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張五常 頁數:264
Tag標簽:無
前言
前言 《收入與成本》是上一版《經濟解釋》卷二《供應的行為》的前半部﹐因為要把這半部獨立成書﹐《收入與成本》變?yōu)檫@一版《經濟解釋》的卷二?!豆返南掳氩咯o取名《受價與覓價》﹐會是《經濟解釋》的卷三。整套《經濟解釋》會有四卷或五卷﹐殺到埋身再作打算?! 【拍甓嗲皩憽豆男袨椤穼懙锰暴o按期刊登時受到刊物版面的約束﹐不能自由發(fā)揮。這次大修﹐再沒有這樣的約束了。七十五歲了﹐還不盡量把自己多年所學寫下來﹐不會再有機會吧。所謂大修﹐其實大部分是重寫﹐寫得用心﹐寫得稱意﹐但也寫得累了。決定把《供應》一分為二﹐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加進去的內容多﹐寫得太長﹐而我的經濟分析離不開真實世界﹐似淺實深﹐同學們不易消化﹐不能像小說那樣讀。太厚的書不好翻。其二是寫完《制度的費用》那章后﹐我突然發(fā)覺那是個很理想的可以稍事憩息的地方﹐好讓讀者能松弛一陣才攻下一卷。其三是如果不分割﹐寫到《供應》下半部我會不斷地擔心整卷太長﹐有所顧忌﹐感到縛手縛腳。 從本卷起﹐文內提到的卷號﹑章號﹑節(jié)號﹐皆以神州增訂版為準。希望有一天能把整套《經濟解釋》以一本精裝巨冊出版。但那只宜于收藏﹐放在書架上好看。說到閱讀﹐輕便的遠為優(yōu)勝?! 埼宄! 《阋涣隳晔?/pre>內容概要
《經濟解釋(卷2):收入與成本-供應的行為(上篇)(神州增訂版)》是《經濟解釋》卷二,即《供應的行為》上篇,書中根據香港出版的繁體版本進行了修訂和補充?!督洕忉專ň?):收入與成本-供應的行為(上篇)(神州增訂版)》用張教授通俗的語言風格和最新生動的案例闡釋了重要的經濟理論和概念,如收入、投資、財富、利潤、租值、交易費用、利息理論、成本、盈利等。作者簡介
張五常,香港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獲博士學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他進一步發(fā)展產權理論及交易費用概念,主張只要產權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資源最有效運用。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經濟系任教,開始在香港報界以產權理論分析時局,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引發(fā)強烈的學術反響。曾出版作品:《佃農理論》、《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中國的前景》、《中國的經濟制度》、《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等。書籍目錄
第一章:市場概論第一節(jié): 交易的兩個基本話題第二節(jié): 沒有產出的市場第三節(jié):產出市場與合約變化第四節(jié):結語第二章:利息理論第一節(jié):五花八門的利息率第二節(jié):利息的概念第三節(jié):收入與財富第四節(jié):收藏、消費、職業(yè)的選擇第五節(jié):收成的時間第六節(jié):分離定律第七節(jié):結論第三章:宏觀分析的失誤第一節(jié):儲蓄與投資不是兩回事第二節(jié):曲線交叉自欺欺人第三節(jié):漠視局限推斷靈魂第四節(jié):失業(yè)要從公司看第五節(jié):國民收入的謬誤第六節(jié):財赤有害嗎?附錄: 經濟學術的拼圖游戲第四章:財富累積的倉庫理論第一節(jié):累積要有倉庫第二節(jié):虛無悖論第三節(jié):有產出的資產第四節(jié):結語第五章:成本、租值與盈利第一節(jié):何謂成本?第二節(jié):比較成本第三節(jié):租值的理念演變第四節(jié):盈利是無主孤魂附錄一:從上河定律說成本概念附錄二:從蠶食理論說租值概念第六章:生產的成本第一節(jié):邊際產量下降定律第二節(jié):傳統(tǒng)的成本曲線第三節(jié):阿爾欽的貢獻第四節(jié):上頭成本與租值攤分第七章:從出版與專業(yè)看成本第一節(jié):出版行業(yè)的實例第二節(jié):出版行業(yè)的成本曲線:碗形的闡釋第三節(jié):專業(yè)生產成本大跌第八章:制度的費用第一節(jié):局限轉變與行為解釋第二節(jié):從交易費用到制度費用第三節(jié):租值消散是制度費用第四節(jié):從帕累托至善到帕累托至悲后記章節(jié)摘錄
