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出版時間:2012-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  頁數:257  字數:203000  譯者:劉波  
Tag標簽:無  

前言

但凡思考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問題的經濟學家,大都認為那是一場無妄之災,而不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他們認為,假如當年赫伯特?胡佛沒有在經濟蕭條迫在眉睫時還試圖保持預算平衡,假如當年美聯儲沒有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來維護金本位,假如當年政府官員迅速向境況不妙的銀行注資,以平復1930-1931年蔓延開來的銀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潰將只會引發(fā)一場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遺忘的經濟衰退。他們還認為,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已經汲取了教訓。如今的財政部部長再也不會重提安德魯?梅隆當年的著名建議:“清算勞工、清算股票、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將腐壞因素從經濟體中滌蕩出去?!彼?,像“大蕭條”那樣的事再也不會發(fā)生了。    真的是這樣嗎?20世紀90年代末,一些亞洲經濟體遭遇了一場經濟蕭條,這些經濟體的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4, 其總人口約為6.67億。詭異的是,這場蕭條與“大蕭條”頗為相似。像“大蕭條”一樣,這場經濟危機的爆發(fā)猶如萬里晴空一聲霹靂,甚至在蕭條已初現端倪之時,大多數專家學者還在預言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會持續(xù)繁榮;同20世紀30年代一樣,為了應對危機,人們使用了傳統(tǒng)的經濟藥方,但發(fā)現于事無補,甚至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果。這樣的事情竟然會在現代世界里發(fā)生,這理應讓所有有歷史感的人不寒而栗。    我當然也不例外,本書的初版就是針對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危機而寫的。雖然有些人將亞洲經濟危機視為一時一地的特殊現象,我卻認為,對整個世界而言,那場危機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先兆,它警告我們,蕭條經濟學的種種問題在現代世界里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不幸的是,我當年的擔憂不無道理:在這次新版付印時,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美國,正在一場金融與經濟危機中拼命掙扎,而且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困境,當前的危機與“大蕭條”更為相似。    亞洲10年前經歷的那種經濟困境,以及我們所有人時下正在經歷的經濟困境,恰恰是一種我們自以為已經學會了如何去避免的東西。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發(fā)達的、擁有穩(wěn)定政府的大型經濟體(如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也許曾經長久地陷在經濟停滯與通貨緊縮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但是在凱恩斯和弗里德曼之間的歲月里,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足以避免上述困境的重現。較小的國家(如1931年的奧地利)也許曾經任憑金融大潮擺布,無力控制本國的經濟命運,但現在人們認為,老練的銀行家和政府官員(更不用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了)應該可以在短時間里精心策劃出各種救助方案,及早控制危機,以免其蔓延。在過去,當國家銀行體系崩潰時,各國政府(例如1930-1931年的美國政府)也許只能站在一旁,束手無策;在現代世界,人們認為有了存款保險,美聯儲又隨時準備向境況不妙的機構迅速注資,那樣的大崩潰應當不會再發(fā)生了。雖然任何有頭腦的人都明白萬事順利、高枕無憂的經濟時代并沒有到來,但我們依然信心十足地認定,不論未來我們會遇到什么經濟問題,它們都將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問題決然不同。    但10年前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日本都處在一種經濟陷阱之中,假如凱恩斯及其同代人復生,他們會覺得日本的陷阱十分眼熟。亞洲一些較小經濟體的遭遇則更加直截了當,毫不夸張地說,它們在一夜之間就從繁榮跌入了災難,而它們所經歷的災難故事簡直就像從一部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史中直接摘錄出來的。    