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年3月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余定宇 頁數(shù):2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打破了枯燥無味、學院派教科書式的舊框框,開拓出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普法新文體。它所選擇的法律故事題材,都與當代中國建設一個法治社會的需要及公眾的興趣有直接的關系;而該書的結(jié)構(gòu)也與世界法律起源和發(fā)展的腳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保持較大的一致。它的作用,是希望在普通公民的閱讀范圍內(nèi),最終為法學贏得一席之地。希望該書能引起公眾對法學的興趣。
書籍目錄
導言:法律的內(nèi)幕
楔子:神秘的足跡
第一章:地中海沿岸——法律的足印
尼羅河傳說:小矮人的“權(quán)利”
金字塔遙響:農(nóng)夫的“正義”演講
巴比倫舊事:沙漠里的法典
西奈山傳奇:神圣的“上帝之約”
耶城訪古:所羅門的“智慧”
雅典尋蹤:眾神不知何處去
法律的天問:勇敢的安提戈涅
愛琴落日:蘇格拉底的苦酒
第二章:古羅馬廢墟一法律的沉埋
天平與寶劍:蒙眼閉目的正義女神
西塞羅的理想:司法官里的法學家群像
“正義”的定義:雄辯的普利尼
耶穌蒙難:改變歷史的世紀之審
伽利略之死:—宗長達300多年的歷史冤案
米蘭街頭:貝卡利亞的天空
第三章:英格蘭原野一法律的重生
《大憲章》:溫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紙
大英博物館:孫中山和“三民主義”的起源
法律的喜劇:莎士比亞和他的《威尼斯商人》
倫敦塔下:“沉默權(quán)”的故事
“權(quán)利法案”:英國法官的“吉星”
貝克街游記:不死的福爾摩斯
第四章:西歐風云——法律的蒙塵
伏爾泰故事:“歐洲的良心”
凡爾賽花園:《人權(quán)宣言》誕生的地方
協(xié)和廣場:巴黎斷頭臺上的“人人平等”
魔鬼島風云:“公民權(quán)利至高無上”
“指紋學之父”:小人物的大貢獻
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
大風車傳說:“老磨坊真相”背后的真相
德國國會大廈:司法正義的不死鳥
慕尼黑回首:風中的白玫瑰
惡法非法:紐倫堡大審判
第五章:新大陸陽光——法治的成長
威廉斯堡游記:美國歷史的遺傳密碼
偉大的妥協(xié):獨立宮中的祈禱
法的精神:自由神像的故事
新聞自由:目無法律的陪審團
誰掌管美國:轟動世界的“水門案件”
“你有權(quán)保持沉默”:家喻戶曉的“米蘭達警告”
民權(quán)至上:倒霉的洛杉磯警察
疑罪從無:震驚全球的辛普森“世紀之審”
消費者權(quán)利:萬寶路280億美元的賠款
“我有—個夢”:人權(quán)斗士馬丁·路德·金
緩刑之父:波士頓鞋匠的愛心
第六章:環(huán)球法旅——法律的趣聞
自由無價:夏威夷的椰樹為何不結(jié)果
法無明文:悉尼海灘上的“亞當”和“夏娃”
離婚之城:拉斯維加斯趣聞
巴西利亞:“法治之都”
極樂島傳奇:聲紋學的起源
日本傳奇:—宗沒有被告人的冤案重審
二十一世紀:“沉默權(quán)”風云再起
第一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全體的仡佬人都會傾巢而出,到附近各個村莊其他各個民族的田地里,去采摘一大批最好的玉米、蔬果,來獻祭給自己的祖先。而對這種傳統(tǒng)的慣例,貴州各族的山民們,是見慣不怪,他們從無怨言、絕不惱怒,只是心平氣和地把它視為仡佬人一種理所當然的權(quán)利。這一個事實是很耐人尋味的,那就是:中國的貴州和古老的非洲,雖然相隔遙遠,但這兩種習俗卻是如此的相似,而這兩地山民們的“權(quán)利觀念”,卻也是如此驚人地如出一轍。此情此景,百思之下,便真的不能不令人發(fā)出一聲深深的感慨:“天涯何處無芳草”!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人類的法律并非是階級斗爭時代的產(chǎn)物。早在人類還處于叢林社會的時候,“權(quán)利”、“法律”的觀念,就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人頭腦中了——據(jù)說,一個北美的印第安人假如在雪地上看到一頭帶箭的鹿,他不會把它扛回家去據(jù)為己有,而是會默默地守候在原地幾小時甚至幾天,等獵人返來后,再按習慣,平等地分享到他應得到的一份鹿肉。而又據(jù)說,一直到今天,澳洲的土著居民仍像非洲的黑人和貴州的山民們一樣,懂得尊重別人的“發(fā)明權(quán)”、“發(fā)現(xiàn)權(quán)”或“知識產(chǎn)權(quán)”。如果他們覺得某一個部落表演的歌舞、面具、頭飾很好看,而他們又很想在自己的表演中加以模仿的話,那么他們就會給該部落送去幾十頭豬和一大批谷果,請求該部落允許他們使用這些“著作權(quán)”。因破壞這些習俗規(guī)則而侵犯了別人“權(quán)利”的人,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通常是部落把這些“犯罪”分子交出去,任由對方處置。印第安人可能會被獵人一箭射穿心窩,而澳洲土著則會被對方用長矛或“飛去來”刺入腿骨。這就是原始人的“權(quán)利”,這就是原始人的“法律”。從全球各地原始人關于“權(quán)利”的故事里,我們已清晰地看到了現(xiàn)代世界各國關于憲法、財產(chǎn)法、商法、版權(quán)法和國際法的先聲。而現(xiàn)代法學的第一要義便是保障和發(fā)展“公民的權(quán)利”,所以,尼羅河畔這一片野生的香蕉林,以及香蕉林背后那一個遙遠的傳說,今時今日,仍時時令許多沒有到過非洲的法學家們心馳神往。
后記
一般而言,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要同時具備了該門學科的基礎理論、發(fā)展歷史和應用技術(shù)這三種要素。才能被認定為是一個體系完備的獨立學科。法學也是這樣。據(jù)此而論:任何一個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法律學人,也應該在深刻弄懂了“法理學”(即法學的哲學基礎)的一般原理、廣泛了解了本國和世界法律史的基本史實,和熟練掌握了各種司法實務(例如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被認定是一個合格的法律學人。但令人困惑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事情卻往往是并非如此。無可諱言,在我們許多法律學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大量充滿著的,便只是許多對“法條”的機械記憶,而在“法理學”、“法律史”方面的涵養(yǎng),則往往是一種相當貧乏的狀況。由此看來,我們現(xiàn)今許多法律院校的教育工作,便可能真的還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編輯推薦
《尋找法律的印跡(修訂?典藏版)》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