第五節(jié)﹕國民收入的謬誤 “國民收入賬目”是宏觀經濟的第一課。公認是最沉悶的經濟學題材。當年同學之間沒有一個有興趣﹐可幸大家知道老師不會在這方面出試題。國民收入賬目是教政府怎樣統(tǒng)計幾種不同的國民總收入﹐國際貿易怎樣入賬﹐稅收及政府財政怎樣算﹐等等。悶得怕人﹐當年我無法集中五分鐘。這里要說的是比較有趣的有關話題。國民收入賬目用政府的統(tǒng)計方法﹐沒有多少經濟內容﹐如果我們以經濟學的概念來衡量這些統(tǒng)計數字﹐會發(fā)覺不少地方跟經濟理論是合不來的。不幸是“宏觀”以這些數字來論經濟?! ∪毡镜睦印 袷杖氲慕y(tǒng)計是為了大概地衡量生活水平。一國之內﹐這些統(tǒng)計數字的變動誤導成分不高﹐但國與國之間的比較是另一回事了?! 《阋涣隳臧嗽聢蟮勒f﹐中國的總國民收入開始超越日本的﹐意思是說剛剛超過。這是以美元算。以實質總國民收入算﹐我認為早就超過﹐而且超過很多。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土地三十多倍﹐好用的土地約二十倍。以美元算﹐中國的總國民收入要超越日本十倍恐怕是很久的將來的事﹐但以實質算超越十倍不應該困難。日本的物價比中國高出很多﹐而日元在國際上奇強﹐這樣與中國相比日本人的實質收入是高估了。中國與日本的實質收入差別要怎樣調校才對不是淺學問﹐是我要說的題外話了?! ∫f的是比較有趣的三點。其一﹐我認為日元在國際上強勁是政治壓力使然﹐早期有外來的壓力﹐后期日本人出外投資者眾﹐保持日元的強勢有助。國際上有些專家認為日元持久地有強勢是因為技術上政府難以減弱。這不對。日本的經濟不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二零零一年在舊金山跟弗里德曼談到日本﹐他關心﹐說那里的貨幣供應量推不上去﹐日元過于強勁﹐是以為難。我認為一只弱幣要增強可能不容易﹐ 但強幣要轉弱則易如反掌。大手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導致可以接受的百分之五左右的通脹率﹐日元的國際匯率會因此增而下跌﹐何難之有哉﹖弗老當時指出日本的國會不通過可以大手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法。二零一零年九月日本某政要說要用直接干預的手法來壓制日元的強勢﹐是一種政治言論。一個國家的國際幣值弱﹐要加強可能要推行外匯管制﹐或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購回自己的貨幣。但貨幣在國際上有強勢是另一回事﹐要調校轉弱是容易的。一只貨幣的弱勢與強勢的調校困難是不對稱的。 購買力平價說是蠢理論第二點。國際上的言論﹐老是喜歡把國與國之間的國民收入相比。不是以實質收入算。通常以美元算。這種比較源自經濟學上的Purchasing PowerParity Theory(中譯“購買力平價說”)。此說也﹐指同樣的幣值﹐在不同國家其購買力會相同。這里牽涉到的一方面是深學問﹐說來話長﹐這里不說﹔另一方面是淺學問﹐只幾句就說完了。說淺的吧。淺的有兩個看法﹐讀者選哪一個都“對”﹗第一個看法﹐是阿爾欽提出的﹕“購買力平價說”是套套邏輯﹐永遠對﹐因為不可能錯。這是說﹐無論國與國之間有沒有匯率管制﹐或關稅各各不同﹐或有多種貿易約束——在這些及其他局限下﹐物價不同只不過是反映?限不同﹐非不“平”也。扣除這些局限物價會相同﹔加進局限﹐物價因而不同﹐不能說parity 不保﹐所以購買力平價說是套套邏輯﹐非理論也。阿師之見當然對。好比你走進內地的機場喝一杯咖啡﹐其價比機場外高五倍﹐局限不同﹐價因而有別﹐你可以不喝﹐何不平之有哉﹖另一個看法是以一只貨幣算物價﹐漠視局限﹐國際相比﹐同價但實質的享用不同﹐或享用相同但物價不同﹐所以不平也。這看法當然也對。怎樣也不對的是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因為根本不是“理論”﹐也沒有說明是哪個看法﹐屬無家可歸之類。蒙代爾的弟子(R. Dornbush)曾經大書特書﹐薩繆爾森大贊特贊。