茫無目標地防范著眾人的攻擊?! ∑杖R斯頓搖搖頭:“我們又產(chǎn)生了同樣的誤會,您所謂的提供情況,我看是一種行動的方式。我擔(dān)心您成了法國理智主義的犧牲品。我可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您不了解杜威吧?”  “不了解?!薄  翱上?。在法國,人們對我們太不了解了。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xué)家?!逼杖R斯頓停頓了一下:“要明白我們毫不拒絕別人對我們的批評。誰也不如美國人那么聽得進建設(shè)性的批評意見。請您給我們解釋解釋怎樣才能不失去法國人的歡心,我們懷著最大的興趣洗耳恭聽??墒欠▏幍奈恢?,沒有資格評判我們的地中海政策?!薄  拔抑皇且詡€人的名義說話?!焙嗬麣鈵赖卣f,“不管處于什么位置,人總有權(quán)利談?wù)勊目捶ò?。”  出現(xiàn)了一陣沉默,普萊斯頓終于開口說道:  “您顯然明白,如果《希望報》采取反美立場,我再也無法對它保持好感?!薄  拔颐靼??!焙嗬淅涞卣f,“您也明白我不能考慮由你們來審查《希望報》?!薄  翱烧l說審查了!”普萊斯頓一副被冒犯的神態(tài)說道,“我所希望的,只是您能始終忠實地堅持您奉以為原則的中立立場?!薄  罢沁@樣,我始終不渝地忠實堅持?!焙嗬蝗慌瓪鉀_沖地說,“《希望報》可不是為了幾公斤紙就可以出賣的?!薄  班?要是您用這種口氣說話!”普萊斯頓說道,遂站起身子:“請相信我感到遺憾。”  “我可什么也不遺憾?!焙嗬鼐吹??! ≌惶欤嗬傠[隱約約地感到氣惱。不過,他這次發(fā)火自有道理。他真愚蠢,把普萊斯頓設(shè)想成一個圣誕老人。此人原來是美國國務(wù)院的官員,亨利卻把他當(dāng)作知己傾心交談,表現(xiàn)如此幼稚,實在難以寬恕。他站起身子,向編輯室走去?!  鞍?,我可憐的呂克,雜志吹了?!彼诰庉嬜赖淖姥厣想S便一坐,說道?!  安粫?”呂克說,“為什么?”他面孔浮腫、蒼老,簡直像一個侏儒。每當(dāng)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淚水馬上就像掛在眼角似的?!  耙驗槟莻€美國佬想禁止我們執(zhí)言反對美國:他差不多逼著我作出抉擇?!薄  安豢赡?他看上去那么善良!”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個阿諛奉承的家伙。”亨利說,“我們那么令人垂涎。你不知道昨天晚上迪布勒伊提出的建議吧?他要《希望報》成為革命解放聯(lián)合會的機關(guān)報。”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譯序  在困頓中的自我選擇  柳鳴九  文學(xué)的作用在于向別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這部小說的一個人物曾經(jīng)這樣認為:“為什么不動筆創(chuàng)作一部時間與地點明確、而且具有一定意義的小說呢?敘述一個當(dāng)今的故事,讀者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憂慮,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動什么,僅僅作為一個見證?!边@個人物這樣思忖著?! 】磥恚@就是這部小說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本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思想,至少是她在《名士風(fēng)流》這部小說中的創(chuàng)作思想,因而,她隨手拈來放在了小說的主人公之一、著名作家亨利的身上,而她自己在這部小說里,正是要敘述一個對她來說完全是屬于“當(dāng)今”的故事,再現(xiàn)一幅“時間與地點明確”的當(dāng)今世界的圖景,描寫一批在當(dāng)今這個時代活動著的特定人群。小說發(fā)表于1954年,所寫的不過是剛剛過去的一個時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jié)束到結(jié)束后不久的那些歲月。具體來說,是從1944年巴黎解放,經(jīng)1945年攻克柏林、原子彈毀滅了廣島直到馬歇爾計劃在歐洲實行、冷戰(zhàn)日趨激烈這短短的三四年?;顒佑谄渲械哪莻€特定的人群,則是巴黎的一批名士聞人、知識精英、聲名顯赫的思想家與社會活動家、廣為人知的小說家與劇作家、著名的記者、有影響的報刊主筆、在本專業(yè)中成績卓著的醫(yī)生,等等。這樣一類人物,本是作者本人與她的終身伴侶讓一保爾·薩特所熟悉的同類,是他們自己所屬于的那個社會圈子,有的人物甚至就有他們自身的某些成分。總而言之,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這部小說里是要展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階層以及她與薩特的精神境界、精神歷程?! ?944年的圣誕節(jié),一批左派知識精英聚集在一起歡度抗敵勝利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準備迎接世界的新時期與自己生活的新階段,對未來懷著殷切的希望。然而,他們卻馬上銳利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是那樣沉重和難以愈合,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滿目凄涼的國度:戰(zhàn)爭的廢墟、死者的公墓、骯臟破爛的街道、物質(zhì)生活貧困、冬天靠燒廢紙團取暖、沒有巧克力、沒有像樣的葡萄酒,巴黎這座“驕傲地屹立在世界中心的城市已經(jīng)毀滅”,原來充滿自信的法國人這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淪為五等小國的“無足輕重的子民”。整個歐洲也是一片陰暗,在葡萄牙還存在著戰(zhàn)前的獨裁政權(quán),在西班牙,法西斯勢力幾乎原封不動。到處是貧富對立,下層人民生活在牲畜般的狀態(tài)下。更為嚴峻的是,當(dāng)世界還沒有從戰(zhàn)爭的黑暗中完全走出來的時候,新的矛盾、新的危機、新的陰影又迅速來到,籠罩在世界上空:美蘇的對抗與爭奪、東西方之間的冷戰(zhàn),它像一朵巨大的陰云決定著歐洲與美洲的氣候,在法國的現(xiàn)實生活里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新的摩擦、新的困擾。這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充滿了希望的時期,“任何地方都再也不存在希望,無論在法國還是其他地方”,正如一個人物所感嘆的:“這戰(zhàn)后,實在是沒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名士風(fēng)流》中所展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幅戰(zhàn)后世界圖景?! ≡谶@樣一個灰暗凄涼的時期里,這批知識精英感受著、思考著、選擇著、行動著、奮斗著,但又無一不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感到困頓與迷茫?!  ?/pre>

編輯推薦

  這里有歷經(jīng)磨難而堅守生活信念的作家, 有鄙視功名而始終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據(jù)專家,有銳意進取而終于落拓的哲學(xué)家……在這里作者以遒勁有力的筆觸,深刻展現(xiàn)了二戰(zhàn)吼法國知識界彷徨歧路、求索奮進的終生相,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繼《第二性》之后描寫知識分子命運的又一輝煌巨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名士風(fēng)流(全二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7條)

 
 

  •     西蒙娜·德·波伏娃:羈絆之中的自由
      
      馬維
      
      
      