當時我對此事的看法是:那就像一種曾經引發(fā)致命瘟疫的病菌,在后來的很長時間里,人們認為它已被現代醫(yī)學征服,但它又以另一種形式重現了,而且這一次它對所有常用抗生素都產生了抗體。我在本書初版的導言里是這么寫的:“迄今為止,真正被這種剛剛變得無法治療的病菌感染的人其實只是少數,但對于我們中間目前為止還算幸運的人而言,聰明的做法應當是不惜一切代價尋找新療法、新預防方案,以免我們最終也淪為它的獵物?!?   不過,我們并不聰明?,F在,瘟疫已然降臨。    本書新版的許多內容集中于探討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危機,現在看來,那場危機是目前正在上演的全球危機的某種預演。但我也增添了許多新內容,用于解釋如下問題:美國何以發(fā)現自己和10年前的日本頗為相似,冰島何以發(fā)現自己和泰國頗為相似,20世紀90年代經歷危機的那些國家何以心驚膽戰(zhàn)地發(fā)現它們又一次走到了深淵的邊緣。    這是一部誰都可以讀得懂的經濟作品    開門見山地說,就本質而言,這本書是一本分析性的簡論。本書關注的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事實的原因。我認為我們應當理解的重要問題是:這場災難怎么會發(fā)生,受災者怎么能恢復,我們怎么能阻止它再次發(fā)生。所以借用商學院的行話來說,本書的最終目標就是揭示“定案理論”,也就是說,要搞清楚我們面前這個具體問題的來龍去脈。    但我也努力避免把本書寫成一本枯燥的理論闡述。本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令人費解的圖表,(我希望)也沒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經濟學行話。當然,作為一個聲譽良好的經濟學家,寫那種誰也讀不懂的東西本是我的拿手好戲。的確,假如沒有其他人以及我自己寫的那些晦澀難解的著作的幫助,我很難形成本書所展示的觀點。但是,這個世界現在急需的是基于充分認識的明智行動,而為了實現這樣的行動,我們就必須以平實的方式表達思想,以便使所有相關大眾都能理解,而不是只讓那些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讀得懂。其實說到底,正規(guī)經濟學中的方程式和圖表往往不過是用來幫助修建一座知識大廈的腳手架而已。一旦大廈的修建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撤除那些腳手架,只留下通俗易懂的文字。    另外,雖然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分析,但還是用大量的篇幅進行敘述。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敘述,原因之一在于“故事情節(jié)”,即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往往非常有助于我們判斷,到底是哪種“定案理論”講得通(例如,有人對于經濟危機持一種“原教旨主義”的觀點,認為危機只不過是各國經濟應得的懲罰而已,但所有這樣的觀點都存在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經濟體會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都遭遇危機,如此奇怪的巧合應該如何解釋)。另外我也明白,無論要做什么樣的闡釋,都得有事件順序地提供一個必要的背景,畢竟沒有多少人花了連續(xù)18個月的時間、樂此不疲地關注這次徐徐上演的事件。并不是人人都記得馬哈蒂爾總理1997年8月在吉隆坡說了什么話,并把那些話與曾蔭權一年之后在香港最終做的事聯系起來。不過,本書將喚醒你的記憶。    我還要對本書的學術風格再說明一點:經濟學家在寫作時,尤其是在寫作十分嚴肅的主題時,往往會受惑于一種傾向,就是變得極度冠冕堂皇。我不是說我們考慮的事情不重要,有時這些事是攸關生死的。但太多的情況是,學者們會想,由于話題是嚴肅的,那就一定得莊重地談論它,也就是說,必須以莊重的言辭來探討重大問題,隨便、輕佻的做法是絕對要不得的。但事實證明,要弄明白那些新奇的現象,你就必須愿意“把玩”一些想法。我是特意用“玩”這個字的:那些總是正襟危坐、沒有一絲怪念頭的人幾乎從來不會提出新穎的洞見,經濟學上不會,其他方面也不會。如果我告訴你“日本正在遭受基礎性失調之苦,因為日本國家調節(jié)式的增長模式導致了結構性僵化”,那么你想想看,我其實等于什么也沒說。我最多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感覺,就是問題十分嚴重,沒有輕松的解決辦法,而這個感覺很可能是大錯特錯的。但是,如果我來講一個嬰兒看護合作社盛衰交替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確將在本書中多次出現),用這個好玩的故事來說明日本的問題,也許這聽上去有些可笑,這輕佻的態(tài)度也許還會觸動你敏感的神經,但我這古怪的做法自有目的:它能將你的思路撞到另一條軌道上,比如說,這個例子能讓你發(fā)覺,至少日本的一部分問題的確是可以用一種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方法來解決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本嚴肅的著作:盡管本書的目標絕無半點兒不嚴肅之處,但本書的行文將十分輕松隨意,這正是本書探討的主題所要求的。    好了,讓我們開始旅程吧,先來看看幾年之前我們仿佛身處的那個世界。