不知是套套邏輯而試行以之解釋世事是令人尷尬的?! ≈袊c日本的財富比較 第三點也有趣。為寫此節(jié)﹐我掛個電話給一位對日本樓房市價有認識的朋友﹐得到的二零一零年中期的資料是﹕日本城市與中國城市的樓房市價﹐以美元算﹐大致相同﹐奇怪地近于完全一樣。不是歷來一樣﹐而是二零一零年報道的﹑中國的總國民收入與日本的打平之際﹐大家的樓房之價一樣。是以每平方面積算價的。我們知道在這時期中國的高樓大廈林立﹐多得驚人﹐而中國的土地面積比日本的大很多。這樣﹐以房地產的總值算財富﹐中國比日本高出很多是沒有疑問的﹐雖然高出多少倍我手頭上沒有數據——若有數據﹐為這倍數作大約的估計不困難。房地產的財富中國比日本高出那么多﹐總國民收入怎會是剛好打平的﹖ 房地產的市值是任何國家的財富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對日本與中國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財富是收入以利率折現所得﹐而收入是將來的收入﹐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大家看不到的預期。無從觀察的預期是經濟分析的大麻煩﹐我們只能從看得到的局限轉變衡量。二零一零年﹐中國內地的住宅租金的每年回報率只約樓房之價的百分之二﹐非住宅約百分之五強﹐皆低于百分之六以上的銀行借貸利率。這顯示中國的預期收入或通脹或二者的合并會上升。這預期上升﹐加上經濟穩(wěn)定﹐外資涌進中國不難理解﹐可能是內地樓價政府總是打不死的一個原因?! ‘斎哗o樓房之價可以暴升暴跌。這些大幅的波動可能起自牛群直覺的亂闖﹐也可能起自財富累積的倉庫選擇有轉移。愿賭服輸﹐歷史的經驗說這二者對經濟為害不大﹐主要是市場把財富再分配一下。然而﹐這暴升暴跌也可能起自政府的政策失誤﹐或像二零零八年美國發(fā)生的不幸﹐金融市場的合約隱瞞?個大騙局。源自這后二者的樓房之價暴跌對經濟會是為害不小的?! ∪私艿仂`也不幸 轉看美國吧。二零零三年美國的樓房市價高出中國的不止一倍﹐但二零一零年可能不及中國的一半。從樓房之價看財富﹐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比對出現了大變動。然而﹐作這種比較﹐美國與日本的局限在兩方面很不相同。其一是美國的房地產不是他們最主要的財富。美國的主要財富是知識與科技資產的所值。論科技知識日本也了不起﹐二零一零年看中國還是遠遠地落后了。這里我要指出的﹐是美國的房地產之價大幅下降﹐代表?財富下降是上述的不幸的那一類﹐對他們的國民收入增長有不容易解決的麻煩。然而﹐從富裕的比較上﹐因為美國的知識財富了不起﹐他們在國際上的優(yōu)勢還會持續(xù)。 第二方面﹐美國不僅地大物博﹐人口不及中國的四分之一﹐以地大而言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可能冠于地球。這樣﹐無論他們的樓房之價怎樣下跌﹐在人均的樓房實質享用上﹐日本與中國是永遠不及美國的。從國際的局面看﹐樓房的享用收入一般是在總收入享用的四分之一以上。這樣衡量﹐以人均的實質收入算﹐中國要超越美國是遙遙無期了。 “宏觀”的國際經濟比較難以衡量。就是假設美國的地價下降到零﹐含意?房之價再下跌﹐但那重要的人均樓房享用依舊﹐實質上遠超日本及中國的。問題是國民的財富下降了﹐那里的市民采用防守策略﹐對經濟的增長不利。編輯推薦
《經濟解釋(卷2):收入與成本-供應的行為(上篇)(神州增訂版)》編輯推薦:系列品牌?!督洕忉尅纷鳛閺埼宄5慕浀渥髌返南盗袌D書,是張五常教授學術巔峰代表作?!督洕忉尅肪砣妒軆r與覓價》,敬請期待。信息量豐富。本書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細致地修訂和更新,深入分析了如利息收入、生產成本等經濟學領域重要的理論和概念。可讀性強?!督洕忉專ň?):收入與成本-供應的行為(上篇)(神州增訂版)》延續(xù)了張教授以經濟學現象解釋艱深理論的寫作風格,以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最新的實時數據作為理論支撐,從風趣的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經濟學知識。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