      提起波伏娃,就在寫下上述標題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xiàn)出近二十年前初讀其回憶錄時的情形:那是一冊名為《西蒙·波娃回憶錄(第一卷)》的平裝本,比后來我在圖書館見到的煌煌八大卷的精裝本,顯然要簡陋得多。事實上,當(dāng)我在離家僅幾步之遙的小書店見到它時,并不知道作者究竟何許人也。我記得自己站著翻看了一會兒,被其中的異國情調(diào)和青春叛逆氛圍吸引,很快就決定將其收入囊中,盡管對于剛上初中的我而言,這冊書并不算便宜。我就這樣將它帶回了家,在秋日午后的陽光下靜靜地開始了閱讀。直到今天,我都認為,這是我閱讀生涯中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時刻,是我接觸波伏娃作品的開端,足可以用“酣暢淋漓”來形容當(dāng)時的感受。讀過此書之后,我真的感到自己的整個生命似乎都得到了更新。之后,我便地一發(fā)不可收地閱讀了作者和薩特的許多作品:《第二性》、《名士風(fēng)流》、《女賓》、《人都是要死的》……以及薩特的自傳、隨筆,直至有一天,我對自己發(fā)誓,要將《存在與虛無》這樣晦澀的哲學(xué)著作啃下來——幸好后來沒有實行。說來好笑,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都認真地以“存在主義者”自居。但我相信,彼時的閱讀體驗是真實的,它帶給我的某些東西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靈魂,也許一輩子都“根除”不了。
      
      例如這冊近日重版的《名士風(fēng)流》。當(dāng)年首度讀它時,我大概還是第一次接觸許鈞的譯筆——真是地道得很,有法國味而又不失母語的尊嚴。全書開篇便將我們帶入了戰(zhàn)后法國知識分子精英圈那種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沉淪與奮起并存不悖的氛圍中,每一個角色,從“男一號”、身為法國知識界左翼領(lǐng)袖人物的亨利(原型乃薩特?zé)o疑),到“女一號”、知名精神分析學(xué)家、同屬左翼陣營的安娜,從亨利的前情人、有“最美的女人”之稱的波爾、“新女性”納迪娜,再到投向右翼的朗貝爾,每一個形象都無不是豐滿而令人信服的,至少在我這域外人、“局外人”看來是這樣。亨利和羅貝爾這兩位老友,因 “蘇聯(lián)勞改營事件”出現(xiàn)分歧。亨利因堅持客觀報道的原則而被認為是幫助了蘇聯(lián)的敵人,最終被左翼知識分子排除在外。羅貝爾雖然支持蘇聯(lián),但確信自己必然不能適應(yīng)共產(chǎn)主義那種嚴整、刻板的生活,導(dǎo)致他所領(lǐng)導(dǎo)的左派運動最終解體。羅貝爾由此感嘆道,“我們想獨立于兩個陣營之外,其實卻無能為力?!痹谛≌f結(jié)尾,兩位老友言歸于好,但保持了各自的信念。稍知戰(zhàn)后法國知識界狀況的讀者讀到此處便都能心領(lǐng)神會:小說在這里影射的是薩特與加繆這對老友,只不過小說虛構(gòu)了一個比現(xiàn)實更為“光明的結(jié)尾”?!睹匡L(fēng)流》出版后好評如潮,獲得1954年度龔古爾獎,波伏娃終于得以“作家”而非“薩特情人”的身份在戰(zhàn)后的法國乃至歐洲文壇占據(jù)一席之地。
      
      如果說,這部小說是對作者身處的知識精英圈的“高保真”臨摹,那么在《人都是要死的》一書中,波伏娃則發(fā)揮了其與生俱來的文學(xué)想象力,縱橫千里,跨越四海,主角由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帝王謀士而逐漸遠離政治,去到了加拿大勘探廣袤的疆域,其后又奇幻般地親歷了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等重要歷史時刻,在此一過程中,不僅見識了世界的繁復(fù),更悟得了人之為人的存在價值。在這部小說中,波伏娃這位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學(xué)教師資格考試通過者——這項考試素以嚴格著稱,偉大者如薩特當(dāng)年都曾在此項考試中受挫,而波伏娃通過考試時年僅21歲——充分展現(xiàn)了其嚴密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豐盈的藝術(shù)表達力,令讀者不得不感嘆這位女性作家的天分之高,遠在一些同時代著名男作家之上。
      
      波伏娃的小說,總體上遵循了傳統(tǒng)的模式,在這一點上,她似乎無意玩弄技巧,但這絕不意味著她的小說沒有技巧可言。固然,在一些當(dāng)代讀者看來,波伏娃的小說有點“過氣”,其中所描寫的意識形態(tài)紛爭于今看來都已煙消云散,似乎不值一提,但其實不然。原因恰恰在于,波伏娃的小說以及像《第二性》這樣的作品,在當(dāng)年之所以能夠風(fēng)靡一時,令80年代初識“自由”滋味的中國年輕人為之著迷,除了“潮流”這一不可忽視的因素外,作品中提出的諸如“人的存在與自由選擇的關(guān)系”這樣根本性的哲學(xué)命題,以及當(dāng)年曾經(jīng)彌漫法國知識界、歐洲知識界乃至全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于今看來仍然有著不言而喻的現(xiàn)實意義,這也正是其作品生命力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我相信,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位堪稱“經(jīng)典”的作家與普通作家的主要區(qū)別所在。
      
      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等觀點,借由波伏娃的著作(也包括薩特本人的文學(xué)作品)而為全世界所熟知。于是早就有人質(zhì)疑波伏娃的成就,稱她為“女版薩特”,惋惜她終其一生都活在薩特的陰影里,缺乏自身獨立的價值。但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至少對于波伏娃本身而言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既然認同“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那就必須準備為堅持這種價值觀付出代價——說到底,無代價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小說《女賓》里那種“三人之戀”的生活(它甚至稱不上典型意義上的“三角戀”),也許在旁人看來不可思議,連作者本人也時時為此而糾結(jié)乃至痛苦不已,但若換一個角度看,波伏娃的痛苦恰恰是其擁有自由的最好象征:開始,是她自己決定選擇這樣的生活;后來,盡管痛苦,但仍然是她自己而非任何其他人為自己作出了留下來與薩特相伴終身的抉擇。由此看來,波伏娃無疑仍是自由的,這不僅是因為她還有一份同樣為后人津津樂道的越洋愛情,更重要的,乃是因為她終身堅守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并選擇了為此而勇敢地承擔(dān)、承受自身的命運。也許,如此命運,用讓·雅克·盧梭的那句名言來形容更為貼切: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边@話說起來令人有些傷感,可是波伏娃而外,我們哪一個又不是如此呢?
      
