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滄桑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林春  頁數(shù):32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改革三十年,祖國已滄桑巨變。得失之間充滿矛盾甚或悖論,乃至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爭辯的各方都自有道理,無法做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判斷?!都覈鴾嫔#焊母锛o行點滴》是林春教授的論文集,《家國滄桑:改革紀行點滴》收錄24篇有關(guān)中國改革的文章,分為“為改革吶喊”和“改革方向辨”上下兩篇,展露了一位長期游學、工作于海外的中國學者關(guān)愛中國,關(guān)注中國的發(fā)展與改革的心跡。林春教授的文章觀點鮮明,文筆很好,讀她的東西如沐春風中深受教益。

作者簡介

林春,祖籍福建,1952年生于北京,在山西度過青年時代。1984年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赴英國讀書,1989年獲劍橋大學歷史與政治博士學位。現(xiàn)執(zhí)教于倫敦經(jīng)濟與政治學院。曾發(fā)表《英國新左翼》(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和《中國社會主義轉(zhuǎn)型》(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及多篇論文。編有《中國》三卷(Ashgate,2000)和《女性:漫長的革命》(與李銀河、譚深合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等文集。

書籍目錄

上篇 為改革吶喊  1 1977 論生產(chǎn)力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2 1983 馬克思的歷史發(fā)展學說  3 1978 關(guān)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幾個問題  4 1978 談談兩種民主  5 1978 要大大發(fā)揚民主和加強法制  6 1979 紀念張志新  7 1979 試論我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時期反封建殘余的斗爭  8 1980 與傳統(tǒng)的封建文化告別  9 1982 中國的家庭制度  10 1984 關(guān)于山西省農(nóng)村知識分子的考察報告  11 1984 盧卡奇的思想和活動  12 1988 懷念黎澍 下篇 改革方向辨  13 1998 不朽的宣言——紀念《共產(chǎn)黨宣言》150周年  14 1998 二十世紀史與“歷史共產(chǎn)主義”——簡評《極端年代》  15 2001/2005 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  16 2004 評龔育之“獨特的超越”和馬若德“文化革命對改革時代政治文化的影響”  17 1998 “清醒的少數(shù)”  18 1996 社會主義與消滅貧窮  19 1999 教條突破與制度創(chuàng)新  20 1998 國家與市場對婦女的雙重作用  21 2003 什么是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  22 2007 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嗎?  23 2004 小康社會主義的公共政策構(gòu)想  24 2006 承前啟后的中國模式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為改革吶喊  1 1977 論生產(chǎn)力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生產(chǎn)力在歷史發(fā)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這本來是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我們所以要回到這個題目上來,是由于在長時期中,它幾乎被“四人幫”及其御用“理論家”們用烏煙瘴氣的宣傳所埋葬?!八娜藥汀贝鄹鸟R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用歷史唯心論反對歷史唯物論,肆意詆毀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豐義建設(shè)。其結(jié)果,歷史唯物論在一些人的頭腦中面目全非,或者變得生疏了;人們不敢理直氣壯地講生產(chǎn)力的作用,甚至懷疑生產(chǎn)力起決定作用的原理是否已經(jīng)過時。然而,歷史唯物論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所揭示的客觀規(guī)律不可抗拒。違背客觀規(guī)律,是不能不受到懲罰的。堅決清除“四人幫”唯心主義宣傳的流毒,恢復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本來面目,是一件重大的、迫切的事情?! ∫弧∩a(chǎn)力是歷史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最終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是生產(chǎn)力還是上層建筑?我們和“四人幫”對這個問題的截然相反的回答,標志著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分野,也反映了共產(chǎn)黨及其領(lǐng)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與一小撮從歷史反革命走到現(xiàn)行反革命的野心家、權(quán)力迷的對立。  歷史唯物論認為,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歸根到底生產(chǎn)力決定一切社會關(guān)系,決定社會的性質(zhì)和社會的發(fā)展?!八娜藥汀闭驹跉v史唯心論立場上,顛倒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筑的關(guān)系。