內容概要

   1929年股市大崩盤,拉開20世紀大蕭條序幕;
   1982年債務危機,第三世界國家遭遇危機后的蕭條;
   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蕭條中徘徊;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諸多經濟體深陷衰退;
   2007年美國次貸風波愈演愈烈,經濟蕭條再度襲來;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前夕,克魯格曼再次預言,21世紀嚴重經濟衰退無法避免,世界或將遭遇“失去的十年”。經濟蕭條從未遠離我們,蕭條經濟學重返歷史舞臺。

作者簡介

   保羅·克魯格曼,一個天才式的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家。
  
克魯格曼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理論。1991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獲得克拉克經濟學獎的第五人。1994年成功預言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獨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克魯格曼的文筆清晰流暢,深入淺出,不僅是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必讀之物,更是普通大眾的良師益友。在公眾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眾經濟學家,被譽為“自凱恩斯以降,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
   主要作品有《現在終結蕭條!》、《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兜售繁榮》。

書籍目錄

前言
01 為什么窮,為什么富:看那些掙扎在危機邊緣的國家
在當今的世界上,產權和自由市場被視為基本的準則,而不是勉強為之的權宜之計,至于貧富不均、失業(yè)、不公正等市場體系令人不快的方面也都被認定是無法更改的現實,被人們所接受。
社會主義出了問題,資本主義凱歌高奏
嬰兒、貨幣與商業(yè)周期的故事
信息科技重塑了經濟
“第三世界”為什么窮,又為什么富
日本一蹶不振,歐洲仍在掙扎,美國怨恨重重
02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拉美危機給我們的啟示
“龍舌蘭危機”爆發(fā)14年之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國家或地區(qū)正在經歷一場金融危機,這場危機與1994~1995年拉美的遭遇頗為相似。所以很明顯的是,我們從拉美危機中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為什么危機發(fā)源于墨西哥
阿根廷的問題有多么嚴重
多事之秋:墨西哥危機延續(xù)
從天堂跌入地獄: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災難性危機
堅持不住了,緊急大救助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為什么我們還是栽了跟頭
03 日本經濟大衰退給我們的啟示
與其他亞洲國家碰到的災禍相比,日本的遭遇雖沒有那么慘痛,但其持續(xù)的時間卻是這么長,迄今為止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原因。這也是一個先兆:如果這事能發(fā)生在日本,誰敢保證它不會發(fā)生在美國·后來果然應驗了這個先兆。