  •     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才看完,波伏娃不是女權(quán)運動的先驅(qū)嗎?可是她筆下的女主角:1安娜---與丈夫羅貝爾之間沒有愛情后旅行中與劉易斯相愛,卻為最終得不到愛而服藥自殺。2波爾---為愛人亨利放棄一切,走入極端,幾近瘋狂。3納迪娜---陰郁,對一切都沒有興趣。而書中兩大男主角,亨利和羅貝爾卻是出色的(感情生活除外)。尤其是亨利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名士風(fēng)流,他即是一個小說家又是一個思想家,靠自己的力量辦報紙,講實話,影響公眾。尤其欣賞他在缺乏資金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保持報紙的獨立性。小說的上半本還是很有可看性的,下半部由于主要寫安娜的感情生活我就興趣不大了,感覺明顯比上半部書寫得差了。
  •      《名士風(fēng)流》是我看過的波伏娃的第一本書。之前只看過她的傳記,知道她是薩特的精神伴侶,知道她是女權(quán)主義先驅(qū),知道她的強勢使她的妹妹終生在她的陰影下掙扎。這套書是2010年在上海書展上買的,因為之前在市面上很難見到她的書,即使是中譯版都比較老且買不到,圖書館只有外文版的,所以在書展上毫不猶豫地買下,重重的不覺累。放在書架上很久,總沒能拿起來讀,望著這上下兩冊的大部頭生畏。直到最近,才有時間有心情仔仔細細地讀了下來。讓我意外的是,盡管讀她的書,頭腦免不了要跟著轉(zhuǎn)動,卻不那么困難,而且在讀之前,也挑剔的放下了光環(huán)式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得不承認她的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即使是長時間的辯論也能邏輯分明,讓我佩服有余?,F(xiàn)在靜下心來寫個小結(jié),來理一理自己的思路。盡管我還不至于看完一部書就成為死忠粉絲那樣狂熱,,不過,大言不慚的說,我真的很想成為她這樣的人,一個聰慧隨性細致又意志強大的人。
       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的法國知識分子階層,很寫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波伏娃及薩特本人及周圍朋友同事在當(dāng)時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這是一群很特殊的群體,尤其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盡管在他們本人看來做了很多無用功,不過歷史的進程卻需要這些無用功來鋪墊。戰(zhàn)后的法國物資匱乏,然而比這更嚴峻的是精神上重創(chuàng)。有的人在懷念戰(zhàn)前的好時光試圖想回到過去,有的人不憚于此大踏步向前開拓,有的人急于擺正立場為之奮斗,有的人即使想保持中立卻無奈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難以自保;他們?yōu)檎味窢帢反瞬黄?,尤其身為革命者,領(lǐng)導(dǎo)者及媒體人,精神領(lǐng)袖的責(zé)任感迫使他們廢寢忘食筆耕不輟,更重要的是保持思想上的高度前瞻性、正確性以及獨立性。他們視揭露事情真相為己任,高度的正義感讓他們操縱筆桿這把利器毫不畏懼;他們也會為黨派斗爭而煩心惱怒,為徒勞無獲而沮喪。
       整本書并未作出任何是非判斷,而是重疊式的呈現(xiàn)。讓我驚異的是她如何能讓不同的人針對同一個問題展開深度的討論,即使她親自經(jīng)歷過也要一字不落地記錄整個爭論過程,然而很明顯,身為女醫(yī)生、精神分析專家的女主人公安娜(映射波伏娃本人)做了一次十足的精神分析。個人對自己的判斷與他人對自己的判斷,自己對別人的判斷與無立場客觀的判斷等等,說白了就是各種眼中體的集合。所以,整個爭論無所謂對錯,只有立場,政治亦如此,無所謂是非,只有勢力。政治斗爭中的筆戰(zhàn)在現(xiàn)在看來是多么無聊,可在當(dāng)時各種勢力勢均力敵時,能夠贏得多數(shù)人的擁護則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他們不滿足于自己的所思所得,還要影響普通民眾成為有思想的人?;蛟S根本就沒有那么純粹的高尚,他們的目的是影響民眾成為自己派系的擁護者。此外,不得不說無論他們怎么折騰,也從未收到來自政府官方的干涉,這對革命者來說是很難得的政治土壤。
       與現(xiàn)實生活無異,安娜在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身份。首先是一位母親,在叛逆任性的女兒面前永遠是“受迫害者”,女兒的觀念與她格格不入,她從未試圖讓女兒理解她或是接受她的生活方式,然而那骨子里的傲慢和敏感卻是一脈相承的。
       作為妻子的安娜,顯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在愛情到來時,她也會喪失理智,也會犯那個王爾德筆下的女人最不應(yīng)該犯的錯誤,即是在幸福到來時,便期望這一刻成為永恒。這是很煞風(fēng)景的。盡管安娜早已過了那個看到帥哥會臉紅的年紀,她卻實實在在地談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異地婚外戀。最終讓她放棄的不是責(zé)任感,而是安全感。對未來一成不變的預(yù)知盡管讓人容易膩歪,卻最安全不過。就好像在大風(fēng)天停放自行車一樣,與其擔(dān)心會被掛到,莫不如直接放倒。安娜曾經(jīng)期待過完美的戀情,如同所有陷入愛情的女人一樣,不分年紀大小,最終不歡而散。誰讓她這么貪婪,有了一位精神伴侶后又想要完美情人!可是這有錯么?
       作為女醫(yī)生、名人的妻子以及知識分子的安娜,則是享盡了身份帶來的尊重。尤其在生意人面前,她衣著樸素卻不乏強大的氣場讓人敬而遠之。在悲天憫人的心境下,一切奢侈品對她來說都是受之有愧。當(dāng)然,除了愛情。
       有人說,此“安娜”是現(xiàn)世的彼“安娜”,指托爾斯泰筆下的那個安娜。我覺得還是有所差別,看那個安娜卡列寧娜給我的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安娜就像兩塊巖石中的碎石,一塊是身份地位和外界的評論,一塊是內(nèi)心的渴望,她被夾在其中進退兩難。所以當(dāng)她選擇撇掉其中一塊石頭即不要身份地位不理會別人的議論時,她這塊碎石也瞬間隨著重力跌入谷底。然而這個安娜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消極的情緒選擇活下來。因為活下來才有機會見證,才有機會做出改變。
       亨利這個角色可以說讓人又愛又恨。我覺得一個文人自居的人參與政治注定是不合適的(參見李白、蘇軾等)。玩政治的人最根本的一點要識時務(wù),他太感情用事了。開始時我特別理解他,就像安娜能夠理解他一樣,他追求的一種旅游式逃避,一種脫胎換骨的轉(zhuǎn)變讓人向往,但自從踏上政治這條賊船以后似乎水土不服,一步錯步步錯。他有能夠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的才能,能夠筆鋒犀利揭露社會現(xiàn)狀的膽量,卻無法改變哪怕是一丁點的事實。這讓我又想起了魯迅的《吶喊序言》,他就如同那個通知別人著火的人,卻無法滅火。他試圖通過政治來辟出一條血路,以表明自己獨立優(yōu)越的立場。然而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保持完全獨立是不可能的,非紅即黑。就像方寒大戰(zhàn)一樣,只要說方舟子錯的,即使沒有表露出任何偏向性也被認為是韓寒的粉絲。因此只能選擇沉默。我試圖用這個思路去理解方寒大戰(zhàn)這件事,很多人沒有站出來表態(tài),恐怕也是基于這種態(tài)勢的考慮。
       波爾這個角色是安娜的另一個極端,一個離開男人就無法獨立自主的“賤女人”。恕我不能理解這樣的人,也不覺得她有多可憐。無法做到獨立的女人就如同一個玩偶,當(dāng)青春散盡就陷入被淘汰的危機中。我只是想說,人,還得自救。
       最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整個故事都籠罩在一種濃厚的“不確定氣氛”中,可不像“做時代的弄潮兒”這種話說來那么輕巧,正因為他們走在普通的民眾前面,才會最先感受這種不確定性。就像先行閃電會辟出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徑,后續(xù)的閃電才會沿著這條路徑,彎彎曲曲地,繼續(xù)閃下去。或許既然選擇做一名知識分子,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敵對勢力的討伐,不是外界的輿論,而是在一種“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堅持自己的路線,哪怕是停滯不前也是一種選擇。就像寂靜嶺的表世界,籠罩在迷霧中前行,肯定會走很多瞎路。然而倘若有所畏懼,就談不上進步。
       PS:本書譯名多少讓人覺得有點“時代味”,現(xiàn)在讀起來,仍覺得有些滑稽。
      
  •     孩提時代,你就感到自己在為童話傷心——“我信仰上帝,一件潔白的裙服和兩只熠熠閃光的翅膀在天堂的更衣室等著我。我躺在絨被上,合抱著雙手,任憑自己沉醉在天堂的極樂之中。有時,我在睡夢中自言自語:‘我已經(jīng)死去。’……死亡的沉寂,我恐怖地發(fā)現(xiàn)了它。一條美人魚在海邊漸漸死去,她為了一位年輕男人的愛而放棄了自己不朽的靈魂,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只留下幾抹白色的浪花。為了讓自己心靜,我常在心底默念:‘這只是傳說。’”
      
      青年時,你開始感到焦慮和不安——“當(dāng)時,我才十五歲,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呼天喊地。后來我恢復(fù)了理智,捫心自問:‘別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我將怎樣生活?難道我要帶著這般恐懼去生活?’”
      