編輯推薦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春光?!  枨段业淖鎳贰 ]有任何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每個人都是洲陸的一部分。海水沖走一塊沙石,歐羅巴就少了一角,那片流失的巖岬,有如遠去的你自己或你朋友的家。每個消逝的生命都是你的傷痛,因為你是人類的一員。莫問鐘為誰鳴,它就為你而鳴?!  s翰·堂  堅決的革命行動與對人類深切的同情相結(jié)合是社會主義的真髓。舊世界必須被推翻,但每一滴流淌的或被壓抑的眼淚都是控訴;一個匆忙趕往偉大事業(yè)的人在不經(jīng)意中撞倒一個孩子,不亞于一件罪行?!  _莎·盧森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家國滄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這書分好幾次才讀完,看了名字之后,有些篇章是那么的不引人入勝。就像初中自己會覺得物理課很無聊一樣,是那樣的篤定與愚蠢。
      
      書還是很值得讀的,切勿犯了先入為主了毛病,就象我們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做不好這個,做不好那個,其實有時候是自己騙了自己。這也是書里的問題,很多處都明顯的主觀了,諸如對社會主義的前景。這類文字看似愚蠢,如很多左派文學一樣,讓你對待它就如對待五毛的腦殘評論一樣,但是,仔細讀下去卻又讓讀者懷疑這迷一樣的社會主義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鏗鏘有力的支持。最近的好幾條評論,諸如李慎明關(guān)于毛的評價,最近又有關(guān)于華國鋒的,之前還有許許多多軍方關(guān)于打擊腐敗的言論,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如同林春所說,改革的成就是偉大的,但是損失同樣也是的。我們總在懷疑著左派,他們不肯對毛唾棄,對文革的曖昧關(guān)系,都讓我們這些‘正常人’極其受不了,我們大可以不假思索的認定他們是喝了狼奶,吃錯了藥,但是當我們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犯的在文革中犯的錯誤,那就是不假思索的打擊一批人。 資中筠說,100年后,上面是慈禧太后,下面還是義和團。文革的痛還在,可是教訓卻沒有吸取到。所謂的左派文學里面,有著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
      
      書中對中國革命的描寫基本上是很正確的,從告別革命到痛斥革命,我們一直在犯一個錯誤,就是文革中的錯誤,什么事都要蓋棺定論,壞人總是十惡不赦,六親不認的。也許之后真正的嘗試去分析實例,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也許我們才能明白那些人的堅持。
      
      毛時代的人民自負到現(xiàn)在的自卑,其實都是無知的表現(xiàn),這世界哪有那么多恥辱,誰吃了壞東西都要急著上廁所,一旦你不敢于直面錯誤與窘境,你就騙了自己。有時候我們是那樣的無助,又希望自己可以看透這一切,但是人總是無力的,當我們嘗試有一雙可以看透天與地,人與萬物的慧眼的時候,這種無力,這種無奈的沖動,總是會讓我們選擇認為一些事是絕對錯的,而相對的完美的。這種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普遍。
      
      
  •      《家國滄?!母锛o行點滴》一書收錄了執(zhí)教于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的林春女士24篇有關(guān)中國改革的文章,字里行間展露出一位海外游子的心系祖國的心跡。
       第一次讀到林春的文字是11年前的《讀書》上,其時我還在岳麓山下的大學校園里。那篇名為《不朽的宣言——紀念〈共產(chǎn)黨宣言〉150周年》的文字讓我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有了新的認識,打破既往所形成的死板的馬列老太形象。
      
       改革三十年,神州滄桑已巨變。得失之間充滿矛盾甚或悖論,因此狄更斯《雙城記》開頭那段,“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也是一個愚蠢的時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希望之春,也是一個失望之冬;我們面前有各種機會,我們面前也一無所有;我們可以直登天堂;我們也可以直下地獄……”不斷為國人引用。
      
       書的上篇《為改革吶喊》集結(jié)了作者改革初期的文章,下篇《改革方向辯》收錄的則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文字,兩相比照,勾勒出了作者從至誠支持改革轉(zhuǎn)而擔憂其走向保持相應批評態(tài)度的心路歷程。林春認為不是自身想法改變了,而是改革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從全球化接軌立場出發(fā)對改革目標及步驟方法的解釋和處理,有違改革初衷,造成本來是一場社會主義自我調(diào)整運動的某種蛻變,并表示中國人民的改革大業(yè)必須重新定位完成否定之否定的救贖。
      