“日本速度”震驚世界,卻又暗藏危機
日本大泡沫是如何形成的
增長型衰退:日本真的不一樣
日本跌入可怕的流動性陷阱
日本要走到窮途末路了
日本的頑疾該用什么辦法解決
04 無妄之災:亞洲金融危機始末
如果說這場危機是對亞洲各國罪孽的懲罰,為什么這些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的經濟體在同一時間一起撞上危機呢·1997年的韓國已差不多是個發(fā)達國家,其人均收入可以與南歐各國相比,而印尼仍然是個很窮的國家,其發(fā)展程度可用民眾每日攝入的卡路里來衡量。上蒼為什么會把如此不般配的一對國家一起投入危機深淵呢·
繁榮的背后:暴風雨即將來臨
泰國引火燒身
恐慌蔓延,信心下滑,崩潰發(fā)生
危機像疾病一樣傳染下去
為什么是亞洲·為什么是1997年
亞洲式的危機:2002年的阿根廷
由亞洲金融危機想到的
05 我們該聽誰的:危機之后的拯救之路
自亞洲危機爆發(fā)至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角色一直遭到不少非議。許多人認為危機其實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實際上大體主宰其政策的美國財政部)造成的,或者覺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危機處理不當,以至于使危機嚴重到遠不該有的程度。這么想對嗎·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球幣
資本投機也有學問
荒唐的華盛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錯在哪
06 血雨腥風:對沖基金來了
馬哈蒂爾仍然不依不饒,繼續(xù)在各種新聞發(fā)布會上和演講中抨擊索羅斯,一直罵了幾個月,等到馬來西亞經濟開始真正顯得危機重重時,由于擔心擾亂市場,馬哈蒂爾才相對有所收斂。
對沖基金:如猛獸一般
喬治·索羅斯成名之舉
馬哈蒂爾大罵索羅斯
鏖戰(zhàn)香港:對沖基金的大陰謀
俄羅斯的難言之隱
波濤洶涌:1998年大恐慌
07 大泡沫:格林斯潘究竟是對還是錯
格林斯潘就像一位家長,他雖然嚴厲警告中學生不要縱飲狂歡,但并沒有打斷宴會,而是一直站在一旁等待,以在歡宴落幕時做一名清醒的司機,送他們回家。
格林斯潘做了什么
格林斯潘其實很失敗
格林斯潘泡沫是如何發(fā)生的
泡沫破裂之后又是一個泡沫
08 誰是兇手:影子銀行的所作所為
那些本應為影子銀行系統(tǒng)的脆弱憂心忡忡的人卻在對“金融創(chuàng)新”大唱贊歌。格林斯潘在2004年宣稱:“不僅單個金融機構更能抵擋潛在風險因素帶來的沖擊,整個金融體系也變得更有彈性了?!?br />銀行究竟是干什么的
影子銀行是如何操縱市場的
漠視危機等于自殺
09 大難臨頭:泡沫破裂了,銀行崩潰了,危機發(fā)生了
2005年秋,美國房市大繁榮已經開始衰落了,但大多數人都沒有馬上明白這一點。當房價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零首付、用“超優(yōu)惠利率”支付貸款的房子都超過了許多美國人的購買能力時,房屋銷售開始委靡不振了。我當時寫道,房市泡沫開始破裂。
房市泡沫破裂了
影子銀行崩潰
伯南克無力回天:美聯儲失去拉動力
一場新災難:危機蔓延全球
全球大衰退
10 蕭條經濟學
應對衰退的傳統(tǒng)政策似乎已經完全失效了?,F在,如何創(chuàng)造充足的需求來利用經濟產能的問題再一次成為關鍵問題。蕭條經濟學重返歷史舞臺了。
什么是蕭條經濟學
我們該如何應對
吸取教訓,金融體系一定要改革