      后來,你愛上了一個人,“便再也不感到恐懼,對任何東西都毫不懼怕?!蹦愫退黄稹疤与y、回歸、警報、《希望報》……心中籠罩著同樣的死寂,經(jīng)受著同樣的饑餓,珍藏著同樣的希望”。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朋友雅克的尸體還未找到,曾經(jīng)摟著羅莎的朗貝爾——羅莎已經(jīng)在戰(zhàn)火中死去,如今緊摟著納迪娜——納迪娜“倚著樓梯扶手,嘴里咀嚼著一個紅辣椒。她芳齡十八,盡管常在法國人和美國人的床上亂睡,但看上去仍然像情竇初開的少女?!蹦沆o靜地為朗貝爾感到難過——“早在十六歲,他就已善于把詞語變成錢幣……他活得那么倉促。我們常常緊挨著圍坐在取暖電爐旁,我高興地望著他貪婪地閱讀黑格爾或康德的著作。他飛快地翻動著書頁,可實際上他都讀懂了。”但是這一切的煩躁的平靜的人物或者事件都不會對你造成影響,因為你已經(jīng)安全了——“我意識到我自己錯了,但是與羅貝爾在一起,即使錯了也無所謂?!币驗榱_貝爾是你的方向,你的導(dǎo)師,你的世界,你們已經(jīng)不再像青年人一樣做愛,但是,他的思想、精神長久地指引著你,所以你并不因為身體聯(lián)系的淡薄感到慌張。精神相通時,其它的因素都不再可能摧毀你們的紐帶。雖然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年逾六旬的老頭,“身體虛弱,易病,失去了過去的保護”——“我流著淚水,獨自經(jīng)受內(nèi)心的痛苦和恐懼——正是為了他,我才感到恐懼”,你們還是一起,享受著一個被保護起的空間。你并不真的感到害怕。
      
      我一直害怕的,但你已經(jīng)可以冷靜地像他人講述的結(jié)局:——“她的風(fēng)韻幾乎不減當(dāng)年,只是對亨利而說,這花容月貌已毫無意義。她鉆入被窩,默不作聲地緊貼著他,他找不到任何借口拒絕。這是,她已經(jīng)心蕩神馳地喘著粗氣,貼得他更緊了。亨利動手撫摸她的肩膀,撫摸她的腹部,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乖順地向下流去。要向她解釋清楚還不如干脆滿足她的欲望以省時間。亨利吻著那張灼熱的嘴巴,它還是老一套,像平素一樣在他的嘴下自動張開??蛇^了片刻,波爾離開了他的雙唇,于是亨利怪不舒服的聽到了她老調(diào)重彈,低聲訴說起他早已不向她表白的那些話:
      ‘我永遠是你的一串漂亮的紫藤花,對嗎?’
      ‘永遠是?!?br />   ‘那你愛我嗎?’她把手放在他強壯的身體上問道,“你真的永遠愛我嗎?”
      他感到?jīng)]有勇氣挑起悲劇。他已經(jīng)習(xí)慣于招認一切,而這一點,波爾十分清楚。
      ‘真的?!?br />   ‘你屬于我嗎?’
      ‘我屬于你?!?br />   ‘對我說你愛我,說呀?!?br />   ‘我愛你?!?br />   他迫不及待地進入了她的身體,為的是盡快完事。在她的體內(nèi),他猶如置身于這間紅的過分的公寓,赤身通紅。波爾開始呻吟起來,像往日一樣,低聲叫喊著??墒窃谶^去,亨利的愛是她的保護神,她的叫喊、呻吟、歡笑和吻咬是神圣的祭品。而今天,他睡在一個誤入歧途的女人身上,這女人說著淫穢的語言,那爪子抓得讓人難受。他厭惡她,也厭惡自己。她仰著腦袋,緊閉著眼睛,裸露著牙齒,奉獻得如此徹底,癡迷得如此可怕。亨利恨不得打她幾個耳光,讓她清醒過來,對她說:‘是你,是我,我們在做愛,僅此而已?!械阶约涸趶娦性闾R痪呓┦蛞晃化偱瑓s怎么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性欲。當(dāng)他最終又放任地撲到在波爾身上時,他聽到一聲勝利的呻吟。波爾低聲問道:
      ‘你幸福嗎?’
      ‘當(dāng)然?!?br />   
      這個女人一直想成為“最光榮的男人懷中最美的女人”——她錯了嗎?不知道。她軟弱嗎?當(dāng)然,軟弱到好笑。
      我常常為自己感到孤獨覺得羞恥——我內(nèi)心一直暗暗期盼有人可以讓我感到安全和快樂。這是多么弱小而卑微的情感。我還是會為公主放棄了自己的靈魂卻一無所有的童話結(jié)局感到傷心,我還是會緊張黑夜的到來和伙伴的離去,我還是害怕遇見未來的我。在一些安靜的時刻,我和內(nèi)心中無數(shù)的我呆在一起——它們沒有尖叫,只是緊緊地擠壓在一起,和我一樣,縮成一團。我都無法分辨自己是在悲傷還是在憤怒——一切都在離我遠去,聲音、畫面、氣息、溫度,我覺得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了我。我的一切都可以給別人。我只想消失。
      
      我有許多令自己羞恥的恐懼,我害怕自己永遠是一個人,我害怕自己衰老而丑陋,我害怕自己與一群人歡笑卻找不到笑點,我害怕我走在熟悉的街道和房屋,卻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哪里。20歲時,你遇上了羅貝爾,你的薩特,獲得了不會失去的安全感。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可以注定在一起嗎?——極致的理解,精準的溝通,無法分離的聯(lián)系。只要另一個自己出現(xiàn),這一切就都可能了嗎?——沒有多余的慌張、焦慮、絕望,你的生命進入了安定、平靜和美好。
      
      這真的可能嗎?
      