       但今天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還堅持那種原教旨主義的社會主義,更多的人都希望能打破“黨管軍隊、黨管干部、黨管媒體”這一制度鐐銬!因為不僅老百姓而且黨所管的干部早已不相信“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有研究通過對財政預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回歸分析表明,黨齡越長的地級市市長,其環(huán)保支出越低;地級市長升到此一職位所用的時間越短,其環(huán)保支出越低。所以鄭州那位統(tǒng)計局副局長對自己所說的“你到底為黨說話,還是為老百姓說話”,其實是一句大實話,和戳破皇帝新衣的童言一樣。但也正是由于其扯下了一直以來的遮羞布,還是讓我們不免感到憤怒,因為人們很難直面其背后血淋淋的殘酷現(xiàn)實。所謂社會主義的自我調(diào)整,無非是戴著鐐銬跳舞,如此的話,舊邦永遠不能新造。從道義與合法性的角度來說,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在1989年,也就是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時候,已經(jīng)陷入徹底破產(chǎn)、信譽掃地的境地。因此睿智的小平同志曾說,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管它姓資還是姓社。改革開放進入第31一個年頭,其本身確實發(fā)生了邏輯上的改變,以89為界線,前后兩個階段確實有著實質(zhì)上的差別。92南巡以后,市場經(jīng)濟高歌猛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正是黨國體制導致了今天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是不受制約的權(quán)力粗暴的霸占了改革的成果。無奈之下,市場也只能莞爾一笑,向權(quán)力投懷送抱,極盡調(diào)情之能事。即使是今天人們所詬病的貧富兩極分化,其根源也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楊奎松《從供給制到職務等級工資制——新中國建立前后黨政人員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變》一文揭示: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分配不公,并非改革開放以后才有,延安時期,中共即已建立“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級制度,建國以后更是通過等級森嚴、差距較大的職務等級工資制將此種分化制度化。1955年,“人民政府”最終取消延安時期沿用下來的供給制標準,統(tǒng)一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靶聵藴蔬M一步提高了高級干部的工資待遇,而且將工資等級進一步增加到30個級別,最高一級560元,最低一級僅18元。這樣,最高工資加上北京地區(qū)物價津貼16%后達到649.6元,最低工資僅為20.88元,兩者工資差距擴大到了31.11倍之多。而此次工資改革,13級以上干部,除行政1級外,平均增幅達14.35%,而14級以下干部平均增幅僅2.26%。如果從絕對數(shù)來看,低級工作人員最少的月收入增加只有0.23元,而高級干部增加最多的達到95.67元,相差幾達416倍?!倍耙詰?zhàn)后1946年國民政府頒布的標準,除總統(tǒng)和五院院長等選任官外,其文官總共分為37個級別,最高一級的收入僅為最低一級收入的14.5倍。在這方面,1956年人民政府所定工資標準,等級只是30個級別,少于國民政府上述標準,但最高一級和最低一級工資收入之差,卻達到36.4倍,超出前者一倍以上。即使除去相當于國民政府總統(tǒng)和五院院長級別的主席、總理、委員長級,最高級與最低級之差也超過26倍之數(shù),至少形式上仍高出前者許多?!币虼苏鐥羁伤f,任何一種分配的公平都只能是建立在權(quán)利平等的基礎(chǔ)之上。這也正是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揭示的原則。而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種種問題,說到底都是現(xiàn)行的存在著嚴重缺陷的制度造成的。而這些制度多半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jīng)確立下來了。與此相應,中山大學黃冬婭《財政供給與國家政權(quán)建設(shè):廣州市基層市場管理機構(gòu)(1949-1978)》(《公共行政評論》2008年第2期,總第2期)一文梳理了1949-1978年期間廣州市基層市場管理機構(gòu)的歷史演變,通過檔案分析發(fā)現(xiàn),1978年后基層市管機構(gòu)的“三亂問題”并非是與1978年前的斷裂,相反,它們正是前一時期的體制遺產(chǎn)。因為新中國建立后,中共并未解決基層國家機構(gòu)和人員的財政供給問題,以及由此所衍生出來的基層政權(quán)的監(jiān)控問題。由于財政經(jīng)費的缺乏,國家規(guī)定基層市場管理機構(gòu)從其收費和罰沒收入中開支,導致了亂收費和人員非正規(guī)化的產(chǎn)生。
      