章節(jié)摘錄

前言但凡思考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問題的經濟學家,大都認為那是一場無妄之災,而不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他們認為,假如當年赫伯特?胡佛沒有在經濟蕭條迫在眉睫時還試圖保持預算平衡,假如當年美聯儲沒有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來維護金本位,假如當年政府官員迅速向境況不妙的銀行注資,以平復1930~1931年蔓延開來的銀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潰將只會引發(fā)一場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遺忘的經濟衰退。他們還認為,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已經汲取了教訓。如今的財政部部長再也不會重提安德魯?梅隆當年的著名建議:“清算勞工、清算股票、清算農民、清算房地產……將腐壞因素從經濟體中滌蕩出去?!彼?,像“大蕭條”那樣的事再也不會發(fā)生了。真的是這樣嗎?20世紀90年代末,一些亞洲經濟體遭遇了一場經濟蕭條,這些經濟體的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4,其總人口約為6.67億。詭異的是,這場蕭條與“大蕭條”頗為相似。像“大蕭條”一樣,這場經濟危機的爆發(fā)猶如萬里晴空一聲霹靂,甚至在蕭條已初現端倪之時,大多數專家學者還在預言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會持續(xù)繁榮;同20世紀30年代一樣,為了應對危機,人們使用了傳統(tǒng)的經濟藥方,但發(fā)現于事無補,甚至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果。這樣的事情竟然會在現代世界里發(fā)生,這理應讓所有有歷史感的人不寒而栗。我當然也不例外,本書的初版就是針對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危機而寫的。雖然有些人將亞洲經濟危機視為一時一地的特殊現象,我卻認為,對整個世界而言,那場危機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先兆,它警告我們,蕭條經濟學的種種問題在現代世界里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不幸的是,我當年的擔憂不無道理:在這次新版付印時,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美國,正在一場金融與經濟危機中拼命掙扎,而且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困境,當前的危機與“大蕭條”更為相似。亞洲10年前經歷的那種經濟困境,以及我們所有人時下正在經歷的經濟困境,恰恰是一種我們自以為已經學會了如何去避免的東西。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發(fā)達的、擁有穩(wěn)定政府的大型經濟體(如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也許曾經長久地陷在經濟停滯與通貨緊縮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但是在凱恩斯和弗里德曼之間的歲月里,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足以避免上述困境的重現。較小的國家(如1931年的奧地利)也許曾經任憑金融大潮擺布,無力控制本國的經濟命運,但現在人們認為,老練的銀行家和政府官員(更不用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了)應該可以在短時間里精心策劃出各種救助方案,及早控制危機,以免其蔓延。在過去,當國家銀行體系崩潰時,各國政府(例如1930~1931年的美國政府)也許只能站在一旁,束手無策;在現代世界,人們認為有了存款保險,美聯儲又隨時準備向境況不妙的機構迅速注資,那樣的大崩潰應當不會再發(fā)生了。雖然任何有頭腦的人都明白萬事順利、高枕無憂的經濟時代并沒有到來,但我們依然信心十足地認定,不論未來我們會遇到什么經濟問題,它們都將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問題決然不同。但10年前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日本都處在一種經濟陷阱之中,假如凱恩斯及其同代人復生,他們會覺得日本的陷阱十分眼熟。亞洲一些較小經濟體的遭遇則更加直截了當,毫不夸張地說,它們在一夜之間就從繁榮跌入了災難,而它們所經歷的災難故事簡直就像從一部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史中直接摘錄出來的。當時我對此事的看法是:那就像一種曾經引發(fā)致命瘟疫的病菌,在后來的很長時間里,人們認為它已被現代醫(yī)學征服,但它又以另一種形式重現了,而且這一次它對所有常用抗生素都產生了抗體。