      
  •     波伏瓦女士是絕無異議的光源,身上時刻散發(fā)著瓦數(shù)超強的光芒,1949年的她更以驚世之作《第二性》照亮了大半個歐洲。你可以說她是女權(quán)運動家、女性楷模,也能稱她為哲學(xué)家、社會學(xué)者,再又劇作家或小說家她也一樣擔(dān)當(dāng)?shù)闷?。透過波伏瓦的作品和身前照片,你看到一名意志剛烈、錚錚鐵骨的女性;聽聞了她與圈內(nèi)諸人混亂的私生活八卦后,你覺得她情欲旺盛、放縱自若,卻也不乏低頭服軟的時刻;她發(fā)愿做一個完完全全的自己,但又以振聾發(fā)聵之作代言了普世女性:她是每一個女人真正意義上的夢想。
      
      這位傳奇女士,私底下有個俏皮的外號“海貍”?!昂X偂钡挠⒄ZBeaver正好與她的姓Beauvoir讀音相近,終身伴侶薩特亦這樣親切地稱呼她,此外號便在親友間不脛而走。這個形象狡黠、穩(wěn)健,與傳統(tǒng)女性的溫柔嫻淑相去甚遠,波伏瓦戰(zhàn)斗的一生,也恰如海貍般孜孜不倦地做著聚沙成塔的構(gòu)建。發(fā)表于1943年的《女賓》是她筑起的第一道磚壘,驚世駭俗的海貍將它題獻給奧爾嘉——與薩特和波伏瓦一道身體實踐三人行的年輕女學(xué)生。她在故事中抓住的一條線,即女主人公弗朗索瓦絲像潮汐一樣起落不休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純粹的女人和藏在她優(yōu)雅氣質(zhì)下面的毒汁。《女賓》散發(fā)著愛恨交纏的氣味,芬芳玫瑰香與刺鼻火藥味的混合。
      
      作為知識份子的波伏瓦是一往無前、直抒胸臆的,《第二性》不啻為一枚投向公眾的炸彈,顛覆了女性長期以來的歷史形象。而私底下的海貍是怎樣的呢?她常常被磚頭和石塊擁堵,反復(fù)陷入意志與情感的抉擇中難以自拔。但即使是這樣一個身陷重圍的自己,也被毫不顧忌地披露示眾,這正是她最為有力的寫作素材,私人的海貍一躍變?yōu)楣驳暮X?。《女賓》如是,發(fā)表于1954年并獲得當(dāng)年龔古爾文學(xué)獎的《名士風(fēng)流》亦如是。甚至在后半生的創(chuàng)作歲月中,波伏瓦干脆撰寫起一部又一部的回憶錄,將個人體驗放大至公共領(lǐng)域,以詞語將其澆注成型,格局為之一變。作為小說家的海貍,個人優(yōu)勢即在于此。讀者亦能從其作品中聽取時代脈搏,以及獨一無二的女性之聲。這些都是她真實的人生,也是她最好的作品。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美蘇冷戰(zhàn)拉開,圈中友人在“左”與“右”的紛爭中搖擺不定,1952年是薩特開始親近共產(chǎn)黨人、與盟友加繆徹底決裂的關(guān)鍵時間點。波伏瓦在此時創(chuàng)作的這部小說,展現(xiàn)了法國一代知識分子在冷戰(zhàn)時局下的迷茫與分化、直至各自為政的過程,也有為伴侶薩特辯解、給予他有力支持的意味。小說本身陰云密布,惴惴不安的心態(tài)隨處流露。但同時波伏瓦也拿它當(dāng)武器使,比如她在日后的回憶錄中提到的,自己能夠在《名士風(fēng)流》中,將蘇聯(lián)集中營的慘狀迅速及時地揭示給公眾,正是利用了“小說的優(yōu)勢”。
      
      《名士風(fēng)流》采用雙線敘事,以男作家亨利和女精神分析師安娜兩種視角交錯展開,眼界更開闊,情感收放更加自如,寫作手法更具實驗性。與《女賓》相仿的是,波伏瓦在書里照例玩了一把題獻的花樣,這回是將作品獻給納爾遜?阿爾格倫,她的著名的相愛而不能相守的美國情人。書中完整地敘述了兩人“斯情已逝”的困境,據(jù)說此舉使阿爾格倫非常不滿,但海貍可不在乎這個。同樣可供比擬的是,《女賓》結(jié)尾處,弗朗索瓦絲果斷謀殺年輕女學(xué)生然后自殺,換到《名士風(fēng)流》里,則是人近遲暮的安娜在自殺與否的邊界徘徊不定,最后在親朋蓬勃的召喚下重新投入生活,小說也就此畫上句點。兩部小說,同樣以挑釁式的題獻發(fā)端,以生死抉擇作終,仿佛是波伏瓦在不同年份畫下的兩個相同弧度的圓環(huán)。
      
      并且,她在書中借亨利之口說:“要寫一本小說,就不可能不搜集發(fā)生在周圍的一些事。我展現(xiàn)的是今日的人,他們的情況與我們所處的境地相差無幾??蛇@樣的人有千千萬萬,并不特指我自己。”我們可以說,《女賓》中的弗朗索瓦絲是海貍,《名士風(fēng)流》中的安娜也是海貍;而古怪刁鉆的納迪娜、精神錯亂的波爾,甚至決裂又復(fù)合的亨利和羅貝爾——都可以在波伏瓦所處的知識分子圈中找到原型。那些連篇累牘的思辨交談,那些浮想聯(lián)翩的愛情囈語,一鱗一爪均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還原。所以愛好八卦的讀者們,今天還埋頭在她的作品中奮力挖掘呢。
      
      除此以外,留心一下《名士風(fēng)流》里的敘事元素,你會不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沒錯——又一個安娜,又一套雙線敘事,又一段衰敗的婚外戀情,又一次喃喃自語中的自殺危機,又一幕社會變局中上層人士的探求與反思:如此的巧合,難不成海貍她一不留神步了托翁的后塵?《名士風(fēng)流》竟是一部二十世紀的《安娜?卡列尼娜》?主線可以相仿,但此安娜決非彼安娜,她最終選擇活下來,因為她還有繼續(xù)生存和戰(zhàn)斗的勇氣,這是女性在時代變遷中擔(dān)任的全然不同的角色。波伏瓦女士要說的便是這些:“現(xiàn)實絕不是存在即合理?,F(xiàn)實具有前景性,具有可能性,必須置身其中,而不是以想入非非為樂事。若人實實在在的,那就會明白一方是現(xiàn)實,一方是虛無。人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愛虛勝于實?!币蛔忠回啊?br />   
      載《深圳晚報》11月7日 ,有刪改
      
  •     刊于《經(jīng)濟觀察報-書評增刊》10月號 文/陳嫣婧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士風(fēng)流》終于再版了,想起它當(dāng)年讓我心動的所有理由,無非是它用拿捏得十分恰到好處的文字描繪了一群我喜歡的,或者說是可以引發(fā)我窺視欲的人罷了。其實關(guān)于薩特和波伏瓦一干人等的記錄文字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就屢見不鮮,從傳記學(xué)家到為他們工作30年的老秘書口中,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探聽到有關(guān)他們生活的許多細節(jié)。讓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這是一部介乎多種不同類別之間的作品,如果你要把它放在一個經(jīng)過嚴格歸類的書架上,你不知到底應(yīng)該放入紀實類,還是虛構(gòu)類,是思想政論類還是小說類。在真假虛實之間,波伏瓦作為一個親歷者和記錄者,當(dāng)然還有創(chuàng)作者,她為這本書提供了如此之大之豐厚的容量,使用的卻是文學(xué)作品特用的形式與語言。
      