       筆者在此不惜筆墨的重述兩位研究者的觀點,其實是想說明這一問題:即當下中國所衍生出來的諸種為人們所詬病的問題,其實都植根于中共建國以后所確立的黨國體制,無論是收入的兩極分化,還是的“三亂現(xiàn)象”都有其歷史與制度的根源,改革開放只不過是進一步暴露了舊制度的問題而已。所以并非如林春所言,對當下的改革必須來一個否定之否定,而是應該在堅持現(xiàn)有的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推進必須的政治轉(zhuǎn)型,落實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以保衛(wèi)改革的成果不被社會所積累的“革命情緒”所吞噬。
      
       《序言》中作者提到一位逝者慨嘆:“我們年輕時為之奮斗的理想,不是離我們更近,而是更遠”。歷史就是如此吊詭。作為生者,興許更為看重的是當下世俗的生活,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理想”與遙遠的彼岸。盡管這是一個矛盾的年代,“高墻背后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但套用一句《活著》里的臺詞“活著真好”。對于蕓蕓眾生才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因為經(jīng)過“極端年代”革命的癲狂,我們終于明白“短二十世紀”的悲劇“在于災難并不源于貪婪、不負責任的惡意,而源于為他人和未來而主動做出的自我犧牲”(Ree,1996/7:167)。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悲劇正如那句老話所揭示的,“正是善良愿望本身鋪設(shè)了通向地獄之路”("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by good intentions")。
      
       實事求是的說,本書值得認真品讀的文章不多,在我看來值得推薦的就是下篇中《不朽的宣言——紀念<共產(chǎn)黨宣言>150周年》、《二十世紀史與“歷史共產(chǎn)主義”——簡評<極端年代>》與《“清醒的少數(shù)”》。下篇其余的文章則處處流露出作者那種揮之不去的“左派鄉(xiāng)愁”,此種情緒讓作者沉迷于昔日的“理想”,轉(zhuǎn)過身,向后看,反而不敢直面其所抨擊的現(xiàn)實問題的舊制度根源。這種“左派鄉(xiāng)愁”與共產(chǎn)主義中的“返祖現(xiàn)象”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和恐怖主義均可歸入“原教旨主義”的系譜。受其困擾,林往往陷入邏輯混亂,遠離常識, 無論是其所舉南街 村以證明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優(yōu)越性的例子,還是其一古巴和美國醫(yī)療制度來為社會主義辯護的例子。前一例子的,已為今日的事實所戳破,南街村的困境其實已經(jīng)彰顯了這一模式的破產(chǎn)。后一例子,其實只要讓古、美兩國人民用腳投票就能證明何者優(yōu)越。
      
       興許離開中國越遠,此種“鄉(xiāng)愁”愈是發(fā)酵,越是懷念已被改革進程所逐步揚棄的那些“鋪就通向地獄之路”的“善良愿望”,對殘酷的歷史愈發(fā)采取鴕鳥政策,忽視中國問題的制度(黨國體制)根源。
      
       貼著地面行走,時刻用常識驚醒自己,我們才能在這個苦樂交織、新舊雜糅的“大轉(zhuǎn)型時代”保持一份難得的清醒!
      
      
  •   LS的同學忒犬儒。
  •   權(quán)力不受制約的“黨國體制”必然導向官僚資本與腐敗橫行!
    丘吉爾早就說了“民主不過是最不壞的體制”。向前看而不是往后看,勇敢而堅定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落實公民權(quán)利,才是神州正途!
  •   你們只要看到林春人,聽過林春的觀點就之地,左派鄉(xiāng)愁也是鄉(xiāng)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