我在本書初版的導言里是這么寫的:“迄今為止,真正被這種剛剛變得無法治療的病菌感染的人其實只是少數,但對于我們中間目前為止還算幸運的人而言,聰明的做法應當是不惜一切代價尋找新療法、新預防方案,以免我們最終也淪為它的獵物?!辈贿^,我們并不聰明。現在,瘟疫已然降臨。本書新版的許多內容集中于探討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經濟危機,現在看來,那場危機是目前正在上演的全球危機的某種預演。但我也增添了許多新內容,用于解釋如下問題:美國何以發(fā)現自己和10年前的日本頗為相似,冰島何以發(fā)現自己和泰國頗為相似,20世紀90年代經歷危機的那些國家何以心驚膽戰(zhàn)地發(fā)現它們又一次走到了深淵的邊緣。這是一部誰都可以讀得懂的經濟作品開門見山地說,就本質而言,這本書是一本分析性的簡論。本書關注的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事實的原因。我認為我們應當理解的重要問題是:這場災難怎么會發(fā)生,受災者怎么能恢復,我們怎么能阻止它再次發(fā)生。所以借用商學院的行話來說,本書的最終目標就是揭示“定案理論”,也就是說,要搞清楚我們面前這個具體問題的來龍去脈。但我也努力避免把本書寫成一本枯燥的理論闡述。本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令人費解的圖表,(我希望)也沒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經濟學行話。當然,作為一個聲譽良好的經濟學家,寫那種誰也讀不懂的東西本是我的拿手好戲。的確,假如沒有其他人以及我自己寫的那些晦澀難解的著作的幫助,我很難形成本書所展示的觀點。但是,這個世界現在急需的是基于充分認識的明智行動,而為了實現這樣的行動,我們就必須以平實的方式表達思想,以便使所有相關大眾都能理解,而不是只讓那些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讀得懂。其實說到底,正規(guī)經濟學中的方程式和圖表往往不過是用來幫助修建一座知識大廈的腳手架而已。一旦大廈的修建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撤除那些腳手架,只留下通俗易懂的文字。另外,雖然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分析,但還是用大量的篇幅進行敘述。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敘述,原因之一在于“故事情節(jié)”,即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往往非常有助于我們判斷,到底是哪種“定案理論”講得通(例如,有人對于經濟危機持一種“原教旨主義”的觀點,認為危機只不過是各國經濟應得的懲罰而已,但所有這樣的觀點都存在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經濟體會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都遭遇危機,如此奇怪的巧合應該如何解釋)。另外我也明白,無論要做什么樣的闡釋,都得有事件順序地提供一個必要的背景,畢竟沒有多少人花了連續(xù)18個月的時間、樂此不疲地關注這次徐徐上演的事件。并不是人人都記得馬哈蒂爾總理1997年8月在吉隆坡說了什么話,并把那些話與曾蔭權一年之后在香港最終做的事聯系起來。不過,本書將喚醒你的記憶。我還要對本書的學術風格再說明一點:經濟學家在寫作時,尤其是在寫作十分嚴肅的主題時,往往會受惑于一種傾向,就是變得極度冠冕堂皇。我不是說我們考慮的事情不重要,有時這些事是攸關生死的。但太多的情況是,學者們會想,由于話題是嚴肅的,那就一定得莊重地談論它,也就是說,必須以莊重的言辭來探討重大問題,隨便、輕佻的做法是絕對要不得的。但事實證明,要弄明白那些新奇的現象,你就必須愿意“把玩”一些想法。我是特意用“玩”這個字的:那些總是正襟危坐、沒有一絲怪念頭的人幾乎從來不會提出新穎的洞見,經濟學上不會,其他方面也不會。如果我告訴你“日本正在遭受基礎性失調之苦,因為日本國家調節(jié)式的增長模式導致了結構性僵化”,那么你想想看,我其實等于什么也沒說。我最多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感覺,就是問題十分嚴重,沒有輕松的解決辦法,而這個感覺很可能是大錯特錯的。但是,如果我來講一個嬰兒看護合作社盛衰交替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確將在本書中多次出現),用這個好玩的故事來說明日本的問題,也許這聽上去有些可笑,這輕佻的態(tài)度也許還會觸動你敏感的神經,但我這古怪的做法自有目的:它能將你的思路撞到另一條軌道上,比如說,這個例子能讓你發(fā)覺,至少日本的一部分問題的確是可以用一種簡單得令人吃驚的方法來解決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本嚴肅的著作:盡管本書的目標絕無半點兒不嚴肅之處,但本書的行文將十分輕松隨意,這正是本書探討的主題所要求的。好了,讓我們開始旅程吧,先來看看幾年之前我們仿佛身處的那個世界。