      我們可以在小說中找到好多人的影子,羅貝爾、安娜和劉易斯明顯就是薩特、波伏瓦和阿爾戈倫,她自己更公開表示《名士風(fēng)流》就是獻給她那美國情人的。如果你是個八卦小菜鳥,弄明白這一點也就夠了。但這顯然不是一部講述三角戀的通俗文藝小說,如果你撐得住50萬字的巨長篇幅,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三個人物中間,還穿插了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亨利,羅貝爾的好友兼戰(zhàn)友,兩人都屬左翼知識分子,后期卻漸漸分道揚鑣;波爾,亨利以前的伴侶,安娜的好友,一個愛的殉道者,卻被拋棄,最終戰(zhàn)勝自我;納迪娜,羅貝爾與安娜的女兒,崇尚獨立自由,行為大膽,最后嫁給了亨利,定居意大利。
      
      圍繞著這些人,或許你還能提出更多的問題,如,波伏瓦為什么要把安娜設(shè)計為一個母親?她本人是沒有后代的,母親的身份在這里有什么特殊含義嗎?亨利和羅貝爾思想上的爭議被大篇幅地寫進書里,左右兩派的思想交鋒被敘述得格外仔細,其中意義何在?書中三名主要女性:安娜、波爾和納迪娜,是否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所謂的“名士”,也就是出入小說中那些思維敏銳、人格獨立的知識分子,波伏瓦期望把他們塑造成一些怎樣的人呢?作為“名士”中的一份子,波伏瓦又是如何看待反思自己的這一身份呢?
      
      如此看來,《名士風(fēng)流》的主題不可謂不宏大,甚至讓人覺得唯有小說這一題材,才能讓作者在虛實之間自由穿梭,而用不著面對思考的某一些屏障。知識分子、革命與政治、女性與愛情是三個最主要的命題,而對這三個命題進行存在主義與女性主義的思考與闡釋,又是波伏瓦需要在小說中做的最重要的事。
      
      首先,對于像亨利、羅貝爾這樣的知識分子而言,革命與政治是他們看待世界,參與世界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是理論性的,這就是為什么在小說中作者屢次著力去分析兩者的思想交鋒與論戰(zhàn)。作者希望能從這些剖析中得以完整地展現(xiàn)個人,無論是亨利還是羅貝爾的思想體系,這在小說發(fā)表之年,即薩特作為左派知識分子處境最艱難的時刻,更顯得意義非凡。這既為讀者了解薩特思想提供了平臺,也是在嘗試告訴人們,無論怎樣,這些都是理論性的,發(fā)自個人的,可以抱著實踐成功的美好愿望,卻不能確保成功的萬無一失。這就是公共知識分子、革命家和政治家的區(qū)別,后兩者是行動派(雖然也存有本質(zhì)的不同),而前者只是提供一種思想的指引,當(dāng)然這并不是在推卸責(zé)任。而知識分子之間的沖突與分歧,也正源于他們對于自我,對于存在的執(zhí)著,這執(zhí)著超過了團隊能給他們帶來的意義,至少他們是這樣認為的,所有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是孤軍奮戰(zhàn)的人,這也是他們與實干家的不同所在。
      
      另一部分,也是個人認為更精彩的部分,是波伏瓦,作為一名女性主義學(xué)者,一個寫了《第二性》,宣告“女人并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新女性,對于“女性”這一命題的重大思索。在小說中出現(xiàn)的所有重要女性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這樣的脈絡(luò):波爾,一個為了愛完全失去了自我的女人;納迪娜,一個女性的全新形象,作為安娜與羅貝爾的后代,自然走在思想之前沿,重視自我、自由與獨立,與波爾全然相斥。而安娜呢,她陷入與劉易斯的愛河時,瘋狂癡迷如波爾,而當(dāng)她作為羅貝爾的妻子,必須要擔(dān)當(dāng)起社會賦予女人的傳統(tǒng)角色時,又顯出強烈的反叛與不甘。對婚姻的叛逆讓她走上追崇自由愛情與肉體的道路,而當(dāng)她得以自由地愛上一個男人的時候,她又全然使自己回到波爾這樣為愛獻身殉道直至喪失自我的境地。安娜就如一個鐘擺,在波爾與納迪娜之間搖擺不定。但在小說的結(jié)局中,這三個女人都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從感情的困境中走出,重新面對生活。可見,無論你是,或者愿意作一個什么樣的女人,你都會兩難的困境,婚姻家庭與愛情性欲,你要如何選擇才能做最佳的權(quán)衡?而如果你愿意統(tǒng)統(tǒng)拋棄,又將會面對怎樣的彷徨無地?所以,真正的女權(quán)主義,并不是當(dāng)個鐵面無私的女強人,也不是做一名縱欲者,因為這都沒有順應(yīng)女性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想要不至成為異性的附庸或者玩物,就不能只追求一個單一的目標,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理想,也許更現(xiàn)實的是,我們都必須做好傷痛的準備,就像安娜或其他女子一樣,唯有如此才能給自己重新開始的希望。
      
      《名士風(fēng)流》讓我們看到了在《第二性》中無法看到的波伏瓦,這是一名女權(quán)主義者用文學(xué)的形式為自己的信仰或理論所做的更為全面也更為感性的補充。又或者說,這只是她的一次理想中的實踐經(jīng)歷,在此,也或多或少為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了修正,在一個虛構(gòu)的軟性的空間里,實現(xiàn)了一些在其他地方?jīng)]法實現(xiàn)的東西。這到底是波伏瓦作為哲學(xué)家的不幸還是作為小說家的幸福呢?
      
  •     沒有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也沒有那么差
      
      只是喧嘩中有少許的風(fēng)流
      風(fēng)流中不是那么味道
      我們只是我們
      還是能是誰
  •     有時候想我們是世界中一粒塵埃,不要那么浮華
      我們只是塵埃
      迷失在各個世界中
      
      我們不會喧鬧
      我們不會迷失
      我們只是在尋找
      尋找我們曾經(jīng)的風(fēng)流
  •     
      
      
      西蒙娜?波伏瓦的長篇小說《名士風(fēng)流》1954推出,馬上獲得了當(dāng)年的龔古爾文學(xué)獎,隨后一版再版。對存在主義感興趣的讀者要看,對女權(quán)主義感興趣的讀者要看,對法國知識分子圈感興趣的讀者也要看,對波伏瓦和薩特的私生活感興趣的讀者更要看。在中國大陸,《名士風(fēng)流》是小眾中的流行讀物,上海譯文已經(jīng)是出版該書的第五個出版社。
      
      小說以1944年圣誕節(jié)之夜、巴黎一群知識分子共聚亨利的寓所、歡慶法西斯的覆滅為開端,寫到幾年后的夏天、失戀的安娜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截止。小說人物眾多,煌煌五十萬言,分為十二章。認真辨別當(dāng)會發(fā)現(xiàn),此書敘述有三種不同的視角,分別是亨利的視角、安娜的視角、全景超然的視角,各章以一種視角為主,因此全書呈現(xiàn)一種交纏的形式。由于視角的關(guān)系,塑造最為豐滿的人物依然是亨利和安娜。亨利是著名中年作家,也是地下抵抗組織的言論陣地——《希望報》的中流砥柱,在政治上屬于左翼。安娜是中年女醫(yī)生、知名精神分析學(xué)家,同樣隸屬于左翼陣營。將亨利和安娜聯(lián)系起來的是錯綜的社會關(guān)系:亨利的好友羅貝爾?迪布勒伊是安娜的丈夫,亨利的前情人、歌手波爾是安娜的好友,亨利后來的情人若賽特的母親是安娜的泛泛之交,亨利最后選擇的妻子納迪娜則是安娜與羅貝爾的女兒。從這令人訝異的關(guān)系中不難一窺小說情節(jié)的復(fù)雜性。
      