媒體關注與評論

克魯格曼可能是他所在的年代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經濟學家?!督洕鷮W人》“口號和辯論”、“數據和模型”的大師。——《金融時報》

編輯推薦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編輯推薦:克魯格曼是個神一樣的人物。他是美國最受憎恨、也最受敬佩的專欄作家。他是少有的文筆出色且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有人戲稱,克魯格曼也應該獲得一塊諾貝爾文學獎??唆敻衤糜谥v經濟學故事,因為他實在不愿意在公眾面前擺弄復雜的經濟學術語,所以,“平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頭銜非他莫屬??唆敻衤谥袊鴷r不時就會掀起軒然大波——他的觀點常常激起中國經濟學家的群起而攻之,但另一方面,他毫不留情的大膽言論也贏得眾多的讀者和粉絲。奉獻給讀者的“諾將得主克魯格曼系列”共有四本,分別是《現在終結蕭條!》、《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兜售繁榮》。《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沒有方程式,沒有令人費解的圖表,沒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經濟學行話,這是一本所有關心世界經濟走向的人都能讀懂的書!恰逢21世紀首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蕭條經濟學卷土重來。災難深重的金融危機,揮之不去的蕭條陰影,束手無策的政府。日本大泡沫、拉美災難性危機、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克魯格曼的解讀讓你醍醐灌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了解經濟就要學習一些蕭條經歷,讓人對金融充滿恐懼
  •   沒有過多的模型數據,用一些簡單的事例還原經濟本質,對于非專業(yè)認識了解金融危機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對于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讓我們有了一種新的思維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案例,并且關鍵在于讓我們懂得數字固然重要,但是讓大家明白,腳踏實地,接地氣的才是應該追求的方向。
  •   并非只是經濟學人士才能看的書
  •   這本書非常好,我已經讀第二遍了,原來已經買了一本,這本是買來送人的,這個版本質量更好。
  •   包裝很好,書的紙質也很好,內容挺有意思
  •   書真的很不錯,正版,發(fā)貨速度快,很滿意。
  •   讀了前兩本,長見識了!
  •   這個商品越來越實用了
  •   價格實惠,物美價廉,完美
  •   包裝完好,印刷正常 很不錯
  •   書到手后,我只隨手翻了下,書的主人還未領走,我覺得他會喜歡的,到時讓他補個評價吧·
  •   語言流暢,數據翔實。
  •   書不錯,就是字數好少啊,但還是推薦一看
  •   大家之作,內容詳實,非常值得一讀,包裝不錯,運貨速度也還可以,性價比很高。
  •   看完之后還是有很多收貨的,大家都可以看看。
  •   還沒有讀,但是就是包裝精致,字數太少,還不到300頁,而且都是大號字體
  •   字稀得讓人都不好意思,基本上屬于裝門面類型。
  •   因為最近幾年全球經濟都不怎么好,所以很關注蕭條經濟學這一塊。他和伯南克應該算這類經濟學的先驅。這本書非常的通俗易懂,而且列舉了從拉美金融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如果你愿意能自己在讀書的時候動動筆思考梳理下作者敘述的每個經濟危機發(fā)生的來龍去脈我想定能在經濟學方面有更深的認識。我特別強調了動動筆,因為你自己梳理一下,甚至如果你更用心去推理下作者敘述是否存在偏差那更是好。另外這本書比前一版本增加了一些,當然價格可能也貴了不少,但他這一版探討了因為國際金融更加無國界,我覺得還是深表贊同的??傊?,五星推薦。值得仔細閱讀
  •   與照片一模一樣 是推薦書目 挺好的
  •   我是個不懂金融的人,都覺得這本書通俗易懂。好呀!
  •   很適合用來當做宏觀經濟學的入門教材,之前看了其它課本,感覺沒有個總體的感覺,看完這本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思路順了很多。而且書字很大,排版很寬松,要看的話,肯定不要一天就能看完。所以覺得價格真心貴,只能說論價值來看,值這個價,按字數來算,學生黨實在舍不得花錢買。圖書館借來看看就行了。
  •   很好,果然沒辜負我的期望
  •   內容很通俗,并無掉書袋和玩深奧!適合無專業(yè)背景人士閱讀!
  •   蕭條經濟的回歸
  •   一套三本,信賴中信
  •   這系列的書如有平裝的價格再優(yōu)惠些就好了
  •   隨:蕭條經濟學
  •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
  •   他是美國最受憎恨、也最受敬佩的專欄作家
  •   諾貝爾得主的作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