      小說中,亨利主編的《希望報》曾是地下抵抗組織的重要陣地,班底成員包括樊尚、朗貝爾、塞澤納克等一群年輕人。戰(zhàn)后羅貝爾創(chuàng)辦的《警覺》是左翼知識分子的又一個堡壘,政治活動的中心。當(dāng)此際,亨利和羅貝爾都是抵抗運動的英雄、法國文化界碩果僅存的“名士”。可是亨利大有退隱之意,計劃寫出自己的文學(xué)傳世之作;年過六旬的羅貝爾卻依然熱心政治,憧憬著一個左派掌權(quán)的新歐洲。冷戰(zhàn)前夕,美蘇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已經(jīng)凸顯,《希望報》也卷入了政治的漩渦,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方面希望《希望報》更左,而右翼和美國方面則希望《希望報》向右。蘇聯(lián)存在“勞改營”的事實被揭露后,左翼成員分化劇烈,亨利和羅貝爾也有了分歧。亨利雖然在立場上選擇了蘇聯(lián),但又堅持客觀報道的原則,由于報道勞改營問題而被認為是幫助了蘇聯(lián)的敵人,最終被左翼群體排除在外。已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員的羅貝爾雖然支持蘇聯(lián),但確信自己必然不能適應(yīng)共產(chǎn)主義的生活,他領(lǐng)導(dǎo)的左派運動最終解體,社會主義理想亦宣告破滅。羅貝爾感嘆說,“我們想獨立于兩個陣營之外,其實卻無能為力?!痹谛≌f結(jié)尾,兩個老友言歸于好,但各自保持信念。
      
      如果說,《名士風(fēng)流》的一半篇幅是寫政治、寫知識分子陣營的分化和瓦解,另一半篇幅則是愛情、寫愛情中的痛苦、責(zé)任與自由。重點刻畫了三個人物,一是亨利的前情人波爾,號稱“最美的女人”,她放棄了自己的歌手事業(yè),心甘情愿將自己完全托付于亨利,卻逐漸成了愛的囚徒,遭到心上人厭棄,自盡未成,精神崩潰,后來重新邁進社會。二是安娜與羅貝爾的女兒納迪娜,她是一個獨立不羈的新女性,由于愛人被德寇監(jiān)禁失蹤,對人生一度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后來,她參與父親的期刊《警覺》,也與年輕的朗貝爾發(fā)生了愛情,在朗貝爾投向右翼勢力的時候,二人分道揚鑣。她在與亨利的婚姻中穩(wěn)定下來,育有一女,二人打算避居意大利,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三是安娜,年逾不惑的安娜理解并支持丈夫羅貝爾的事業(yè),但是她與羅貝爾之間已經(jīng)沒有愛情,體味不到強烈的幸福感。小說中,她與斯克利亞西納一度云雨,只為了證明自己是自由的,無論情感還是身體。在美國做學(xué)術(shù)旅行時,安娜與作家劉易斯傾心相愛,但是又不愿放棄在巴黎的生活和家庭。兩年后,安娜對劉易斯的癡情依舊,但是劉易斯對她的愛情已經(jīng)無影無蹤。安娜在失戀的痛苦中一度想服藥自盡,最終戰(zhàn)勝精神危機,選擇了重新生活。
      
      譯文版《名士風(fēng)流》的封面設(shè)計很有寓意,上下兩冊均有一個洗練的蝴蝶領(lǐng)結(jié)——名士的象征,圍繞著蝴蝶結(jié)的,上冊是一個圓環(huán)——圈子的象征,下冊是一個三角——三角戀的象征。如果挑剔一些,蝴蝶結(jié)略微有些不合適,因為小說中的“名士”不是清高自詡的遁世“名士”,也不是瀟灑多金的資產(chǎn)階級“名士”,這些左派“名士”與社會下層為伍,生活簡樸,穿著土氣,以奢侈享樂為恥,怎會有那樣一個輕飄的蝴蝶結(jié)呢?我們不能因為當(dāng)代中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拜金、虛榮、墮落,而用一個蝴蝶結(jié)概括了二戰(zhàn)后法國的那群知識分子、特別是薩特那樣的、秉承左拉傳統(tǒng)的“介入式”法國知識分子。
      
      索隱派早就指出,《名士風(fēng)流》是波伏瓦以自己所處的寫作、政治生活圈為藍本的,頗有紀實的影子,比如羅貝爾可以對應(yīng)為薩特,安娜就是波伏瓦的自況,而劉易斯則對應(yīng)為美國作家納爾遜?阿爾格倫——波伏瓦在開篇獻詞中點明這部小說是獻給這位美國情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薩特與波伏瓦于1945年創(chuàng)辦《現(xiàn)代》雜志,也許對應(yīng)著小說中的《警覺》雜志。1947年1月,波伏瓦在美國有為期四個月的旅行,并與美國作家阿爾格倫深陷愛河,開始了一段十多年的越洋愛情,阿爾格倫即劉易斯之說絕非空穴來風(fēng)。不過最該索隱的倒是政治。1948年,民主革命聯(lián)盟處于統(tǒng)治地位,安德烈?布勒東、阿爾貝?加繆、大衛(wèi)?魯塞等人在普萊耶大廳討論“心智的國際性”,薩特是知識分子的“守護神 ”。到了1952年,薩特與法共結(jié)成緊密同盟,但是隨著冷戰(zhàn)高峰的到來,斯大林主義在蘇聯(lián)的暴行被披露出來,一代法國知識分子開始退黨,薩特也開始與一個又一個伙伴絕交。在《現(xiàn)代》圈子,克洛德?勒福爾、加繆、梅洛-龐蒂等陸續(xù)退出。薩特從“守護神”位置退下來并一敗涂地,要到1968年5月風(fēng)暴,才能東山再起。波伏瓦在1954年薩特最艱難的時刻推出此書,或許有替愛人辯白的成分吧,小說中那些大段大段的思想爭論,要在這個意義上才彰顯出意義。
      
      到現(xiàn)在,政治已被雨打風(fēng)吹去,倒是風(fēng)流依然具有普世價值。索隱派目前最感興趣的,應(yīng)該是波伏瓦這個女權(quán)主義者的愛情。波伏瓦比薩特小3歲,青年時代主張婦女解放,她喝杜松子酒,泡在左岸的咖啡館里,21歲時認識薩特,在精神上第一次受到“主宰”,她愿意與薩特“分享一切”,不要婚姻的束縛,一生做他的女伴。后來,還是在薩特的鼓勵下,波伏瓦將自己、薩特和他們的朋友奧爾嘉寫入作品,于1943年發(fā)表了第一部小說《女賓》?!杜e》的故事寫的是驚世駭俗的“三人行”,可惜嫉妒、猜忌和占有欲終不能免,妻子最終殺死了“第三者”,然后自殺。1948年,波伏瓦開始在《現(xiàn)代》雜志上連載《第二性》,提出只有兩性完全平等、才能帶來婦女自由的主張,由此成為女權(quán)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在《名士風(fēng)流》里,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分析學(xué)家安娜雖然踐行著女權(quán)主義的主張,行使著自由戀愛、自由支配肉體的權(quán)力,但是這女權(quán)主義的愛情依然不乏自私、猜忌、誤解、失落、甚至卑躬屈膝的成分。明眼人不難看出,小說中的安娜一如波爾,在面臨愛情時同樣糊涂和軟弱——戀愛中的女人,也許終究是女人,不管她是不是女權(quán)主義者。
      
      關(guān)于這部小說,我個人最大的猜想是:安娜的“精神分析學(xué)家”的身份不是隨意安排的,正如波爾與安娜有些相像,亨利和羅貝爾也如一對鏡像——亨利對文學(xué)與自由的追求、與羅貝爾對政治和責(zé)任的承擔(dān),豈不是薩特的一體的兩面?所以,波爾的小女人氣,其實也不過是波伏瓦的大女人氣之下藏著的東西吧。這精神分裂的波伏瓦、精神分裂的存在主義和女權(quán)主義啊。有一句話倒是被小說驗證了,他人即地獄——愛情亦不例外。
      
      
      
      
      
  •     其實是大學(xué)期間讀的了,那時后很喜歡看薩特和西蒙娜 波娃的書。這不是我最喜歡的,其實連喜歡也未必談得上。波娃的自傳是我的最愛,因此還買了本英文版的波娃自傳第二部,簡直像白來的。這樣的書現(xiàn)在是買不到了。
      好吧,言歸正傳,《名士風(fēng)流》其實還是有些像波娃的自傳。比如安娜的丈夫指的應(yīng)該是薩特,安娜和她的美國情人劉易斯其實就是她自己和她的美國情人。波娃的很多小說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比如《女客》。
      《名士風(fēng)流》是關(guān)于二戰(zhàn)后法國左翼精英知識分子的徘徊與迷茫。關(guān)于政治立場、生活取向。政治上保持獨立?還是支持共產(chǎn)黨?多大程度上支持?生活上,二戰(zhàn)結(jié)束了是新的開始,那么往何處去?老一輩的緬懷過去的生活,那新一代在戰(zhàn)爭中長大的青年怎么辦?他們也許在戰(zhàn)爭中殺過人,也許投靠過德國人,那怎么生活下去?
      當(dāng)時對與波娃和她那一輩的知識分子來說未必有答案,但是無論如何生活繼續(xù)下去了。
  •     如題,我在當(dāng)當(dāng)上也看到了同樣的錯誤,不知是否書上就是這樣寫的,這是個嚴重的錯誤。本來想買此書,現(xiàn)在有點猶豫了。
  •   我還是會為公主放棄了自己的靈魂卻一無所有的童話結(jié)局感到傷心,我還是會緊張黑夜的到來和伙伴的離去,我還是害怕遇見未來的我。
  •   “海貍”的英語Beaver正好與她的姓Beauvoir讀音相近
    ---------------
    拼法相似,讀音差很遠
  •   以前看某文是這樣介紹的,原來是錯的呀,專門找音頻聽了下,果然有差距……
  •   其實看看波伏娃就知道讀音了。
    這些書名都是誰搞出來的呀。女賓,名士風(fēng)流。。。
  •   不是說法語發(fā)音規(guī)則跟英語不一樣嗎,我以為用法語發(fā)音規(guī)則讀Beaver會跟她的姓一樣,瞎揣測的來著……
    名士風(fēng)流是柳鳴九搞得譯名,他在舊版前言里寫了。女賓原來的譯法是女客。話說柳鳴九到處寫前言呢,還給薩德的書寫過前言,可惜又長又干巴巴的,不是很喜歡看……
  •   此人搞過一套黃色小說,叫什么撒旦文從,把幾個法國老色鬼收了進去
  •   恩,我看的薩德就是那個版本的!字大行疏得很!
  •   考慮很周到,因為這種書都是在光線昏暗的地方偷偷讀的,字太小傷眼#
  •   ls經(jīng)驗很豐富的樣子……其實包個書皮就沒人知道了……
  •   包上封面治標不治本,家長翻開一看全完了。看原文的可以保證安全
  •   作為一枚女性,表示家長沒在這方面監(jiān)管過……
    ps:最近很奇怪,什么話題最后都歪到薩德身上去了……
  •   女性更應(yīng)該嚴格監(jiān)管,有家長看到女兒房間有一本??碌男允?,就把她痛打一頓。
    那么就歪到數(shù)學(xué)上去吧,你知道什么是拓撲絲嗎?
  •   Google“拓撲絲”,第一個結(jié)果指向你的日記……
  •   原來一般的翻法是拓撲斯。不過拓撲絲也不錯,你以后可以改名平展上同調(diào)的拓撲絲
  •   數(shù)理化盲一枚。
    平展上同調(diào)的拓撲絲……咋這么容易讓人想到平切控干水的蘿卜絲捏?
  •   你能夠平切蘿卜絲,佩服佩服
  •   ls幾日不見,攻意大利語去了?
  •   有沒有什么一兩個星期速成的捷徑?一點沒有耐心
  •   多看點帕索里尼的禁片吧,包你滿意~
  •   哈哈
    蝴蝶和三角是絕配
  •   嗯,所以那種男士禮服總是在胸前的三角地帶佩個蝴蝶結(jié)?
  •   他人即地獄——愛情亦不例外。
    這是不是說,他人即愛情啊。=3=
  •   順序如下:
    有小三時,小三是地獄。
    沒小三時,互為地獄。
    多于三人時,整個是地獄。
  •   這么說來,地獄之火也就是老公的呼嚕聲。親切幾多呢?。。。?!
  •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是掐著一個語境來的,不是獨立存在的警句,老薩特也并不真是這么想的,如果都是地獄,他就不至于苦苦奮斗鬧
  •   YES。那部三個鬼魂在一起的戲里說的。
    薩特他一會要積極介入社會,一會又覺得個體難以被他人理解,所以我才說存在主義有點“輕分” :)
  •   還有索引派說,亨利就是加繆 !帥氣的加繆,喜新厭舊的加繆=)
  •   2010-08-09 11:33:17 小轉(zhuǎn)鈴  這么說來,地獄之火也就是老公的呼嚕聲。親切幾多呢!?。。。?br /> -------
    小轉(zhuǎn)真是可愛的人妻!再養(yǎng)條狗吧,醬紫連地獄看門犬這個重要配角都有了呢。以后你半年在痞子煲,半年在上海,逐春天而行
  •   桃花,不要因為自己是可愛的人妻就教唆別人都人妻都可愛啊 :)
    另,我也疑心過亨利是影射加繆,因為戰(zhàn)時以報紙聞名的只有加繆的《戰(zhàn)斗報》??墒?,如果是加繆的話,亨利該和安娜有點關(guān)系地說。還有,波伏瓦寫小說這會子,薩特和加繆已經(jīng)鬧翻了。
  •   2010-08-09 11:28:03 小轉(zhuǎn)鈴  他人即地獄——愛情亦不例外。
      
      這是不是說,他人即愛情啊。=3=
    ---------------------------
    貌似梅爾金說:每一個仰慕者身上都藏著一個詆毀者。
    這么說的話好像反過來也對哎~每一個詆毀者身上都藏著一個仰慕者?
  •   都沒有看過……
  •   是登在中華讀書報上了吧
  •   戀愛中的女人,也許終究是女人,不管她是不是女權(quán)主義者。+1
  •   我也最愛她的自傳
  •   現(xiàn)在這市面上這本書很少了我知道的 只看到這本 而且是只有一本 所以就買了
  •   書上寫的是1986,但是可以看出來是1968改成了1986,用繪圖工具改的。我不懂法語,僅就譯文流暢度來說,我覺得許鈞翻譯的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